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困难0.15 引用1 组卷38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曹雪芹深受汤显祖的影响,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一个“情”字。他的审美理想也是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曹雪芹在《红楼梦》开头就说过,这本书“大旨谈情”。曹雪芹也要寻求“有情之天下”,要寻求春天,要寻求美的人生,但是现实社会没有春天,所以他就虚构、创造了一个“有情之天下”,这就是大观园。

大观园是一个理想世界,也就是“太虚幻境”在人间的投影,这一点,脂砚斋早就指出。“太虚幻境”是一个“清净女儿之境”,这里聚集了一群明亮、活泼、聪明、灵巧、热烈、多情的少女,她们把生命和爱情结为一体,她们维护爱的尊严,维护人性的尊严。这是一个“有情之天下”,这里处处是对青春的赞美,对“情”的赞美,总之是对少女人生价值的肯定和赞美。小说开头写“石头”的本源是“青埂峰”,“青埂峰”是“有情之天下”的象征,而大观园就是现实世界中的“青埂峰”。大观园这个“有情之天下”,好像是当时社会中的一股清泉、一缕阳光。

但是这个理想世界,这个“清净女儿之境”,这个“有情之天下”,被周围恶浊的世界(汤显祖所谓“有法之天下”)所包围,不断受到打击和摧残。大观园这个春天的世界,一开始就笼罩着一层“悲凉之雾”(“悲凉之雾”是鲁迅的话),很快就呈现出秋风肃杀、百卉凋零的景象。林黛玉的两句诗“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不仅是写她个人的遭遇和命运,也是写所有“有情人”和整个“有情之天下”的遭遇和命运。大观园的少女也一个一个走向毁灭,直到黛玉泪尽而逝,这个“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伟大交响乐的音调层层推进,最后形成了排山倒海的气势,震撼人心。林黛玉有句诗“冷月葬花魂”,可以作为这个悲剧的概括:“有情之天下”被吞噬了。在当时的社会,“情”是一种罪恶,“美”也是一种罪恶,她们争取人性的尊严,争取爱的尊严,这在当时是一种新的观念。所以,《红楼梦》的悲剧是新的观念、新的世界毁灭的悲剧,也是美的世界毁灭的悲剧。脂砚斋说,《红楼梦》是“让天下人共来哭这个‘情’字”。他把《红楼梦》的悲剧性和“情”联系在一起,是很深刻的。

《红楼梦》的悲剧是“有情之天下”毁灭的悲剧。“有情之天下”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人生理想,但是这个人生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必然要被毁灭。

(摘编自叶朗《<红楼梦>的悲剧性:“有情之天下”的毁灭》)

材料二:

读《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贾宝玉有个神话的背景。他本来是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石头,被抛在青埂峰下。后来来了一僧一道,把这块石头带到人间去经历了一番,这叫“幻形入世”,最后又被一僧一道带回青埂峰。他把这番经历记在石头上,就成了“石头记”。

我想强调一下,这块石头(贾宝玉)的起点是“青埂峰”,他的归宿也是“青埂峰”。所以我们关注的焦点应该是“青埂峰”。“青埂”就是“情根”,汤显祖多次用过这个概念。“情根”是说“情”乃生命之根,“情”乃是生命的出发点和归宿。小说结尾时,有一首歌: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青埂”是“情根”。“情根”不是说“情”生了根,而是说“情”(“儿女之真情”)是生命之根,“情”是天地的本源性的存在。贾宝玉最后离开有限的、短暂的人世,回到“青埂峰”,回到“有情之天下”这个本源性的存在。这个“青埂峰”是曹雪芹的人生理想、审美理想的象征,所以不能坐实为某一个现实的空间存在。如果坐实为某一个现实的空间存在,那么照小说所写,这大荒山出自《山海经》,小说结尾又说渺渺茫茫、鸿蒙太空,到哪儿去找?这么理解,这个“青埂峰”就成了彼岸世界,类似宗教的天堂、仙界、西方极乐世界。照我的理解,“青埂峰”“有情之天下”,作为曹雪芹的人生理想,不是彼岸世界,而是在此岸,就在当下现实的生活世界中。当下的生活世界如果体现了“有情之天下”的人生理想,就是“青埂峰”。曹雪芹已经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体验到这个“有情之天下”的存在。他为什么要让这块石头入世,就是为了显示“有情之天下”不在彼岸,而是在此岸,是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之中,尽管受种种限制,尽管时间短暂,有时只是瞬间,但是它是活生生的,而且瞬间就是永恒。

