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较难0.4 引用2 组卷20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上岭产婆

凡一平

她预感了她的大限将至。

她从床上起来,下床。整整一百岁的身体瘦骨嶙峋、背弓膝屈,像一棵残枝败叶的老竹子。她走出比她更老的房屋,活动在村庄的小路上。

经过长时的徒步,她走完不足一里的路,来到村东的山脚。她在山脚的崖壁前驻足,凝望。崖壁上有用石子画出的一道道杠,密密麻麻,有一人高、一丈宽,杠痕斑驳、错落有致,像幅有些年头的巨画。她是这幅巨画的作者,从她三十岁当产婆开始,到七十岁洗手不干,四十年间,每当一个生命被她亲手接出,或眼睁睁看着了结,她就会来这里,画一道杠。活下来的画竖杠,死去的画横杠。目前横杠是数得清的,一共十五道。而竖杠却是怎么数都数不完,超过了她会算数的上限。她只知道竖杠比横杠多了很多,就是说活着的比死去的多了很多,这就够了。多少年来,她正是用数量的多少对比来安慰自己,求得心安。

她捡起一块熟悉的石子,用扁平锐利的一面,在所有的横杠下面,画了一道横杠。这道横杠比所有的横杠都大、都深,像一根横梁托举或承受全部负担和压力。画出这道大大的横杠,她感觉轻松了许多,舒服了许多。在回去的路上,她用时不到来时的一半,就到家了。

她关闭窗门,然后给自己洗身子。

宽大的木盆里,浸泡着一个孤苦伶仃的妇人。她是上岭村和上岭村周边独一无二的产婆,是与生命打交道和见血最多的人。她经手的血,可以汇成河、但都融入她的记忆里。木盆里的水仿佛也是血污,从她的脑海里,汩汩地洗出。她试图把所有淤积的血、胎脂和胎粪洗掉,然后做一个干净的人,干干净净地走,去往来生。仿佛她的来生,是不想做产婆了,如果能选择的话,她只想做一个育儿养子的母亲。她今生最大的遗憾,是不能做母亲。

她洗净身子,开始穿衣服、鞋袜。早有准备的全套寿衣摆在床头,五领三腰,整整齐齐,鲜亮明艳。她喜欢鲜艳的颜色,一生都喜欢。无论年轻的时候还是年老的时候,她都尽其所能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清清爽爽的。衣服、鞋袜穿好了,她在床上平静地躺下。秋风萧瑟,暗夜无光,但她不觉得冷、也不觉得黑。她厚衣如被,心里亮堂,人生中从未如此觉得温暖和智慧,像是天神的灵光,已将她照拂和开示。

一连三天,屠户韦克椿都没到上岭村来卖肉,没发现产婆韦美琴家的屋顶起炊烟。他三天不杀猪了,因为没有猪卖。屠户韦克椿难得清闲地居家三天,没有走村串寨、吆喝卖肉。他平日到上岭村卖肉,总是先选上好的肉和下水,留给产婆韦美琴,或上门送给她——这个把他接生到这个人世的人。而且,他还是她最后一个接生的人。

那是三十年前,产婆韦美琴七十岁的时候。韦克椿的母亲怀他早产,好不容易请来了已被禁止非法接生的产婆韦美琴。她披星戴月来到孕妇家,只见胎儿已经露出半个头,她顺势麻利地将胎儿接了出来,并利索、卫生地剪掉了脐带。才七个月便出生的男婴有了啼哭,意味着成活。但婴儿轻飘短小,不足四斤重,像个大红薯。处理完产后事,婴儿的父亲请求产婆韦美琴,将婴儿带走,找个地方扔了,他不忍亲手做这样弃子的事情。韦美琴看着婴儿冷酷决绝的父亲,将可怜的婴儿带走。但她没有将婴儿抛弃,而是带回了家,悉心地喂养。孩子快两岁大的时候,他的亲生父母发现被他们遗弃的孩子健康活泼,与正常的孩子无异,后悔了,跪求产婆,把孩子要回来。产婆答应了。就这样,孩子还来不及叫产婆一声“妈妈”,便回到了亲生父母身边。二十多年过去,这个叫韦克椿的男孩野性荒蛮、旁门左道,像獠牙一样成长。他曾经走南闯北,纵横江湖,最终返乡,成为一名屠户。关于他幼年被产婆收养的经历,也许还有记忆,也许已经忘却。然而他对上岭村这名孤苦伶仃产婆的同情和关爱,却是无微不至,人所共见。只要他杀猪,当天新鲜和上好的肉及下水,必留给产婆韦美琴,分文不取。

