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初,岭南诸州奏言高州首帅冯盎、谈殿阻兵反叛。诏将军蔺謩发江、岭数十州兵讨之。秘书监魏征谏曰:“
太宗《帝范》曰:“夫兵甲者,国家凶器也。土地虽广,好战则民凋;中国虽安,忘战则民殆。凋非保全之术,殆非拟寇之方,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故农隙讲武,习威仪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故知弧矢之威,以利天下,此用兵之职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九·论征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岭南诸州盛言/盎反朕必欲讨之/魏征频谏/以为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既从其计/遂得岭表无事/ |
B.初/岭南诸州盛言盎反/朕必欲讨之/魏征频谏/以为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既从/其计遂得/岭表无事/ |
C.初/岭南诸州盛言盎反/朕必欲讨之/魏征频谏/以为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既从其计/遂得岭表无事/ |
D.初/岭南诸州盛言/盎反朕必欲讨之/魏征频谏/以为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既从/其计遂得/岭表无事/ |
A.中国,是“中原”的意思。广义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指整个黄河流域。有时也指称为“国都”。 |
B.师旅,在古代可以指军队,也可以指战事。本文指军队,与《论语》中“加之以师旅”的“师旅”不同。 |
C.北狄,是对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泛称。周朝时中原人把周围非华夏的四方,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
D.司空,古代一种官名。西周时开始设置,掌水利、营建之事。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 |
A.唐太宗听从魏征的建议,没有发兵讨伐冯盎、谈殿,最终只派出了一个使者,就使岭南地区获得了安宁。 |
B.唐太宗指出,苻坚、隋炀帝和突厥颉利皆因穷兵黩武而走向灭亡,故不能因林邑言辞不恭就派兵攻打它。 |
C.对待北狄的侵扰,唐太宗有两个策略,一是选派精兵讨伐北狄,一是与北狄通婚,房玄龄认可和亲之策。 |
D.唐太宗认为,好战则民凋,忘战则民殆,因此应不用兵甲,施以仁政,训练威仪,分出等级,以利天下。 |
(1)林邑蛮国,表疏不顺,请发兵讨击之。
(2)若我兵士疾疫,虽克剪此蛮,亦何所补?
【小题5】唐太宗准备讨伐冯盎、谈殿时,魏征劝阻了这件事。他阐述了哪些理由?请简要概括。
(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逄孙、杨孙戍之,乃还。
(二)
佚之孤,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览之。
晋候、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武使秦,秦晋师
异日,村夫有拜于郑廷者,郑伯迎之。问之,乃烛之武之兄文也。文曰:“君恩四海,天下
未几,宫廷左右及三军将士上书求赏者络绎不绝,郑哗然。晋闻之,复攻之,郑危矣。史臣曰:“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师 |
B.厚赏以 |
C.武往说师,老母 |
D.君恩四海,天下 |
A.言 |
B.武 |
C. |
D.郑伯愕 |
A.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 |
B.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 |
C.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 |
D.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 |
A.因为烛之武劝退秦师有功于国,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他,可是这一奖赏刚有动议,就引起了来自各方面的连锁反应。 |
B.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觉得这次举荐烛之武有功,要奖赏,首先应该奖赏自己。 |
C.烛之武哥哥烛之文认为自己在侍奉老母亲、劝说烛之武面见秦君退秦师有功,应得到奖赏;其他大臣也想分功。 |
D.史臣认为,导致郑国从安定陷入危局的原因并不是郑伯设立奖项,而是郑国上下抢夺别人的功劳嫉贤妒能的风气。 |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
蒲宗孟,字传正,阆州新井人。第进士,调夔州观察推官。治平中,水灾地震,宗孟上书,斥大臣及宫禁。熙宁元年,改著作佐郎。神宗见其名,曰:“是尝言水灾地震者邪!”召试学士院,以为馆阁校勘,进集贤校理。
时三司新置提举账司官,禄丰地要,人人欲得之。帝命与宗孟,命察访荆湖两路,奏罢辰、沅役钱及湖南丁赋,远人赖之。吕惠卿制手实法①,然犹许灾伤五分以上不预。宗孟言:“民以手实上其家之物产而官为注籍,以正百年无用不明之版图而均齐其力役,天下良法也,然灾伤五分不预焉。臣以为使民自供,初无所扰,何待丰岁?愿诏有司,勿以丰凶弛张其法。”从之,民于是益病矣。
俄同修起居注、直舍人院、知制诰,帝又称其有史才,命同修两朝国史,为翰林学士兼侍读。旧制,学士唯服金带,宗孟入谢,帝曰:“学士职清地近,非他官比,而官仪未宠。”乃加佩鱼,遂著为令。枢密都承旨②张诚一预书局事,颇肆横,抉中旨以胁同列。宗孟持其语质帝前,皆非是,因叩头白其奸。帝察其不阿,欲大用,拜尚书左丞.
