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24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二本书

宁肯

“有旧鞋换洋火——”

像早先一样,吆喝反复出现,但不是同一个人。秋良竖着耳朵不用分辨,一下跑出去。这人穿得破烂,黑脸,缺着黄板牙笑。

“我有好东西,可我不想换洋火,除非换别的。”

“什么?”

“闹钟,我有个小闹钟。你有小人书吗?你要有我就拿它跟你换。”

“闹钟坏了?”黑脸人明知故问很烦人。

“没坏,就是不走了。”

“不走了不就是坏了?”

黑脸人说话怪怪的,秋良几次想转身离去。

“修修就能走,是好闹钟,”秋良咕哝。忽然打起精神,“你有小人书吗?你要有,我就拿它跟你换。”

秋良有三本小人书,像听祖奶老掉牙的故事一样不知看过多少遍了,三本小人书原都不是秋良的,是全院的小孩集中到秋良这里的。三本小人书没头没尾,更不用说封面。其中一本简直不能称作一本了,因为只有三页,秋良粘了一个书脊勉强保住了这本书。

“有旧鞋换洋火——”

早晨下起了雪。黑脸人忽然站在大门口,手里拿着一本小人书。

“你的闹钟呢?”黑脸人晃着小人书,“我费了很大劲才找到一本,你可别拿不出闹钟来。”

黑脸人晃着小人书,小人书包了褐色牛皮纸书皮,一看就不是新包的,因为牛皮纸都很旧了。黑脸人打开小人书翻到扉页,是一本古装小书——《双枪将陆文龙》。

秋良跑回屋,拉出太师椅站上去爬上八仙桌子,从最里边的玻璃框拿出红色小闹钟,二话不说往外跑。祖奶追到大门洞,金红色小闹钟已落入黑脸人之手。黑脸人正左看右看,转来转去,嘎嘎拧发条。祖奶眼见生米做成熟饭,再者过去答应过秋良可以用小闹钟换小人书,便没好气地说:

“甭看!看什么看!”祖奶百岁的声音像干木头,“这是好闹钟,修修就能走,能换你十本小人书,你亏心不亏呀,没看他有病!”

秋良的雪白一望而知。

秋良充耳不闻,低头翻书,走走停停,祖奶想把秋良数落一顿,却没有,她知道说什么也没用,秋良一对什么入迷耳朵就聋了,说了白说。

“有旧鞋换洋火——”

又一天,黑脸人站在阳光中,手里的小人书没包书皮,彩色封面一目了然,金光闪闪。不过封面一看就是陈年旧书,有许多很细的裂纹。封面人物高头瘦马,金盔银甲,拿着很大的盾牌。旁边还有一头驴,一个小人儿。秋良见所未见,很陌生。

“我没东西跟你换了。”

“借你的,你可以拿回家去看,下次还我就行。”

黑脸人给秋良的小人书叫《堂吉诃德》,秋良看不懂也不喜欢。雪白的眉头一直皱着,一看就很是较劲。要说也不是完全不懂,字面都懂,画面也懂,只是不理解:这个瘦干儿狼的半人不鬼的家伙没任何本领,也拿着长枪,可简直像个玩笑、大傻瓜,总被打得丢盔弃甲,抱头鼠窜,还神经病,把风中转动的“风车”当敌人。桑丘呢,倒是有点猪八戒的可爱,比堂吉诃德还聪明一些,但猪八戒也还有三十六变,有时也能使点劲,最不明白的是堂吉诃德顶不济也该比染丘强吧?但是不,就更别提和孙悟空比了。

“有旧鞋换洋火——”

一听就是黑脸人,声音不太大,秋良一耳朵便听出。

“喜欢《堂吉诃德》吗?”

秋良不知说什么。读不懂能说什么?他把小人书还给他。黑脸人从破棉袄兜里摸出一本新小人书让秋良拿着。

“我没东西了。”

“傻瓜,你怎么回事,还看不出来?”

秋良还是不太相信。

“是我欠你的,你奶说得对。”黑脸人看着秋良的眼睛,继续问那本小人书。

“至少喜欢桑丘·潘沙,对吧?”

“喜欢!”秋良说,眼睛亮晶晶的,“桑丘像猪八戒,我喜欢他。”其实也没那么喜欢,但是这两本小人书都是他的了,太高兴了。

“桑丘很好玩!”

