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3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夜行

何荣芳

小倩下班时已经是夜里十点,她带着一身的葱花味追上了一辆驶向远郊的公交车。有座。

同排座位上抱臂闭目的是一位大爷,或者说是一位大叔,脑袋亮光光的,看不出年纪。借着车外的路灯光,小倩看见他脖子上垂着蚯蚓屎似的耳机线。小倩掏出自己的手机,准备看韩剧,却发现没电了。窗外是灯的世界,车灯、路灯、店铺里招牌上的霓虹灯,还有高层住宅里星星般的灯火,看不见特别的风景。无所事事的小倩只好打量车内。

车内分明坐着许多人,却显得分外安静,一块块亮着的手机屏幕映照着一张张模糊的脸,气氛有些怪异。小倩希望能听到一点声音,能听到一点带有活气的声音。但就是没有人说话,连汽车的鸣笛声也没有。小倩扭过头,想跟同排座位上的人说说天气,或者问问他到哪里下。同坐的人仍然闭着眼,听不到他的呼吸,一颗光脑袋随着车行的节奏不停地晃动,像一个电动不倒翁。路灯把窗外树木斑驳的影子映到他的脸上,小倩就想到了出土的僵尸。她很想伸出手指去试试他的鼻息,却不敢冒失,怕他突然睁开眼。小倩环顾四周,想换个位子,但空位边都有一块手机屏亮着,照着一张煞白变形的脸。小倩头皮发麻,一股不知名的力量漩涡般裹挟了她,使她心口发紧,脊背发凉。

是不是应该下车?她问自己。车子猛地一震,小倩也猛地一震。车内的顶灯亮了,车前门开了,一个胳膊上搭了件上衣的大妈冒了上来,花白的头发间漾着缕缕热气。小倩的心口终于松了。

司机又关了车内的灯,大妈和她头上的热气都不见了。也许大妈也感觉到了车内的冷,她打开了手机音乐,是一曲热烈的广场舞曲。声音不大,却搅翻了一车的冷肃,于是一束束冰冷的目光风一样朝她刮过去,广场舞的曲子烛光一样摇曳了两下,熄灭了。车内又陷入了死一样的沉寂。一块块手机屏的亮光蓝幽幽,白森森,像墓地里的磷火。

车内安静得令人窒息,仿佛误入了木偶库,错进了蜡像馆。不,如果是错进了蜡像馆她也不会害怕,至少她知道他们都是蜡做的。她分明看见车内漂浮着一片片灵魂。

小倩想下车,但这已经是最后一班车了。她离开座位,摇摇晃晃地走到司机身后,她想至少司机是活的,因为他要驾驶车。小倩扶着司机身边的铁杆站着,遮阳板挡住了窗外的光线,司机浮在黑暗中,判官似的没有表情,也看不见他大幅度的动作,汽车在空旷的路面上无声地滑行。小倩心缩成一团,想哭。一句我要下车一直在喉咙中上蹿下跳。

车又猛地震了一下,车内顶灯亮了,前门又开了。小倩以为心里的话溜出了口,司机为她开了门。一个围红围脖的女孩火狐一样蹦了上来,朝差点撞了满怀的小倩粲然一笑。她的笑,阳光般融化了小倩心头的薄冰,小倩也笑了。

女孩就近找了个座位坐下,夸张地表达着她找到座位的欣喜。她把两只胳膊从肩包带中挣脱出来,书包顺到了胸前,呼啦一下拉开拉链,从里面掏出一本书。

她掏出一本书来,就着车顶上的灯光读起来。她的声音细小而含混,却像清泉一样唤醒了山林。于是车内有了转动脖子的声音,伸腿脚的声音,打哈欠的声音。有人把手指关节捏得咔咔作响,有人叽叽喳喳地开始说话。

司机没有再关车内的灯。橘黄的灯光,明亮而温暖。

(有删改)

文本二:

有人评价何荣芳的小说,创设情景是其重要的特色,作者总是围绕主人公的活动来开展叙述,进而引出人物活动的特定情景来表现人物。同时也通过主人公的活动来揭示深刻的主题或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其中《夜行》最具有代表性。