帝尝语辅臣,有无人才之双,宗孟率尔对曰:“人才半为司马光邪说所坏。”帝不语,直视久之,曰:“蒲宗孟乃不取司马光邪!未论别事,只辞枢密一节,朕自即住以来,唯见此一人;他人,则虽迫之使去,亦不肯矣。”宗孟惭惧,至无以为容。仅一岁,御史论其荒于酒色及缮培府舍过制,罢知汝州。逾年,加资政殿学士,徒亳、杭,郓三州。
郓介梁山泺,素多盗,宗孟痛治之。
(节选自《宋史·蒲宗盂传》)
注释:①手实法:唐安对令民户自报田亩数,据以征收赋税,叫手实法。亦称“首实法”。宋神宗时,吕惠卿等建议推行手实法。但因民户田产变化大而流弊很多,不久即废。②枢密都承旨:宋官名。掌管枢密院内部事务,检查枢密院主事以下官吏功过及其迁补等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虽小/偷微罪亦断其足/筋盗虽为衰/止而所杀/亦不可胜计矣 |
B.虽小偷微罪/亦断其足筋/盗虽为衰/止而所杀/亦不可胜计矣 |
C.虽小/偷微罪亦断其足筋/筋盗虽为衰止/而所杀亦不可胜计矣 |
D.虽小偷微罪/亦断其足筋/盗虽为衰止/而所杀亦不可胜计矣 |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举人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
B.熙宁是北宋时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
C.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
D.佩鱼即佩戴鱼袋。鱼袋是唐宋时官员佩戴的证明身份之物。三品以上穿紫衣者用金饰鱼袋,五品以上穿绯衣者用银鱼袋,此即为“章服制度”。 |
A.蒲宗孟初为官时,任观察推官,后调入朝中任著作佐郎,之后又在馆阁中校正支书、档案,制定各种制度,不久又到集贤殿校勘整理书籍。 |
B.蒲宗孟为人正直、敢于谏言。曾被派察访荆湖两路,上奏朝廷申请免去碰州、沅州的役钱和湖南的丁赋。在张诚一假借皇帝旨意一事上,他刚正不阿,直言罪状。 |
C.蒲宗孟为政残酷。出任郓州知府时,严厉打击盗匪,即使是一些小偷小摸的人,只要被抓住了,也要将其脚筋割断,所杀者不计其数。 |
D.蒲宗孟晚年仕途不顺。刚迁任河中,又被罢虢州知府,第二年恢复官职,之后又徙永兴、大名。他厌烦了频繁的易地调任,最后请求辞官。 |
(1)“愿诏有司,勿以丰凶弛张其法。”从之,民于是益病矣。
(2)宗孟持其语质帝前,皆非是,因叩头白其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自,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
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
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
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
(节选自《晋书宜帝纪》)
材料二:
今人将曾操、司马懿并称。及观司马懿临终之语,而懿之与操则有别矣。操之事,皆懿之子为之,而懿则终其身未敢为操之事也。操之忌先主,是欲除宗室之贤者;懿之谋曹爽,是特杀宗室之不贤者。至于弑主后,害皇嗣,僭皇号,受九锡,但见之于操,而未见之于懿。故君子于懿有恕辞焉。
(节选自清毛宗岗《评三国志演义》)
【小题1】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须断句的三处。非可以智[A]竞[B]不可[C]以力[D]争[E]虽则庆流[F]后昆[G]而身[H]终于北面矣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指兴、兴起,文中指兴兵。“举天下之豪杰”的“举”表示全部,二者语义不同。 |
B.委,指推举,与《过秦论》中“俯首系颈,委命下吏”的“委”词义不同。 |
C.掩面,指遮住面孔,羞惭貌。文中晋明帝对先祖得天下的方式感到惭愧,所以掩面。 |
D.被,原意是覆体的被子,文中指覆盖。与“被甲执锐”中的“被”意思不同。 |
A.司马懿在内务和外事上颇有谋断,短时间内取得较大战果,但是在和诸葛亮作战时却坚守不战,心生胆怯,算不得良将。 |
B.魏文帝和魏明帝两朝都格外器重司马懿,授以重权厚望,并且临死托付重任,可是后来司马懿却辜负了皇帝的嘱托。 |
C.材料一认为贪求短期利益反而会损害长远利益,顺从天命容易成事,违背时运则难以成功,以此批评司马懿见利忘义,违背天命。 |
D.材料二提到曹操的事情都是由司马懿儿子操作的,而且司马懿终生都没有做弑杀皇后、迫害皇嗣等不轨行为,不应将二人并称。 |
(1)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干,遽相诛戮。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小题5】试从文献性质的角度分析两则材料中作者对司马懿的态度不同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