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2 组卷13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杜甫看过唐代舞蹈名家公孙大娘舞剑,写下了有名的句子——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这四句描写舞蹈的形容,写闪光,写速度,写爆炸的,写收敛的

这位公孙大娘的舞蹈,正是使张旭领悟狂草笔法的关键。张旭当然从书法入手学习,但是使他有创作美学领悟的却是舞蹈。

杜甫看了公孙大娘舞剑,也看了张旭狂草,他在《饮中八仙歌》里写张旭醉后的样子——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新唐书•艺文传》里对张旭书写时的描述,也许更为具体传神——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

成为狂草的触媒,使唐代的书法从理性走向癫狂,从平正走向险绝,从四平八稳的规矩走向背叛与颠覆。张旭、怀素被称为素,颠与狂,是他们的书法,也是他们的生命调性,是大唐美学开创的时代风格。

杜甫诗中谈到张旭脱帽露顶,似乎并不偶然。同时代诗人李颀的《赠张旭》也说到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脱帽露顶常被解释为张旭不拘礼节,不在意同席的士绅公卿。但是脱帽露顶如果呼应着《新唐书》里以头濡墨的具体动作,张旭的狂草,或许是要摆脱一般书法窠臼,反而应该从更现代前卫的即兴表演艺术来做联想。

唐代的狂草大多看不见了,以头濡墨的淋漓迸溅,或留在寺院人家的墙壁上,或留在王公贵族的屏风上,墨迹斑斑,使我想起克菜因(注:克莱因,法国艺术家)在20世纪60年代用人体律动留在空白画布上的蓝色油墨。少了现场的即兴,这些作品或许也少了被了解与被收存的意义。如果张旭书写时果真以头濡墨,他在酒醉后使众人震撼的行动,并不只是书写,而是解放了一切拘束、彻底酣畅淋漓的即兴。以头濡墨,是以身体的律动带起墨的流动、泼洒、停顿、宣泄,如雷霆爆炸之重,如江海清光之静。张旭的狂草才可能不以书法为师,而是以公孙大娘的舞剑为师,把书法美学带向肢体的律动飞扬。

素,像久远的传奇,他们的”“似乎无法、也不计较坚持留在轻薄的纸绢上,他们的墨痕随着历史岁月,在断垣残壁上漫漶斑驳,消退成废墟里的一阵烟尘,供后人臆测或神往。

颜真卿在现代人的心目中是唐楷的典范,恭正大气,但是颜真卿曾向比他年长的张旭请益书法,刻石本的裴将军诗或许可以看到颜真卿与张旭的承续关系。他们的狂草里也并不刻意避忌楷体行书,几乎是用汉字交响诗的方式出入于各种形体之间。

怀素也曾经向颜真卿请益书法。从张旭到颜真卿,从颜真卿到怀素,唐代狂草的命脉与正楷典范的颜体交相成为传承。

(摘编自蒋勋《狂草——颠与狂的生命调性》)

材料二:

书法与舞蹈历来被称为姊妹。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一书中提出: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特殊艺术——书法,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的里面都贯穿着舞蹈的精神,由舞蹈的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

舞蹈家在舞台上翩跹的身影恰似书法家手中飞舞的笔墨,舞蹈家与书法家通过人心、身体协调的内外运动,将种种情感波澜表现在舞动的身姿和飞动的笔墨之中,使观赏者进入审美境界。

舞蹈与书法同属视觉艺术,也同属表演艺术。舞蹈的表演是艺术展现的最终目的,它会随演即逝,而书法的表演只是一个过程,最终目的是展现书法作品,书法作品是不会消失的。书法家表演(即创作)的过程,也与舞蹈一样,非常精彩、优美。

