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16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世界传统建筑体系中,东亚与东南亚地区的建筑是以木结构建筑为主,其中又以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发展最早也最为成熟,影响深远。其营造技艺一直传承至今,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京四合院、山西大院、徽派民居等,都是这一技艺的代表作。

木结构营造技艺源远流长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源远流长。在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传统木结构建筑标志性的榫卯技术就已经出现。在距今3800-3550年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现了大型木构架夯土建筑。西汉时期,以“抬梁式”和“穿斗式”为代表的两种主要形式的木结构体系已经形成,并传承至今。从隋唐至北宋,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逐渐变得程式化、标准化和模数化。以宋代《营造法式》的出现为标志,一整套包括设计原则、类型等级、加工标准、施工规范、造价定额等的完整制度被总结出来,并以斗拱构件八等级的“材”作为模数标准。这套制度起到了统一规格、简化程序的功效。这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一个里程碑。

元末明初开始,官式建筑和部分城市民居普遍采用了砖墙,建筑挑檐和斗拱尺寸进一步缩小。这一阶段比较重要的著作如明代《鲁班营造正式》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分别总结和规定了江南民居建筑、官式建筑等通行的设计标准。

单体建筑组合体现空间美学

巧妙组合单体建筑,使之关系和谐,是中国传统建筑体系营造空间美学的重要方法。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建筑体系,如宫廷、公署、礼制、合院式民居和园林等,组合方式均有差异。院落空间的变化、建筑间的烘托与对比、室内外空间的交融与过渡、各种空间要素的虚实相应、天际线的变化……多样化的组合形态,产生了独特而丰富的艺术特征。例如,曾作为皇家宫殿的北京故宫,需要在建筑体系空间中体现皇家的威严和秩序,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因此在整个建筑群中,就要特别突出中轴线建筑序列的视觉冲击力。而一般的园林营造,则要着重避免各种内容与形态的对称。

如此一来,单体建筑自身的适应性就比较强,相近休量的单体建筑之间的差异就相对较弱。如歇山顶建筑,既可用于宫廷,也可用于其他建筑体系。

营造技艺的传承受到重视

营造技艺大部分的施工过程,主要以“八大作”为主。所谓“八大作”,即木作(含大木作、小木作)瓦作(含砖作)、石作、土作、油漆作、彩画作、搭材作、裱糊作。

在古代社会中,营造技艺主要以师徒间“言传身教”的方式,在多工种的集体实践中传承。城市中的匠人多隶属于官办或民办的作坊。乡村民居则通常由工匠、家族成员和乡邻好友按各地的习惯做法共同完成,辈辈相因。各地乡村民居建筑的营造技艺被居民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传统文化,其构件内容、模数尺寸、加工与装配方法,不仅工匠烂熟于心,也为大众所熟知。由于营造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各项成本均相对较大,又受到环保理念和国家环保政策等直接影响,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实践活动已经越来越少。大部分传承人的实践活动集中于传统建筑的修缮。

改革开放以来,各类旅游景区大量修建微缩建筑和仿古建筑,对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的需求开始增多。这成为近几十年来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实践与传承的重要推动力量。未来,如何做好传承人培养,将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进一步发扬光大,还需要更多的智慧。

(摘编自赵玉春《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影响深远》)

材料二:

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

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这就是说,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每一副梁架有两根立柱和两层以上的横梁。每两副梁架之间用枋、榇之类的横木把它们互相牵搭起来,就成了“间”的主要构架,以承托上面的重量。

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由全部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乃至既没有墙壁也没有门窗(如凉亭),都不妨碍负重的问题:房顶或上层楼板的重量总是由柱承担的。这种框架结构的原则直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的结构才被应用,而我们中国建筑在3000多年前就具备了这个优点,并且恰好为中国将来的新建筑在使用新的材料与技术的问题上准备了极有利的条件。