准确来说是第四天,韦克椿没有望见产婆韦美琴家冒起炊烟。本来三天不见产婆,他已觉得内疚,现在不见炊烟和产婆出现,他觉得不安和不妙。于是他慌忙撂下摊子,快步走到产婆的家。门是闭着的,但一推便开了。他一边进屋一边呼唤“阿婆”,没听到响应,一丝动静都没有。他接着进入里屋,只见床上下着蚊帐,床下是一双旧鞋。他进一步靠近,掀开蚊帐,发现产婆一身寿衣躺在床上,手一探,没有了气息。

他大惊失色,瘫软在了床边。

惊魂甫定,他跪着,重新看着产婆。只见她面部安详,露着笑容,双眼闭合,像是在美梦中悄然而逝。床头的枕边放着一只盒子,盒子上放着一根树枝,是椿树的树枝。椿树,壮话是克椿。那么盒子上放着克椿,而他的名字是克椿,说明盒子是留给他的。他拿过盒子,取走盒子上的树枝,打开盒子,发现盒子里装的是钱。大大小小的钞票,有条不紊,叠得整整齐齐,有一千多元。她为什么留钱给他?他猛一想,原来他做屠户的几年来,给产婆的肉、都拒不要钱,这些钱便是产婆补偿他的。她走得清清白白,谁也不欠。

他顿时泪崩,埋在心中的记忆、敬爱、孝顺和恩情,一下子全部爆发,如惊涛骇浪,化作一声声哭喊:“妈妈!”

(选自《中国作家》2022年第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文字塑造视觉形象,“瘦骨嶙峋、背弓膝屈”写出了百岁产婆的特征,“像一棵残枝败叶的老竹子”的比喻写出了产婆的风骨。
B.产婆一生都把自己打扮得漂亮、清爽,临终前洗净身子、穿好寿衣,不为他人找麻烦,展现一位精神世界洁净、自尊自立的女性形象。
C.小说在对比中凸显人物形象,写韦克椿的父亲请求产婆帮忙把早产的婴儿扔了,产婆却带回家悉心喂养,以此突出了韦父的冷酷无情。
D.产婆对韦克椿有救命之恩、养育之情,但临终仍给韦克椿留下一千多元肉钱,清清白白地离世,在她身上有着令人无法小觑的高尚情操。
【小题2】小说为什么设计产婆韦美琴去崖壁画横杠的情节?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叙述上岭产婆故事的,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2-23高三上·全国·阶段练习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的阵地

石钟山

①咣当一声,先是一颗炮弹落在阵地上,接二连三,铺天盖地的炮弹便雨点似的落下,阵地上硝烟弥漫,战火冲天。张守望从硝烟里走出来,身穿军装,提着冲锋枪,指着李满田的鼻子大声吼道:你的援兵为什么不来?

②每次梦到这里,李满田都会从梦里醒来。他先是摸一把早就湿了的脸,抖抖地坐起来,把腿放到床沿下,披了件衣服。李满田觉得胸闷,还有很多委屈,他要找人叙说,连同满腔的委屈。

③一大早,李满田扯了老邢,又拉了老徐,三人坐在干休所凉凉的石凳上。李满田委屈地搓着手说:张守望在汉江丢了阵地,你们说这事怪我吗?

④汉江阻击战那会儿,老邢是团长,老徐是团政委,李满田和张守望都是营长。说那是一场阻击战,还不如说是场遭遇战。整整十几天时间,美军用几倍于我军的飞机、坦克、火炮,轮番向我阻击阵地发起进攻。美军明白,攻下汉江等于断了志愿军后路,将不战而胜。阻击敌人的志愿军也明白,汉江守不住,之前付出的所有牺牲都白费了。全军将士分布在汉江外围的几十座山头上,面对美军疯狂的进攻,以血肉之躯捍卫着阵地。

⑤张守望的一营,是进入阵地的第一拨阻击兵力。阵地不大,他先是把一个连派上了阵地,可结果,还不到一个白天,一个连队几乎全连覆没:连干部牺牲了,排长上,排长牺牲了,班长接替……

⑥仗再打下去,连护送伤兵撤下阵地的人都没有了。先是上一个连,然后一个排,到最后一个班一个班地上了。阵地就如同一台绞肉机,张着血盆大口,有多少肉都能生吞下去。张守望最后上阵地时,是带着炊事员、警卫员、卫生员一起上去的,总共也不过十来个人。他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他挺了挺轻机枪,红着眼睛,哑着声音冲仅有的十几个士兵喊:阵地就是我们的坟墓。他喊完,挥了下手臂。十几个人跟着他,跃上了阵地。

