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7 组卷29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刘半截

吴金良

刘一杰原名刘杰。这名字,太容易撞车。上小学的时候,一个年级就有俩刘杰,外加一个刘婕。三个刘jié,经常把老师都弄蒙了。他爸爸心生一计,给他名字中间加了个“一”,笔画少,区别大,挺实惠。

刘一杰当年插队回城,不知通过什么关系到了报社。我到报社的时候,他已经是发行部的老职工了。行业报,发行部就是个摆设,实际上除了文字工作什么都管。以致好长时间,我都以为刘一杰是烧茶炉兼管收发的杂役。

茶炉不大,刘一杰每天早起捅开火,添几铲煤,水烧开了,关上炉门就干别的去了。别的是什么呢?前院有个小花囿,他侍弄花草;后院有几棵柿子树和枣树,他扫树叶。扫地属于搞卫生,这个业务一延展,他就把各办公室和编辑部的卫生工作也包揽了。这也不错,那些废报纸废信封和不用的来稿,几天就能搜罗一麻袋。街上有收废品的,每个周日来一次。

他家就在报社收发室后面的套间里,老婆孩子,三口人,两间房,挺滋润。

名字实惠,日子滋润,工作轻松,我们都很羡慕他。他自己也挺满足,快四十了,又没文凭,在报社干不了什么,这个位置挺适合他。

刘一杰抽烟,在家抽烟总是抽一半就掐灭;再想抽的时候拿新的。等到上班,他烟盒里装的都是抽了半截的烟。报社烟民不少,惯例是彼此散烟给大伙抽。刘一杰就免了这个程序,不用散给别人了。因为他烟盒里都是半截烟,那是不能给别人抽的。时候一长,我们都看懂了他的小心思。刘和留同音,于是我们开玩笑,说你这家伙连一杰(截)都不够,你就是个刘半截。

私下里,刘一杰跟我抱怨:老婆限制我抽烟,两天一盒。我要给你们散烟,一天两盒也不够!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他过于节俭。比如,每逢周末,他就回父母家。把攒下的脏衣服、床单被罩之类的拿回报社,大洗特洗。偶尔有人看见,他就解释:家里没地方晾晒。

报社老职工说,老刘是太节俭了。当年搞对象,天儿热,女友要吃冰棍,他也只买一根。自己不吃,还编个理由说牙疼。趁女友不注意,找个水管子喝凉水。

节俭成习,导致公私不分了。那年我们到郑州开发行会,编辑部和发行部去了十来个人。领导认为刘半截会管钱,就让他管着差旅费。领导说出门在外怕上火,让他买点水果给大家吃。结果他转悠半天买回来一堆烂梨,说是用刀子削一下更好吃。气得我们集体罢吃。他惹不起我们,又怕糟蹋东西,把这些烂梨洗净削好,煮了两大锅梨水,号称这个更败火。念在他诚心诚意兢兢业业的份儿上,我们也只好喝了。

最气人的是我们该回北京了,让他去买火车票。他买回来的票,时间不好就不说了,还是站站停的普客,还无座。领导拍案质问:刘一杰,我可是能坐软卧的!咱就算不讲究那个,你好歹也给大家买个有座位的票吧!你怎么想的?

刘半截也是被领导训斥惯了,坦然道:“我也没注意有没有座,我就从上往下捋,哪个便宜买哪个。反正都是到北京,干吗多花那个冤枉钱呢!”

结果,我们基本上都是站了八个小时到北京。

领导给他下评语:这人把省钱当作唯一目的,从不考虑性价比。所以,他办不了大事;但是小事交给他,尽管放心。

领导果然交给他一件小事,让他做了发行部主任。只一年时间,发行业绩平平,但是发行费差旅费省了一万多。他还自鸣得意:节流相当于开源。

刘半截比我早退休几年。春节,我俩喝酒。酒至微醺,他也不忘炫耀,说他请了个半价保姆照顾老妈。细问,就是小时工,每天给老太太洗洗换换。别的事,都是他做。他说,反正我闲着也是闲着。

我说你节俭一辈子了,还这么想不开啊!再说,那是你妈,你也这么省着?

他猛喝一口酒:“兄弟,我父母早殁了。现在这个是我当年女朋友的妈。我们都要领证了,女友得了白血病,走了。留下一个寡母,你说,我不管谁管?”