很多人讲《红楼梦》,都认为《红楼梦》贯穿了一个“色”“空”的观念,贾宝玉感受到人生没有意义,一切终属空虚,最后遁入空门,出家当了和尚,由此认为曹雪芹的人生观是虚无主义的。其实,《红楼梦》不是只有“色”“空”这两个字,还有一个“情”字。对曹雪芹来说,这个“情”字更重要,或者说这个“情”字最重要。《红楼梦》一开头就说,这本书“大旨谈情”,又说“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离开“情”字,根本读不懂《红楼梦》;离开“情”字,根本读不通《红楼梦》;离开“情”字,根本读不透《红楼梦》。

(摘编自叶朗《<红楼梦>形而上的意蕴:“有情之天下”就在此岸》)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材料一的表述,我们可以得知,汤显祖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一个“情”字,曹雪芹的“情”,受到了汤显祖美学观的影响。
B.大观园是曹雪芹的理想世界,是曹雪芹要寻求的春天,要寻求的美的人生,是贾宝玉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
C.大观园这个“清净女儿之境”被周围恶浊的世界所包围,一开始就笼罩着一层“悲凉之雾”,之后曹雪芹始终围绕着林黛玉来写这种“悲凉”。
D.一僧一道把这块石头带到人间转了一圈又回到青埂峰,这石头把自己这番经历记录下来,就有了“石头记”。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有情之天下”不断受到打击和摧残,最终被“有法之天下”吞噬,主要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情”是一种罪恶。
B.《红楼梦》的悲剧,不在于大观园的少女一个一个走向毁灭,而在于曹雪芹的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必然要被毁灭的。
C.很多人都认为《红楼梦》贯穿了一个“色”“空”的观念,作者并不认同,作者认为“情”字才是贯穿《红楼梦》的根本观念。
D.《红楼梦》形而上的意蕴在于,体现“有情之天下”的“青埂峰”不是类似仙界的彼岸世界,而是此岸的现实生活。
【小题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材料二作者对“青埂峰”解说例证的一项是(     
A.一僧一道带着贾宝玉离家出走,“遁入空门”,那就是“青埂峰”。
B.贾宝玉和林黛玉在那一天的中午躺在床上说“香芋”“春玉”笑话逗趣,那就是“青埂峰”。
C.五月初夏那一天龄官在地下画了几十个“蔷”字,那就是“青埂峰”。
D.晴雯病重和宝玉诀别,提出要和宝玉换袄穿,以便将来怀念怡红院的生活,那就是“青埂峰”。
【小题4】材料一的结构清晰、严密,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5】根据两则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有情之天下”的含义。
21-22高一下·河北邯郸·期末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功过格,就是记录并度量“功”“过”的格册簿子,是一种广泛流传于中国古代民间社会的善书。功与过、善与恶,是主观抽象的概念,很难进行度量,而功过格通过一定形式将其量化,使之在最大程度上契合修持者的道德实践需求。应该说,这既是中国人的创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实用价值理性”的一种体现。功过格之所以不称为“善恶格”,应与中国传统文化包容、含蓄、内敛的特色有关。

现存最早的功过格是作于“大定辛卯之岁”的《太微仙君功过格》,该功过格最初属于一种道教修持法门,无论奉持该“格”抑或“远恶迁善”,都以“成仙”为主要目标。南宋以降,功过格这一修持方法逐渐超越了道家畛域,在儒释道三教合力推动下,深入而广泛地走向士庶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为善书的功过格一方面宣扬传统道德规范,推动儒家伦理世俗化、民间化;一方面呈现极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体现了伦理价值与道德实践的完美结合。若以现代人的眼光系统审视功过格的文化价值及思想史意义,可供反思,更能为当今道德建设提供镜鉴。

