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2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与?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与?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软?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选自《战国策·秦策五》,有删改)


【注】①文信侯:吕不韦,时为秦相。②张唐:秦臣。③甘罗:甘茂孙,时为吕不韦家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B.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C.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D.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庶子,战国时指年轻的家臣,这一职位与甘罗的年龄非常相称。
B.孺子,多指儿童。文中甘罗只有十二岁,年龄尚小,所以张唐以此称之。
C.具币,文中指准备盘缠,其中“具”与现在“开具证明”的“具”意思相同。
D.郊迎,指古代出城迎接宾客的一种隆重仪式,以此表明对来访者的尊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信侯为了伐赵,派刚成君去燕国做大臣,最终使燕太子丹入秦做了人质,以此稳定了秦燕的关系,为将来联合燕国一起伐赵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B.张唐婉拒了文信侯令他去做燕相的请求,这让文信侯颇感不快,甘罗冒死表示愿意劝说张唐,文信侯同意了他的建议。
C.甘罗虽然年幼,但他面对张唐从容自信,拿武安君和张唐作比较,抛出一连串的问题,以武安君被文应侯绞死的结局为警示,最后成功说服张唐。
D.甘罗在张唐答应入燕为相之后,又前往赵国进行游说。甘罗告诉赵王,秦燕相亲对赵国不利,并向赵王提出了割地给秦国的建议,赵王当即答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2)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
【小题5】甘罗如何成功游说张唐的?请简要概括。
22-23高三上·广东梅州·阶段练习
知识点:《新序》(《战国策》整理)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韩战于浊泽,韩氏急。公仲明谓韩王曰:“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韩王曰:“善。”乃微公仲之行,将西讲于秦。

楚王闻之大恐,召陈轸而告之。陈轸曰:“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具甲,秦、韩并兵南乡,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教韩,令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已也。纵韩为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兵至,楚国不大病矣。为能听我,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大说,乃微四境之内,选师言教韩,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弊邑虽小,已悉起之矣。愿大国遂肆意于秦,弊邑将以楚殉韩。”

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虔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矣。秦欲伐楚,楚因以起师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以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夫轻强秦之祸,而信楚之谋臣,王必悔之矣。”韩王弗听,遂绝和于秦。秦大怒,兴师与韩氏战于岸门,楚救不至,韩氏大败。韩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智为楚笑,过听于陈轸,失计于韩明也。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

韩君弗听。公仲怒而归,十日不朝。宜阳益急,韩君令使者趣卒于楚,冠盖相望而卒无至者。宜阳果拔,为诸侯笑。故曰:内不量力,外恃诸侯者,则国削之患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
B.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
C.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
D.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教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国不可恃”与“失其所与”(《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与”字含义相同。
B.“兵虽至”与“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两句中的“虽”字含义不同。
C.“绝和于秦”与“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绝”字含义相同。
D.“秦果大怒”与“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逍遥游》)两句中的“果”字含义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韩两国在浊泽交战,在韩国形势危急之际,公仲明为韩王出谋划策,提出通过张仪向秦国求和的主张,以联合秦国攻打楚国来化解韩国危机。
B.陈轸为楚王排忧解难,建议楚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戒备,挑选军队,声言援救韩国,派遣使者前往韩国利诱韩王,离间秦韩关系,楚王依计而行。
C.公仲明识破陈轸的计谋,向韩王指出楚韩两国并未预先约定共同攻打秦国,况且欺骗秦国必会招致灾祸,韩王没有听从,秦国举兵大败韩国。
D.对于“韩氏大败”的原因,《战国策》分析在于缺乏楚军救援,误信陈轸而没有采纳公仲明的计策;《韩非子》中则总结为内不量力,外靠诸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2)宜阳益急,韩君令使者趣卒于楚,冠盖相望而卒无至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不偏不党,王道荡荡。”言至公也。古有行大公者,帝尧是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得舜而传之,不于其子孙也。孔子曰:“巍巍乎!惟天为大,惟尧则之。”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仲尼所谓大公也。子胥将之吴,辞其友申包胥曰:“后三年,楚不亡,吾不见子矣。”申包胥曰:“子其勉之!吾未可以助子,助子是伐宗庙也;止子是无以为友。虽然,子之,我存之。”于是乎观楚一存一亡也。后三年吴师伐楚昭王出走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哀公曰:“诺,固将图之。”申包胥不罢朝,立于秦庭,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声。哀公曰:“有臣如此,可不救乎?”兴师救楚。吴人闻之,引兵而还,昭王反复,欲封申包胥,申包胥曰:“救亡非为名也,功成受赐,是卖勇也。”辞不受,遂退隐,终身不见。《诗》云:“凡民有丧,匍匐救之。”赵宣子言韩献子于晋侯曰:“其为人不党,治众不乱,临死不恐。”晋侯为中军尉。河曲之役,赵宣子之车干行,韩献子戮其仆。人皆曰:“韩献子必死矣,其主朝升之,而暮戮其仆,谁能待之?”役罢,赵宣子觞大夫,爵三行曰:“二三子可以贺我。”二三子曰:“不知所贺。”宣子曰:“我言韩厥于君,言之而不当,必受其刑。今吾车失次而戮之仆,可谓不党矣。是吾言当也”

