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4 组卷39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六年,文武官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请之不已,上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上曰:“公不欲朕封禅,以社稷未安邪?”曰:“安矣。”“四夷未服邪?”曰:“服矣。”“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数者,然今户口未复,仓廪尚虚,且远夷君长,皆当扈从,此乃引戎狄入内且示以虚弱也。况赏贵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十二月,癸丑,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中书令温彦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帝曰:“朕比来怠于为政乎?”魏征曰:“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贞观七年,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是岁,公卿以下复请封禅者前后相属,上谕以“旧有气疾,恐登高增剧,公等勿复言”。贞观十四年,陈仓折冲都尉鲁宁坐事系狱,自恃高班,谩骂陈仓尉刘仁轨,仁轨杖杀之。上怒,命追至长安面诘之。仁轨曰:“鲁宁对臣百姓辱臣如此,臣实忿而杀之。”征曰:“陛下知隋所以亡乎?百姓强而陵官吏,如鲁宁之比是也。”上悦,擢仁轨为栎阳丞。上将幸同州校猎,仁轨上言:“今秋大稔,民收获者才一二,使之供承猎事,治道葺桥,动费一二万功,实妨农事。愿少停銮舆旬日,俟其毕务,则公私俱济。”上赐玺书嘉纳之,寻迁新安令。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
B.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
C.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
D.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后借指国家。
B.四夷,指古代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的泛称,是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的合称。
C.癸丑,癸为天干,丑为地支,古人常用天干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来纪年、月、日。
D.京师,在古代有首都、朝廷、天子的军队等意思,在本文中具体指唐朝都城长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只要天下安定,百姓生活富足,帝王心中怀有对天地的诚心敬意,没有必要一定要去泰山封禅。
B.魏征认为,不计其数的赏赐未免让远人产生厌倦心理,连续多年地免除赋税也不能补偿百姓的辛劳付出。
C.唐太宗曾亲自审查监狱中的囚犯,怜悯应处死刑的犯人,放他们回家,但规定需按照约定期限回来就刑。
D.刘仁轨因鲁宁当着百姓谩骂侮辱自己,气愤之下把鲁宁杀死。唐太宗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想惩治刘仁轨。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
(2)愿少停銮舆旬日,俟其毕务,则公私俱济。
【小题5】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结合文本概括唐太宗的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点。
2022·山东枣庄·模拟预测
知识点:《资治通鉴》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戊申,中书奏以国用未充,请量留三省、寺、监官,余并停,俟见任者满二十五月,以次代之;其西班上将军以下,令枢密院准此,从之。人颇咨怨。

丁巳,以光胤为中书侍郎,与说并同平章事。光胤,赵光逢之弟;说,韦岫之子;廷珪,薛逢之子也。光胤性轻率,喜自矜;说谨重守常而已。赵光逢自梁朝罢相,杜门不交宾客,光胤时往见之,语及政事。他日,光逢署其户曰:请不言中书事。

高季兴在洛阳,帝左右伶宦求货无厌,季兴忿之。帝欲留季兴,郭崇韬谏曰:陛下新得天下诸侯不过遣子弟将佐入贡惟高季兴身自入朝当褒赏以劝来者。乃羁留不遣,弃信亏义,沮四海之心,非计也。乃遣之。季兴倍道而去。丁酉,至江陵,谓将佐曰:新朝百战方得河南,乃对功臣举手云‘吾于十指上得天下’,矜伐如此,则他人皆无功矣,其谁不解体!又荒于禽色,何能久长!

初,胡柳之役,伶人周匝为梁所得,帝每思之。入汴之日,匝谒见于马前,帝甚喜。匝涕泣言曰:臣所以得生全者,皆梁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就陛下乞二州以报之。之。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以是不行。逾年,伶人屡以为言,帝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当为我屈意行之。五月,壬寅,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时亲军有从帝百战未得刺史者,莫不愤叹。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唐纪》)

材料二:

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注】,率百官,若帝之初。

帝曰:咨,禹!惟时有苗弗率,汝征。

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

三旬,苗民逆命。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祗载见瞽叟,夔夔斋栗,瞽亦允若。至诚感神,矧兹有苗。

禹拜昌言曰:俞!班师振旅。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

(节选自《尚书•大禹谟》)

