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7 组卷2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好声音”的精神追求
张颐武
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获得了诸多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的经历等方面的争议。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近年来中国选秀文化变化和发展的一个新的状况的投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的新的变化的投影。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中国的选秀文化经过了2005年以后的第一波的高潮之后,在相当程度上进入了某种困局。一是造就超级明星的功能业已减退。通过选秀为公众所认识好像越来越难。这既是由于这些年唱片业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的问题复杂,也是由于歌手的形象风格都相当接近,难以脱颖而出。一开始通过选秀的梦想舞台选出青春偶像的情况已经不再出现,反而是许多参加各电视台选秀的选手都差不多,观众的印象模糊。二是观众的新奇感消退之后,对于选秀的形式已相当熟悉,各个电视台的选秀节目也都有重复之嫌,使得观众产生了疲劳感,觉得没有什么新意了。这几年选秀一直处在瓶颈之中。
当下引发观看热潮和争议的《中国好声音》一出现就引发了轰动效应。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从音乐专业方面着力,从“好声音”中寻求新的可能性。让刘欢、那英等这样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让迷人的好声音得以展现。通过这些华语歌坛的最重量级的人物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的做法,使普通人能够成为音乐人,进入这一专业领域得到更多的培养和深造,从而能够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得以进入专业领域。这个构思另辟蹊径,让选秀不再一下子就能实现梦想,也不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通过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这是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学习的长期的努力的过程,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
今天的80后90后面对的是一个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的社会环境,而独生子女的适应和抗压能力又相对较弱。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的路径,正是青年一代的焦虑所在。诸多选秀节目尚未从这一方面加以具体的指点,而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在《中国好声音》中得到了展现。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激励青少年更好地学习,更艰苦地磨练,给他们提供更加积极和向上的价值。这样,音乐大家和青年选手的双向选择就有了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所标举的是脚踏实地,所倡导的是一种正面而积极的价值观。通过艰苦的奋斗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这里不是梦想止步之处,也不是梦想遽然实现的展台,而是一个走向梦想实现的起点,一个修业和锻炼的开始。幸福感来自奋斗和梦想的力但这个节目引起的质疑和思考也值得我们反思。“好声音”的几位选手的经历和过去的生活引发了一些争议,这些问题曾经是电视节目为了制造效果而经常存在的,但这一次引发的争议似乎相当大。这其实说明,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并要求电视节目有更严格的自律,要求出现在屏幕的上的人更为真实。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胡乱编造的情节。因为人们越来越明白,诚信的缺失造成的损害和冲击是社会无法承受的。只有诚信,社会才能向更高处进发。年青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这其实也给这个优秀的节目一个更为苛刻的要求。只有更加真实,更加让每一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成功,因为只有真实的人的努力和梦想才有价值。这其实凸显了今天社会的必然要求。
(综合《中关村》2012年第9期同名文章和作者张颐武的博客整理而成)
【小题1】下列选项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E.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虚假的情节,显示公众对于诚信的判断标准过于苛刻。
A.《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标志着我国选秀文化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B.我国的选秀文化从2005年后一直处于瓶颈之中。
C.观众对选秀节目产生疲劳感,是因为他们对选秀的形式相当熟悉,而且选秀节目又大同小异,缺乏新意。
D.选秀节目要赢得更多的成功,就必须更加真实,更加让每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起追问。
【小题2】下列关于“中国好声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好声音》不同于那些让年轻人当即实现明星梦,或是仅仅让普通人在舞台上展现梦想的选秀节目。
B.《中国好声音》让刘欢、那英等这样最有声望的音乐人在节目中指点新人,从而赢得了公众。
C.《中国好声音》中展现了青年一代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求。
D.《中国好声音》引起的反响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对于真实和诚信的关注。
【小题3】【小题3】第二段画线句子“许多参加各电视台选秀的选手都差不多,观众的印象模糊”在论述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述。
【小题4】近年来,各大卫视之间展开了激烈而纷乱的选秀之争,请结合本文的观点,简述怎样让选秀节目走上良性的发展之路。
13-14高二上·广东韶关·期末
知识点:时评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粗鄙文化伤害了谁
冯骥才
我们一向自诩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那是古代。而我们今天的文化却正在走向粗鄙化!
读一读媒体和广告上的话语,已经完全不遵循任何文字规范了。没关系,只要能抓住看客或买主就行!看一看荧屏上的人物,从乾隆皇帝到唐伯虎全都挎刀背剑蹿房越脊了。没关系,只要有收视率就好!再听一听全国各处旅游景点的导游小姐讲述的故事,都是胡编乱造,没关系,只要收到了门票费就“0K”!
从这无所不在的例子中,可以看到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的问题。我们的公众已然生活在这种日益粗俗不堪的环境中了。
当然,文化的粗鄙化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如果追根溯源,至少有三百年日益恶化的历史。它的起点应该是满人入关。过去有一种说法,认为满人入关的结果是被汉文化同化掉。为此洋洋得意于雄强深厚的汉文化所具有的神奇的同化能力。其实同化是相互的。在博大精深的汉文化同化满人时,也被满人粗浅的“马背文化”所稀释。比较一下华丽外露的清文化与雍容醇厚、平和内敛的明文化,便会看出其中的深层的损害性的变化。
清代的整个过程是国力日衰,精神萎缩,文化渐变粗糙。鸦片战争之后,受到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粗糙的文化自然变为松散。五四运动的进步本质毋庸置疑,但它的文化倾向是过激地破坏传统。从此文化传统在中国革命中总是处在反面的位置。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传统文化干脆成了革命对象。不间断的政治运动总是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敌人,从而获得“革命动力”。这样一直到“文革”末期,传统文化在人们的印象里,只剩下“批红楼”“批水浒”“批克己复礼”。我们的文化已经成了一个空架子。
当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迅猛而来,我们就是以这样一种文化状态与外来文化相撞。自然就成了一片“文明的碎片”。
一个民族不管有多么博大精深的文化,关键是你现在手里还剩下多少,你对自己的文化知道多少,还有你心怀多少文化的自尊与自豪?否则,你辉煌的过去与你的关系并不大。有时,看上去甚至还有点像埃及人那种“失落的文明”呢!
一个民族文化的粗鄙带来的问题,不仅是对自身文化的损害,而且影响民族素质的提高同时致使人们丧失文化的自尊与自信。而失去这种文化的自尊和自信才是最危险的。
【小题1】从全文看,文化粗鄙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3】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粗鄙化的原因有哪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中国餐饮粮食浪费现象有多严重?

