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0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呼韩邪之败也,左伊秩訾王为呼韩邪计,劝令称臣入朝事汉,从汉求助,如此匈奴乃定。呼韩邪议问诸大臣,皆曰:“不可。匈奴之俗,本上气力而下服役,以马上战斗为国,故有威名于百蛮。战死,壮士所有也。今兄弟争国,不在兄则在弟,虽死犹有威名,子孙常长诸国。汉虽强犹不能兼并匈奴奈何乱先古之制臣事于汉卑辱先单于为诸国所笑 虽如是而安,何以复长百蛮!”左伊秩訾曰:“不然。强弱有时,今汉方盛,乌孙城郭诸国皆为臣妾。自且鞮侯单于以来,匈奴日削,不能取复,虽屈强于此,未尝一日安也。今事汉则安存,不事则危亡,计何以过此!”诸大人相难久之。呼韩邪从其计,引众南近塞,遣子右贤王铢娄渠堂入侍。郅支单于亦遣子右大将驹于利受入侍。是岁,甘露元年也。

三年正月呼韩邪朝天子于甘泉宫,自请愿留居光禄塞下。汉遣长乐卫尉高昌侯董忠、车骑都尉韩昌将骑万六千,又发边郡士马以千数,送单于出朔方鸡鹿塞。诏忠等留卫单于,助诛不服,又转边谷米糒,前后三万四千,给赡其食。

元帝初即位,呼韩邪单于复上书,言民众困乏。汉诏云中、五原郡转谷二万斛以给焉。明年,汉遣车骑都尉韩昌、光禄大夫张猛送呼韩邪单于侍子。昌、猛见单于民众益盛,塞下禽兽尽,单于足以自卫。闻其大臣多劝单于北归者,恐北去后难约束,昌、猛即与为盟约曰:“自今以来,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有窃盗者,相报,行其诛,偿其物;有寇,发兵相助。汉与匈奴敢先背约者,受天不祥。令其世世子孙尽如盟。”昌、猛还奏事,公卿议者以为:“单于保塞为藩,虽欲北去,犹不能为危害。昌、猛擅以汉国世世子孙与夷狄诅盟,令单于得以恶言上告于天,羞国家,伤威重,不可得行。”上薄其过,有诏昌、猛以赎论,勿解盟。

(节选自《汉书·匈奴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虽强/犹不能兼并/匈奴奈何乱先古之制/臣事于汉/卑辱先单于/为诸国所笑/
B.汉虽强/犹不能兼并匈奴/奈何乱先古之制/臣事于汉/卑辱先单于/为诸国所笑/
C.汉虽强/犹不能兼并匈奴/奈何乱先古之制/臣事于汉/卑辱先/单于为诸国所笑/
D.汉虽强/犹不能兼并/匈奴奈何乱先古之制/臣事于汉/卑辱先/单于为诸国所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蛮,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后也泛指其他少数民族。文中指西域各国。
B.单于,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还可被称为“大单于”“可汗”。
C.斛,古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古代容量单位还有“升”“斗”“石”“豆”等。
D.侍子,汉代周边少数民族与汉通好时,其国王多遣子入侍汉朝皇帝,故称侍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汉称臣不符合匈奴的古制,大臣们不赞同这样做。但左伊秩訾王据理力争,最后单于采纳了他的建议。
B.呼韩邪主动请求留守在光禄塞下,汉朝派将士护送他出鸡鹿塞,还命令董忠等人帮助讨伐叛逆不服从的人。
C.匈奴称臣后,汉与之礼尚往来,不止一次对其提供物资帮助。匈奴人得到了帮助,对汉朝充满感激之情。
D.韩昌和张猛擅自与匈奴订立盟约,大臣得知后表示反对。皇帝认为昌、猛二人罪过不大,未与匈奴解除盟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事汉则安存,不事则危亡,计何以过此!
(2)有窃盗者,相报,行其诛,偿其物;有寇,发兵相助。
【小题5】韩昌、张猛两人与匈奴订立盟约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1-22高二下·广东广州·期末
知识点:班固(32-92)《汉书》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枚乘字叔,淮人也,为吴王濞郎中。吴王之初怨望谋为逆也,乘奏书谏曰:“臣闻得全者全昌,失全者全亡。舜无立锥之地,以有天下;禹无十户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土不过百里,上不绝三光之明,下不伤百姓之心者,有王术也。故父子之道,天性也;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则事无遗策,功流万世。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臣愿大王孰计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吴王不纳。乘等去而之梁,从孝王游。景帝即位御史大夫错为汉定制度损削诸侯吴王遂与六国谋反举兵西乡以诛错为名汉闻之斩错以谢诸侯枚乘复说吴王曰:“今汉据全秦之地,兼六国之众,修戎狄之义,而南朝羌筰,此其与秦,地相什而民相百,大王之所明知也。今夫谗谀之臣为大王计者,不论骨肉之义,民之轻重,国之大小,以为吴祸,此臣所以为大王患也。夫吴有诸侯之位,而实富于天子;有隐匿之名,而居过于中国。此臣之所为大王乐也。今大王还兵疾归,尚得十半。不然,汉知吴之有吞天下之心也,赫然加怒,遣羽林黄头循江而下,袭大王之都;鲁东海绝吴之饷道;梁王饬车骑,习战射,积粟固守,以备荥阳,待吴之饥。大王虽欲反都,亦不得已。愿大王孰察焉。”吴王不用乘策,卒见禽灭。汉既平七国,乘由是知名。景帝召拜乘为弘农都尉。乘久为大国上宾,与英俊并游,得其所好,不乐郡吏,以病去官。复游梁,梁客皆善属辞赋,乘尤高。孝王薨,乘归淮阴。武帝自为太子闻乘名,及即位,乘年老,乃以安车蒲轮征乘,道死。

