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1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魏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李克出见瞿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李克曰:“子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结党营私)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注】魏文侯,名斯,东周战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

(节选自《资治通鉴》)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
B.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
C.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
D.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封其子击”与“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封”字含义不同。
B.“先生临事勿让”与“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两句中的“让“字含义相同。
C.“穷视其所不为”与“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两句中的“穷”字含义不同。
D.“君皆师之”与“孔子师郯子、师襄、老聃(《师说》)两句中的“师”字含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魏文侯封地于子的做法,任座敢于仗义执言,体现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魏文侯是个贤明的诸侯王。
B.在识人问题上,李克向文侯提供了五项标准,文侯对此不以为然,并让李克回家休息。
C.翟璜向李克探听国相的人选,当得知国相人选不是自己时,勃然大怒,认为自己的功劳最大,能力比魏成强。
D.魏成既懂得“财为民所用”的道理,也有识人之明,为国举荐贤才,这是他能成为宰相人选的重要原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2)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22-23高三上·甘肃张掖·开学考试
知识点:司马光(1019-1086)《资治通鉴》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共,字田常。以荫补承务郎,登进士乙科,迁礼部郎官。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共不至,桧怒,风言者①逐之。桧死,迁吏部员外郎。金犯边,王师北向,诏檄多出其手,词气激烈,闻者泣下。御史王新言劾宦者张义之,忤旨左迁,共不草制,新言得不去。从幸建康,车驾将还,军务未有所付,时张浚留守建康,众望属之。及诏出,以杨中为江、淮宣抚使,共不书录黄②。上怒,谓宰相曰:“张共父为浚所知,此特为浚地耳!”命再下,宰相召共谕旨,共曰: “某为国家计,岂暇为张公谋。”执奏如初,中命乃寝。

安南贡象,所过发夫除道,毁屋庐,共奏曰:“象之用于郊祀,不见于经。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湖南旱,郴州宜章县李金为乱,共知湖南安抚使。入境,移书制使沈介,请以便宜出师,介即遣田宝、杨钦以兵至,共知其暑行疲怠发夫数程外迎之代其负任至则犒赐过望军士感奋共知钦可用檄诸军皆受节制下令募贼徒相捕斩诣吏者除罪受赏。钦与宝连战破贼,贼党曹彦、黄珙执李金以降。支党窜匿者尚众,共谕钦等却兵,听其自降,贼相率纳兵,给据归田里。

淳熙二年,移知建康府,会水且旱,首奏蠲夏税钱六十万缗,遣官籴米上江,得十四万九千斛。 又运米村落,置场平价振粜,贷者不取偿,阖境数十万人,无一人捐瘠流徙者。

进观文殿学士,属疾,请致仕。疾革,草遗奏言:“刘应卿忠良确实,可以任重致远,张栻学问醇正,可以拾遗补阙,愿亟召用之。”薨,年五十七,谥忠肃。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注:①言者:指谏官。②录黄:宋时中书省承旨起草的一种文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言者逐之                      风,通“讽”,暗示
B.中命乃寝                         寝,停止
C.首奏蠲夏税钱六十万缗     蠲,免除
D.置场平价振粜                  粜,买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共知其暑行疲怠/发夫数程外迎之/代其负任/至则犒赐过望/军士感奋共/知钦可用/檄诸军皆受节制/下令募贼徒相捕斩诣/吏者除罪受赏。
B.共知其暑行疲怠/发夫数程外/迎之代其负任/至则犒赐/过望军士感奋/共知钦可用/檄诸军皆受节制/下令募贼徒相捕斩诣/吏者除罪受赏。
C.共知其暑行疲怠/发夫数程外/迎之代其负任/至则犒赐过望/军士感奋/共知钦可用/檄诸军皆受节制/下令募贼徒相捕斩诣吏者/除罪受赏。
D.共知其暑行疲怠/发夫数程外迎之/代其负任/至则犒赐过望/军士感奋/共知钦可用/檄诸军皆受节制/下令募贼徒相捕斩诣吏者/除罪受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共为人正直,有慷慨之气。秦桧想追赐父亲谥号,召集礼部官员询问,张共不到;金人犯境,宋军出征,张共替皇帝拟写的诏令、檄文言辞激昂。
B.张共忠于朝廷,尽心国事。群臣认为张浚是主持军务的最佳人选,但皇上任命了杨中,张共以大局为重,支持皇上;病重时,仍向朝廷举荐贤才。
C.张共精明果断,以仁治乱。担任湖南安抚使时,张共犒赏军士,重用杨钦;抓住叛乱首领李金后,下令撤兵,让贼人余党自行投降。
D.张共体恤民情,救济百姓。安南进贡大象,所经之地侵扰百姓、加剧负担,张共为此上奏;建康遇灾,他上奏免税,并派官员到外地买米赈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御史王新言劾宦者张义之,忤旨左迁,共不草制,新言得不去。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初,安史之乱,数年间,天下户口十亡八九,州县多为藩镇所据,贡赋不入,朝廷府库耗竭,中国多故,戎狄每岁犯边,所在宿重兵,仰给县官,所费不赀,皆倚办于晏。