书法中的横、竖、撇、捺、提、折等具体点画,和舞蹈中一些公认的手、足、头的姿态一样,都来自于动作过程的一个平衡的瞬间。王朝闻先生在《门外舞谈》中认为,中国书法的点画与古典舞蹈的动作存在着一种形式方面的联系。他说:这种联系的事很多。例如‘一’字在用笔方面的特点——下笔与收笔所显示的如意(侧卧着的S),与舞蹈的出手——欲右先左和欲左先右的过程多么接近。尤其行书和草书的造型变化以及运动迁转,与舞蹈有更多的相似处。

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的草书《古诗四帖》那神虬腾霄的气势、旋风骤雨的动态、夏云出岫的变幻、奔蛇走虺的线条、回环圆转的体势,综合起来,立即会使人想到杜甫《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诗中对剑舞的描写: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传说张旭草书即从公孙大娘剑舞的淋漓顿挫的气势和节奏中以及浓郁豪荡的神韵里汲取灵感,得其神,自此草书长进,传为佳话。今天,公孙大娘的剑舞早已失传,但我们却从张旭的草书中看到了她那优美的舞姿。

中国书法艺术与舞蹈虽是两种艺术门类,但它们的审美属性可以说是相通的,审美学家研究的是二者内在的审美共性。20世纪80年代,某些国内外的书法家和舞蹈家曾尝试将书法与舞蹈合为一体,演员的舞蹈动作配合幕布背景上变幻的书法作品,编排了墨舞剧目,在美国和国内演出过,受到了一定的好评。舞蹈艺术的动态存在于表演过程中,而书法艺术的流动表现已经凝固在线条中,正如郑诵先生所说:舞蹈是动态的书法;书法是婀娜多情的舞姿。

(摘编自《墨乐之韵——李斌权音乐书法研究》)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大娘舞剑是张旭领悟狂草笔法的关键,也是他在书法上具备美学领悟的来源。
B.张旭草书亦如公孙大娘的剑舞,皆有亦刚亦柔、亦动亦静,有淋漓顿挫、浓郁豪荡的气势。
C.从张旭到颜真卿再到怀素,唐代书法只要不断创新,就能得以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
D.理性、平正、规矩是张旭之前唐代书法创作的特征,狂草的出现是大唐美学上的突破。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张旭、克莱因的作品,只要是有了现场的即兴,那就有被了解与被收存的意义。
B.从现代前卫的即兴表演来做联想,有助于我们能更好地探究“颠”张“狂”素的书法艺术。
C.绘画、戏剧、书法,都显示出舞蹈虚灵的空间,因此舞蹈是中华传统艺术的核心。
D.书法和舞蹈属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不同,而审美学家研究的是二者外在形式上的共性。
【小题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用诗的形式记录这支当时著名的舞蹈。
B.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舞蹈《画卷》,舞者足蘸墨水绘出山水画卷。
C.唐文宗时,裴旻的剑舞、李白的诗歌与张旭的草书并称“三绝”。
D.书法艺术讲究“疾出涩收”,如华尔兹第二步就是“快出慢收”。
【小题4】请简要举例分析材料一中的两种论证手法。
【小题5】由佟睿睿编导,王亚彬表演的舞蹈《扇舞丹青》,巧妙将折扇作为道具,以扇为笔,演绎了中华民族书法艺术的神韵之美,深受好评。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22-23高二上·贵州·开学考试
知识点: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杜甫被国人尊为“诗圣”,其诗歌被称为“诗史”。杜诗的翻译历来受到国内外翻译家的重视,国内目前翻译杜诗最多的是许渊冲先生,而海外翻译最多的是宇文所安①,他翻译了杜诗全集。

在杜诗的海外译介和传播方面,西方人占有很大优势。无论是翻译人数,还是翻译篇数上,都要多于中国人自己的翻译,西方人在杜诗译介和传播方面掌握着主动权。许渊冲被誉为“诗译英法第一人”,但在国内,研究宇文所安杜诗翻译的论文更多,而研究许渊冲杜诗翻译的论文较少。在对二人的杜诗译介也呈现两种大相径庭的观点:一种对宇文所安翻译杜诗全集的努力表示赞赏,认为其翻译能较大程度地接近杜诗的原旨;另一种则称颂许渊冲先生翻译的都是杜诗的经典,译出了杜诗的神韵。宇文所安与许渊冲的杜诗翻译,哪一个更优美和准确,是否有高下之分?他们的杜诗译介是否存在误读?二者的翻译原则、翻译技巧和策略是否存在差异,这与他们身份和文化背景有何关系?