“你要不说,我还真没想到猪八戒,还真有点像,你很聪明,能想到猪八戒真不错。”他们聊起来,有点像朋友了。

“什么时候你要是觉得堂吉诃德也好玩就好了。现在我已把你的小闹钟完全修好了,我每天听着它唱歌起床。”

“它怎么会唱歌?”

“唉。”黑脸人叹,“因为是你的闹钟,难道不是唱歌吗?丁零零,丁零零。你太饥饿了。”

“我不饿。”

“不饿。”黑脸人笑笑。

临别,黑脸人说:“这个闹钟你拿回去。春天快来了,你就可以上学了。现在你连下雪都不怕了,病好多了。拿着,听话,必须拿着。不然我们都再换回来?你把小人书都还给我?”

“不换!”

仨孩子的世界简单而残酷,仁儿一群俩儿一伙儿分分合合,策反背叛的事时有发生。不过有了小人书,情况不太一样,那段时间,我们都到秋良家看小人书。小人书承载着世界,闻所未闻的世界。秋良也会把从黑脸人那儿听到的自己也还似懂非懂的东西讲给大家。大家都爱听,放下小人书听。像后羿射日、海底两万里、加加林、计算机——计算的机器,可不是算盘子儿,秋良竭尽全力描绘,一秒钟能算多少秋良说不出,似乎脸都憋红了。秋良不再是秋良

每次,黑脸人送来一本新的小人书都像一股春潮,大家奔走相告。

老祖奶真是老糊涂了,她竟然说黑脸人不该送钟,将秋良的死归咎于黑脸人送钟。好像很奇怪,秋良死后,“有旧鞋换洋火——”的吆喝再也没有响起过——黑脸人再也没来过,他知道秋良没了吗?从初秋到隆冬,直到快春天的残冬,黑脸人一共给了秋良九本书,加上原来没头没尾的三本,总共十二本书。

秋良的十二本书后来分散到了我们每个人的手中,流出了我们院,流到社会上,像漂流瓶一样,一直在流传。我们院最后只剩下那本只有三页的小人书,书脊一直都还在,书脊在就仍是一本书。

(删改自《十月》2020年第4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肖像、职业、谈吐举止来看,黑脸人是当时一个没文化的贫苦谋生者,但他对一心想要读小人书的秋良却是十分支持,且主动帮助。
B.由小说对秋良的外貌描写可知,他是一个得了白化病的孩子,但他从不为自己的病烦恼,反而对小人书情有独钟,对知识充满了渴求。
C.黑脸人对秋良说“你太饥饿了”,其实他并不是说秋良吃不饱肚子,而是赞赏秋良有强烈的求知欲,不惜拿这么好的闹钟跟他换书。
D.“秋良不再是秋良”,第一个“秋良”指脑中装满了各种知识、让“我们”吃惊、羡慕、崇拜的秋良,后一个则是指身患重疾的秋良。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良跑回屋……往外跑”一句运用动作描写,通过“跑、拉、站、爬”等一系列的动作生动逼真地写出了秋良急不可耐的换书心理。
B.文中画浪线部分运用心理描写,形象地写出了秋良读《堂吉诃德》时的不理解,为下文他与黑脸人关于《堂吉诃德》的对话作了铺垫。
C.小说多用“反转”法让情节不断呈现跌宕之势,如:秋良起初想用闹钟换书而不得,而接下来,黑脸人不断送书来;秋良酷爱书,最后却病死。
D.小说通篇采用第三人称叙事,以主人公“秋良”为视角,这样的手法可使读者与作品保持一定的距离,更能客观而冷静地审视人物命运。
【小题3】“有旧鞋换洋火——”这声吆喝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小题4】十二本小人书蕴涵着丰富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2-23高三上·浙江·阶段练习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命若琴弦

史铁生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黑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

这正是说书的旺季。老瞎子想赶着多说些书,整个旺季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一晚一晚紧说。

老瞎子说书开头常是这么几句:“自从盘古分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有道君王安天下,无道君王害黎民。轻轻弹响三弦琴,慢慢稍停把歌论,歌有三千七百本,不知哪本动人心。”于是听书的众人喊起来,老的要听董永卖身葬父,小的要听武二郎夜走蜈蚣岭,女人们想听秦香莲。这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他不慌不忙地喝几口水,待众人的吵嚷声鼎沸,便把琴弦一阵紧拨,唱道:“今日不把别人唱,单表公子小罗成。”或者:“茶也喝来烟也吸,唱一回哭倒长城的孟姜女。”满场立刻鸦雀无声。