⑦阵地早就焦煳一片,弥漫着一股血腥味,让人作呕。山下几辆坦克并排地向山上攻来,坦克身后是密密麻麻的美军。炮弹在焦土上炸开,细碎的粉尘遮天蔽日,犹如黑夜。在这之前,他向团部求过援,那会儿电话线路还是畅通的,当初团里安排阵地时,他知道李满田的三营是预备队。他还剩下一个连时,就恳求过邢团长增援,邢团长在电话里冲他咆哮道:预备队已经没人了!没有预备队,你也要把阵地给我守住!

⑧再后来,他只剩下一个排了。电话线早就炸飞了,他用电台向团里求救,邢团长回话:你们营只剩下一个人也得把阵地守住。

⑨再后来,电台都被敌人的炮弹炸飞了,团部和他们彻底失去了联系。张守望抱着最后一战的必死之心,上了阵地,那会儿什么炮弹、坦克、美军,在他眼里都成了皮影戏。声音没了,一切都安静了,他的耳朵已被炮弹炸聋了,他一遍遍地喊:打,射击,往死里打。他的机枪口都打红了,冒着缕缕青烟。那会儿,张守望觉得自己已经飞起来了,身子似乎不存在了,轻飘飘的,他把打坏的机枪扔到一边,又端起另外一支枪向外射击……就在这时,他的后方升起两颗信号弹,就是两颗,这是邢团长之前规定的。两颗信号弹升起,就是他们撤出阵地的约定。

⑩军命如山,他又射光了枪里最后一粒子弹。在这之前,美军已经潮水似的撤下去了,他知道不用多时,阵地上将迎来一拨更猛烈的炮火。他冲身边吼:撤,撤离阵地!

直到和大部队会合,他才知道,他们营已经在阵地上坚守十三天了。在暗无天日的阵地,他早已失去了时间的概念。最后一个军撤出战斗,稀稀拉拉的队伍从队首都能看到队尾,可他们上阵地时,足足有几万人呢。为了汉江,为了志愿军的大后方,他们几乎把一个军拼光了。

从那时开始,张守望不仅耳朵聋了,还留下了一个爱做梦的毛病。每次的梦境都千篇一律:他不停地摇着电话,一遍遍向电话里请求团部增援。他得到的答复是:增援的部队在路上。他一次次张望,却不见一兵一卒来增援。

现实生活中,他就把恨记在李满田的身上,他分明记得李满田是预备营长,他们上阵地前,团长老邢、政委老徐就是这么分工的。可直到他们营打光了,却不见李满田派出一兵一卒。

他在撤下来时就知道,他们奔上阵地不久,李满田的预备营就拉上了阵地,团里从战斗打响那一刻就没有了预备队。可张守望还是说:满田,为啥不来增援我们呢?哪怕来一兵一卒也好哇。

李满田哽咽着声音说;守望,我还指望你给我派一兵一卒呢。张守望还知道,作为团长的老邢和政委老徐,也已经带着团部的警卫排上了阵地,据说他们军长都做好了棺材,带着警卫兵上了阵地。

这个理张守望懂,作为一名身经百战的老军人,这一切他能不懂吗?可梦依旧做,每次的梦境都是雷同的:他坚守的阵地变成了一座孤岛,每次他求援,团部的答复都是千篇一律——援军就在路上。可阵地都丢了,援军却仍不见一个人影。