我愣住,无言以对。他笑笑说:“老太太九十多了,糊涂了,也不认得我了。我就好人做到底,给她送终吧。”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从主人公的姓名入手,由“刘杰”到“刘一杰”再到“刘半截”,即使其和人物性格巧妙联系起来,又具有讽刺意味,颇具匠心。
B.“名字实惠,日子滋润,工作轻松,我们都很羡慕他”,在结构上是对上文的总结,也为下文进一步展示主人公的性格做铺垫。
C.小说主要采用第一人称,通过“我”这个视角,写“我”对“刘半截”的所见所闻所感,既让人感到真实可信,又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
D.小说设置了悬念式结构,在超过五分之四的篇幅里,作者用略带夸张的手法反复铺垫了、渲染了“刘半截”的吝啬乃至“抠门”。
【小题2】小说在塑造刘半截这一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结尾往往出人意料,请简要分析本文结尾的作用。
22-23高二上·河南平顶山·阶段练习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阳光蛛

许仙

小蜘蛛出生在阴暗的家族,祖祖辈辈生活在农家墙门角落、床底、家具脚,以及柴房、猪栏和茅坑的四周;总之,遗传基因和家族传授的经验让它们世代守在阴暗恶臭的地方,幸福地度过或长或短的一生。在蛛族,雄性短命,最多活两三年;而雌性长寿,能活十到二十年。小蜘蛛生来就是短命鬼,紧迫感和使命感与生俱来;它深知生命短暂,定要活出个蛛样来。

小蜘蛛靠自己吐丝,像马戏团的飞人一般,从床底荡到床头柜,又从床头柜荡到墙脚,再攀爬到朝北窗口那个破角上,它天生嫌恶阴暗,嫌恶脏臭,向往高处,它在破窗角上结网,像囚徒般窥视窗外的光明。父母和家蛛,乃至族蛛,都嘲笑它幼稚的行为。有只老蛛好心规劝它,破窗口风大,容易吹破网;另外,那地方太亮,少有虫出没。众所周知,但凡人间的虫豸都是人类死敌,它们只能在阴暗憋屈恶臭的地方苟活;而又恰恰是上苍赐给蛛族的粮食,所以生为蜘蛛,只能生活在这些地方。但倔头倔脑的小蜘蛛,不听老蛛言,伸出细长脚,朝灯光处指道:那是什么?几只飞蛾正疯狂地扑向灯火。唉!不知好歹,老蛛叹息,要死在这上头了。

小蜘蛛一意孤行,守在破窗角,忙于补网,鲜有食物,过着其他蜘蛛所不齿的生活。它常常像哲人般冲着窗外发呆,见到一抹阳光或雨后钻石般的水珠,就惊叹不已,认为其美艳不可方物。那些生活在肮脏中的蜘蛛,吃得饱饱的,挺着貌似满腹经纶的大肚子,闲来无事,就调侃因饥饿而精干巴瘦的小蜘蛛,管它叫花蛛:花蛛,吃到飞蛾肉了吗?那口气,赛过是问癞蛤蟆吃到天鹅肉没?小蜘蛛没工夫理会,只顾埋头补网,抬头望天。

疯了,疯了,花蛛肯定吃到啥毒虫,毒性发作了……

这是蛛干的事吗?

这天清晨,花蛛毅然钻出破窗角,义无反顾地离开世居地,告别蛛族、父母和家蛛,贸然去了外面的世界;整个蛛族沸腾了,它想干什么?找死吗?外面那么亮,有多少天敌候在那儿,地上的鸡鸭、田鸡,墙上的壁虎,天上的飞禽……只要它头一伸出去,就成了他人的食物。但这个一心向往光明的小家伙,凭借自己的一根细丝,像飞人一样荡着秋千,爬上屋后的一棵大树,在两根高高的树枝间结了张网;它更清瘦了,瘦得跟个鬼似的。太阳一出门,偌大的蛛网金光闪闪的;花蛛就像太阳黑子,特别醒目。但是,外面天大地大风也大,网刚结成,就被两根无所事事乱晃荡的树枝一闹就撕碎了。金光闪闪又不能当饭吃,没网,喝西北风去呀!蛛族中有位长老级的婆婆耐心地跟它说:网是我们的捕虫神器,也是老天爷赐给我们的饭碗,你不能糟蹋它;你应该结在坚实的角落里,结在阴暗的地方,那些地方才是我们食物成堆的地方;阳光灿烂又能怎么样?就算你有张亮晶晶的网又能怎么样?连只小虫都吃不上。回来吧,孩子!我们不需要阳光,我们不缺钙,我们只要守住阴暗的死角,就能安逸地生活下去。

