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4 组卷60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使官员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玄龄等由是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太宗从之,因谓玄龄曰:“自此倘有乐工杂类术逾侪辈者,只可特赐钱帛,必不可超授官爵,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令诸衣冠以为耻。”

贞观二年,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对曰:“臣愚,岂敢不尽情,但今未见有奇才异能。”太宗曰:“前代明王使人如器,皆取士于当时,不借才于异代。岂得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政乎?且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德彝惭赧而退。

贞观三年,太宗谓吏部尚书杜如晦曰:“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如晦对曰:“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铨简之理,实所未精,所以不能得才。”太宗乃将依汉时法令,本州辟召,会功臣等将行世封事,遂止。

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表请编次太宗文章为集。太宗谓曰:“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陈后主、隋炀帝,亦大有文集,而所为多不法,宗社皆须臾倾覆。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竟不许。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朕闻太平后必有大乱,大乱后必有太平。大乱之后,即是太平之运也。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公等既不知贤,朕又不可遍识,日复一日,无得人之理。今欲令人自举,于事何如?”魏征对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既以为难,自知诚亦不易。且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恐长浇竞之风,不可令其自举。

(选自《贞观政要》,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
B.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
C.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
D.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君主时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
B.衣冠,衣和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此用“衣冠”指士以上的服装,文中指士大夫。
C.吏部,为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辟召,亦称“辟”,“辟”是指由皇帝下诏征聘或由公府、州郡长官等向朝廷推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如果官员们能“各当所任”,国家可以实现“无为而治”;在音乐杂艺方面才华突出者,不可越级授予他们官职爵位。
B.唐太宗批评封德彝关于未发现特别优秀人才的推脱,认为古代明君都是取当世之才而治天下,没有到其他朝代借用人才的道理。
C.唐太宗准备采纳杜如晦的意见,在当朝推行汉代州郡推荐官员的方法,但因为正逢功臣上书反对这种做法,这件事就停止了。
D.唐太宗不愿把自己的文章结集。他认为君主“不朽”要靠益于百姓的政事,梁武帝陈后主等人虽有文集传世却多为不法而亡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
(2)且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恐长浇竞之风,不可令其自举。
【小题5】唐太宗和杜如晦认为吏部选拔官员的弊端在哪?请简要说明。
22-23高三上·广东·阶段练习
知识点: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节选自《孙子兵法》)

材料二:

魏伐赵,赵急,请救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纪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撼,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矣。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后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孙子谓田忌曰: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二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树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孺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

【小题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序号写在答题卡上。
我欲战A敌B虽高垒C深沟D不得E不与我战者F攻其G所必救也。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晋,指赵魏韩三国,三国原属晋国,后来一分为三,故以“三晋”称这三国。
B.因,根据,顺着,与《庖丁解牛》中“因其固然”中的“因”两者意思相同。
C.度,估计,与《鸿门宴》“度我至军中”的“度”意思相同。
D.期,期望,期许,与“不期而遇”的“期”字意思不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任命孙膑为将援助赵国,孙膑推辞,于是任命田忌担任主将,孙膑担任军师。
B.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和孙膑率领军队前去救援,齐军进军大梁,尽破魏军,以致庞涓自刭。
C.庞涓在齐军后面追了三天,非常高兴,认为齐军怯弱,进入魏国境内才三天,士兵逃亡的就超过半数了。
D.马陵之战中,庞涓夜晚到了被砍的大树下,见到树干白木上有字,就取火把来照看。他还没有把上面的字读完,齐军就万箭齐发。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2)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
【小题5】材料二是如何体现材料一中“以利动之,以卒待之”的观点的?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佑,君卿,京兆万年人。佑以荫补济南参军事、剡县丞。时刺史韦元甫尝受恩于希望,佑谒见,元甫未之知,以故人子待之。他日,元甫视事,有疑狱不能决。佑时在旁,元 甫试讯于佑;佑口对响应,皆得其要。元甫奇之,乃奏为司法参军。元甫为浙西观察、淮南节度,皆辟为从事,深所委信。