在木结构建筑中,所有构件交接的部分都大半露出,在它们外表形状上稍稍加工,使成为建筑本身的装饰部分。例如:梁头做成“桃尖梁头”或“蚂蚱头”:额枋出头做成“霸王拳”:昂的下端做成“昂嘴”,上端做成“六分头”或“菊花头”;将几层昂的上段固定在一起的横木做成“三福云”:等等。或如整组的斗拱和门窗上的刻花图案、门环、角叶,乃至如屋脊、脊吻、瓦当等都属于这一类。它们都是结构部分,经过这样的加工而取得了高度的装饰效果。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出现于河姆渡文化,逐步发展并传承至今,已有约七千年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B.北京故宫在设计上特别突出中轴线建筑序列的视觉冲击力,缘于其体现皇家威严和秩序的特殊需要。
C.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能够得到一定的传承,一定程度上缘于各旅游景点对其营造技艺有较大的需求。
D.在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梁架的立柱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而墙一般只是用来隔断,划分内部空间。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营造法式》明确规定了建筑的类型等级、加工标准、施工规范等,成了后世建筑须遵循的规范。
B.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单体建筑之间的差异比较弱,这使其适应性比较强,能够形成多种多样的组合。
C.中国的建筑体系以木材结构为主要结构方法,其房身部分有两副梁架,梁架由枋、禳之类的横木牵搭。
D.两则材料侧重点不同,前者讲中国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的历史、美学与传承,后者讲其基本特征。
【小题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一中所说的“中国传统建筑体系营造空间美学”的一项是(       
A.四合院,北边为正房,南边为倒座房,东西两侧为厢房,它们围合构成一进院落。居住者的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的区别,都体现在其设计中。
B.苏州园林的规划很自由,其亭台楼阁、水榭长廊,依假山、土丘、林木、水池而建,没有考虑轴线与对称,在较小的空间中构建出了较为丰富的景观。
C.山西王家大院有的室内空间的装置是各种罩,如落地罩、圆光罩、花罩、栏杆罩等,有的还安装玻璃或糊纱,绘以花卉或题字,使室内充满书卷气味。
D.保定直隶总督署的主体建筑主要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等,整体建筑以甬道及各堂正中为中轴线,廊庑相通,意境深邃,气氛庄重。
22-23高二上·浙江宁波·开学考试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2年12月8日,上海《语言文字周报》编辑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2022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为:Q(我真的会谢)”“PUACPU/KTV/PPT/ICU”“冤种(大冤种)”“小镇做题家”“团长/团”“退!退!退!”“嘴替”“一种很新的XX”“服了你个老六”“XX刺客

本年度新出现的词语占到一半以上,展现出了大众极强的语文创造力——Q”“退!退!退!”“CPU/KTV/PPT/ICU”“PUA”在2022年的几种新表达方式)无不包含着自主创造的草根精神,以充满个性的方式表达着对不同现实境况的态度。老词团长/团在一段时间内的高频热用,与疫情封控下的生活现实分不开;2020年就已诞生的小镇做题家在2022年的风行,也与社会热点事件紧密相联。在大众的创造性运用下,大冤种也从东北方言进入了普通话。2022年的这十大网络流行语,基于现实,延续着过往的流行,也创造了新的流行。

(节选自《语言文字周报》)

材料二

曾几何时,nsddzqsgllllbbdjw等缩写一度涌入我们视野之中,成为互联网中随处可见的文字密码,有的人乐在其中,有的人则一头雾水。缩写,从其肇始之日到如今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俨然已经不再是圈地自萌的符码工具,更成为一种破壁出圈的文化潮流。

当代流行的缩写词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现成词组的缩写,大都取自词语的声母,如pyq(朋友圈)、blx(玻璃心)、dbq(对不起)、bhys(不好意思)、nsdd(你说得对)。