功过格作为一种善书,其思想根源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善恶报应思想和功德积累传统。事实上,人的行为善恶自有报应的观念,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汉代衍生出天地神灵监督人的善恶行为并予以报应的理论。佛教大行于中国后,其“因果报应”观念在民间社会得到进一步强化,“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成为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价值理念。功过格之所以被中国社会普遍接受并乐于奉行,是因为有善恶报应观念为“积功累行以积厚福”的行为背书,为其提供坚实的逻辑基础和实践动力。

任何功过格都离不开功过善恶的计算与度量,而判别功过、厘定善恶的价值标准是以儒家“仁、义、礼、智、信”为主的传统伦理道德。功过格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价值传播与道德实践工具,恰恰可以为儒家道德教化所用。功过格的内容条目分门别类,充溢其中的往往是儒家道德说教。值得一提的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功过格条目能够真实而客观地反映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世情风貌。

同为善书,《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等擅长讲授为善去恶的道理,提供宏观深刻的伦理原则,而功过格则注重伦理道德的实践层面,以具体的行动指南直接指导、规范人的行为,属于实用性、操作性、针对性很强的善书。从具体操作看,功过格不仅构建了“以过除功”“以功折过”的运行机制,而且对年终进行功过核算进行了精巧的设计。从目标群体看,为方便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年龄阶段乃至不同性别的人接受、奉行,功过格发展出种种极具针对性、便于操作的类别。明末清初出现的《当官功过格》《闰门功过格》《商贾功过格》等就是印证。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主、儒释道三家互融互补的文化。功过格虽然源于道教,但盛行于世并产生广泛影响则得益于儒释道三家的积极提倡与合力推动。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理念不仅滋养、丰富了功过格的基本内核,三家着眼心性、注重教化的价值导向也成为功过格繁荣发展的源头活水。

(摘编自林志鹏《功过格的伦理价值》)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功过格不叫“善恶格”,是因为如果以善恶来评判人的行为,在道德主义颇为盛行的传统社会,显得过于直接尖锐,而以功过代之,便趋于委婉含蓄,相对易于接受。
B.作为善书的功过格,最初是一种道教修持法门,以“成仙”为主要目的,南宋以后,这一修持方法逐渐超越了道家的范围,在儒释道的合力推动下向了士庶社会。
C.从某种意义上看,功过格之所以在历史长河中富有生命力,正是因为它既宣扬传统道德规范,又呈现出极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D.儒释道三家的积极提倡与合力推动,使源于道教的功过格在中国传统社会得以盛行于世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功过格的伦理价值为论述对象,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展开论述,脉络清晰,结构谨严。
B.文章第三至六段从思想根源、价值标准、实践层面、与儒释道三家的密切渊源等方面来审视功过格的文化价值及思想史意义。
C.文章的第三段对功过格的思想根源“善恶报应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阐释,论证了善恶报应观念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价值观。
D.文章的第五段运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阐释了实用性是功过格与其他善书的主要区别,又从具体操作、目标群体等层面做了具体阐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开创的功过格对中国社会民间价值观念影响深远。今天,一个人的善行得到社会的肯定和赞扬,人们通俗的表述“为他记上一功”便是明证。
B.儒家的思想理念是传统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这是因为功过格将以儒家“仁、义、礼、智、信”为主的传统伦理道德作为判别功过、厘定善恶的价值标准。
C.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功过格条目能够真实而客观地反映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世情风貌,从最早的《太微仙君功过格》中可 了解大定辛卯年间的相关情况。
D.功过格源于道教,在最大程度上契合修持者的道德实践需求,儒家和释教的合力推动丰富了其基本内核,也成为功过格繁荣发展的源头活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汉字演变过程是在六书造字法的基础上,从最初幼稚的象形字开始,继而出现了指事、会意的造字方法,进一步出现了以语音表意的假借字和音形并假的转注字,最后发展到以形声为主的音、形、义结合的表意文字系统。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文字字体也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篆、隶、楷、行、草的变化,最后才奠定了楷书的标准地位,这也充分体现了汉字与时偕行的应变功能。