但花蛛不听,它固执地守望在阳光里。生活不只是有阳光,还有风雨,风来了,网破了;即便重新结成,网上挂满如珍珠般耀眼的雨水,也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可怜的花蛛,它不是疯就是傻了,吃不到鲜美的肉虫,饮着雨珠竟似甘露一般,无比欢悦;它那副穷酸的傻样,惹得蛛族耻笑,现在管它叫阳光蛛,每天都嘲讽一番这个靠吃阳光喝露水为生的傻瓜。

它怎么还没饿死?

是呵,你看它还在动。

快了,又是一天过去了。

它们打赌,以鲜美的活虫作赌注,赌阳光蛛饿上几天才饿死。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随着打赌天数的增加,赌注越来越丰厚,参加的蜘蛛也越来越多;最后,竟成了蛛族最具娱乐性最空前绝后的活动。为了打赌的公正,几只年轻蜘蛛自告奋勇结网在窗前,日夜轮流,观察阳光蛛的动静。然后,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有时候阳光蛛像哲人,伏在网心沉思;有时候像行吟诗人,在网上喃喃自语。然后,这场赌博注定失败,因为数个月过去,阳光蛛不吃只喝,居然顽强地活着,它更清瘦了,瘦得像个鬼,但它还活着。它咋就不死呢?直到这年寒冬来临,蛛族不得不放弃打赌,都去冬眠了。第二年开春,蛛族再次苏醒,又过上富足而悠闲的生活后,才忽然想到去年的赌局,才寻找阳光蛛;但矮屋后的那棵大树上,两根高高的树枝间已没了金光闪闪的网,阳光蛛也不知死到哪儿去了,始终没有发现它的踪影。

它大概是死翘翘了。

后来,再后来,阳光蛛就成了蛛族世代教育后生的反面教材和典型案例。前辈们总说,从前有只叛逆的小蜘蛛,傻不拉唧地向往阳光,就去了外面世界,但阳光又不能当饭吃,结果就饿死了。你们切记,生活就是生活,那些花花绿绿顶个屁用?蜘蛛就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阴暗,才有幸福生活。但怪事还是经常发生,每隔数年,族里总会出只叛逆的小蜘蛛,干出令蛛族啼笑皆非的勾当,就如同当年的阳光蛛。长辈们就乱摇头,责怪是它开创了极其恶劣的坏风气。

文本二

严文井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

寓言是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

选编自《360问答》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飞蛾扑火”的情节,既是对小蜘蛛回应老蜘蛛规劝的解释,也暗示身处阴暗环境中的小蜘蛛和飞蛾一样有着对光明的向往追求。
B.作者对小蜘蛛的理想表示肯定,但又通过“勾当”“死翘翘”“傻不拉唧”等富含贬义色彩的词语表达对它罔顾现实的荒唐举动的批判。
C.蛛族中长老级的婆婆耐心地劝导,希望小蜘蛛回心转意,可小蜘蛛依然一意孤行,顽强坚持,固执地守望在阳光里,终其一生。
D.阳光蛛成了蛛族教育后生的反面教材和典型案例,蛛族前辈们告诫后辈守住阴暗,但是还是阻挡不了后来的“阳光蛛”去看外面的世界。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端对小蜘蛛出生背景及蛛族生活习性的介绍,为后文写小蜘蛛“一意孤行”、追求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的行为做了铺垫。
B.小说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如明喻、暗喻,形象生动地塑造形象,演绎故事;“定要活出个蛛样来”,运用仿词,令人耳目一新。
C.小说语言灵动活泼,俗语、科学用语为文章增色不少。比如“喝西北风”“顶个屁用”“太阳黑子”“不缺钙”,既通俗又有时代气息。
D.小说运用全知全能的视角,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真实地展示了蛛族们的生活和思想,简直就是人类社会各色人等的缩影。
【小题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阳光蛛的形象的。
【小题4】小说具有鲜明的寓言故事的特点,请结合两个文本,谈谈本文的寓言特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心上的眼睛