一早起小瞎子病了。一连好几天,老瞎子无论是烧火、淘米,还是给小瞎子挖药、煎药,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弹断最后一根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心里总在说:“我非要最后看一眼不可。”晚上仍一个人到野羊坳去说书。

“你那三弦子弹的还差着远呢。咱的命就在几根琴弦上,我师父当年就这么跟我说。”“我都听过八百遍了。您师父还给您留下一张药方,您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服药,吃了药您就能看见东西了。”“你信不信?”“一千根断了的琴弦还不好弄?”小瞎子忍不住嗤嗤地笑。

“笑什么笑!你以为你懂得多少事?得真正是一根一根弹断了的才成。”

老瞎子显得有些激动,五十年中翻了多少架山,走了多少里路哇。挨了多少回晒,挨了多少回冻,心里受了多少委屈呀。一晚上一晚上地弹,心里总记着,得真正是一根一根尽心地弹断了才成。现在快盼到了,绝出不了这个夏天了。他抓起自己的琴来摇了摇,叠好的纸片碰在蛇皮上发出细微的响声,那张药方就在琴槽里。

夜里老瞎子翻来覆去睡不安稳,全力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还只剩最后几根了。那时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朦胧中所盼望的东西似乎比这要多得多……

七十年中所受的全部辛苦就为了最后能看一眼世界,这值得吗?他问自己。几天后的一个晚上,老瞎子弹断了最后两根琴弦。两根弦一齐断了。他没料到。他几乎是连跑带爬地上了野羊坳,小瞎子吓了一跳:“怎么了,师父?”

“小子,明天我就去抓药。”

老瞎子从琴槽中取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他想起这药方进琴槽时,自己才二十岁。

小瞎子也把那药方放在手里摸了一会儿,也有了几分肃穆。

“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他弹断了多少根?”“他本来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要不然他能弹断一千根。”

天不亮老瞎子就上路了。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他不信,请了多少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他整天躺在炕上,不弹也不唱,他只是再不想动弹,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他一天天迅速地衰老。

直到忽然想起了他的徒弟,那孩子在等他回去。他一路走,便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走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老瞎子想起他师父临终时的情景。他师父把那张自己没用上的药方封进他的琴槽,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

“我想睁开眼看看,师父,我想睁开眼看看!”

“那就弹你的琴弦,”老瞎子说,“一根一根尽力地弹吧。”

“您已经看见了吗?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

小瞎子伸手去摸师父的眼窝,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

“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

“一千二?”

“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

“怎么是一千二,师父?”

“是一千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老瞎子想:这孩子再怎么弹吧,还能弹断一千二百根?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无字的白纸……

现在让我们回到开始: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张无字的白纸,却被瞎子师徒当做是可以医好瞎眼的奇方,还代代相传,流毒深远,作者借此批判了封建迷信思想。
B.老瞎子不惧险阻翻山越岭、匆忙赶路,用几十年的心血想要将一千根琴弦弹断,这就是他一生追求光明的过程。
C.小瞎子曾反复说“我想睁开眼看看”,这是遭受不公平的人对命运的不甘,饱含着痛苦与挣扎。
D.“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强调了生命追求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升华了小说主题。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用群山衬托人物的渺小,细节描写“发了黑的黑帽起伏攒动”,写出帽子主人贫穷、匆忙等特征。
B.小说第三段描写老瞎子精彩的说书开场场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也从正侧两面突显了老瞎子的说书艺人形象。
C.小说末段与开头照应,给读者展示了一幅空旷生动、意境辽远的画面,给人以空中鸟瞰和高处远眺的庄严感。
D.小说中随处可见的比喻、象征、夸张等手法,很好地强化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表现效果。
【小题3】老瞎子最终像他的师父一样,把“药方”封在了徒弟的琴槽里。如何理解这里“药方”的含义?
【小题4】《命若琴弦》作为史铁生极负盛名的“寓言小说”,凝聚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其香居茶馆里