(摘编自《作家评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一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概括和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倩正是因为自己手机没电了,看不成韩剧,才去看窗外的夜景,又打量起车内情形,从而引发后面一系列事情发生。
B.小倩想伸出手指去试试那位不好明确年纪的同座有没有鼻息,多半是出于好奇,她想用这个举动来印证一下自己的想法。
C.小说中多次出现关于手机的文字,这和女孩掏出书来阅读形成鲜明的对比,而看手机的人和女孩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D.小说善用比喻,把手机屏幕的亮光比喻成磷火,把司机比喻成判官,不仅生动形象,而且附着了主人公独特的心理感受。
【小题2】从想和同排座位上的人聊天,到看到小女孩读起书来,小倩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小题3】文本二认为“创设情景”是何荣芳小说的重要特色,请简要分析文本一创设的“夜行”情景的作用。
22-23高三上·四川·开学考试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欲栽大木柱长天

黄晖

何谓修身?修养一己之道德情操,勉以躬行实践,谓之修身。修身是一个人,一个读书人,一个想成为堂堂君子之人成材的第一道门坎。什么是修身的第一要务呢?两个字:‘立志’!

教室里,杨昌济正在给学生上第一节修身课。

他在黑板上用力写下立志二字,转过身来继续:凡修身,必先立志,志存高远而心自纯洁!

他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说道: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同学谈一谈你的志向是什么。他看看身边课桌上贴着的学生姓名:周世钊同学,就从你开始吧。

周世钊笔直地站起来,朗声答道:我的理想,是当一个学校的校长。杨昌济颇感兴趣地问:哦,为什么?

我小时候每天早上都看到学校的门口,所有的学生向校长敬礼。我想我长大了,也要像校长一样,那么威严,那么受人尊敬。

很好。杨昌济微微一笑,说,下一位,罗学瓒同学。”“为国为民,舍生取义,做一个像谭嗣同那样的人。如国家有事,则奋不顾身,死而后已。

杨昌济点点头,说:舍身成仁,高洁之至,很好。易永畦同学。易永畦有些紧张地站起:我……我不知道该怎么说……

杨昌济鼓励他说:不要紧张。你从小到大,总有过这样那样的梦想吧?不妨一说,姑且言之嘛。

我……我想当三国里的关云长大将军。易永畦话音才落,教室里就有不少同学小声笑了起来,易永畦那副单薄如纸的身材实在不能让人把他跟武圣人关云长联系起来。

嗯,纵横沙场,精忠为国。虽童真稚趣,却存英雄之气,好!下一个,刘俊卿同学。

刘俊卿显然早已准备好答案了,他站起来,很自负地回答:学生的理想,就是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一个学识渊博、为世人所景仰、为政府所器重的社会精英,凭自己的学问和才能,傲立于天地之间。

傲立于天地之间?因为学问而傲吗?杨昌济问。是,老师。只有学识出众之人,才能为人敬重,学生就是要做这样的精英。

杨昌济似乎想说什么,想想又收住了口。他看看桌上的姓名,认真打量了毛泽东一眼,问:你的志向是什么?

毛泽东站起来,犹豫了一下,茫然地回答:我不知道。”“不知道?在全班同学的窃窃私语中,杨昌济皱起眉头,问:一个人对自己的未来怎么会没有一点想法呢?难道你从来就没有想过?

我想过,经常想。可是,我找不到答案。毛泽东望着老师,他的目光清澈如水,他的话显然出自真心。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毛君亦在求索之中么?”“求学即求索。

杨昌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对毛泽东说:你坐下吧。”“老师,毛泽东刚坐下,却又像是想起了什么,站起来问,能不能问您一个问题?您的志向是什么?