佑性敦厚强力,尤精吏职,虽外示宽和,而持身有术。为政弘易,不尚皦察, 掌计治民,物便而济,驭戎应变,即非所长。性嗜学,该涉古今,以富国安人之术为己任。初开元末,刘秩采经史百家之言,取《周礼》六官所职,撰分门书三十五卷,号曰《政典》,大为时贤称赏。佑得其书,寻味厥旨, 以为条目未尽,因而广之,加以《开元礼》《乐》,书成二百卷,号曰《通典》。贞元十七年,自淮南使人诣阙献之。优诏嘉之,命藏书府。其书大传于时,礼乐刑政之源,千载如指诸掌,大为士君子所称。佑性勤而无倦,虽位极将相,手不释卷。质明视事,接对宾客,夜则灯下读书,孜孜不怠。与宾佐谈论,人惮其辩而伏其博,设有疑误,亦能质正。

元和元年,河西党项潜导吐蕃入寇,边将邀功,亟请击之。佑上论之曰:“臣伏见党项与西戎潜通屡有降人指陈事迹而公卿廷议以为诚当谨兵戎备侵轶益发甲卒邀其寇暴此盖未达事机匹夫之常论也。党项小蕃,杂处中国,本怀我德,当示抚绥。今戎丑方强,边备未实,诚宜慎择良将,诫之完葺,使保诚信,绝其求取,用示怀柔。来则惩御,去则谨备,自然怀柔,革其奸谋,何必遽图兴师,坐致劳费!”上深嘉纳。

岁余,请致仕,诏不许,但令三五日一入中书,平章政事。元和七年薨,寿七十八,废朝三日,册赠太傅,谥曰安简。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九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伏见党项与西戎潜通/屡有降人指/陈事迹而公卿廷议/以为诚当谨兵戎备/侵轶益发甲卒/邀其寇暴/此盖未达事机/匹夫之常论也
B.臣伏见党项与西戎潜通/屡有降人指陈事迹/而公卿廷议/以为诚当谨兵戎/备侵轶/益发甲卒/邀其寇暴/此盖未达事机/匹夫之常论也
C.臣伏/见党项与西戎潜通/屡有降人指/陈事迹而公卿廷议/以为诚/当谨兵戎/备侵轶/益发甲卒/邀其寇暴/此盖未达事机/匹夫之常论也
D.臣伏见党项与西戎潜通/屡有降人指陈事迹/而公卿廷议/以为诚当谨兵戎备/侵轶益发甲卒/邀其寇暴/此盖未达事机/匹夫之常论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表字。自称用名,表示谦虚;称人用字,表示尊敬。
B.开元,年号名。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疏,文中指古代臣下向皇帝条陈自己对某事的意见的一种文件。
D.册赠,册即册书,册赠即以册书的形式对功臣及其亲属追加封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佑恩荫入仕,断案有方。杜佑凭借祖上的功绩做了官。对韦元甫未能决断的疑案,杜佑的回答得到韦元甫的称赞,彰显出自己的才能。
B.杜佑秉性敦厚,样样精通。杜佑的外表让人觉得他宽容和善,但实际上他却很有权谋,在政治、军事、经济、民事等方面能力突出。
C.杜佑勤奋好学,读书著书。杜佑始终喜好学习,白天处理公事,夜晚继续读书;补充《政典》的内容,写成《通典》,被人大加赞颂。
D.杜佑忠于朝廷,深得信任。杜佑将研究富国安民的治政之道看作是自己的责任。晚年时请求退休朝廷不准,仍让他参与商讨政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刺史韦元甫尝受恩于佑父,佑谒见,元甫未之知,以故人子待之。
(2)与宾佐谈论,人惮其辩而伏其博,设有疑误,亦能质正,
【小题5】杜佑建议朝廷不批准将领出击吐蕃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固字子坚,汉中南郑人,司徒郃之子也。固貌状有奇表,鼎角匿犀,足履龟文。少好学,常不远千里,步行寻师。结交英贤。永和中,荆州盗贼起,弥年不定,乃以固为荆州刺史。固到,遣吏劳问境内,赦寇盗前衅,与之更始。于是贼帅夏密等敛其魁党六百余人,自缚归首。固皆原之,遣还,使自相招集,开示威法。半岁间,余类悉降,州内清平,迁将作大匠。与光禄勋刘宣上言:“自顷选举牧守,多非其人,至行无道,侵害百姓。”帝纳其言,于是下诏诸州劾奏守令以下,政有乖枉,遇人无惠者,免所居官;其奸秽重罪,收付诏狱。及冲帝即位,以固为太尉,与梁冀参录尚书事。冀忌帝聪慧,恐为后患,弑杀之。帝崩,因议立嗣,固、司徒胡广、司空赵戒及大鸿胪杜乔皆以为清河王蒜明德着闻,又属最尊亲,宜立为嗣。先是蠡吾侯志取冀妹,时在京师,冀欲立之。众论既异,愤愤不得意,而未有以相夺。明日重会公卿,冀意气凶凶,而言辞激切。自胡广、赵戒以下,莫不慑惮之。皆曰;“惟大将军令。”而固独与杜乔坚守本议。冀厉声曰:“罢会。”固意既不从犹望众心可立复以书劝冀冀愈激怒乃说太后先策免固竟立蠡吾侯是为桓帝后岁余,甘陵刘文、魏郡刘鲔各谋立蒜为天子,梁冀因此诬固与文、鲔共为妖言,下狱,遂诛之,时年五十四。临命,与胡广、赵戒书曰;“固受国厚恩,是以竭其股肱。不顾死亡,志欲扶持,王室比隆文、宣。何图一朝梁氏迷谬,公等曲从,以吉为凶,成事为败乎?汉家衰微从此始矣。公等受主厚禄,颠而不扶。倾覆大事,后之良史,岂有所私?固身已矣,于义得矣,夫复何言!”广、戒得书悲惭。皆长叹流涕。州郡收固二子基、兹于郾城,皆死狱中。小子燮得脱亡命。