不同译者对诗歌翻译的韵律、节奏以及思想感情表达等方面,都遵循各自的原则。许渊冲认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艺术,他在翻译诗歌时,采取“三美”原则。他认为翻译不仅要忠实于诗歌原意,体现出音美和形美,更重要的是再现原文的意境美,比如象征意义、双关意义等,也就是要注重“意美”。宇文所安在翻译过程中力求流畅通顺,采取直译的方法,他说:“多数情况下,我宁取表面笨拙的译文,以便让英文读者能看出一点中文原文的模样。这种相对直译的译文自然僵硬有余,文雅不足。”宇文所安的直译原则契合赖斯和维米尔目的论的“规则”:译文由其目的决定;译文内部必须连贯;译文必须与原文连贯。许渊冲和宇文所安的不同翻译原则直接造成了二者译本的不同效果。实际上,直译和“三美”原则并不是完全冲突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有所融合,从而丰富译诗的形式。

翻译技巧是译者在翻译理念的指导下,用来达到翻译目的的具体操作方法。基于翻译原则的不同,许渊冲和宇文所安的翻译技巧亦有所差异:前者是创造性翻译,而后者是内容优先式翻译。许渊冲曾说:“如果把作者比作父亲的话,那译者就可以比作母亲,那译诗就是父母结合的产儿。产儿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像父亲,也不会一点不留下母亲的胎记。译诗不可能百分百等于原诗,也不可能不留下作者再创造的痕迹。”与许渊冲不同,宇文所安以内容优先,希望能呈现杜诗多样的风格:“作为译者,我确信这些作品的‘中国性’会得以显现:我的任务是发现这个谱系差异的语言风格”。

作为中国翻译家,许渊冲虽然具有丰富的翻译经验,但为了追求诗歌的音美、形美、意美的极致效果,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了创造性翻译,有时为了传达杜诗的意境美,并没有很好地表达出具体词句的原意。相比之下,宇文所安的翻译策略是为呈现杜诗的完整性服务,在内容与韵律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忠实于内容,叙述出一个个逻辑合理、字词对应、情节完整的故事,成为宇文所安杜诗英译的显著特色。

翻译并不是一项仅涉及语言能力再现的活动,而是实现不同文化交流的语言转换实践性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总会按照自己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去解读另一种文化,其过程必然伴随着某种程度的文化过滤。“由于接受主体不同的文化传统、社会历史背景、审美习惯等原因而造成接收者有意无意地对信息交流选择、变形、伪装、渗透、创新等作用,从而造成源交流信息内在内容、形式发生变异。”

【注】①宇文所安,原名Stephen Owen,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美国著名汉学家,现任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

(摘编自梅启波《杜诗英译的原则、策略与跨文化传播的话语权——以许渊冲与宇文所安的杜诗英译为例》)

材料二:

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复制原作内容和形式,再现原作的艺术现实,创造一个新的艺术实体。作为一种再创作的文学翻译最重要的功能是满足社会的美学要求,使译文读者能够享受到和原文读者相同的美学感受。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用本族语言的艺术形式,再现原作的形象、情感和语言的艺术美。