②方块汉字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思想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由于儒家文化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统治地位,汉字在发展过程中便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中许多思想不同程度地浸润到了汉字的形体构造之中,汉字实际上成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载体。中国人传统的思维习惯是重整体、直觉。这种整体性思维方式正是来自儒家文化中的大一统思想。儒家认为,社会是一个整体,它由不同等级和处在不同关系的人所组成,而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和关系是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其界限也是不可逾越的。这种政治伦理思想维持人们之间和等级之间的平衡,使整个社会协调发展,长期统一。

③以象形因素为约的特点几千年不变,始终不脱离以形知意。汉字的以意统形的方块形式常使人能从其形体结构直窥其意,从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从单个汉字来看,其结构也往往体现着统一的整体思想。如“国”字,甲骨文即“或”字,字中“戈”表示兵器,“口”家城邑形,放在一起表示守城。而“国”之繁体“國”在原有的“或”字外边再加一个大框,表示周围有界,被围之意,这一演变蕴含了人民持戈守城,继而划定疆界,圈固城郭,从而表达了国家统一、不可侵犯的丰富内容。

④儒家思想重视普遍联系的思想,认为天地人合一,自然界与人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和谐统一体。这一重协调、重和谐的思想反映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导致形声配合结构增多,部首偏旁日益丰富,而偏旁部首体现的正是一种普遍联系的思想。如以“走”作部首,造出与前行的动作有关的一系列字来,如“赴”、“越”、“超”等;与太阳有关的现象,汉字常少不了“日”;与动作有关的字,大都以“扌”作部首。

⑤儒家文化思想中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如《易经》中把具有辩证内容的初期哲学中如“阴阳五行说”等进一步展开引申出否与泰、损与益等一系列范畴。这种辩证思想在文字的创造中也有所反映,被称之为“夫子之通”的“忠”、“恕”二字不仅相互构成对立的关系,而且两个字本身的上下结构也形成了一种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的演变依次经历了象形字,以语音表意的假借字和音形并假的转注字,以及指事﹑会意的造字方法,最后发展到以形声为主的音、形、义结合的表意文字系统。
B.儒家文化中许多思想完全浸润到了汉字的形体构造之中,汉字实际上成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载体。
C.中国人传统的整体和直觉的思维习惯维持人们之间和等级之间的平衡,使整个社会协调发展,长期统一。
D.汉字本身的结构可以形成一种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如“忠”、“恕”二字。
【小题2】下列表述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对方块汉字的发展演变起着决定性作用。
B.汉字形声配合结构的增多,部首偏旁日益丰富促使了汉字在演变过程中重协调、重和谐。
C.与太阳有关的现象,汉字常少不了“日”,以“扌”作部首的字都是与动作有关的字。
D.从汉字漫长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汉字顽强的生命力与它与时偕行的应变功能密切相关。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儒家“重统一、重整体”思想在中国汉字发展上的体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马克思哲学的视野中,哲学的本质不是对世界做出某种永恒的终极性解释,而是以“改变世界”为导向不断地为人们提供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关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人类历史上最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既为我国哲学的理论创造和学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也历史性地提出了以当代中国的变革和实践为根基和前提去理解人与世界关系的问题。具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体系的核心问题意识,就是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着力突出其现实地理解、阐释、协调和引导人与世界关系的追求与导向。

坚持和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学理分析、系统总结和意义诠释,是我国哲学发展的鲜明特色和基本路径,也是哲学创新的重要研究范式。当前,突出“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的问题意识,就是要加强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诠释和意义阐发,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分析研究,努力从哲学层面上提炼新概念、建构新理论、概括新实践、形成新导向。