有时喝多酒,他还和李满田磨叽。他拉着李满田的手——眼前李满田已经是三头六臂了——然后一遍遍地说:满田,你咋才来呀?阵地都丢了。

张守望就抱着李满田哀哀地哭,像一个被遗弃的孩子。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李满田梦见张守望把阵地失守的责任归咎于他,使他心生愧疚并难以入眠,只能找来两位老战友一吐心中的委屈。
B.炊事员、卫生员这样的战士都走上了阵地,足见战争的惨烈,更表明志愿军战士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C.张守望之前就知道李满田是预备营长,所以他满心希望李满田派兵支援,这个信念支撑着他坚守阵地长达十三天。
D.写整个军队从最初的几万人到最后仅存的稀稀拉拉的队伍,主要是为了展现汉江阵地的重要和敌我力量的悬殊。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阵地就如同一台绞肉机,张着血盆大口”,作者连用比喻和比拟的手法,将血淋淋的战场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出来。
B.用语从“求援”到“恳求增援”到“求救”,暗示了张守望的一营伤亡惨重,也写出了他从焦急到无助的心理变化。
C.“机枪口打红了,冒着缕缕青烟”,颜色词的运用非常传神,一红一青给暗无天日的战场增添了一丝悲情的色彩。
D.小说由梦境到现实再到回忆,通过李满田的思绪展现了志愿军在汉江保卫战中的壮烈与英勇,也加快了叙述节奏。
【小题3】小说第⑦段关于阵地的描写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4】流行歌曲《孤勇者》中用“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来描述“孤勇者”,小说中的张守望就是这样的孤勇者。请依据小说人物细节描写,简析张守望“孤勇者”的形象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三盆洗脚水

王世虎

陈亮考上重点大学的消息就像一阵疾风般不到半天便传遍了整个黄龙滩村。当晚,爹便杀了家里那头养了近一年的大肥猪,请全村人来家里喝酒。饭桌上,乡亲们纷纷向爹敬酒,爹那个高兴啊,醉得是一塌糊涂。

送陈亮走的时候,爹叮嘱道:“亮子,到了学校好好学习,别学坏了,缺钱了就和家里说。”陈亮不住地点头,眼中满是泪水。

陈亮寒假回来的时候,变了许多,白了,也胖了,乍一看就跟个城里娃似的。吃完饭,陈亮要去洗碗,但母亲执意不让,说读书费脑子,让俺娃好好休息。陈亮见爹坐在堂屋里吸旱烟,便像往常一样给爹打来一盆洗脚水。

“爹,洗脚。”陈亮说。“哦,好。”爹边往地上磕烟灰边会心地笑。母亲却从厨房冲了出来,惊讶地叫道:“你怎么还让娃给你打洗脚水?他都这么大了,况且他都是大学生……”

“怎么了?”爹嚷道,“他是俺儿子,给我打洗脚水天经地义。别说他现在只是个大学生,就是将来当上乡长、县长,老子让他打他也得打!”

陈亮回过头:“娘,俺爹说得对,我是晚辈,这是我应该做的。这样,才像个父亲嘛!”

母亲悻悻地转身回了厨房。

陈亮兴高采烈地给爹打了一个寒假的洗脚水。以后,每年寒暑假回家,陈亮都会主动给爹打洗脚水。

大四那年寒假,陈亮是带着女朋友慧慧一起回家的。慧慧是陈亮的大学同学,不仅长得漂亮,还是城里人,父母都是单位的领导。

饭桌上,爹不停地给慧慧加菜,关切地让她多吃些。特别是每天晚上,爹都会主动给慧慧打来一盆洗脚水,尤其让陈亮接受不了。

陈亮拉拉爹的衣角,说:“爹,您是长辈,怎么能给晚辈打洗脚水呢!你这样做,一点都不像个父亲,让我好难堪!……“你懂什么,傻小子!”爹瞪着眼说:“人家是城里的千金,没吃过苦,能看上你这个穷小子并来到咱家,已经是仁至义尽了,我给她打洗脚水,有什么不对的?咱不亏!”

说完,爹问一旁的慧慧:“水温怎么样?……“哦,有点凉。”慧慧皱着眉头说。“好,我再去给你加点开水。”爹端起盆子就奔进了厨房。

陈亮的脸色一沉,说:“你怎么让我爹给你打洗脚水呢?”慧慧不满道:“是伯父非要给我打嘛!”陈亮说:“那你就不知道自己动手啊!”慧慧便不理陈亮了。

爹不亦乐乎地给慧慧打了一个寒假的洗脚水,陈亮的脸也阴了一个寒假。

大学毕业后,陈亮留在了城里工作。父母三天两头地给陈亮打电话问啥时结婚。陈亮总是不厌其烦地回答:再等等。

陈亮终于回家了,但身边的女朋友却不是慧慧,而换成了一个看起来有些土气的女孩。

陈亮主动给爹介绍:“爹,这是小娟,和我一个单位的,今年刚大学毕业。”爹像审问犯人一样问:“小娟是哪里的?”陈亮刚准备回答,小娟却抢了话:“伯父,我家是农村的,我们那里可好啦,有清澈见底的小溪,还有大片大片的竹林呢。”爹的脸便一沉。

吃过晚饭,母亲还未来得及伸手,小娟便麻利地收拾了碗筷,洗得干干净净。然后,打来一盆水恭恭敬敬地放在爹面前,笑着说:“伯父,洗脚了!”“哦!”爹淡淡地回应。“伯父,水凉吗?”小娟问。

“有点。”爹说。“好,我再去给你加点开水。”小娟端起盆子就奔进了厨房。

爹盯着陈亮问:“和慧慧分了?”陈亮点点头:“分了。”爹问:“为什么?”陈亮说:“不为什么,性格不合呗!”爹问:“你喜欢这样的?”陈亮说:“喜欢。”爹生气了:“她哪点有慧慧好,你说?”