欧阳黔森

我不止一次站在娄山关的隘口,俯瞰一片巍峨的群山。

这是大娄山脉最为险要的地方。隘口向北入川,向南入黔。过了此险便可两边长驱直入,再无如此雄关。娄山关总有很多人,特别是春天的时候。来得最多的是青少年,他们的目的很明确,是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我的远房亲戚丁三是这里的工作人员,年纪与我相差无几,按家族字辈儿,我得叫他一声老叔。他记得很深的是学生们在一脸严肃的老师的讲解中并不肃静,他们叽叽喳喳一个个吵闹不休,还一个个快乐地手舞足蹈。看着老师的难堪,丁三老叔并不难过。因为丁三老叔想,红军伯伯们也不会难过,他们应该骄傲,是因为他们英勇地化成了山脉,才换来今天学生们毫无顾忌的笑声。我很奇怪,丁三老叔小学未毕业,如何会不说牺牲,而讲化成了山脉这么好的词儿。

我去娄山关是家常便饭。我是一个有英雄情结的人,险峻的娄山关是英雄夺关斩将展示风采的地方,这也正是我经常想去的理由。那儿的山,那儿的风,都洋溢着英雄的味道。每当我站在隘口上,仰望山壁上那幅巨大的草书,并情不自禁地朗读它的时候,我的血液就沸腾起来。其实主席《忆秦娥·娄山关》的填词,我早已背得滚瓜烂熟,可我每次依然会沿着毛体那潇洒苍劲的笔力逐字逐句地读下去,仿佛只有读才够力量、够味道。当读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时,我全身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都张开着,血液像涨满春水的溪流,正汹涌澎湃浩浩荡荡地奔向心海。我从这奔流中充分体验了血往上涌后那胸中无比宽阔的味道。

正思量着什么时候去看丁三老叔,却不想从电视里知道有一种叫非典型肺炎的病突然来到了世上,说是尽量少出门流动,于是我有了充分的理由,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没有去娄山关了,当然也就很久没有见到丁三老叔。

知道丁三老叔的消息是五月中旬的时候,我的一个同事经过娄山关时看见了丁三老叔,说是有一帮人戴着口罩,在山口盘查过往车辆上的人员,每个人必须要量体温。丁三老叔忙这忙那地给那伙人当助手。听了这个消息,我是下决心要去看一看丁三老叔的。我知道丁三老叔到山垭口去了,便迫不及待地找他去。

我首先看到的是山垭口山壁上熟悉的那幅《忆秦娥·娄山关》。那巨大而苍劲的毛体字,在此时看来,我感觉它更显得庄严而潇洒。再看到的是,丁三老叔在那幅字下,抱着一个男军人的大腿往上推,旁边还有一个女军人在帮忙。看来俩人很吃力,几乎支撑不住那位高大的男军人的身体,那军人的手指总和石壁上的毛体字还有那么一点距离。山壁上那些潇洒而苍劲的字,我也曾不止一次在朗读中产生出想触摸它们的冲动,但终究因了我不够高而打消了念头。从这个男军人高大的身材来看,他也许奋力一跳就能触及那些字,我很奇怪,这么高大而健壮的军人,怎么还要两个弱小的人帮忙?我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我也来不及想些什么,我赶紧搭上了一把力。放下那位高大的军人后,我看到那男军人昂起的头颅对周围的反应有点儿迟钝,我感觉他的眼睛可能有问题。我静静地看着他,看到墨镜下有泪水流下后,他说话了,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着他摸的方向,我终于摸到了,摸到了。我顺着他手的方向,看到的是而今迈步从头越

我与两位军人,在纪念碑下的石梯上坐了很久,知道了两位军人都是军医。男军人参加过边疆战斗的救护,后因公受伤,双目失明。女军人是内科大夫,是呼吸道病的专家。这位女军人报名参加非典治疗队援京,可是报名的人太多,院领导没有同意她去,理由就是因为她丈夫双目失明没人照顾。男军人听妻子读报,听电视,每天关注着疫情,心情一直处在激动中。我虽然没有了眼睛,可是,我的心现在比什么时候都清楚。我有眼睛,这眼睛比头上的还要清晰,我的眼睛就在这里。男军人面对着苍山如海,手指着胸口说。