艺术形象是文学作品的基本单位,文学作品就是由众多的艺术形象组成的形象体系。任何小说都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一部小说的美感也是同人物性格的塑造分不开的。翻译文学作品时,就要尽量把原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口气表现出来,让读者感知人物的性格。文学作品之所以感人,使人受到启迪,获得美的享受,不仅是它的人物形象具体可感,更重要的是包含在人物形象中的情感。它体现的是作者的爱和恨,传达了作者的作品态度。文学作品的语言手段不只是语言外内容的中介,而且是作品的美学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属于文学作品的美学结构。我们在进行文学翻译的时候既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又要注意语言的表现力,才不会影响原作美学价值的传达。拿莎剧的翻译为例。莎剧是戏剧,同时又是诗,而且基本上是用有格律的韵文行所组成,叫做戏剧诗,现今又叫诗剧。在翻译它们时就必须考虑它们的节奏声调之美。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选词造句都有自己的特色。原作者在英语原文中运用的语言形式,是为了让他的读者得到一种形式上的审美享受,而我们的译作则应通过译者让中国读者也享受到同样或相近的审美效果。

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是语言生成的哲学机制。作为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换的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活动。我们在翻译实践中遇到的许多困难,正是由于语言对思维的支配作用而造成的。

思维的差异会给文学翻译造成影响。如思维风格不同,句子中心各异,会影响译文质量,破坏原文美感。英语习惯把要点在句首先说,而汉语习惯最后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又如思维侧重点不同,造成表达形式各异,进而影响译文的自然、流畅。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在翻译中如果我们忽视了这种由思维差异而造成的句式特点,那么我们的译文会支离破碎,或会冗长板结。如果把“Mary didn’t remember her mother who died when she was two years old”译成“玛丽不记得她那在她两岁时死去的母亲了”,就有悖于汉语表达法。