沙汀

坐在其香居茶馆里的联保主任方治国,当他看见正从东头走来,嘴里照例扰嚷不休的邢幺吵吵的时候,简直立刻冷了半截,觉得身子快要坐不稳了。

使他发生这种异状的原因是这么来的:为了种种糊涂措施,目前他正处在全镇市民的围攻当中,这是一;其次,幺吵吵的第二个儿子,因为缓役了四次,好多人讲闲话了,加之,新县长又是宣布了要整顿兵役的,于是他就赶紧上了一封密告,而在三天前被兵役科捉进城了。

现在,幺吵吵一面跨上其香居的阶沿,拖了把圈椅坐下,一面直着嗓子,干笑着嚷叫道:兵役科的人亲自对我大哥说的!你的报告真做得好呢。……

幺吵吵一个劲说下去,他认真感觉到愤激了。

你怕我是聋子吧,幺吵吵简直在咆哮了,去年蒋家寡母子的儿子五百,你放了;陈二靴子两百,你也放了!你比土匪头儿肖大个子还要厉害。钱也拿了,脑袋也保住了,——老子也有钱的,你要张一张嘴呀?

说话要负责啊!邢幺老爷!……主任出马了,而且现出假装的笑容。

这时候,茶堂里的来客已增多了。连平时懒于出门的陈新老爷也走来了。陈新老爷是前清科举时代最末一科的秀才,当过十年团总,十年哥老会的头目,八年前才退休的。他已经很少过问镇上的事情了,但是他的意见还同团总时代一样有效。

新老爷一露面,茶堂里响起一片凌乱的呼唤声。在这种种热情的骚动中间,幺吵吵则一直闷着张脸,这是因为当着这许多漂亮人物面前,他忽然深切地感觉到,既然他的老二被抓,这就等于说他已经失掉了面子!

这镇上是流行着这样一种风气的,凡是照规矩行事的,那就是平常人,重要人物都是站在一切规矩之外的。比如陈新老爷,他并不是个惜疼金钱的脚色,但是就连打醮这类事情,他也没有份的;否则便会惹起人们大惊小怪,以为新老爷失了面子,和一个平常人没多少区别了。

面子在这镇上的作用就有如此厉害,所以幺吵吵只是懒懒地打着招呼。直到新老爷问起他是否欠安的时候,这才稍稍振作起来。

大哥有信来没有呢?新老爷接着又问。

他也没办法呀!……幺吵吵呻唤了。为了避免人们误会,以为他的大哥也成了没面子的脚色了,他随又解释道,新县长的脾气又没有摸到,叫他怎么办呢?常言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又是闹起要整顿兵役的,谁知道他会发些什么猫儿毛病?前天我又托蒋米贩子打听去了。

新县长怕难说话,一个新近从城里回来的小商人插入道,看样子就晓得了:随常一个人在街上串,戴副黑眼镜子……

也不是那样讲。……

那又是怎样讲?幺吵吵毕竟大发其火,直着嗓子叫了,老实说吧,他就没有办法!我们只有到场外前大河里去喝水了!

这立刻引起一阵新的骚动。全都预感到精彩节目就要来了。

一个立在阶沿下人堆里的看客,大声回绝着朋友的催促道:

你走你的嘛!我还要玩一会!

提着茶壶穿堂走过的堂倌,也在兴高采烈叫道:

让开一点,看把脑袋烫肿!

在当街的最末一张桌子上,陈新老爷一直望着联保主任,几乎一字一顿地说:老弟!我不会害你的!一个人眼光要放远大一点,目前的事是谁也料不到的!-懂么?

我懂呵!难道你会害我?

那你就该听大家的劝呀!

查出来要这个啦,——我的老先人!

联保主任苦滞地叫着,同时用手掌在后颈上一比:他怕杀头。

许多人都感到事情已经闹成僵局,接着来的一定会是谩骂,是散场了。因为情形明显得很,争吵的双方都是不会动拳头的。

但是,茶客们却谁也不能轻易动身,担心有失体统。并且新老爷已经请了幺吵吵过去,正在进行一种新的商量,希望能有一个顾全体面的办法。

最后,不管怎样,由于一种不得已的苦衷,幺吵吵终于是让步了。

好好,他带着决然忍受一切的神情说,就照你哥子说的做吧!