我和丁三老叔下山的时候,两位军人还坐在石梯上,我想男军人正用心上的眼睛遥望着一片起伏的连山。

(有删改)

文本二:

欧阳黔森的《雄关漫道》《心上的眼睛》等作品在革命历史小说的范围内突显了欧阳黔森创作中的历史价值和时代精神。研究者对欧阳黔森英雄情结的强调表明欧阳黔森个人价值观的选择与主旋律文化内涵的贴合,在这些主旋律作品里,隐含着欧阳黔森最重要的情感诉求。研究者认为欧阳黔森的创作是对贵州乡土叙事传统的突围,如果简要回顾书写贵州的历史,从五四时期的蹇先艾到何士光再到第三代作家群的领军人物欧阳黔森,无疑是在贵州乡土叙事传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再次确认欧阳黔森英雄叙事价值建构的意义。

(节选自贾婧《深广的理论视野与辩证的学术思维——评〈欧阳黔森创作研究〉》)

【注】文本一提到的《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1935年创作的,该词描写了红军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革命军人面对失利和困难时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小题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娄山关,这里曾发生过著名的娄山关战斗,娄山关不仅是一处历史文化景观,更寄托了作者对英雄精神的颂扬。
B.今日的娄山关上游人如织,然而来娄山关的青少年们“吵闹不休”、“手舞足蹈”,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主义精神在当今已经被淡忘的批判。
C.“非典”来袭,丁三老叔在娄山关协助检测,女军人主动要求前往一线,作者用看似不经意的交代表达了对他们的赞美。
D.本文结尾点题,男军人坐在娄山关的石梯上用“心上的眼睛”遥望群山,作者用这样一幅静穆的图画表达了对男军人的敬仰之情。
【小题2】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的情节安排上看似松散无序,实则以“娄山关”为坐标将不同的人对娄山关的不同态度呈现出来,从而体现了不同人物对“英雄”的看法与态度。
B.文本一善于抓住关键的细节来刻画主人公丁三老叔,如“看着老师的难堪,丁三老叔并不难过”、“丁三老叔忙这忙那地给那伙人当助手”等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C.文本二认为欧阳黔森在创作中具有英雄情结,正如文本一中的男军人参加过边疆战役的救护工作,即使因公伤双眼失明,但在文本中他的英雄情结仍然表现得非常鲜明。
D.文本一的语言格调质朴而又不失雅致,叙事流畅而自然;文本二的语言严谨,用词精当,表述准确,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
【小题3】为什么文本一中的“我”和男军人都想触摸娄山关山壁上刻下的《忆秦娥·娄山关》?
【小题4】文本二认为,文本一在革命历史小说的范围内突显了欧阳黔森创作中的历史价值和时代精神。请谈谈这个观点是如何在文本一体现出来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战士

孙犁

那年冬天,我住在一个叫石桥的小村子。村子前面有一条河,搭上了一个草桥。天气好的时候,从桥上走过,常看见有些村妇淘菜;有些军队上的小鬼,打破冰层捉小沙鱼,手冻得像胡萝卜,还是兴高采烈地喊着。

这个冬季,我有几次是通过这个小桥,到河对岸镇上,去买猪肉吃。掌柜是一个残疾军人,打伤了右臂和左腿。这铺子,是他几个残疾弟兄合股开的合作社。

第一次,我向他买了一个腰花和一块猪肝。他摆荡着左腿,用左手给我切好了。一般的山里的猪肉是弄得粗糙的,猪很小就杀了,皮上还带着毛,涂上刺眼的颜色,煮的时候不放盐。当我称赞他的肉有味道和干净的时候,他笑了,两排洁白的牙齿,一个嘴角往上翘起来,肉也多给了我一些。

第二次我去,是一个雪天,我多烫了一壶小酒。这天,多了一个伙计:伤了胯骨,两条腿都软了。三个人围着火谈起来。

伙计不爱说话。我们说起和他没有关系的话来,他就只是笑笑。有时也插进一两句,就像新开刃的刀子一样。谈到他们受伤,掌柜望着伙计说:

先还是他把我背到担架上去,我们是一班,我是他的班长。那次追击敌人,我们拼命追,指导员喊,叫防御着身子,我们只是追,不肯放走一个敌人!