晏有精力,多机智,变通有无,曲尽其妙。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递相望,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制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常以为:“办集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敏、精悍、廉勤之士而用之;至于句检簿书、出纳钱谷,必委之士类。”然惟晏能行之,他人效者终莫能。其属官虽居数千里外,奉教令如在目前,起居语言,无敢欺绐。

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爱民为先。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丰则贵籴,歉则贱粜。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若干蠲免,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

晏专用榷盐法充军国之用。晏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其江岭间去盐乡远者,转官盐于彼贮之。或商绝盐贵,则减篱之,谓之常平盐。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

晏以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随便宜,造运船,教漕卒,江船达扬州,汴船达河阴,河船达渭口,渭船达太仓,其间缘水置仓,转相受给。自是每岁运谷或至百余万,无斗升沉覆者。晏为人勤力,事无闲剧,必于一日中决之,不使留宿,后来言财利者皆莫能及之。

(选自《资治通鉴》)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
B.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
C.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
D.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人效者终莫能逮”中的“逮”与“逮奉圣朝”(《陈情表》)中的“逮”含义不同。
B.“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与“故人具鸡黍”(《过故人庄》)中的“具”含义相同。
C.文中“户口蕃息”中的“蕃”和“可爱者甚蕃”(《爱莲说》)中的“蕃”含义相同。
D.“斛”,计算粮食的容器,南宋以前,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作五斗为一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     
A.刘晏精力充沛,足智多谋,懂得变通,多才多艺,词曲的奥妙也能表现出来。
B.刘晏的下属即便远在千里之外,也能按照他的要求,言行一致,不敢欺骗他。
C.刘晏采用榷盐法,来供应军队和官府的用度,用常平盐来防止盐贩垄断市场。
D.刘晏为人勤勉努力,当天的事要当天完成,这让后来管理财政的人望尘莫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户口十亡八九,州县多为藩镇所据,贡赋不入,朝廷府库耗竭。
(2)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二)

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三)

贞观十一年,魏征上疏曰:臣观自古受图膺运,南面临下,皆欲配厚德于天地,齐高明于日月,本支百世,传祚无穷。然而克终者鲜,败亡相继,其故何哉?所以求之,失其道也。殷鉴不远,可得而言。昔在有隋,统一寰宇,甲兵强锐,三十余年,风行万里,威动殊俗,一旦举而弃之尽为他人之有彼炀帝岂恶天下之治安不欲社稷之长久故行桀虐以就灭亡哉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而自奉。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外示严重,内多险忌,谗邪者必受其福,忠正者莫保其生。上下相蒙,君臣道隔,民不堪命,率土分崩。遂以四海之尊,殒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第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旦/举而弃之/尽为他人之有/彼炀帝岂恶天下之治/安不欲社稷之长久/故行桀虐/以就灭亡哉/
B.一旦举而弃之/尽为他人之有/彼炀帝岂恶天下之治安/不欲社稷之长久/故行桀虐/以就灭亡哉/
C.一旦/举而弃之尽/为他人之有/彼炀帝/岂恶天下之治安/不欲社稷之长久/故行桀虐/以就灭亡哉/
D.一旦举而弃之/尽为他人之有/彼炀帝/岂恶天下之治/安不欲社稷之长久/故行桀虐/以就灭亡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草昧”,天地初开时的混沌状态;蒙昧。《易·屯》中记载“天造草昧”,王弼注“造物之始,始於冥昧,故曰草昧也” 。
B.《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C.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历史上第一个年号是汉武帝的“建元”,一个皇帝可以有不止一个年号。
D.“殷鉴”,指殷人灭夏,其后人应以夏的灭亡作为鉴戒,后泛指可以作为借鉴的往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中,作者概括了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的历史教训,得出了“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结论。
B.选文(二)中,唐太宗对房玄龄认为“创业难”的观点加以否定,而赞同魏征“守成难”的观点。
C.选文(三)中,魏征认为自古以来每一位帝王承受天命统治天下,其实都希望德行与天地相配、功劳与日月齐辉,能将皇位千秋万代地传承下去。
D.选文(三)中,隋朝一统天下的时候,兵力强盛,三十多年来,风行万里,威震四海,最后却抛弃天下,殒命于普通人之手,子孙灭绝,让人痛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2)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
【小题5】魏征指出古代帝王败亡的原因在于“失其道也”,他说的“道”指治国之道,结合三则材料,“道”的具体内涵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