那么方主任,新老爷紧接着站起来宣布说,这一下就看你怎样,一切用费幺老爷出,人由你找,事情也由你进城去办:办不通还有他们大老爷,---

笑话!联保主任毫不在意地答道,又不是我的事。

联保主任回答这句话的时候,带着一种做作的安闲态度,而且嘲弄似地笑着,好象是他什么都不懂得,因此什么也不觉得可怕;但他没有料到幺吵吵冲过来了。而且,那个气得胡子发抖的汉子,一把扭牢他的领口就朝街面上拖。

我晓得你是个软硬人!——老子今天跟你拼了!

当收捡停当的时候,联保主任已经不断淌着鼻血,左眼睛已经青肿起来。他是新老爷解救出来的,而他现在已经被安顿在茶堂门口一张白木圈椅上面。

你姓邢的是对的!他摸摸自己的肿眼睛说,你打得好!……

你嘴硬吧!幺吵吵在气喘吁吁地唾着牙血,你嘴硬吧!

老子还没有打够!吐着牙血,幺吵吵吸口气说。

整个市镇几乎全给翻了转来。吵架打架本来就值得看,一对有面子的人物弄来动手动脚,自然也就更可观了!因而大家的情绪比看把戏还要热烈。

但正当这人心沸腾的时候,一个左脚微跛,满脸胡须的矮汉子忽然从人丛中挤了进来。这是蒋米贩子,前天进城赶场,吵吵就托过他捎信的,因此他立刻把大家的注意一下子集中了。

托你打听的事情呢?……

打听的事情?米贩子显得见怪似地答道,人已经出来啦。

当真的呀!许多人吃惊了,一齐叫了出来。

那还是假的么?我走的时候,还看见在十字口茶馆里打牌呢。昨天夜里点名,他报数报错了,队长说他没资格打国仗,就开革了;打了一百军棍。

一百军棍?!又是许多声音。

不是大老爷面子大,你就再挨几个一百也出来不了呢。起初都讲新县长厉害,其实很好说话。前天大老爷请客,一个人老早就跑去了:戴副黑眼镜子……

米贩子叙说着,而他忽然一眼注意到了幺吵吵和联保主任。

你们是怎样搞的?你牙齿痛吗?你的眼睛怎么肿啦?……

1940年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治国因为新县长宣布要整顿兵役,所以匆忙向县里告密,致使土豪邢幺吵吵的已经缓役四次的二儿子被抓了壮丁。
B.邢幺吵吵在其香居茶馆里大为激愤,一则为儿子的生命担忧,二则为自己的儿子居然被抓而感到失了面子。
C.方治国拒绝经手新老爷“买人换丁”的解决方案最终激怒了邢幺吵吵,使一场争执演变成了难得一见的全武行。
D.新县长“严整兵役”的决心因地方豪强势力的介入、拉拢而归于失败,暗示了他力图改变而最终妥协的无奈。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写其香居茶馆里的争吵,生动活泼;暗线虚写蒋米贩子如何打听消息,人物活动若隐若现,又给人以悬念。
B.作者在写邢幺吵吵与方治国的吵架过程中,不忘描写周围诸人的反响,从个别茶客乃至人群,场面错综复杂而又有条不紊。
C.小说结尾运用突转手法,意料之外而情理之中,以“报错数”而“没有资格打国仗”这一可笑理由将邢幺吵吵的儿子开革,使小说更为意味深长。
D.小说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充满了对形形色色的官僚恶霸不可抑止的愤怒和嘲笑,是一篇风格鲜明的带有喜剧色彩的讽刺小说。
【小题3】席勒曾说:“只有逐步推进,层层加深,才能感动别人的灵魂。”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小题4】小说与影视剧是不同的艺术形式,如果要对本文进行影视剧改编,请概括它不利于改编的因素,再结合文本从不同角度提出改编意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砸缸的人

申平

哐啷!一声响亮,那口大缸便被砸破了。缸里流出来的,不仅是水,还有千古流传的故事。砸缸少年一举成名。

多少年以后,那位少年已进入老年。在当年被称为西京的洛阳城里,在一处简陋的宅院前,他, 又站在了一口缸前。

这是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是他的老管家背着他,同意人家安放在这里的。安放者什么也没说,只留下一张门状(名片)就走了。门状上的字也很简单:翰林学士王拱辰。