第二类是极富亚文化色彩的圈层新造词组,最常见于饭圈、二次元、游戏电竞等领域。比如bp(白嫖)、kdl(嗑到了),还有数字缩写271(爱奇艺)、227(肖战事件相关者)……这些缩写指代的是小圈子里的独有称谓和特色用法,具有很强的隐匿性和加密性。

第三类是英文缩写或拿来主义的缩写词。比如nbcs就是英文nobody cares的缩写,初见的人却很容易把它翻译拿不出手,似乎也别有趣味。

对于词汇体系而言,在索绪尔看来,语言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能指所指之间构成了稳定的约定俗成的结构。而相对于传统的语言体系,网络语言其实是一种能指的泛滥,一如缩写字母、一如流行词汇,其实语言所指的内涵并未丰富,只是能指的符号变得更多更杂乱。这也就对传统语言体系构成了一种破坏和拆解,表现出碎片化、无深度的后现代主义特点。

对于主流话语而言,缩写文化又承担了解构和再创造的文化功能。缩写文化虽然破坏了主流话语内部的规则,但却反映了广大青年网友的造梗能力和审美趣味,形成了一种形式新奇、表意简便、功能幽默的新的语体形式。网络语言生态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缩写文化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也给语言学和亚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选自《汉字字母化:当代年轻人的语言密码》)

材料三

网络、春晚、电影、电视等媒体,都是制造流行语言的工厂。那些石破天惊的句子或者词语,从一开始就注定被千万人重复使用的命运。它们和使用者一起,为平静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乐趣与色彩。但是,流行语的频繁使用,也往往有一个被忽略的副作用,那就是对我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的污染。语言的功能,是表达和交流每一个个体的情感和思想,当我们倾听一个人的语言时,其实就是在倾听这个人的内心。

但一个人频繁使用流行语的时候,能呈现他个人元素的内容就基本被掩盖了。他使用的是制造这一表达方式的人的词汇或者句子,模仿别人的语气,而且在力求模仿得越来越好。虽然有时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事后总令人有看盗版光碟后的隐隐遗憾。所以我们可以说流行语污染了我们的语言,毁坏了语言的基本表达与交流能力。

归纳起来,频繁使用流行语,可以起到掩饰内心真情实感的作用。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遇到一个人,你跟他谈事情的时候,他在多数情况下都在背诵流行语,那你知道他在想什么吗?而且,很多人使用流行语,是为了制造幽默效果,有时这种效果的确达到了,但仔细品味,却有着夏天隔夜饭菜的馊味。毕竟那种幽默效果是曾经已经出现过的,那是在盗窃别人的版权。

流行语如果不被频繁使用,那也不算是流行语。只不过要有一个分寸而已。如果一定要说一个定量,我选择这样说:任何人使用某一句流行语的次数不可以超过三次。如果超过这个标准,就表明,第一,你在逃避真实的表达和交流;第二,你在钻知识产权的空子盗版;第三,你缺乏创造力。一切创造性的东西,都可能被模仿。但我们自觉地减少使用流行语的频率,就能够恢复语言在表达个人独特体验与智慧上的作用。

(《流行语抹杀我们的个人特质》)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22年“十大网络流行语”基于现实,展现出了大众极强的语文创造力,都与社会热点事件紧密相联。
B.缩写作为互联网随处可见的文字密码,不仅是圈地自萌的符码工具,更成为一种破壁出圈的文化潮流。
C.流行语为平静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乐趣与色彩,但若频繁使用也会毁坏语言的基本表达与交流能力。
D.人们使用流行语,是为了制造幽默效果,虽然这种效果的确达到了,但无异于在“盗窃”别人的版权。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网络流行语,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不相同。
B.2022年“十大网络流行语”创造了新的流行,可见人们对它的推崇。
C.在互联网背景下,缩写表现出了简洁性、趣味性、隐匿性、加密性。
D.三则材料针对性强、层次分明、通俗易懂,后两则态度尤其明确。
【小题3】下列现象,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网友认为“废柴”“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等“丧文化”流行语体现出青少年的边缘心态。
B.“咸鱼总有翻身的一天,但翻身后还是咸鱼”多次被引用,体现出人们对生存现状的焦虑。
C.小丽和朋友在社交媒体上聊天,看着突然刷屏的“yyds”,她也跟着在键盘上打出“+1”回复。
D.问卷网对社会上2002名受访者进行调查时,发现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
【小题4】请简述材料三的论证思路。
【小题5】我们该如何对待网络流行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世纪以来,中国科幻小说异军突起。一方面,国家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带动了整个社会重视、求索科学的良好氛围,推动科普的开展和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为科幻小说带来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科幻小说的创作水平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其传播接受不再局限于科幻迷小圈子,而是不断向外辐射。