那样有意思的生活不会有了。

伙计说了一句,用力吹着火,火照进他的眼,眼珠好像浮在火里。掌柜还是笑着,对伙计说:

又来了,他转过头来对我,他沉不住气哩,同志。那时,我倒下了,他把我往后背了几十步,又赶上去,被最后的一个敌人打穿了胯。他直到现在,还想再干干呢!

伙计干脆地说:

怨我们的医道不行么!

怎样?我问他。

不能换上一副胯骨吗,如能那样,我今天还在队伍里。难道我能剥一辈子猪吗?

小心你的眼!掌柜停止了笑对伙计警戒着,使我吃了一惊。

他整天焦躁不能上火线,眼睛已经有毛病了。

我安慰他说,人民和国家记着他的功劳,打走敌人,我们有好日子过。

什么好的生活比得上冲锋陷阵呢?他沉默了。

第三次我去,正赶上他两个要去赶集,我已经是熟人了,掌柜的对伏在锅上的一个女人说:照顾这位同志吃吧。新出锅的,对不起,我不照应了。

那个女子个子很矮,衣服上涂着油垢和小孩尿,正在肉皮上抹糖色。我坐在他们的炕上,炕头上睡着一个孩子,放着一个火盆。

女人多话,有些泼。她对我说,她是掌柜的老婆,掌柜的从一百里以外的家里把她接来,她有些抱怨,说他不中用,得她来帮忙。

我对她讲,她丈夫的伤,是天下最大的光荣记号,她应该好好帮他做事。这不是一个十分妥当的女人。临完,她和我搅缠着一毛钱,说我多吃了一毛钱的肉。我没办法,照数给了她,但正色说:

我不在乎这一毛钱,可是我和你丈夫是很好的朋友和同志,他回来,你不要说,你和我因为一毛钱搅缠了半天吧!这都是一年前的事了。

第四次我去,是今年冬季战斗结束以后。一天黄昏,我又去看他们,他们却搬走了,遇见一个村干部,他和我说起了那个伙计,他说:

那才算个战士!反‘扫荡’开始了,我们的队伍已经准备在附近作战,我派了人去抬他们,因为他们不能上山过岭。那个伙计不走,他对去抬他的民兵们说:你们不配合子弟兵作战吗?民兵们说:配合呀!他大声喊:好!那你们抬我到山头上去吧,我要指挥你们!民兵们都劝他,他说不能因为抬一个残废的人耽误几个有战斗力的,他对民兵们讲:你们不知道我吗?我可以指挥你们!我可以打枪,也可以扔手榴弹,我只是不会跑罢了。民兵们拗他不过,就真的带好一切武器,把他抬到敌人过路的山头上去。你看,结果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

临别他说:

你要找他们,到城南庄去吧,他们的肉铺比以前红火多了!

一九四一年于平山(有删改)

文本二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大船追的很紧。

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的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

后面大船来的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哗哗,哗哗,哗哗哗!

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的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几只野鸭扑楞楞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声!

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

(孙犁《荷花淀》节选)

文本三

孙犁,荷花淀派的创始人,他的小说被称为诗体小说。他曾说我愿意看到充满希望的东西,春天的花朵,春天的鸟叫,不愿意接近悲惨的东西,所以在他的作品中,虽然也写战争,但没有断壁残垣、硝烟烈火,看不到污血泪痕、哀鸿遍野。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围绕“战士”这一标题,塑造了“掌柜”“民兵”“伙计”“村干部”等一系列的战士形象,讴歌了抗战军民昂扬向上的斗争精神和民族精神。
B.文本一中关于店铺掌柜老婆的情节,通过外貌、语言等正面描写突出女子邋遢、泼辣、小气的特点,与上文店主的干净、寡言、大度形成对比。
C.文本一结尾看似闲笔,实则凸显了“战士”不仅在战场上能勇敢杀敌,而且在生活上能自立自强的品质,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使小说的主旨得到升华。
D.文本二开头部分用诗意的语言描写女人月下编席的场景和月光下的白洋淀,营造了一种优美、宁静的氛围,也符合孙犁“诗体小说”这一特点。
【小题2】文本一中作者对“战士”故事的讲述采用了不同的视角,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小题3】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谈谈你对文本三中划横线句子理解。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