中国特色和中国道路,是中国人在自己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也是中国人在自己的话语中建构出来的。这就决定了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体系,既要面向中国实践和中国问题,更要发出中国声音和中国话语,这是中华民族能够现实地构建和进入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的哲学的重要特征和标志。因此,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体系,既要打破西方话语长期垄断哲学表达的局面,又要把我们自己的哲学学科建设、学术建设和话语建设统一起来,以鲜明中国特色的话语方式来表达阐释当代实践、创新转化本来话语和吸收借鉴外来话语。

(摘编自冯鹏志《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体系》)

材料二: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是一个时代的任务,而不是在书斋中向壁虚构出来的事情。黑格尔将哲学理解为“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如果说哲学社会科学总是特定时代的理论表现,那么,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的任务,就必定由特定的时代状况所决定。一方面,世界历史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个变化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被称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另一方面,当今中国的历史性实践正处在一个时代转折点上,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方位上,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正是新的历史方位构成我们的时代坐标,只有依循这样的坐标,我们才能对时代提出的任务有深入的把握。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就是这样的时代任务之一。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实践发展到特定阶段时,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就会面临与之相适应的重大转折,就像18世纪欧洲哲学社会科学的变革是与现代性的特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一样。在任何历史时期,一个民族或国家对思想理论的需要总是存在的,但只有在时代转折的重要关头,才会产生出巨大的理论需求和迫切的思想任务。因此,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体系,包括构建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一项重大的时代任务,是由当今中国的历史性实践所托付的思想理论任务。

在整个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中,哲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文化的主干”和“思想的母体”。而在哲学学科中,学术体系从内容方面来说是基础性的,话语体系是从学术发展所形成的稳定范式中产生的;而学科体系则往往是建制性的:它规定着学术共同体的诸多研究领域和活动方式,支撑着整个教学过程的特定内容和展开方式,因而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意义。学科体系包含着多重要素——学科分类与设置、学科发展的目标与架构、教学与科研团队的配置,等等。学科体系的特性,初始地反映在学科的分类中。而我们以往的哲学学科分类大致依从两种区分:一种区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另一种区分是逻辑学、科技哲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这样的分类所反映的哲学学科体系,是长期以来历史地形成的,它在特定历史阶段对我国的哲学研究和哲学教学起到了支撑和推动作用。

但是,学科体系并不仅仅是学科分类,哲学学科体系也不是仅凭主观想象就可以设计出来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构建的关键是:适应于新时代的本质要求,服务于哲学社会科学整体上的改变。中国自近代以来开始了大规模的现代化进程,而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也随之在整体上进入到对于外部学术的“学徒状态”。这种学徒状态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成果丰硕的。不过,任何一种学术的真正成熟,总意味着它在特定的阶段上能够摆脱其“学徒状态”并获得自我主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并不仅仅是附带一些中国色彩或中国元素,而是在思想理论的根基上获得了自我主张的哲学社会科学。唯其如此,它才可能真正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只有当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牢牢地把握住这一点时,它才能得到积极的推进并具有实际的效果。

(摘编自吴晓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的目标与任务》)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当代中国的变革和实践为根基和前提,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是具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体系的核心问题意识的应有之义。
B.哲学的核心问题意识,与“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的问题意识,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后者从属于前者。
C.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说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是一个时代的任务,不是在书斋中向壁虚构出来的事情。
D.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包含着多重要素,有着两种学科分类区分,但是这样的区分是有缺陷的,没抓住关键点。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马克思的哲学观,不过二者指向的重心并不相同。
B.欧洲18世纪哲学社会科学的变革,给当今中国特色哲学体系建构提供了样板。
C.逻辑学、科技哲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都能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的分支学科。
D.长期处于“学徒状态”往往会满足于“书中得来”和“纸上推演”,缺乏现实支撑。
【小题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费孝通《乡土中国》:“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
B.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世界文化的未来,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C.胡适之《中国的文化冲突》:“全盘的西化,一心一意地走上世界化的路。”
D.陈独秀指出:“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小题4】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体系的时代需求。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认识加以分析。
【小题5】如何在特定阶段摆脱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徒状态”并获得自我主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