(摘编自云虹《文学作品的翻译与审美》)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杜诗的海外译介和传播方面,西方人占有很大优势。因而研究宇文所安杜诗翻译的论文更多,而研究许渊冲杜诗翻译的论文较少。
B.许渊冲翻译杜诗时注重展现原文的象征、双关等意义,以再现原文的意境美,这符合他所坚持的在翻译诗歌时要体现“三美”的原则。
C.为了再现莎士比亚诗剧语言的节奏声调之美,翻译者必须首先考虑语言的准确性和表现力,以便让外国读者也享受相近的审美效果。
D.翻译是语言活动,更是思维活动。思维差异支配表达形式,如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特点,对其忽略容易导致译文的冗长板结。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许渊冲和宇文所安的话来说明二者翻译采取的不同策略与原则,更具说服力。
B.许渊冲的杜诗翻译更注重神韵,而宇文所安更忠实于内容的准确,二者并无高下之分。
C.材料一侧重于比较两位译者的翻译原则与策略,材料二侧重于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D.为了准确传达原作的美学价值,必须关注人物的性格与形象,以及其传达的作品态度。
【小题3】对《罗密欧和朱丽叶》中“For never was a story of more woe / Than this of Juliet and her Romeo”一句的四种翻译,最贴合许渊冲翻译所遵守的“三美”原则的一项是(       
A.古往今来多少离合悲欢/谁曾见这样的哀怨辛酸
B.人间的故事不能比这个更悲惨/像朱丽叶和她的罗密欧所受的灾难
C.人间的故事,哪儿有这般的哀伤/比起朱丽叶和她的罗密欧这一双
D.没有故事能令人黯然伤神/像朱丽叶与罗密欧这样动人
【小题4】请概括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小题5】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有言:“诗乃翻译中失去的东西”,你是否认同?请结合两则材料说明判断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学术共同体,是社会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某个学科内部持有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理论基础和方法的学术集团,是学术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它的形成与发展,往往能够将一个时代的学术推向高峰。考察两宋时代的学术发展,两宋士人学术共同体的昌盛便不可忽视。因宋代道学发达,或可名其为道学共同体。
道学共同体是由宋代部分持共同价值观、道德立场和学术取向的儒家形成的团体。道学家与汉唐儒家不同。汉唐儒家多致力于寻章摘句、解释经典,虽然在整理与保存儒家经典方面贡献颇多,但在学术与思想方面颇为缺乏创造性。而宋代道学家以继三代绝学,挽日下世风,兴仁义道德,正己心人心,开万世太平为己任,穷究天理人性,讲求修身之道。
道学家与宋代其他儒家亦有三个明显区别。就仕途而言,道学家往往两栖于学堂与官场,存庙堂之志,而以学堂为主;游离于政治,而对政治不忘。因此,他们与身居庙堂之儒有不同的立场与思考问题的角度。就价值取向而言,道学家更趋向向内追求和终极追求。他们对己追求居敬,自诚致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他们的终极追求则希望实现道德完满,以及具有高尚的人格和圣贤境界,并因这种追求而不与现实妥协。就理论而言,道学家更趋于哲学化。这与他们的价值取向相关联。在向内的追求影响下,他们从事学术探索时都从诚意正心、居敬持正出发,不求闻达,潜心求索;而在终极关怀的影响下,他们都试图构建包罗万象的理论体系。这也是两宋道学大家都是哲学大家的原因。
道学共同体是在宋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方面,“隋、唐外竞虽力,而风俗日即于奢淫,士习日趋于卑陋”,故而收拾人心,修齐治平,成为儒家知识分子的共识。制度方面,北宋自太祖起便重视文治,政治一般出于有学术涵养、有理想抱负的士大夫之手,宽松的政治制度,也为道学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条件。文化方面,官办和私立书院得到很大发展,自由讲学的风气一时盛行。如二程、朱子等道学大家,都曾讲学、辩论于书院,书院也因而成为道学共同体发展的依托。
宋代道学共同体,据《宋史》记载,仅包括北宋五子、程氏门人、朱熹、张栻和朱氏门人。这种界定固然有些狭窄,但他们身上确实更突出地体现了两宋道学家的特色。他们虽然出身各有所本,性格各异,仕途经历不同,为学风格与理论内容亦各具特色,然而正是这些道学家形成了道学传统的核心,他们之间各具特色的传承、交流和争论促成了道学共同体的发展。北宋五子虽没有构建学术共同体的自觉,但在南宋朱熹等人的自觉构建下,事实上形成了发端于北宋并对后代思想文化具有重大影响的道学共同体。道学家作为这个共同体的核心人物,承担着传承道统的重任,在具备当时学术精英的共同特征之余,更有自身特色。那就是,包容创新的魄力、经世济民的抱负,以及对人格圆满的追求、对格物致知的理性思考。
(选自罗旻《宋代道学共同体的形成及其特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道学共同体”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道学共同体是两宋时期一部分具有共同的儒学理论基础,在价值观、道德立场和学术取向等方面一致的人所形成的学术集团。
B.宋代道学共同体的核心人物是道学家,他们在学术与思想方面比汉唐时的儒家具有创造性,但是不太注重整理与保存儒家经典。
C.隋唐日益奢淫、卑鄙的风气是道学共同体形成的社会背景,朝廷对文治的重视与自由的学术风气为它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D.宋代道学共同体并不十分庞大,有的道学家虽然并没有构建学术共同体的主观意识,但在客观上却促使了道学共同体的形成。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道学家不满足于对经典的解释、整理与保存,而是以儒学匡正世风、振兴道德、正人心、求太平,对儒家学术与思想多有创新。
B.道学家往往既在朝廷做官又在学堂讲学,对学问潜心求索,这使他们与只是在朝廷做官的儒家有不同的立场与思考问题的角度。
C.道学家在价值取向上既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向内追求,又有实现道德完满的终级追求,而宋代其他儒家则不然。
D.受价值取向的影响,道学家在理论构建上比其他学者更趋向哲学化,从而使他们具备了当时学术精英的共同特征,成为哲学大家。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学共同体的形成、发展与特定历史条件如社会风气、政治制度及文化氛围等有关,这些因素对一个时代学术的发展往往具有重大影响。
B.宋代道学家与汉唐时期的儒家在追求上是有所不同的,他们与同时期的儒家在仕途、价值取向、理论构建等方面的追求也有明显的不同。
C.道学家大都不醉心于仕途,但又不忘政治,谋求学术的探索,重视高尚人格和圣贤境界的追求,因而形成了相近的为学风格与理论内容。
D.继三代绝学,挽日下世风,兴仁义道德,正己心人心,以开万世太平为己任,穷究天理人性,讲求修身之道,是宋代道学家具有的特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题画诗的出现首先促成了画与诗的融合。清人沈德潜在《说诗畔语》中说:“唐以前未见题画诗,开此体者老杜也。”遂将杜甫奉为题画诗的开山祖。查阅画史,其实早在汉代画功臣烈士像时,为表彰其功勋,存乎借鉴,题画便已应运而生。只不过当时是以“题榜”的形式存于画上,古人谓之“左图右史”。题榜可以说是题画诗的滥觞。题画诗的出现为画与诗的融合创造了条件,只是这与后来画家自己直接在画上题诗,构成画面有机的一部分,成为画家自觉的艺术追求还是两回事,像唐代卢鸿、王维那样自题自画的士大夫画家是绝少的。题画诗的真正兴盛与文人画的发展密不可分。文人画的绘画主体为既精于诗书,又擅画的文人。在宋代苏轼、米芾等文人的大力倡导下,诗画融合的艺术形式日臻绚烂多彩。