2018年发布的《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曾测算,2015年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在1700万至1800万吨之间,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另据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估算,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饥饿人口将在今年增长82%,达到2.7亿人,20亿人无法稳定获得安全、营养和充足的食物。

中国粮食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从供给看,进口方面,在新冠疫情与东非蝗灾的叠加冲击之下,许多农业生产大国宣布限制粮食出口;自给方面,南方遭遇特大洪灾侵袭,部分农田减产甚至绝收。从粮食需求端看,疫情过后,人们将更加注重安全、健康、绿色、生态、智能的餐饮消费,许多好的消费方式被重新认识,分餐制、公筷、小份菜、称重套餐等新的消费方式开始流行起来,推动粮食节约意识再次兴起,大众餐饮消费也将从重视数量到重视质量方向升级发展。

(摘编自《一年浪费粮食千万吨,仍有3亿隐性饥饿人口,如何才能端好“中国碗”?》,有删改)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上。但是在粮食从田间到餐桌的漫长产业链上,生产、储存、流通、加工以及消费等各个环节都会产生浪费。在收割环节,一些尚未实现机械化收割的地方因为收割能力不足,逢雨天谷物发芽霉变时常发生;农户因为储粮方法落后导致每年粮食损失率高达8%;在运输环节,物流设施和方式比较落后,抛撒遗留损失粮食150亿斤;在加工环节,过度追求精、细、白,导致企业过度加工,每年因此损失粮食150亿斤以上。

紧平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供求基本态势,稳定粮食供给水平将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长期艰巨任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要大力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和浪费。

(摘编自《连年丰收仍要倡导节约粮食》)

材料三:

虽然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多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但是,一些地方的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对此,我们要多管齐下,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全社会深入推进制止餐饮浪费工作。

加强餐饮节约宣传教育。加强相关宣传教育,增强粮食安全危机意识。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戒奢克俭的优良传统,引导人们践行绿色生活、抵制餐饮浪费。

加强不良消费习惯改变。大力倡导合理、健康的饮食文化,大力开展“光盘行动”。餐饮企业在提供宴席服务时,要科学设计菜单或套餐,合理安排宴席流程和餐台数量,切实提升餐品和服务质量,引导顾客理性订餐、合理消费。

加强餐饮法规制度约束。法规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严明的法规制度是制止餐饮浪费的根本之策。加强立法约束,以法规形式规范餐饮消费行为。