(节选自《后汉书·李固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固意既不从/犹望众心/可立复/以书劝冀/冀愈激怒/乃说太后先策免固/竟立蠡吾侯/是为桓帝/
B.固意既不从/犹望众心可立/复以书劝冀/冀愈激怒/乃说太后先策免固/竟立蠡吾侯/是为桓帝/
C.固意既不从/犹望众心/可立复/以书劝冀/冀愈激怒/乃说太后先策免/固竟立蠡吾侯/是为桓帝/
D.固意既不从/犹望众心可立/复以书劝冀/冀愈激怒/乃说太后先策免/固竟立蠡吾侯/是为桓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牧守是州郡的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州和郡均为历代沿用的行政区划。
B.诏狱指皇帝下令查办的案件,也指关押钦犯的监狱,此监狱的罪犯常由皇帝下诏问罪。
C.立嗣即确立继承人,多指没有儿子的人以同宗子侄来承继,文中也指确立皇位继承人。
D.股肱本意指大腿和大臂,引申为“辅佐”“拱卫”,常用来比喻辅佐帝王的得力大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固相貌奇特,年少好学。他的额骨隆起隐于发际,脚底长有龟背纹;少年时常不远千里,步行去拜师。
B.李固为政宽怀,爱民以诚。他赦免荆州寇盗以前的罪行,感化了他们;还建议皇帝抓捕残害百姓的官员。
C.李固坚守道义,不畏威权。商议立嗣时,许多官员害怕得罪权臣,不敢坚持立场只有李固、杜乔坚持己见。
D.李固尽忠为国,不惧生死。他知梁冀要杀自己,从容留书明志,表明竭尽己力兴复汉室、不惧身死的态度。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顷选举牧守,多非其人,至行无道,侵害百姓。
(2)众论既异,愤愤不得意,而未有以相夺。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