他的大胆实在有些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同学们不禁一愣,杨昌济也有些意外地回过身来。他望着毛泽东的眼睛,那双眼睛平静却隐隐地含着让人必须面对的刚毅。一片静默中,杨昌济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刷刷地在黑板上写了两行苍劲有力的大字:

自闭桃源称太古

欲栽大木柱长天

一片肃穆中,杨昌济用极为平和但却坚定的语调说:昌济平生,无为官之念,无发财之想,悄然遁世,不问炎凉,愿于诸君之中,得一二良材,栽得参天之大木,为我百年积弱之中华撑起一片自强自立的天空,则吾愿足矣。

一片寂静之中,周世钊、刘俊卿带头鼓起掌来,掌声立即响成了一片。只有毛泽东仍站在那里,望着老师,没有鼓掌。杨昌济挥手止住掌声:毛泽东同学,今天你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我也不要求你马上回答,但有一件事我希望你能答应我。五年后,当你迈出一师校门时,我想听到你回答我。能答应吗?

毛泽东还在揣度着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志向,想着能说出眼前这十四个字的人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着什么是他眼里的桃源、太古、大木、长天……时至今日,他辗转上过好几所学校,见过数十位老师,却没有谁说过如此让他深思的话。毛泽东看着老师正凝望着自己的眼睛,郑重地点了点头,说:我答应您,老师。

下午,杨家小院里,杨开慧正在送爸爸出门。她一边翻看着毛泽东的一篇文章,一边问爸爸:他真的就什么也没说?文章写得这么好,怎么会没有理想呢?这个学生真怪啊。

是的,他什么也没说。杨昌济风趣地解释道,当然他没说并不意味着他没有,而是不肯轻言——有时候,鸿鹄,也要岁月磨炼方能成的。

爸,你怎么知道他就有鸿鹄之志?说不定是燕雀之志呢?开慧和爸爸开起了玩笑。

不会的。杨昌济肯定地回答。

为什么?就因为文章写得好吗?

杨昌济已经出了院门,又回过身来意味深长地说:不光是文章。还有那双眼睛,明亮、有神——坚定!那不是一般年轻人能有的目光。由目可视其心,那样的目光,必定心存高远。

爸,你什么时候变成看相先生了?

爸爸可不会看相,杨昌济微微一笑,表情反倒严肃了,爸爸看的,是那股精气神。

(节选自《恰同学少年》第五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给学生们上的第一节修身课,杨昌济选择了“立志”的话题,他认为这是人修身的第一要务。
B.由文中的细节看,杨昌济对刘俊卿的回答不太满意,但对毛泽东的关注让他不想多费口舌去纠正。
C.小说设置的场景很小,甚至在叙事过程中淡化了空间环境,这样更有助于将笔力集中在人物描写上。
D.小说语言简洁凝练,富于个性化;尤其杨昌济先生的语言,文白相间,既典雅厚重又不失亲切随和。
【小题2】关于杨家父女在小院中的对话部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杨开慧和父亲之间轻松融洽的聊天氛围可知,这是一个开明而温暖的家庭,父女俩相谈甚欢。
B.杨昌济父女之间的对话,侧面呈现了一个富有才华、个性突出、有胸怀抱负的青年毛泽东形象。
C.面对杨开慧对毛泽东是否有鸿鹄之志的疑问,杨昌济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表达了对毛泽东的认可。
D.杨昌济通过对毛泽东的眼睛和精气神的观察,断定他心存高远,但杨开慧认为这跟看相一样不可靠。
【小题3】“大轴”是一个戏曲名词,指一台戏的最后一出,这一出一定会由剧团中最棒的角儿担任主演。毛泽东的出场就有“大轴”的意味。试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小题4】“欲栽大木柱长天”是杨昌济在教书育人上的抱负和追求。请结合文本,分析并概括杨昌济是从哪些方面践行这句话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一)

刚才在团部我没注意看他,现在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

我向他提出休息一会,他便在远远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把枪横搁在腿上,背向着我,好像没我这个人似的。我着恼的带着一种反抗情绪走过去,面对他坐下来。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惶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我拼命忍住笑,随便地问他是哪里人。他没回答,脸涨得像个关公,讷讷半晌,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原来他还是我的同乡呢!

在家时你干什么?

帮人拖毛竹。

你多大了?

十九。

参加革命几年了?

一年。

你怎么参加革命的?我问到这里自己觉得这不像是谈话,倒有些像审讯。不过我还是禁不住地要问。

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

家里还有什么人呢?

娘,爹,弟弟妹妹,还有一个姑姑也住在我家里。

你还没娶媳妇吧?

