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3 组卷39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疆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柯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注】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②旄倪(máo ní):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③放于利而行:依据利己的原则办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万乘之国,文中指大国,春秋战国时期周制“天子地才千里,出兵车万乘”。“乘”是当时军队的基本编制,四马一车为一乘。
B.夷,我国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古有“北狄南蛮、西戎东夷”之说,后来可用“夷”泛指中原以外的各族。
C.合从连衡,即“合纵连横”,“合纵”是指“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是指“事一强以攻众弱”。当时燕国是其中的一“强”。
D.《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一起著作而成,有对孔子学说的传承。《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儒家“四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商汤征伐天下,得到当地百姓的信赖,是因为商汤能够怜惜当地百姓,实施的政策能够让百姓开心。
B.孟子认为齐宣王如果能够尊重燕国人民的意愿,实施“仁政”,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对齐国动兵。
C.孟子认为谋利是一切祸乱的开始,为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他很少谈及利。后世史学家司马迁对此极为赞叹。
D.孟子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当时诸侯各国国君的采用,国君们把能攻善伐之人看作贤能,孟子的“德政”不合时宜。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十二章》)
【小题5】孟子认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请从所给材料中列举两个例子分析论证这个观点。
21-22高二上·山东东营·期中
知识点:议论类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誉是非不可定矣。以汉高之略而陈平之谋,毁之则疏,誉之则亲。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知世之听者多有所尤。多有所尤,所听必矣。何以知其然耶?

《吕氏春秋》云:邾①之故,为甲裳以帛,公息忌谓邾之君曰:“不若以组。”邾君曰:“善!”下令,令官为甲必以组。公息忌令其家皆为组。人有伤之者曰:“公息忌所以欲用组者,其家为甲裳多以组也。”邾君不悦,于是乎止,无以组。邾君有所尤也。邾之故为甲以组而便也,公息忌虽多组何伤?以组不便,公息忌虽无以为组亦何益?为组与不为组,不足以累公息忌之说也。凡听言不可不察。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尽啜之。文侯曰:“乐羊以我故,食其子之肉。”堵师赞曰:“其子且食之,其谁不食?”乐羊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

事之情一也,所以观者异耳。从城上视牛如羊,视羊如豚,所居高也。窥面于盘水则圆,杯则亏,面形不变,其故有所圆有所亏者,所自窥之异也。今吾虽欲正身而待物,庸讵知世之所自窥我者乎?是知天下是非无所定也。世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今吾欲择是而居之,择非而去之,不知世之所是非者,孰是孰非哉?

夫忘家殉国,则以为“不怀其亲,安能爱君?”卫公子开方、吴起、乐羊三人是也。若私其亲,则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桴鼓则忘其身”。穰苴杀庄贾是也。故《传》曰:“欲加之罪,能无辞乎?”是非者,则事情得也。

(节选自《反经·忠疑》)


【注】①邾,古国名。
【小题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夫誉是非不可定矣                 销骨
B.多有所尤,所听必             并行不
C.乐羊中山                              罢休
D.是非者,则事情得也            时度势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公息忌令其家皆为组               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B.公息忌所以欲用组者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公息忌虽多组何伤?               传其事以官戒
D.杯则亏,面形不变                  州司临门,急星火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息忌建议用丝带连缀铠甲,邾君听说他家以前是这么做的后,就下令禁止了。
B.乐羊为魏国而放弃私情,魏文侯先对其赞赏,听了别人的话后,又怀疑他残忍。
C.在盘子和杯子里放水看面影,脸形未变而面影不同,原因是所用的工具有差别。
D.作者在文章结尾举很多例子,意在说明受命为国,忘记小家的人,不应被责备。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
②世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材论

〔宋〕王安石

①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何也?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又或以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吾可以坐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者;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諰諰然以为天下实无材。此三蔽者,用心非不善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②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蔑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然后知骐骥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

③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能复先王之法度;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况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④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注】①諰諰然:担心害怕貌。②蔑:不明。③驽骀:劣马。

【小题1】可填入文中方框处的一项是(       
A.则B.而C.盖D.然
【小题2】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世上本无人才,只要出现特定的历史契机,人才就会出现。
B.世上本无人才,只有出现特定的历史契机,人才才会出现。
C.人才本来就有,只要提供发挥才能的条件,就会发现人才。
D.人才本来就有,只有提供发挥才能的条件,才会发现人才。
【小题3】分析第②段画线处比喻论证的作用。
【小题4】议论性文章经常通过引入虚拟论敌来加强议论的针对性,请从这一角度对本文进行评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士失职之祸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豪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也,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夫智、勇、辨、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者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者也,故先王分天下之贵富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始皇初欲逐客,因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隳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能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至之世,法令至密,然吴王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世主不问也。岂惩秦之祸,以为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耶?若夫先王之政则不然,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呜呼,此岂秦、汉之所及也哉!

(选自苏轼《东坡林志》)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B.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C.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D.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品中正,乃中国封建社会选官制度之一,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
B.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采用分科取士,所以叫做科举。
C.布褐,意思是粗布短衣,借指平民。“布衣”“黔首”等亦可借指平民百姓。
D.“文、景、武”指西汉的三位皇帝,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这是他们的庙号。
【小题3】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那些不见传记的养士应当是官员的一倍,是农夫的一半,为奸民蠹国者,所以应尽数铲除掉。
B.作者认为六国之君对老百姓的暴虐程度不比秦始皇、二世轻,然而当时百姓无一人造反,是因为百姓中的俊杰多数成为宾客,被养起来了。
C.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有六国久存与秦速亡的对比分析,也有六国和秦对“士”不同态度的对比,还有“士”在失职前后对社会影响的对比。
D.本篇政论文举例了大量事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语言整散结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同时针对当时社会现实,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2)故隳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