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8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宣帝)元康二年五月,匈奴大臣皆以为:“车师地肥美,近匈奴,使汉得之,多田积谷,必害人国,不可不争。”由是数遣兵击车师田者。郑吉将渠犁田卒七千余人救之,为匈奴所围。吉上言:“车师去渠犁千余里,汉兵在渠犁者少,势不能相救,愿益田卒。”上与后将军赵充国等议,欲因匈奴衰弱,出兵击其右地,使不得复扰西域。魏相上书谏曰:“间者匈奴尝有善意所得汉民辄奉归之未有犯于边境虽争屯田车师不足致意中今闻诸将军欲兴兵入其地臣愚不知此兵何名者也今边郡困乏,父子共犬羊之裘,令草莱之实,常恐不能自存,难以动兵。今郡国守相多不实选,风俗尤薄,水旱不时。今左右不忧此,乃欲发兵报纤介之忿于远夷,殆孔子所谓‘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上从相言,止遣长罗侯常惠将张掖、酒泉骑往车师,迎郑吉及其吏士还渠犁。召故车师太子军宿在焉耆者,立以为王;尽徙车师国民令居渠犁,遂以车师故地与匈奴。以郑吉为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南道。魏相与御史大夫丙吉同心辅政,上皆重之。丙吉为人深厚,不伐善。自曾孙①遭遇,言绝口不道前恩,故朝廷莫能明其功也。会掖庭宫婢令民夫上书,自陈尝有阿保之功,章下掖庭令考问,婢辞引丙吉知状。掖庭令将则婢诣御史府以视吉,吉谓婢曰:“汝尝坐养皇曾孙不谨,督笞汝,汝安得有功!独渭城胡组、淮阳郭徵卿有恩耳。”分别奏组等共养劳苦状。诏吉求组、徵卿;已死,有子孙,皆受厚赏。诏免婢为庶人,赐钱十万。上亲见问,然后知吉有旧恩而终不言,上大贤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注】①曾孙,指汉宣帝,因其是汉武帝的曾孙,故有此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间者匈奴尝有善意/所得汉民/辄奉归之/未有犯于边境/虽争屯田车师/不足致意中/今闻诸将军欲兴兵入其地/臣愚不知此兵何名者也/
B.间者匈奴尝有善意/所得汉/民辄奉归之/未有犯/于边境虽争/屯田车师/不足致意中/今闻诸将军欲兴兵入其地/臣愚不知此兵何名者也/
C.间者匈奴尝有善意/所得汉民/辄奉归之/未有犯/于边境虽争/屯田车师/不足致意中/今闻诸将军欲兴兵入其地/臣愚不知此兵/何名者也/
D.间者匈奴尝有善意/所得汉/民辄奉归之/未有犯于边境/虽争屯田车师/不足致意中/今闻诸将军欲兴兵入其地/臣愚不知此兵/何名者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右地,文中指匈奴西部地区,地理上称面南时靠西的一边为右,如“江右”。
B.郡国,西汉在地方既设郡县,又有分封的诸侯王国;郡有郡守,国有丞相。
C.“殆孔子所谓”和“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中的“殆”含义不同。
D.庶人,又称庶民,在古代泛指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与“黎民”“布衣”同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认为汉朝若是占据车师会形成威胁,所以多次主动出击车师。汉朝打算借匈奴衰弱之机出兵匈奴,并稳定西域地区。
B.对于攻打匈奴一事,魏相上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皇帝采纳了其建议并调整了应对的策略,魏相也因此深受倚重。
C.皇帝先是派遣常惠率军把郑吉及其军士解救出来,然后立原车师太子为王,迁徙车师民众到渠犁,放弃了车师原有的属地。
D.丙吉为人忠厚低调,虽然对汉宣帝有抚育之恩,但是从未对其他人提及夸耀过。皇帝知道真相以后,认为他是贤良之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车师去渠犁千余里,汉兵在渠犁者少,势不能相救,愿益田卒。
(2)汝尝坐养皇曾孙不谨,督笞汝,汝安得有功!
【小题5】魏相反对出兵匈奴的依据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知识点:《资治通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温峤闻建康不守,号恸。庾亮至寻阳,宣太后诏,以峤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峤曰:今日当以灭贼为急,未有功而先拜官,将何以示天下!遂不受。峤素重亮,亮虽奔败,峤愈推奉之,分兵给亮。