……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半晌他才低下了头,憨憨地笑了一下,摇了摇头。

(二)

不一会,我已写了三张借条出去,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心里十分高兴,正准备送回去再来借时,看见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

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借不到被子事小,得罪了老百姓影响可不好。我叫他带我去看看。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的喊,喊了几声。一会,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的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不肯借的道理了。这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①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三)

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③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了一声。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路上休息时,我问及小战士的过去、年龄、家庭状况等情况,主要是为了缓和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
B.从我和小战士借被子的不同结果以及对百姓的不同看法中,可以看出我在做群众思想工作方面更为成熟老练。
C.小战士拒绝让新媳妇给他缝补衣服,一方面有赌气的成分,但重要的是体现了革命战士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高尚品质。
D.面对小战士的牺牲,新媳妇发出了两次短促的“啊”,所表达的内涵和情感是一致的,流露出新媳妇的悲痛之情。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的比喻生动形象,一方面说明我给小战士带来的心理压力,同时也突出我给小战士护送工作带来的危险性。
B.新媳妇“咬着嘴唇笑”的细节,既体现了新媳妇努力克制自己行为的可爱,也侧面反映了小战士借被子时的慌乱局促的可笑。
C.文章第三部分开头的环境描写,是“诗化小说”的具体表现,淡化了战争的残酷性,也表达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D.文章通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将小战士的形象丰富化、立体化,实现了人物形象由扁平向圆形的转变。
【小题3】文中三处划线句都提及小战士肩上撕下来的“布片”,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小题4】“小战士”鲜明地展现了特定年代特定年龄的“青春模样”,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小题。

匪骨

西凉山有好茶,绵绵地润嗓入心。西凉山本无茶,茶出自庐城人刘一文之手。那年天黑,漆黑,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二十岁的刘一文正在书房,一杯香茶一支绵烟,和一篇清朝的笔记体小说较劲儿。小说好看,刘一文入迷,书房的窗户突然被撞开。

本以为是风,但闯进来的是三个壮汉,手提明晃晃的鬼头大刀。刘一文被掳进了西凉山。

西凉山,山高入云,一条山路曲折,独上独下,险象环生。刘大标占山为王,把西凉山当作了偌大的寨子,这寨子是他的,谁也不敢抢。

刘大标是刘一文的亲叔叔,刘大标亲自号令把刘一文掳上山。

刘大标掳刘一文上山,不为别的,一是羞辱刘一文的父亲,兄弟为家产,结下大仇。再一,刘大标需要一军师,刘一文乃读书人,肚子里有货。

刘一文见了刘大标,不拿正眼看,更没喊声叔叔。刘大标一脑门火,拔刀在手,借着寒光架在了刘一文胖子上。

刘大标没有下手,刘一文哈哈一笑,说:叔舍不得杀我!刘大标大叫:叫叔好啊,你是我的军师。

西凉山的匪有骨气,打日本鬼子。庐城的日本鬼子恨他们恨得牙痒,封山,讨伐,也没见多大成效。

刘一文乐得上山,在庐城,鬼子欺凌中国人,实在不忍目睹,可刘一文手无缚鸡之力。百无一用是书生哦,刘一文常垂泪。

山上千般好,有一样刘一文不适应,无茶可饮。刘一文不抽不嫖不赌不酒,唯一爱好,喝茶,喝绿茶。西凉山不产茶,急得刘一文头撞山石。

刘大标知刘一文唯爱茶,命手下,在下山抢劫时,劫些茶来。劫来的茶是好茶,喜得刘一文狂。刘大标高兴,忙让人燃柴烧水,大碗沏来。刘一文深深地食婪地嗅了一口,却突然将茶水泼向山谷,对天长啸:此茶有血腥之味,喝不得也,喝不得。