以诗入画也推动了诗画的结合。从所知资料来看,南北朝时期顾恺之的一系列作品即是以诗入画,如《女史箴图》取材于西晋张华的诗篇,《洛神赋》则是从曹植的同名诗篇演绎而成,可算是最早的诗意画。这种形式在北宋时期得到了长足发展。《林泉高致》中有郭熙“尝所诵道古人清篇秀句,有发于佳思而可画者”的记载。最可靠的记载则是徽宗时代画院“如进士科下题取仕”,即以诗为试题来考聘宫廷画师,如出题“乱山藏古寺”,中选者画荒山中露出佛寺的幡竿而不画出佛寺,以表现藏于深山的意境。从当时的标准来看,乃是注重画家对诗的体会是否真切,画的意境能否与诗的意境融为一体。这种画与诗的结合,虽然还不是画家自题自画 “诗画一体”的完全形态,但画与诗的不解之缘到北宋已经完成。

画与诗在艺术精神和创作意境上的完全融合,是诗画融合的第三个阶段。将画与诗在精神上的结合把握得最精准的,当推北宋时期以苏轼为代表的几位文人书画家。苏轼以一个目光深邃、胸襟宏阔、富于哲理的诗人眼光去审视绘画,对绘画的许多卓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出“士人画”概念,认为绘画并不是简单的描摹物象,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诗的品格和意境。

他极为推崇王维之作:“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绘画明确提出了一个“画中有诗”的审美标准,大力倡导诗画的融合,另如“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等,把“无形画”和“不语诗”相提并论,完全打破了两者之间的非可比性,使之达到可以互相换位的程度,这就使绘画突破习见之樊篱,进入一种更富创造性的新阶段。

其实“诗画一律”在宋代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声音,许多文人都有类似的说法,黄庭坚在《次韵子瞻子憩寂图》中称赞李公麟是“李侯有句不肯吐,淡墨写出无声诗”,是说李公麟把胸中的诗,不是用诗句说出来,而是用淡墨把它画出来了。在他看来,李公麟的画本质上是诗。正是由于苏轼、黄庭坚等文人的极力推崇,使得“无声诗”成为后人称谓绘画的代名词。这种在本质精神上对中国诗画的把握,再加之苏黄等人在诗坛上、画坛上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对诗画精神、意境以及形式上的进一步融合,起到了理论基础和推波助澜的双重作用。正因如此北宋末期徽宗画院的作品中已出现用诗、书、画共同组成画面的作品,就不足为怪了。