庾亮、温峤将起兵讨苏峻,而道路断绝,不知建康声闻。会南阳范汪至寻阳,言:峻政令不一,灭亡已兆,朝廷有倒悬之急,宜时进讨。峤深纳之。亮辟汪参护军事。

亮、峤互相推为盟主,峤从弟充曰:陶征西位重兵强,宜共推之。峤乃遣督护王愆期诣荆州,邀陶与之同赴国难。侃犹以不豫顾命为恨,答曰:吾疆场外将,不敢越局。峤屡说,不能回;乃顺侃意,遣使谓之曰:仁公且守,仆当先下。使者去已二日,平南参军荥阳毛宝别使还,闻之,说峤曰:凡举大事,当与天下共之。师克在和,不宜异同。假令可疑,犹当外示不觉,况自为携贰邪!宜急追信改书,言必应俱进;若不及前信,当更遣使。峤意悟,即追使者,改书。侃果许之,遣督护龚登帅兵诣峤,峤有众七千,于是列上尚书,陈祖约、苏峻罪状,移告征镇,洒泣登舟。

陶侃复追龚登还。峤遗侃书曰:夫军有进而无退,可增而不可减,近已移檄远近。诸郡军并在路次仁公今召军还疑惑远近成败之由将在于此。仆才轻任重,实凭仁公笃爱,远禀成规。恐或者不达高旨,将谓仁公缓于讨贼,此声难追。仆与仁公并受方岳之任,且自顷之顾,绸缪往来,情深义重,一旦有急,亦望仁公悉众见救,况社稷之难乎!今约、峻凶逆无道,痛感天地,人心齐一,咸皆切齿。今之进讨,若以石投卵耳;苟复召兵还,是为败于几成也。愿深察所陈!侃深感悟,即戎服登舟,昼夜兼道而进。

五月,陶侃帅众至寻阳。议者咸谓侃欲诛庾亮以谢天下;亮甚惧,用温峤计,诣侃拜谢。侃惊,止之曰:庾元规乃拜陶士行邪!亮引咎自责,风止可观,侃不觉释然,曰:君侯修石头以拟老子,今日反见求邪!即与之谈宴终日,遂与亮、峤同趣建康。戎卒四万,旌旗七百余里,钲鼓之声,震于远近。

(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郡军并在路次/仁公今召军还/疑惑远近/成败之由将/在于此
B.诸郡军并在路次/仁公今召军还/疑惑远近/成败之由/将在于此
C.诸郡军并在/路次仁公/今召军还疑惑/远近成败之由将/在于此
D.诸郡军并在/路次仁公/今召军还疑惑/远近成败之由/将在于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命,帝王临终前的遗诏;受帝王临终嘱托担当治国重任的大臣,则称为顾命大臣。
B.移檄,古代官方文书移和檄并称,多用于征召、晓谕和声讨;文中指发布文告晓示。
C.方岳,四方山岳;传说尧分岳事,置八伯,主八州之事,后用以称任专一方之重臣。
D.钲鼓,钲和鼓,古代行军时用的两种乐器,敲钲表前进,击鼓表停止;并称以言兵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峤一心报国,不尚名利。建康沦陷,温峤闻之痛哭;面对朝廷授官,他以无功拜官无法面对天下人为由谢绝;后来与庾亮等人谋划讨伐苏峻。
B.温峤胸怀大局,团结同僚。庾亮兵败,温峤并未冷落他,而是对他愈发推奉;陶侃心怀不满不肯出兵,温峤并未轻易放弃,仍然多次进行劝导。
C.温峤善于纳言,勇于改错。面对毛宝的正确意见,温峤认识到对待陶侃策略上的失误,马上另派使者,重写书信内容,陶侃见信后果然答应出兵。
D.温峤化解矛盾,共同对敌。陶侃和庾亮有嫌怨,温峤为庾亮出谋,让其主动向陶侃道歉,陶侃深受感动,尽释前嫌;三人同心同德,戮力平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峻政令不一,灭亡已兆,朝廷有倒悬之急,宜时进讨。
⑵师克在和,不宜异同。假令可疑,犹当外示不觉,况自为携贰邪!
【小题5】温峤是以哪些理由来劝止陶侃撤军的?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魏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孟子》论之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惧诸侯,安居而熄天下” 。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