陈亮便不吭声了。爹也不吭声了。

爹睡着后,母亲又悄悄问陈亮:“亮儿,跟娘说实话,是谁先提出分手的?”陈亮说:“我。”母亲又问:“那你真心喜欢小娟吗?”“嗯,喜欢!”“你喜欢她什么?”“真心对我好,勤快,善良,能踏实过日子。”“还有呢?”母亲继续问。“还有……”陈亮转过头:“我觉得和慧慧相比,在小娟面前,爹更像个真正的父亲。”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9年)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二段叙述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渲染了一种乡土文化氛围,也表现了父亲以子为荣的骄傲,及儿子对亲情的感恩之心。
B.文中用大量的语言描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神态描写也极具表现力,如父亲“像审问犯人一样问”,表现爹对小娟的不满。
C.陈亮一直恪守着父道尊严,所以父亲理所应当接受儿子打来的洗脚水,但父亲心甘情愿地为给慧慧打洗脚水,这让陈亮非常不解。
D.文章以“三盆洗脚水”作为行文的线索,串起琐细而又平淡的故事情节,使全文结构紧凑而又饶有趣味,引人思考,平中见奇。
【小题2】小说叙述了三次“打洗脚水”的经过,请分别指出父亲对这三次打洗脚水表现出的情感态度。
【小题3】有人说,小说中陈亮重新选择女朋友,是坚守传统美德,也有人认为陈亮不应该让“爹更像个真正的父亲”成为择偶标准。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战士石

超侠

海风吹来,带着腥甜的滋味,湿润、温暖、舒爽。岛边那几块巨石,相互勾连,彼此依偎,仿佛几个人肩并着肩。在一块石头的罅隙里,我发现了一个防水笔记本,里面记录着这个奇异的故事……

当我接受了这个任务,登上这座小岛的那一刻,心情是多么愉悦,我的双脚踏实又安定。

这岛是如此之小,从东走到西,不过一公里,从南走到北,也不过一公里。岛的北侧,面朝大海,有一个小小的山包,山包上立着旗杆,旗杆上高高飘扬着我们的国旗,那样鲜艳、灿烂。山包下有一栋小小的两层楼房,第一层就是我的寝室和厨房,第二层是工作室和观测室。岛上只有我一个人。

一个人驻守在一座孤岛上,刚开始想法很纯粹:远离喧嚣,恰好能看看自己想看的书,写写自己想写的东西,栽几株好看的植物,看湛蓝的天,看天边的云,看海浪飞卷、鲸鱼出没的奇异之景。

那为什么要离开小岛呢?

每天早晨早早起来,升国旗,奏国歌,行军礼,白天除了警戒、观察,就是自己做饭做菜、种地养花,有什么不好?我不理解,前面先后上岛的三个战士,怎么会好端端地当了“逃兵”?这茫茫大海,又能逃到哪里去?

这样清静的日子过了还没一个月,我似乎渐渐理解他们了。重复,重复,再重复。没有人讲话,只有风,只有石头,只有一棵树。渐渐地,你能听到风的哭声,听到石头的喊叫,还有树的冷笑。这些,都能将你从睡梦中惊醒,后背惊出一身冷汗。

大海像一个蓝色的男人,脾气古怪,时而狂风巨浪、暴躁野蛮,时而风平浪静、安静慈祥;石头就是傻傻的小孩,痴里痴气,经常发呆,像是在沉思宇宙的奥秘;那棵树是一个妖娆的女郎,摇曳生姿,顾盼生波,时而发些小性子,遇到事情只会惊声尖叫。和它们在一起,我也变得时而暴躁,时而默然。

我是不是疯了?陡然渗出一身冷汗,难道,那些不见了的战士们是因为发疯跳进大海里去了?我不认识他们。我有钢铁一般的意志,绝不会像他们一样。

当夜,久久不能入睡,窗外风雨交加,电闪雷鸣,还有那一道道紫红色的光。它们忽远忽近,有节奏地跳动着,像是行走的火焰。我推开窗仔细观察,海岸边好像有影子在移动,我心中一惊:“难道是敌人来犯?”我提着枪冲了出去,原来是石头。是石头在动!