科幻题材尤其凸显“向未来”的创作自觉。科幻文学是建立在科学地基上的未来想象,对未来的预言常常来自当下科技的启示,对科技现实的观照又因未来视角的加入而拓展广度,加深深度,从而在更大的坐标系中思考科技发展、思考人与科技的关系等命题。尽管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人性光辉依然带给我们持久感动。尊重差异、和而不同的东方式人性智慧更会为科幻小说带来别样意趣。

科幻文学以其大开大合的时空想象和放眼宇宙的宏大视野,赋予科技题材更恢弘的气象。当然,当代中国科幻创作在仰望星空之时,也脚踏中国大地,从民族文化和本土特色出发,注重文体探索,力求彰显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新时代的科幻小说在对外传播方面表现突出,成为展现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的生动形式。

新时代文学在书写科技强国的过程中开拓了文学视野,提升了文学格局,锤炼了文学扎根生活、书写时代的坚实质地。科技领域的新突破集中体现了时代精神,文学领域的科幻书写则以丰富的形式凝聚奋进力量,激励国人用科技创造未来、用奋斗实现梦想。

(摘编自黄发有《讲好科技故事   展现时代风采》)

材料二: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中,红色血脉代代相传。红色文学也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流,尤其是进入新时代后,红色题材文学蓬勃涌现,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对红色故事和红色资源进行挖掘和书写,不仅传统的严肃文学佳作迭出,通俗文学和网络文学中的“红色”元素也日益凸显。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红色题材创作承载厚重历史的同时,不断向广阔的时代现实敞开,不断推陈出新,有力彰显着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激励国人团结一心,共圆中国梦。

红色文学曾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作家积极参与革命实践、介入社会的主动精神,对革命历史进行艺术提炼、生动书写的创作追求,坚持现实主义原则塑造人物的美学模式,无不是红色文学积累的宝贵传统。而随着时代和读者审美需求的变化,红色文学在内容视野、表现手法、思想内涵上也在不断寻求突破,力图通过艺术创新,把红色历史讲到当代读者心里。

借助历史研究最新成果,将案头梳理和实地寻访相结合,当代作家不断深入红色历史,拓宽书写视野,丰富题材内涵,在彰显革命理想的同时,也融入更多人文情怀,深化和丰富现实主义艺术手法,在处理历史与艺术、题材与形式等关系上更显从容。不少红色作品从通俗文学以及大众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艺术手法,把革命历史故事演绎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拉近了红色历史与当代读者的距离。

红色题材聚焦的不只是硝烟战火中的红色往事。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立足时代背景,让红色精神从历史照进现实,书写红色基因、革命薪火的代代传承,成为红色文学创作的重要课题。这一方面需要创作者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在历史中认识现实,从现实中发现历史。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建设美丽中国,文学书写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时,若能将其放置到百年奋斗历程中去认识,放置到绵延赓续的红色精神脉络中去表现,无疑会拓展作品的思想深度,加深读者对现实和历史的理解。另一方面,需要深入时代现场,及时捕捉新的现实经验和新的英雄楷模形象,弘扬具有当代价值的红色精神。上世纪50至70年代的红色经典中,既有着重表现革命历史的《红岩》《红日》《红旗谱》,也有表现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创业史》《山乡巨变》,还有工业题材小说如《乘风破浪》等,体现出对当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及时书写。新时代呈现的新气象、涌现的新人物,更需要今天的红色文学去敏锐发现、生动表达。