【小题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                         诚:的确
B.君臣皆贺,陈轸独                                      吊:悼念死者
C.今闭关约于齐,则楚孤                                绝:穷尽
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天下之兵也                  来:使……到来,招致
【小题2】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陈轸“远见卓识”与楚王“利令智昏”的一组是(     
A.群臣皆贺,陈轸独吊。
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B.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
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
C.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
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D.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
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D.孟子认为张仪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实现了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
②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十月乙卯,汉帝告祠高庙,使行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诏册,禅位于魏。王三上书辞让,乃为坛于繁阳,辛未,升坛受玺绶,即皇帝位。燎祭天地、岳渎,改元,大赦。帝①欲改正朔,侍中辛毗曰:魏氏遵舜、禹之统,应天顺民;至于汤、武,以战伐定天下,乃改正朔。孔子曰:‘行夏之时。’《左氏传》曰:‘夏数为得天正。’何必期于相反!帝善而从之。时群臣并颂魏德多抑损前朝散骑常侍卫臻独明禅授之义称扬汉美帝数目臻曰天下之珍当与山阳②共之帝谓侍中苏则曰:前破酒泉、张掖,西域通使敦煌,献径寸大珠,可复求市益得不?则对曰:若陛下化洽中国,德流沙幕,即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贵也。帝嘿然。帝召东中郎将蒋济为散骑常侍。时有诏赐征南将军夏侯尚曰:卿腹心重将,特当任使,作威作福,杀人活人。尚以示济。济至,帝问以所闻见,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因曰:夫‘作威作福’,《书》之明诫。天子无戏言,古人所慎,惟陛下察之!帝即遣追取前诏。帝欲徙冀州士卒家十万户实河南。时天旱蝗,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侍中辛毗与朝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待之,皆莫敢言。毗曰:陛下欲徙士家,其计安出?帝曰:卿谓我徙之非邪!毗曰:诚以为非也。帝曰:吾不与卿议也。毗曰: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帝不答,起入内。毗随而引其裾,曰:今徙,既失民心,又无以食也,故臣不敢不力争。帝乃徙其半。

(选自《资治通鉴·魏纪一》,有删改)


[注]①帝,这里指魏文帝曹丕。②山阳,汉献帝在禅位后被奉为山阳公。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群臣并颂魏德多/抑损前朝/散骑常侍卫臻独明禅授之义/称扬汉美/帝数目臻曰/天下之珍当与山阳/共之/
B.时群臣并颂魏德多/抑损前朝/散骑常侍卫臻独明禅授之义/称扬汉美/帝数目臻曰/天下之珍/当与山阳共之/
C.时群臣并颂魏德/多抑损前朝/散骑常侍卫臻独明禅授之义/称扬汉美/帝数目臻曰/天下之珍/当与山阳共之/
D.时群臣并颂魏德/多抑损前朝/散骑常侍卫臻独明禅授之义/称扬汉美/帝数目臻曰/天下之珍当与山阳/共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禅位,禅让帝位,即把帝位让给别人,这里指汉献帝把帝位让给魏王。
B.《左氏传》《春秋左氏传》,与《诗》《书》《礼》《易》合称“五经”。
C.敦煌,地名,历史悠久,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邑,莫高窟就诞生于此。
D.陛下,宫殿的台阶下,也指对帝王的尊称,这里是对魏文帝的尊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帝想要重新颁布历法,辛毗反对。辛毗认为魏文帝不能效仿商汤和周武王,辛毗认可“夏朝的历法,最符合天地运行的规律”的说法。
B.魏文帝想要得到西域的大珍珠,苏则认为如果魏文帝广施教化和威德的话,自会有人送来珍珠,向人要求才得到的珍珠就不再珍贵了。
C.魏文帝曾赐给征南将军夏侯尚诏书,委以重任,随他作威作福。蒋济认为诏书的说法不妥,他说《尚书》中将“作威作福”写作戒律。
D.魏文帝想要迁徙冀州籍士兵的家属十万户去充实河南郡,在面对朝臣的反对和辛毗的进谏时他态度坚决,最终没有听取朝臣的意见。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三上书辞让,乃为坛于繁阳,辛未,升坛受玺绶,即皇帝位。
(2)毗曰:“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
(3)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