(节选自《说苑•至公》)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三年/吴师伐/楚昭王出走/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日/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
B.后三年/吴师伐/楚昭王出走/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
C.后三年/吴师伐楚/昭王出走/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
D.后三年/吴师伐楚/昭王出走/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私于其子孙也”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私”字含义相同。
B.“子亡之,我存之”与“追亡逐北”(《过秦论》)两句中的“亡”字含义不同。
C.“申包胥辞口”与“今者出,未辞也”(《鸿门宴》)两句中的“辞”字含义不同。
D.“晋侯以为中军尉”与“家叔以余贫苦”(《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以”字含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共王丢了弓却不让找回,理由是“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归根结底这弓还是楚人的。孔子认为楚王的格局还不够大,爱人不应只爱自己国人,而应爱世人。
B.申包胥救楚后,楚昭王返回国内,要封赏申包胥,申包胥却认为自己救楚只是凭借了自己的勇武之力,不应该接受赏赐。
C.赵宣子向晋侯推荐韩献子,韩献子却杀掉了赵宣子的仆人,赵宣子不仅不生气,还很高兴,这说明赵宣子善于识人,一心为公。
D.本文以申包胥,赵宣子,韩献子等为例,赞扬了他们一心为公、大公无私的“至公”精神,同时说明要想贯彻“仁”的政策,就要做到不偏私,不结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其勉之!吾未可以助子,助子是伐宗庙也;止子是无以为友。
(2)今吾车失次而戮之仆,可谓不党矣。是吾言当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乙]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亦无先齐王;唯仪之甚憎者,亦无大齐王。今齐王之罪,其于弊邑之王甚厚,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穀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称病不朝,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曰: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韩氏从之。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先出地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
B.且先出地/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
C.且先出地/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
D.且先出地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亲”即联姻,通婚结成姻亲关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通过政治联姻来避免战争,稳定国家局势。
B.“厚币委质事楚”的“质”与《触龙说赵太后》“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中的“质”词义不同。
C.“王其为臣约车并币”的“约”与《过秦论》“约从离衡”的“约”词义不同。
D.寡人,与孤、不穀在先秦时均被用作君主或诸侯的自称。其中,寡人和孤在后世仍有沿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欺骗楚国使者秦国允许割让的土地是六里而不是六百里,怀王很生气,便大规模调动军队去打秦国。
B.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见,怀王不听屈原进谏,而听从子兰建议去往秦国,却被截断了归楚的后路,最终客死秦国。
C.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於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
D.楚国群臣祝贺将得商於之地六百里,陈轸不以为然,认为秦看重楚是因为楚有齐为后援,若先绝齐后索地,一定受骗,齐秦两国都将攻打楚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
【小题5】甲乙两文均记载了关于楚怀王的史实,请从中概括出造成楚怀王悲剧结局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