红色文学持续发现历史记忆中的红色元素,彰显红色文化的新内涵,同时凭借语言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红色文化赢得读者共鸣。对当下的红色题材创作而言,我们不仅有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和荡气回肠的人物事迹可供开掘、书写,还有根脉深厚的创作经验和文学传统可资借鉴、汲取。梁斌、曲波等老一辈作家自身有革命斗争的经历,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确立了为人民书写的信念。他们在深厚生活积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千锤百炼,创作出既有红色基因又有经典品质、既有革命激情又有泥土气息的优秀作品,彰显中国文学的风格气派。今天的创作者理应从中汲取动力和养分,自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美学精神,不断创作出黄钟大吕之作,以新时代红色经典彰显中国气派。

(摘编自丛治辰《彰显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科幻小说在新世纪以来能够异军突起,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
B.飞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可以启示科幻作家们大胆地预言未来,以未来视角观照科技现实。
C.红色文学是一种严肃文学,以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反映红色历史为主要特征。
D.只有运用现实主义手法,新时代红色文学才能书写脱贫攻坚、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实践。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论科幻文学,材料二论红色文学,虽然论述对象不同,但都紧密结合新时代。
B.科幻文学和红色文学虽题材不一样,但都可以彰显中国风格、中国精神与中国气派。
C.在当代中国,科幻和红色两种文学都可以凝聚奋进力量,激励国人用奋斗实现梦想。
D.科幻文学和红色文学起点不一,前者以未来为起点,后者以红色历史和现实为起点。
【小题3】下列作品中,不适合作为材料一论据的一项是(     
A.匪迦《北斗星辰》:以北斗导航系统研发为主线,以国际合作和产业发展为辅线,主人公在科技攻关和行业发展的潮流中百炼成钢。
B.王晋康《宇宙晶卵》:离开地球寻找宇宙中心的航队中,一位少年绝境求生,破解了在超光速的旅行中遇到的人性困局及科技困局。
C.刘慈欣《黄金原野》:地球居民通过网络虚拟现实技术,用19年时间关注“黄金原野号”飞船上的飞行员爱丽丝,并倾注无限深情。
D.陈楸帆《巴鳞》:类人生物——巴鳞能逼真地模仿人,却对人紧闭心扉,主人公以科技手段进入其内心,在理解巴鳞的同时也理解了自己的父亲。
【小题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主要论述思路。
【小题5】新时代红色文学要出彰显中国气派的黄钟大吕之作,作家应该怎么做?请根据材料二最后两段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绿色农业”,就是要实现生产过程的无污染、无公害,从而生产出符合标准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或有机食品。而“生态农业”,则强调以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前提,通过运用种养循环、农地轮作、良种培育等生态原理,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生产出更优质健康的农产品。“高效农业”强调的是农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通过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综合发展。可以说,这三个目标要求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融通,都以保护农业资源、修复生态环境为导向,其最终目的都指向提升农业效益,富裕农村农民。

发展绿色生态高效农业,是大势所趋。从农业发展阶段来看,过去单纯追求产量的老路子已经行不通,在增产目标不变的前提下,以绿色为导向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农民增收的现实需求来看,传统农业很难给农民带来高效益,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则实现了农业转型升级和品质提升,瞄准市场需求,给农业增效开辟了新天地。从农产品供给来看,“绿不绿”“优不优”是当下老百姓更为关心的问题,生产绿色、安全、优质的农产品才能更好满足消费需求,绿色生态农业将逐步从“高端小众”走向农产品供给的主力。

(摘编自《瞄准现代农业的三个关键词》)

