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8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

甘茂至魏,谓向寿: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

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臣闻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是王欺魏,而臣受公仲侈①之怨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遂拔宜阳。

宜阳之役,冯章谓秦王曰:不拔宜阳,韩、楚乘吾弊,国必危矣!不如许楚汉中以欢之,楚欢而不进,韩必孤,无奈秦何矣!王曰:善。果使冯章许楚汉中,而拔宜阳。楚王以其言责汉中于冯章,冯章谓秦王曰:王遂亡臣,固谓楚王曰:‘寡人固无地而许楚王。’

茂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秦之右将军尉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仲以韩穷我于外,是无伐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郊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宜阳之役,楚畔秦而合于韩。秦王惧,甘茂曰:楚虽合韩,不为韩氏先战;韩亦恐战而楚有变其后。韩、楚必相御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有删改)


【注】:①公仲侈:韩的将领,此时驻守宜阳。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
B.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
C.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
D.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谤书意思是攻击指责别人的文书,“谤”与《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讥于市朝”的“谤”字含义不同。
B.羁旅意思是寄居他乡,“羁”与《归园田居》(其一)“羁鸟恋旧林”的“羁”字含义不同。
C.三鼓指击鼓三次,为号令士兵进攻的信号。“鼓”与《寡人之于国也》“填然鼓之”的“鼓”字含义相同。
D.相秦意思是担任秦国的相,“相”与《孔雀东南飞》“及时相遣归”的“相”字含义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武王想要出兵三川,夺取周王室统治天下的权力,建立不朽功业,因此发动了侵略韩国的宜阳之战。
B.甘茂对宜阳之战的困难认识深刻,为了避免秦王听从韩国和受魏国欺骗,甘茂设计得到了秦王的保证。
C.对秦来说,宜阳之战并不顺利,开战五个月都未能攻下。为了鼓舞士气,甘茂拿出自己的钱财作奖赏。
D.宜阳之战中,秦国先以欺诈手段破坏韩楚联盟,后楚国倒戈与韩国结盟,但甘茂认为楚韩仍互相观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拔宜阳,韩、楚乘吾弊,国必危矣!不如许楚汉中以欢之。
(2)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仲以韩穷我于外,是无伐之日已!
22-23高三上·四川·开学考试
知识点:《新序》(《战国策》整理)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攻齐,取七十余城,唯莒、即墨不下。齐田单以即墨破燕,杀骑劫。初,燕将攻下聊城,人或谗之。燕将惧诛,遂保守聊城,不敢归。田单攻之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连乃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曰:吾闻之,智者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故知者不再计,勇士不怯死。今死生荣辱,尊卑贵贱,此其一时也。愿公之详计而无与俗同也。且楚攻南阳,魏攻平陆,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不若得济北【注】之利,故定计而坚守之。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秦之势合,则楚国之形危。且弃南阳,断右壤,存济北,计必为之。今楚、魏交退,燕救不至,齐无天下之规,与聊城共据期年之弊,即臣见公之不能得也。齐必决之于聊城,公无再计。彼燕国大乱,君臣过计,上下迷惑,栗腹以百万之众,五折于外,万乘之国,被围于赵,壤削主困,为天下戮,公闻之乎?今燕王方寒心独立大臣不足恃国弊祸多民心无所归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能以见于天下矣!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意者,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请裂地定封,富比陶、卫,世世称孤寡,与齐久存,此亦一计也。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熟计而审处一也。燕将曰:敬闻命矣!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


