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77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背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郡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仪。”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踦区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②踦区:同“崎岖”。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          亲戚:父母
B.如反覆手耳          反覆:翻转
C.人众车          舆:众多
D.政一家          由:如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原本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委托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带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3)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2013·安徽·高考真题
知识点:刘向(约前77-前6)《史记》《说苑》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将帅受命者,将帅入,军吏毕入,皆北面再拜稽首受命。天子南面而授之钺,东行,西面而揖之,示弗御也。故受命而出忘其国,即戎忘其家,闻枹鼓之声,唯恐不胜忘其身,故必死。

田单为齐上将军,兴师十万,将以攻翟【注】,往见鲁仲连。仲连子曰:“将军之攻翟,必不能下矣!”田将军曰:“单以五里之城,十里之郭,复齐之国,何为攻翟不能下?”去上车不与言。决攻翟,三月而不能下,齐婴儿谣之曰:“大冠如箕,长剑拄颐,攻翟不能下,垒于梧丘。”于是田将军恐骇,往见仲连子曰:“先生何以知单之攻翟不能下也?”仲连子曰:“夫将军在即墨之时,坐则织蒉,立则杖臿为士卒倡曰:‘宗庙亡矣,魂魄丧矣,归何党矣。’故将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今将军东有掖邑之封,西有淄上之宝,金银黄带,驰骋乎淄渑之间,是以乐生而恶死也。”田将军明日结发,径立矢石之所,乃枹而鼓之,翟人下之。故将军者,士之心也,士者将之枝体也,心犹与则枝体不用,田将军之谓乎?

晋智伯伐郑齐田恒救之有登盖必身立焉车徒有不进者必令助之垒合而后敢处井灶成而后敢食智伯曰:“吾闻田恒新得国而爱其民,内同其财,外同其勤劳,治军若此,其得众也,不可待也。”乃去之耳。

太公兵法曰:“致慈爱之心,立武威之战,以毕其众;练其精锐,砥砺其节,以高其气。分为五选,异其旗章,勿使冒乱;坚其行阵,连其什伍,以禁淫非。”垒陈之次,车骑之处,勒兵之势,军之法令,赏罚之数,使士赴火蹈刃,陷阵取将,死不旋踵者,多异于今之将也。

(节选自《说苑·指武》)