谈到此,我们不能不说如果没有书法这一媒介,画和诗的融合是达不到水乳交融的境界的,书法实际上成了诗画在画面上结合的一个关键因素。画有画风,书有书风,把诗书写到画面上并与画合二为一,不仅要求诗画的意境相通,更要求书风和画风的一致。在画面上直接题诗的风气是在元代开始兴盛的。这里面起主要作用的是赵孟頫、“元四家”等,究其原因,不外乎题画诗经唐宋人的探索已经成熟,诗画为一的观念也已形成,且元代著名画家又多是兼善诗、书、画的,故而自画自书的形式便十分普遍。明清两代文人更是善于此道,恪守了诗画融合的传统。

(摘编自腾讯网《诗画结合的中国画》)

材料二:

钱谦益认为诗、书、画具有相通性,士“未有不汲古、不攻文而可谓之善画者也”。书画不仅在具体的用笔方法上相似,更需要以学养为底蕴。这种诗书画相通的独特看法,与其诗学观念“经史结合,唐宋皆宗”和“转益多师”的主张有内在关系。他在《题桃溪诗稿》里说:“渔山不独善画,其于诗尤工。……昔之论画者,谓画之为屋木,犹书之有篆籀。”开头说的渔山为清初画坛六家之一的吴历,善画山水,曾随钱谦益学诗,随王时敏学画。

除诗与画的创作都需要学养功力外,钱谦益还认为诗与画在意境方面可以相通,好的画作具有诗歌所能表现的意境。在《又题项孔彰雁字诗》中,钱谦益看到项孔彰所绘的《招隐图》,以为此画备极山川林麓晴雨晦明之妙,又称赞项孔彰的《雁字诗》是“发之于诗,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本是画学术语,钱谦益用以形容诗歌,是为了说明此诗充分表现了画境,使人“如度雁门、遵衡阳”,仿佛亲见画中的雁行飞翔,恰如“袁海叟《白燕诗》中‘月明’雪满’二语”,使人难分“诗耶画耶?诗中之诗,画中之画耶?”这是就诗与画在意境上的相通而言的。

(摘编自王迪《钱谦益、柳如是的书画题咏及文艺思想》)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题画诗的源头,按沈德潜的观点,题画诗始于杜甫。作者认为,实际上,题画诗应滥觞于汉代的“题榜”。
B.文章认为,顾恺之以诗意人画的一系列作品是诗意画,但它们还不算上是诗画家“诗画一体”的完全形态。
C.钱谦益认为,如果不借鉴前人经验,不攻读经史之文,就不能称得上是擅画之人,因为书画都需要以学养为底蕴。
D.在评价项孔彰的《雁字诗》时,钱谦益特意用“气韵生动”这一画学术语,是为了说明诗、书、画具有相通性的道理。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功臣画像上的“题榜”只是用来表彰功臣功勋的,尚不能与画面本身构成有机整体。
B.到北宋时期诗与画才达到完全融合的程度,这取决于苏轼等人在绘画创作方面的努力。
C.题画诗在唐宋时期并不直接题写在画面上,诗画为一的观念形成后才开始出现在画上。
D.两则材料都论及诗书画相通的观点,钱谦益的独特观点要比材料一中的看法深刻得多。
【小题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诗、书、画融合的一项是(       
A.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遁形。
B.尝所诵道古人清篇秀句,有发于佳思,而可画者。
C.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
D.书画同源,而书实深于画,金石又深于书。
【小题4】中国画中诗画结合的过程是怎样的?请结合材料一概括说明。
【小题5】题画诗的诗与画往往要求在意境上融合为一体,请阅读下面这首题画诗,试描述画面并指出其呈现的意境特点。

题 画

【明】沈周

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阳犹在小桥西。

微吟不道惊溪鸟,飞入乱云深处啼。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