【注】济北:聊城。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燕王方寒心独立/大臣不足恃/国弊祸多/民心无所归/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
B.今燕王方寒心独立/大臣不足恃/国弊祸多/民心无所归/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
C.今燕王方寒心独立/大臣不足恃/国弊祸多/民心无所归/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
D.今燕王方寒心/独立大臣不足恃/国弊祸多/民心无所归/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倍”同“背”,与《鸿门宴》中“不敢倍德也”的“倍”用法相同。
B.“公”在文中是对燕将的尊称,可翻译成“您”;在春秋时代,“公”是诸侯的通称。
C.“横”在文中是“连横”的意思,即合众弱以攻一强,与“合纵”相对。
D.“孤寡”多是古代王侯的自称;现在则多用来指孤独,或指孤儿寡妇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将是一位攻防能力很强的将领,他攻下并镇守齐国聊城一年多时间,齐将田单士卒死伤惨重,也没有夺回聊城。
B.鲁连认为,聪明的人不会因违背时机而放弃利益,燕将不应该为了发泄一时的激愤而使燕王失掉一位大臣。
C.鲁连分析指出,如今楚、魏将退兵,齐国无心向南面进攻,收回聊城的好处很多,所以齐国定会尽一切力量以收回聊城。
D.鲁连在分析了燕国的国内、国外形势之后,对燕将的军事才能给予了充分肯定,举史例以理服人,不板起脸说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
(2)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
【小题5】鲁连为何要写信给燕将?结果怎样?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轸为秦使于齐,过魏,求见犀首。犀首谢陈轸。陈轸曰:“轸之所以来者,事也。公不见轸,轸且行,不得待异日矣。”犀首乃见之。陈轸曰:“公事乎?何为饮食而无事?”犀首曰:“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陈轸曰:“请移天下之事于公。”犀首曰:“奈何?”陈轸曰:“魏王使李从以车百乘使于楚,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公得行,因自言于廷曰:‘臣急使燕、赵,急约车为行具。’”犀首曰:“诺。”谒魏王,王许之,即明言使燕,赵。诸侯客闻之,皆使人告其王曰:“李从以车百乘使楚,犀首又以车三十乘使燕,赵。”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楚王闻之,曰:“李从约寡人,今燕、齐、赵皆以事因犀首,犀首必欲寡人,寡人欲之。”乃李从,而以事因犀首。魏王曰:“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令四国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张仪欲穷陈轸,令魏王召而相之,来将梏之。将行,其子陈应止其公之行,曰:“物之湛者,不可不察也。夫魏欲绝楚、齐,必重迎公。郢中不善公者,欲公之去也,必劝王多公之车。公至宋,道称疾而毋行,使人谓齐王曰:‘魏之所以迎我者,欲以绝齐、楚也。’”齐王曰:“子果无之魏而见寡人也,请封子。”因以鲁之车迎之。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一》)


【注】①犀首:战国魏官名。公孙衍曾为此官,故借称公孙衍。②陈轸此时在楚国做事,说话很有分量。以往张仪游说楚王时,曾遭陈轸反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B.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C.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D.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恶事乎?”中的“恶”是“讨厌;不喜欢”。与《鱼我所欲也》中“死亦我所恶”的“恶”相同。
B.“乃倍李从”中的“倍”是背弃,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倍”不同。
C.“令四国属以事”的“属”是委托,与《曹刿论战》中“忠之属也”的“属”相同。
D.侯,中国古代五等爵位之一,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侯爵为其中第二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轸路过魏国时求见公孙衍,公孙衍起初并不想见他,陈轸询问公孙衍为何没有政事可做,陈轸为其出谋划策,要把天下的政事移交给公孙衍。
B.陈轸让公孙衍坐在李从出使楚国的车上,从而让魏王生疑,然后再对魏王说要去拜见燕国,赵国的国君,并向魏王要求准备车辆整治行装。
C.当各个诸侯国客居魏国之人把公孙衍出使燕、赵的消息告诉各国国君后,齐、燕、赵、楚把政事委托给公孙衍,魏王让公孙衍做了魏国相国。
D.张仪钦佩陈轸的才华,就让魏王召他来做相国,陈轸想要去,但他的儿子认为这件事情谋划得很深,不可以不详察,希望父亲能认真考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
(2)魏之所以迎我者,欲以绝齐、楚也。
【小题5】陈轸儿子为了阻止他接受魏王的任命,献上了怎样的计策?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

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公曰:为之奈何?子曰: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国贫矣。子曰:《诗》云:性悌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贫者也。

(节选自《孔子家语·贤君》)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拔一国A而天下B不以为暴C利尽D西海E诸侯F不以为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资”,文中指条件,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生生所资”的“资”意思不同。
B.“从事”,文中是行事、办事之意,和《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的“从事”意思相同。
C.“名实”,文中指名声与利益,与《答司马谏议书》“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之“名实”不同。
D.“与”,文中指亲附,和《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的“与”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惠王为确定攻击目标,听取臣子建议。张仪主张伐韩,司马错主张伐蜀,二人针锋相对,各陈己见。
B.张仪认为,争名要到朝廷上争,争利要到市场上争;蜀国偏僻,是戎狄聚集之地,不是能争到好处的地方,讨伐蜀国会使士兵疲惫,百姓劳苦。
C.秦惠王最终采纳司马错的意见,出兵平定了蜀国,派遣陈庄去担任蜀相。蜀国归附以后,秦国就更加强大富庶,看不起其他诸侯国了。
D.哀公认为,按照孔子的说法施政,减轻徭役使百姓富裕,国家就会贫穷。而孔子认为,君主犹如人民的父母,人民如果富有,君主就不会贫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
(2)孔子对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
【小题5】简要概括司马错主张秦国伐蜀的理由。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