岸边那三块大石幻化成了人形,迎向海上射来的光束。海上升起的那块不明礁石,也似人形般,红光就是从它手中发射出来的。我看得瞠目结舌,感觉像在做梦。

它们,到底是什么?是人,是石,还是什么别的生物?

我的心突突跳动,岸边的三块石头在变化,渐渐露出人类的面孔,这形象有几分眼熟。记忆的火药线被点燃了,爆炸出清晰的图像,那不是在我之前守岛的三位战士吗?他们怎么成了石头?

我仗着胆子,靠前想去查看,却不料被对面礁石发出的红色光波射中。一团冻气,沁入了我的体内,身体渐渐冰冷,我挣扎着想要回观察室报告情况,却发现不对劲儿,头脑昏沉,皮肤上生出了硬壳。过了十几秒,这种状态才慢慢解除,那层外壳如烧熔的蜡一般退却了。我试图联系指挥部,可通信线路因暴风雨中断了,暂时无法联络。

我又回到海边,与那三块大石站在一起,对面的礁石正缓缓下沉,红色的光波已然消退。我听到身旁的石头发出声音。第一块石头说:“你也中招了,你的频率与我相同了。”第二块石头说:“这化石光束,又将我们的时间凝固了,我们永远也走不动,只能挡在这里,对付这些可怕的敌人。”第三块石头说:“想不到,敌人采用这样缓慢的战术,要悄悄占领我们的小岛,我们只能和敌人耗下去。”我惊恐至极,想要跑回去,但已经动弹不得。我的双脚到腰部,全都成了石头,和脚下的海滩连成了一体。

当我恍然大悟时,腰部和头脑,都已经开始石化。幸好我随身带着笔记本,在还有行动力时,将这件事情记录了下来,以供未来首长和战友们查证。

我们没有因为条件艰苦和寂寞难耐而逃避,我们一直站在这里坚守,和敌人进行着无声而漫长的战斗。哪怕我们变成石头,哪怕要战斗千年万年,也无怨无悔。我们会永远屹立在这里,保卫着我们的家园……

我看到这里,不知不觉,眼中流下晶莹的泪滴,但很快就被海风吹干。我向着这四块石头,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海潮退去,海水中的礁石慢慢露出水面。我的脑际一片恍惚,感到有一道红光射来,炙热如火焰。

文本二:

超侠说:“创作的主要方向应该还是以科学、幻想、推理、冒险等为主题的,当然是融合在一起的那种感觉,希望写小孩子和大人都爱看的故事,能够得到读者的喜欢和认可才是我最大的安慰,我希望写作不要有什么纯文学、非纯文学之分,因为我问过好多作家,其实最后通俗文学和纯文学是合二为一的,共同形成的就是好看的文学。”超侠希望那种古怪有趣和惊险的风格,能够一直贯穿在自己的作品中,形成独特的“超侠”标签,既超幻又奇侠。

(摘编自鲁楠《超侠:每天都会产生各种联想和想象》)

【小题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倒叙的手法,开头写“我”的发现,结尾写“我”的感动和感觉,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结构,也强化了故事的真实性。
B.第四个战士登岛时,起初心情愉悦,想法纯粹,写的是无知无畏的心态;后来暴躁、默然、惊恐,写的是恍然大悟、难抵寂寞的心理。
C.主体部分通过写第四个战士的“奇幻”经历,刻画了守岛军人为国奉献、甘耐寂寞、不顾安危、义无反顾、具有钢铁般意志的高大形象。
D.这篇小说很简短,故事也简单,以情节的奇幻与人物形象的独特见长,整篇小说在紧张激烈的对抗中展开,有一种崇高美和悲壮美。
【小题2】文本一中画线部分在小说结构上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举三块大石和不明礁石,上承第四个战士在海岸边的观察,下启对事件真相的描写。
B.通过写礁石发射红光,凸显大石和礁石激烈冲突的关系,使小说的卫国主题更加深刻。
C.以第四个战士的感受写眼前的情景,既突出令人震惊的一面,又彰显虚实相生的特点。
D.通过渲染场面来引出第四个战士的情绪变化,掀起了小说的波澜,也改变了情节的进程。
【小题3】超侠希望能创作出“好看的文学”。请结合文本二,分析在超侠心目中这类文学的特点。
【小题4】如欲以“我看‘超侠’标签”为题写一则《战士石》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