加强餐饮消费督促检查。各地要做好对行业协会和餐饮企业的指导工作,建立督导、检查和考核机制,加大督查和考核工作力度,深入餐饮企业进行专项检查和督导,确保制止餐饮浪费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摘编自《多管齐下,有力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餐饮浪费现象十分严重,据测算,在2018年中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就在1700万至1800万吨之间。
B.我国粮食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今年,在新冠疫情、东非蝗灾以及南方洪灾的影响下,粮食供求比以往年份都要更加紧张。
C.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任务艰巨,在这个过程中,既要狠抓粮食生产,又要大力减少粮食产后的损失和浪费。
D.只要我们多管齐下,加强节约教育,改变消费习惯,进行立法约束,加大督查力度,就能制止餐饮浪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侧重介绍当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粮食损失和浪费的问题,材料三侧重介绍解决粮食浪费问题要采取的措施。
B.粮食的收割、储运和加工等环节构成了漫长的产业链,在这个产业链上造成粮食浪费的因素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
C.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人们更加注重安全、健康、绿色、生态、智能的餐饮消费,大众餐饮消费已经从重视数量到重视质量方向升级发展。
D.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但是浪费粮食都是极其不应该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小题3】解决粮食浪费问题,可以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前,我国分享经济方兴未艾,已经渗透到交通出行、营销策划、资金借贷、餐饮住宿等方方面面,深刻改变着经济形态和生活方式。然而,社会各界对以分享经济促进绿色发展的探讨相对不够,在实践中分享经济对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发挥得不充分。因此,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与探索。

分享经济是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经济。人们通常认为,生活要舒适方便,就必须取得对物品的所有权;物品拥有越多,生活就越舒适、越方便。这是我们熟悉的拥有经济的概念。与此相对,分享经济是只求所用、不求拥有的经济,它把物品的使用权和所有权予以分离,消费者可以使用物品,但不必拥有物品。这一方面可以使消费变得更加灵活,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物质生产。从这个意义来看,分享经济并不是全新的概念,而是早已存在于经济活动之中,如汽车租赁、图书借阅等。未来,虽然大多数人还将具有占有者和分享者的双重身份,但传统的个人不断购买、占有物品的消费文化将逐渐被提倡分享的消费文化所取代。

分享经济能够用较少的物质存量满足较多的服务需求,这与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分享经济通过产品的分享和循环,能够盘活原先闲置或利用率不高的物质存量,满足比原先更多的服务需求,进而降低物质消耗、促进绿色发展。分享经济主要包括生产者对消费者(B2C)的分享和消费者对消费者(C2C)的分享两种类型,它们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促进绿色发展。例如,在城市交通中,B2C的共享单车可以减少私人对自行车的购买;C2C的汽车分享可以盘活闲置的私人汽车,减少城市汽车保有量。这些都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过去30多年里,我国的城镇化主要是通过土地等要素投入实现城市规模的扩张,与之相伴随的是物质消耗显著增长。今天我们大力推动绿色城镇建设,就是要实现从增量发展向存量优化的转型,发展分享经济可以为这一转型提供重要的实现路径。

分享经济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分享是一种清洁的、有机的、人文的生活方式,是绿色发展的努力方向之一。让分享经济更好促进绿色发展,需要在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政府应为从拥有经济向分享经济的绿色转型提供物质、制度、文化等方面的有利条件。例如,为促进共享单车的快速发展,可以在城市规划中设置相应的自行车道路、合理划分路权。企业应从供给侧提供更多既时尚舒适、又好用耐用的产品,同时从销售产品向销售服务转变,即通过发展产品服务系统,用较少的产品满足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消费者应改变传统的以拥有为导向的消费方式,形成以物质循环、分时租赁、分享利用为特点的绿色生活时尚。

(节选自2017年2月《人民日报》,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我国分享经济方兴未艾,已全面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深刻改变着经济形态和生活方式。
B.人们熟悉的拥有经济的理念是,生活要舒适方便,就必须取得对物品的所有权。
C.社会各界对以分享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探讨相对不够,实践中分享经济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发挥得不充分。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分享经济的研究与探索。
D.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之间要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分享经济才能更好促进社会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四段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作者提出“分享经济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的观点,然后分别从政府、企业、消费者等角度进行论证。
B.文章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式,论证了分享经济的价值。
C.文章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式,比较了分享经济和拥有经济的特点,指出分享经济更有优势。
D.分享经济正在蓬勃发展之中,深刻改变着经济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这是本文立论的前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某种角度看,分享经济早已存在于汽车租赁、图书借阅等经济活动之中,如今又扩展到多个社会领域。
B.发展分享经济能够帮助我国城镇化进程实现从增量发展向存量优化的转型,进而推动绿色城镇建设。
C.传统的消费文化表现为通过不断购买而获得所有权,而提倡分享的消费文化则看重使用权,所以分享经济中人们就剩下分享者的身份了。
D.分享是有机的生活方式,如果政府不在制度上支持分享经济,或消费者坚持拥有经济理念,分享经济就不可能充分发挥促进绿色发展的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