【注】翟:通“狄”,对居住在北方的部族的泛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智伯伐郑/齐田恒救之有登/盖必身立焉/车徒有不进者/必令助之/垒合而后敢处/井灶成而后敢食/
B.晋智伯伐郑/齐田恒救之有登/盖必身立焉/车徒有不进者/必令助之垒合/而后敢处/井灶成而后敢食/
C.晋智伯伐郑/齐田恒救之/有登盖必身立焉/车徒有不进者/必令助之垒合/而后敢处/井灶成而后敢食/
D.晋智伯伐郑/齐田恒救之/有登盖必身立焉/车徒有不进者/必令助之/垒合而后敢处/井灶成而后敢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稽首,古代跪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B.上将军,中国古代武将的官名,行军作战时军中的主帅,春秋时期已有。
C.子,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如孔子、先秦诸子。
D.“乃引枹而鼓之”的“引”,与《归去来兮辞》中“引壶觞以自酌”的“引”意思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队出征时,天子授予将领斧钺之后站立在东边,将军向西行拱手礼,表示不再受君命干涉。
B.面对鲁仲连的断言,田单不屑一顾,他认为自己此前能恢复齐国,此次也一定能攻下狄人。
C.智伯认为田恒虽刚主政,但他爱护百姓,很得民心,因此无法与他对抗,于是主动撤离郑国。
D.《太公兵法》中认为,应将军队分为五队,并用旌旗相互区分;在军中以什伍为单位实行连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将军者,士之心也,士者将之枝体也,心犹与则枝体不用,田将军之谓乎?
②致慈爱之心,立武威之战,以毕其众;练其精锐,砥砺其节,以高其气。
【小题5】鲁仲连为什么认为田单攻不下狄人?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夫有高世之功者,必负遗俗之累;有独知之虑者,必庶人之恐。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毋顾天下之议矣。”王遂胡服。赵造谏曰:“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且服奇者志淫,俗辟者乱民。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且服奇而志淫,是邹鲁无奇行也;俗辟而民易,是吴越无俊民也。是以圣人利身之谓服,便事之谓教。子其勿反也。”赵燕后胡服,王令让之曰:“寡人胡服,子独弗服,逆主罪莫大焉。以从政为累,以逆主为高,行私莫大焉。故寡人恐子犯刑戮之罪,以明有司之法。”赵燕再拜稽首曰:“前吏命胡服,施及贱臣,臣以失令过期,更不用侵辱教,王之惠也。臣敬循衣服,以待今日。”王破原阳,以为骑邑。牛赞进谏曰:“利不百者不变俗,功不什者不易器。今王破卒散兵,以奉骑骑射,臣恐其攻获之利,不如所失之费也。”王曰:“兵不当于用,何兵之不可易?教不变于事,何俗之不可变?今重甲循兵,不可以逾险,仁义道德,不可以来朝。今子以官府之籍,乱寡人之事,非子所知。”牛赞再拜稽首曰:“臣敢不听令乎?”至遂胡服,率骑入胡,出于遗遗之门,逾九限之固,五陉之险,至榆中,辟地千里。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
B.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
C.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
D.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被庶人之恐”的“被”意为遭受,与《屈原列传》中“被发行吟泽畔”的“被”不同。
B.“殆毋顾天下之议矣”的“殆”意为大概,与《石钟山记》中“殆与余同”的“殆”相同。
C.“稽首”是古代一种隆重的跪拜礼,行礼时双腿跪在地上,头碰触地面,稍作停顿。
D.“绝五陉之险”的“绝”意为越过,与《蜀道难》中“可以横绝峨眉巅”的“绝”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打算推行“胡服骑射”,但是担心受到臣民的非议,肥义认为做事犹豫不决就不会取得成果,让他抛开顾虑,武灵王最终下定了决心。
B.对于穿着胡服,赵造从教民之道出发提出反对意见,而且认为穿着奇装异服,会使人心思不正,习俗乖僻会扰乱民心,武灵王应该慎重考虑。
C.赵燕迟迟不穿胡服,赵武灵王派人责备赵燕,指出他的罪过,并打算用法律对他施以处罚,赵燕听完后惶恐认错,表示立即按照要求穿上胡服。
D.对于赵武灵王把原阳当作骑邑一事,牛赞进言规劝,认为改为骑射后攻战获得的利益,赶不上所损失的费用,被武灵王反驳后,他俯首听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
(2)寡人胡服,子独弗服,逆主罪莫大焉。
【小题5】对于赵造和牛赞的进谏,赵武灵王的反驳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知伯,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已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刃其曰:“欲为知伯报仇!”左右欲杀之。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其友谓之曰:“子之道甚难而无功,谓子有志,则然矣,谓子知,则否。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子之得近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豫让乃笑而应之曰:“是为先知报后知,为故君贼新君,大乱君臣之义者无此矣。凡吾所谓为此者,以明君臣之义,非从易也。且夫委质而事人,而求弑之,是怀二心以事君也。吾所为难,亦将以愧天下后世人臣怀二心者。”

居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所当过桥下。襄子至桥而马惊。襄子曰:“此必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于是赵襄子面豫让曰:“子不事范中行氏乎?知伯灭范中行氏,而子不为报仇,反委质事知伯。知伯已死,子独何为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襄子乃喟然叹泣曰:“嗟乎,豫子!豫子之为知伯,名既成矣,寡人舍子,亦以足矣。子自为计,寡人不舍子。”使兵环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爱死以成名。君前已宽舍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故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虽死不恨。非所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遂伏剑而死。赵国之士闻之,皆为涕泣。

(节选自《战国策》)

【小题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
B.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
C.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
D.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的意思是接近,靠近,“就”与《促织》“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的“就”字含义不同。
B.“刑”的意思是割,杀,“刑”与《齐桓晋文之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的“刑”字含义相同。
C.“数”的意思是指责,列举,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的“数”字含义不同。
D.“尝”的意思是曾经,与《烛之武退秦师》“君尝为晋君赐矣”的“尝”字含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得知智伯被赵襄子杀害之后,豫让下决心报仇,他认为义士应当为赏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人献出生命。
B.豫让改名换姓,装扮成服劳役的犯人来到宫中,想借机刺杀赵襄子,但被机警的赵襄子发现,致使首次刺杀行动失败。
C.豫让用漆涂身生癫,剃掉须眉毁伤面容,装扮成乞丐去讨饭,在友人的建议下,他又吞炭使嗓子变哑以改变自己的声音。
D.赵襄子在与豫让交谈之后,认为他非常有义气,就让人把自己的衣服交给豫让,豫让挥剑击刺衣服,以示报答智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5】如从赵襄子、豫让二人中选一人写人物评论,请列出你的选择和评论要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