材料二: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借助现代生产技术,当地水稻种植走上了智能化生产的道路。智慧农业系统让“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日子一去不返。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每一块田、每一棵苗都有了全周期监测,土壤湿度、酸碱度、稻苗长势等信息一目了然。通过智慧农业大屏,技术人员可根据遥感反馈的数据分析水肥情况、病虫害情况。在数据的精确指导下,精耕细作、准确施肥、合理灌溉取代了粗放经营,足不出户就能通过机械完成浇水、施肥等作业。从“望天吃饭”到“看天管理”,伊犁河谷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正在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

在技术应用过程中,还面临着一道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课题。比如,在新疆博乐市,过去栽种玉米要经过犁地、覆膜等固定流程。刚翻过的地,风一吹,就漫天扬尘,破碎的地膜留在地里,不仅难以分解,还会造成土壤板结。随着农业技术的改进,农户开始试点玉米保护性免耕技术。耕种前不清理秸秆、不犁地,不仅减少了土地翻耕带来的损失,还免去了地膜的使用,既节省了大量成本,也减少了土地污染,保护了农田和周围的农业环境。农作物与土地实现了在种中养、在养中种的良性循环。

(摘编自《农业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材料三:

自然资源部门有很多好思路好经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仔细琢磨,为下一程的乡村振兴积攒更多能量。

从福建南平的“森林生态银行”到重庆拓展地票生态功能,再到浙江余姚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江苏徐州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等,不难发现,这些地方在挖掘当地生态资源优势时都体现了“因地制宜”。与此同时,还要“因时制宜”。从绿水青山通往金山银山的道路不会千篇一律,而同一条路的不同发展阶段也不尽相同。制定政策、细化措施,得把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因素考虑在内。

2018年以来,福建南平把森林、水、矿土等碎片化、分散化资源进行整合、优化、转化,让当地群众吃上“生态饭”,过上好日子。“整合、优化、转化”,简单的六个字背后是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发展改革等诸多部门打破管理条块分割、职能交叉,形成有效的工作合力。部门联合作战,对于乡村振兴同样重要。

从实践来看,生态补偿的确为生态扶贫提供了解题思路。比如,各地大力推动的现金直补、生态公益性岗位等方式。这种补偿,有其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局限也比较明显:补偿方式单一、渠道狭窄;短期可增加收入但长期稳定性不足;等等。下一步,有必要推动生态补偿向市场化过渡。

(摘编自《用脱贫攻坚“密码”接力乡村振兴》)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展绿色生态高效农业,要实现生产过程的无污染、无公害,以保护农业资源、修复生态环境为导向,以提升农业效益、富裕农村农民为最终目的。
B.从农产品供给来看,“绿不绿”“优不优”是当下老百姓更为关心的问题,所以单纯追求产量的老路子已经行不通,传统农业很难给农民带来高效益。
C.随着农业技术的改进,新疆博乐市一改过去栽种玉米的一些固定流程,开始试点玉米保护性免耕技术,既节省了成本,也减少了土地污染。
D.伊犁河谷从“望天吃饭”到“看天管理”的转变,得益于数据的精确指导,精耕细作、准确施肥、合理灌溉取代了粗放经营。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生态农业”不同,“高效农业”通过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综合发展,生产出更优质健康的农产品。
B.借助现代生产技术,既可以让一个地方的水稻种植走上智能化生产的道路,带来种种便利,也会面临着一道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课题。
C.福建南平把碎片化、分散化资源进行整合、优化、转化,让当地群众吃上“生态饭”,过上好日子,这种做法表明多部门联合能形成有效的工作合力。
D.从实践来看,各地大力推动的现金直补、生态公益性岗位等生态补偿方式具有两面性,即现实中有效的一面,以及从长远来看较为明显的局限性的一面。
【小题3】怎样以生态振兴来推动乡村绿色发展?请结合材料三概括说明。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