刘大标大惊,持刀在手,狠狠砍在山石上,刀刃火光迸溅。

和日本鬼子干了几仗,皆胜,刘一文起了大作用,他用上了孙子兵法,神得很。胜仗战利品丰厚,烟、酒、茶都有,刘一文还是不沾。

略有闲暇,刘一文就在山中转悠,他在寻找茶树,云雾之中该有野茶树,书上说过,错不了。

果然,刘一文找到了茶树。茶树临悬崖而生,粗壮而藏蕤,一大片,该有千百年了。依《茶经》所说,刘一文采了嫩叶片,揉烤焙,一捧绿茶诞生,烘托出翠绿的香气。真是好茶,山泉水冲泡,绿茶清澈,一入喉咙管,就将心沁得透透的了。刘一文又是长啸一声,举杯畅饮,把上山来的欠缺足足补齐了。

军师有功,刘大标听他的。刘一文率了一大队人马采茶制茶,匪事倒成了副业。有茶可喝,西凉山的匪安静了不少。刘大标也爱上了茶,喝茶让他心静,下山扰民的心思也少了许多。

刘一文有话: 酒是迷魂汤,茶乃清心剂。刘大标认可,匪们响应。

茶制多了,刘一文出点子,把茶送下山去,卖了聚银为军费,省得打家劫舍。刘大标拍大腿称好。

茶好,卖上了好价钱,皆大欢喜。刘一文又开疆辟土,除寻找茶源外,还兴种起茶园。枪炮声不曾断过,西凉山的土匪还是下山,不过鸟枪换炮,用茶换来了大批军火,枪声密集,鬼子丧命的更多。

得感谢茶,刘大标向刘一文讨教:该给西凉山茶起个名了。刘一文略一沉吟:就叫匪山云雾吧。刘一文解释:太平猴魁乃猴子采摘,西凉山茶是匪从云雾中采来。刘大标不喜欢,字难听,但无好名字可用,还是认了。

匪山云雾行销,庐城内外名声大,是买茶也不是买茶,喝茶的人心里揣着个明白账,一杯茶,或许就是一颗子弹呢。

鬼子再一次大举攻山,一场恶战,西凉山湮没在战火中。

三天三夜激战,日本鬼子没占多大便宜,但西凉山的匪也死伤上百,刘大标冲在一线,身负重伤。

刘一文没上前线,据匪说:他一杯匪山云雾茶在手,稳稳地喝了三天三夜。

当刘一文奔到血泊中的刘大标面前时,刘大标只剩下最后一口气。刘大标的嘴角在笑,眉却锁紧了,说:茶好,匪不好,把匪的外柩去了,加草字头。刘大标断文识字,为匪字纠结。

匪山云雾而菲山云雾,少了一股拼命劲儿,多了一缕烟雨气。

日本鬼子战败,西凉山的雾气升腾,刘一文变卖了庐城的家业,在西凉山建庙出家,香火不旺,倒是庙宇四周的茶树,从屋里探出头来,一棵比一棵精神。

刘一文不念阿弥陀佛,常念且去吃茶,一杯在手,烟气氤氲。陪刘一文吃茶的是刘大标,他的坟生在石缝里,也生烟云。匪山云雾,菲山云雾,都是入心入情入意的好茶,且去吃茶。

(选编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先介绍西凉山好茶“绵绵地润嗓入心”,然后又说“西凉山本无茶”,这一转形成了矛盾,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西凉山“山高入云,一条山路曲折,独上独下”,既概括了西凉山山势特征,也与后文鬼子对西凉山的匪束手无策形成照应。
C.刘一文刚被掳上山时对刘大标“不拿正眼看,更没喊声叔叔”,但他脖子上被刀架住后马上开口叫叔,表现了人物见风使舵的一面。
D.“急得刘一文头撞山石”这一心理描写,写出刘一文无茶可喝时的焦急,表现了其爱喝茶的特点,引出下文劫茶、寻茶、制茶的情节。
【小题2】关于文中卖茶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一文出点子让土匪们下山卖茶,原因之一是省得土匪打家劫舍,能看出他的人品。
B.下山卖茶,确实解决了军费问题,购置来的军火在打鬼子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C.给西凉山茶起名时,虽然刘大标不喜欢“匪”字,但因为没有学识最终也只能认了。
D.匪山云雾行销大好,名声远扬,除自身品质之外,更源于人们对抗日活动的支持。
【小题3】刘一文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结合文本内容,请谈谈你对“匪骨”的理解。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