王拱辰,他当然知道。这人在仁宗皇帝时代和自己先后中进士,并因在殿试时勇敢说出考试题目他以前曾经做过,被赐诚信状元称号。后来曾出使契丹,以学识阻止战争。在神宗皇帝时代,他也和自己一样,因反对变法,受到王安石的排挤。

上午,王拱辰登门拜访,老管家也曾通报。那时候,他在地下室里正文思泉涌。听到王拱辰的名字,他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拒见了。一是他的确没工夫,二是他早就知道,现在的王拱辰已经不是过去的王拱辰了。听说他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一直在修建一座豪宅,光中堂就有三层楼高,巍峨壮丽。不怪人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现在,司马光绕着那口大缸,驴拉磨一样转了几圈,又伸手去撕被金纸包得紧紧的缸口。但是那金纸很厚,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鼓面一样紧,人手根本抓不住。推一推,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

这缸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

你去,给我找一块石头来!或者,是一把锤子。他转头对老管家下达了命令。

但是老管家却没有动,他嗫喏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说:君实秀才,人家好心好意给你送来口风水缸,你要砸……不好吧?

不好?有什么不好?他鼓起眼睛问老管家。

这个是聚财的,老管家说,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

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再说,我也得知道这缸里装的是啥呀!

人家说了,十日后方可打开,否则就不灵验了。

以下几天,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以前他总是一更睡,五更起,直接到他那间地下室里去编修《资治通鉴》,可以说是心无旁骛。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是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

而且,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

后来他接到京城一位朋友的密札,才知道自从哲宗皇帝继位之后,便由最信任他的高太后辅佐朝政,人们疯传,他即将奉旨进京去当宰相了。

怪不得……

五天以后,夫人不幸去世。也不知道一下子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人前来吊唁,而且人人都不空手。悲伤之中的司马光让老管家把所有的礼品财物都登记造册,一点不动,然后他悄悄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五亩地典当了,开始为夫人准备后事。

出殡那天,路两边人山人海,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的口号来。

司马光分明感觉到,正有一口无形的大缸,铺天盖地向他的头上扣过来。这口缸比王拱辰放在他家门口那口缸还要神秘,还要危险。这两口缸最后叠加在一起,悬在他的头上,直搞得满腹经纶的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他知道,他必须马上砸缸了。

但是全家上下没有一个人支持配合他。他想在院子里找个铁器,或者找一块石头,根本就找不到。老管家,还有他的养子司马康,早已带人坚壁清野了。

砸个缸,居然这么难,不然……不行!这缸非砸不可。否则,我这一世英名,就要毁于一旦了。

凌晨,天刚微亮,官道上就有一个老者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最后,他怀抱一块石头,一步步走回自家门前,他气喘喘地把石头举起来,对着那口大缸用力砸去。

砰!第一下,竟然没有砸破。石头反弹,险些砸到他。啊,这缸难道真是铁缸?

管他!再砸!哐啷,缸破了……

天亮了,许多人聚在司马宅前看热闹。但见那口大缸里流出来的,果然是黄白细软之物。残缺的缸上还摆着一份礼单,写着一行大字: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

文本二: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 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摘自《宋史》)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三段以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跨越时间将今昔链接起来,引出了主要人物“司马光”和核心事件“砸缸”。
B.背着司马光接收大缸,还说砸缸会破坏风水以阻止他砸缸,相对于司马光,管家是个更懂得官场规则的人。
C.缸留在家里的几天,司马光难以像往常一样静心编修史书,他预感到缸是复杂状况出现的先兆,会给他带麻烦。
D.两次砸缸,都是世间佳话,展现了同一人物不同角度的性格形象,少年司马光机智果敢,老年司马光清廉坚定。
【小题2】关于文本一中的王拱辰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送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而且只留下名帖什么也不说,王拱辰初次出现就带有神秘色彩。
B.中进士、殿试、出使,王拱辰这些经历让人敬佩,包括和司马光一样被排挤,都为这口大缸出现铺垫了背景。
C.交代王拱辰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修建豪宅,和前面写他光辉的履历形成了巨大反差,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
D.结尾彰显了主题,照应了前文司马光让管家把礼品登记造册的情节,将王拱辰陷害司马光的险恶用心推至幕前。
【小题3】请结合作品分析,文本一中“缸”的深层含义。
【小题4】同样写了“砸缸”,主要人物同样具有中国传统美德,文本一为小说,文本二为正史,二者在艺术感染力上有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