【注】神宗:古代指尧庙。

【小题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陛下A新得天下B诸侯不过遣C子弟将佐入贡D惟高季兴身自入E朝F当褒赏G以劝来者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海,指全国各地,指天下、全国,与《阿房宫赋》中“六王毕,四海一”中的“四海”意思相同。
B.河南,与河内、河东并称三河地区,与《鸿门宴》“臣战河南”中的“河南”均指黄河以南地区。
C.许,答应、允许的意思。与《出师表》“遂许先帝以驱驰”中的“许”意思不同。
D.徂,去、往的意思。与《诗经•卫风•氓》“自我徂尔”中的“徂”意思相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节省开支、充盈国库,中书省谏言裁撤官府机构,官员们大多叹息埋怨。
B.后唐帝以两个州来封赏救命恩人周匝,同时封赏随帝征战、累有战功的将士。
C.正月初一早晨,禹在尧庙里受任,率百官行礼,像舜当年受命于帝尧一样。
D.禹受命征伐不久便偃旗息鼓,舜帝广施恩德,向三苗表达诚意,最终三苗请归。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光逢自梁朝罢相,杜门不交宾客,光胤时往见之,语及政事。
(2)矜伐如此,则他人皆无功矣,其谁不解体!
【小题5】为了使蠢蠢欲动的三苗臣服归附,禹是如何做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十一年十月,安州都督吴王恪数出畋猎,颇损居人,侍御史柳范奏弹之。丁丑,恪坐免官,削户三百。上曰:长史权万纪事吾儿,不能匡正,罪当死。柳范曰:房玄龄事陛下,犹不能止畋猎,岂得独罪万纪!上大怒,拂衣而入。久之,独引范谓曰:何面折我?对曰:陛下仁明,臣不敢不尽愚直。上悦。十二年三月,辛亥,著作佐郎邓世隆请集上文章。上曰:朕之辞令,有益于民者,史皆书之,足为不朽。若为无益,集之何用!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皆有文集行于世,何救于亡!为人主患无德政,文章何为!遂不许。丙子,以皇孙生,宴五品以上于东宫。上曰:贞观之前,从朕经营天下,玄龄之功也。贞观以来,绳愆纠缪,魏征之功也。皆赐之佩刀。上谓征曰:朕政事何如往年?对曰:威德所加,比贞观之初则远矣;人悦服则不逮也。上曰:远方畏威慕德,故来服;若其不逮,何以致之?对曰:陛下往以未治为忧,故德义日新;今以既治为安,故不逮。上曰:今所为,犹往年也,何以异?对曰:陛下贞观之初,恐人不谏,常导之使言,中间悦而从之。今则不然,虽勉从之,犹有难色。所以异也。上曰其事可闻欤对曰陛下昔欲杀元律师孙伏伽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或云:‘赏太厚。’陛下云:朕即位以来,未有谏者,故赏之’。此导之使言也。司户柳雄妄诉隋资,陛下欲诛之,纳戴胄之谏而止。是悦而从之也。近皇甫德参上书谏修洛阳宫,陛下志之,虽以臣言而罢,勉从之也。上曰:非公不能及此,人苦不自知耳!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曰/其事可闻欤/对曰/陛下昔欲杀元律师孙伏伽/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
B.上曰/其事可闻欤/对曰/陛下昔欲杀元律师/孙伏伽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
C.上曰/其事可闻欤/对曰/陛下昔欲杀元律师孙伏伽/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
D.上曰/其事可闻欤/对曰/陛下昔欲杀元律师/孙伏伽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削户,曾经被封赏的户数被削减以示惩戒。古代封赏有千户侯万户侯的说法。
B.表,古时给皇帝的书信奏章本文的“表”和《出师表》《陈情表》都含劝谏的意味。
C.丙子,天干地支可以纪年、月、日。本文“丙子”是用来计日的,纪年用的是皇帝年号。
D.洛阳宫,洛阳曾是东汉的都城,在唐高宗后被定为东都,此处指在洛阳修建宫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在儿子打猎损害百姓利益被柳范弹劾后,迁怒于侍奉教导儿子的长史,柳范责问为何不处罚房玄龄,当面冒犯太宗。
B.太宗善辨臣子进言对德政的作用,所以悦柳范而拒邓世隆,他对自己的言辞也有认识,有益的将会记人史书,无益的不劳文集。
C.太宗在孙子的宴会上不忘向魏征询问意见,魏征认为贞观之后臣子虽然顺从,太宗勉强进言,但是脸上已经有为难的神色。
D.太宗也有普通人的情感,皇甫德参谏修洛阳宫,太宗发怒,听从魏征的意见才终止修建洛阳宫,但当时里还是有些不愉快。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远方畏威慕德,故来服;若其不逮,何以致之?
(2)非公不能及此,人苦不自知耳!
【小题5】魏征认为太宗“人悦服则不逮也”的理由主要是什么?请简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元年,上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等与学士、法官更议定律令,宽绞刑五十条为断右趾,上犹嫌其惨,曰:肉刑废已久,宜有以易之。蜀王法曹参军裴弘献请改为加役流,徙三千里,居作三年。诏从之。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德彝惭而退。御史大夫杜淹奏:诸司文案恐有稽失,请令御史就司检校。上以问封德彝,对曰: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果有愆违,御史自应纠举;若遍历诸司,搜擿疵颣,太为烦碎。淹默然。上问淹:何故不复论执?对曰:天下之务,当尽至公,善则从之,德彝所言,真得大体,臣诚心服,不敢遂非。上悦曰:公等各能如是,朕复何忧!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B.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C.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D.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绞刑,一种用绳子将犯人勒死的刑罚,即后文皇帝所说的“肉刑”。
B.资荫,凭先代勋功、官爵而得到授官封爵。资,出身、经历;荫,庇荫。
C.犯颜,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多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态度。
D.府库,古代收藏文书财物的地方称为府,收藏兵器的地方称为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元年,皇帝命长孙无忌等人重新议定律令,他认为肉刑太残忍,应该用其他刑罚替代,最终采用了裴弘献“加役流”的建议。
B.皇帝想要杀掉假冒资荫的人,戴胄表示可以理解皇帝对这些人的愤恨,但还是应该忍住内心的愤恨,来保全法律的大的信用。
C.杜淹认为封德彝关于设官定职各有分工的意见很有道理,让自己心悦诚服,所以不再和他争辩该不该派“御史就司检校”的事。
D.长孙顺德接受别人馈绢一事败露,皇帝感到十分痛心,但仍爱惜他曾经有功,且以前做的事都有益于国家,所以对他不予处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2)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