(节选自《汉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景帝即位/御史大夫晃错为汉定制度/损削诸侯/吴王遂与六国谋反/举兵西乡/以诛错为名/汉闻之/斩错以谢诸侯/
B.景帝即位/御史大夫晃错为汉定制度/损削诸侯吴王/遂与六国谋反/举兵西乡/以诛错为名/汉闻之/斩错以谢诸侯/
C.景帝即位/御史大夫晃错为汉定制度/损削诸侯/吴王遂与六国谋反举兵/西乡以诛错为名/汉闻之/斩错以谢诸侯/
D.景帝即位/御史大夫晃错为汉定制度/损削诸侯吴王/遂与六国谋反举兵/西乡以诛错为名/汉闻之/斩错以谢诸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本义指山南水北,即受光的一面,淮阳即淮水之北,阴则反之,指山北水南。
B.三光,日、月、星,也泛指各种光,三为虚,指多数,如“卷我屋上三重茅”。
C.羽林,汉代侍卫皇帝的禁军,取“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义,战斗力很强。
D.辞赋,源于战国盛于汉,汉人称屈原等所作赋为楚辞,故称赋为辞赋,亦称汉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枚乘见识广远,甚能明晓大势。吴王谋逆,枚乘两次奏书谏言,第一次指出积德累行,守义循理,才是王术;第二次分析天下利弊得失,甚为周到。
B.枚乘忠心为主,也知明哲保身。枚乘力谏吴王两次,言辞见其忠心,但吴王不采纳谏言,他便选择离开,到梁地侍奉孝王,这是避祸的明智之举。
C.枚乘自视甚高,不愿委身郡吏。景帝召拜他担任弘农都尉,他因长期做大国座上宾而称病辞官,待朝廷以安车蒲轮的方式征召他,他选择以死相拒。
D.枚乘富有才华,谏言文采斐然。梁国的宾客都善于作赋,而他是其中写得最好的;从他上奏吴王的谏言看,也带辞赋风格,论述纵横捭阖。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愿大王孰计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2)吴王不用乘策,卒见禽灭。汉既平七国,乘由是知名。
【小题5】文中枚乘第二次游说吴王放弃“为逆”有哪些理由?请简要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年十二,以父德任为辇郎。既冠,以行修饬为谏大夫。是时,宣帝循武帝故事,招选名儒俊材置左右。更生以通达能属文,与王褒等并进对,献赋颂凡数十篇。会初立《谷梁春秋》,征生受《谷梁》,讲论《五经》于石渠。元帝初即位,太傅萧望之为前将军,少傅周堪为诸吏光禄大夫,皆领尚书事,甚见尊任。更生年少于望之、堪,然二人重之,荐更生宗室忠直,明经有行,擢为散骑宗正给事中,与侍中金敞拾遗于左右。四人同心辅政,患苦外戚许、史在位放纵,而中书宦官弘恭、石显弄权。望之、堪、更生议,欲白罢退之。未白而语泄,遂为许、史及恭、显所谮诉,堪、更生下狱,及望之皆免官。成帝即位,显等伏辜,更生乃复进用,更名向。是时帝元舅阳平侯王凤为大将军秉政,倚太后,专国权,兄弟七人皆封为列侯。向睹俗弥奢淫,而赵、卫之属起微。逾礼制。向以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故采取《诗》《书》所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可法则,及孽嬖乱亡者,序次为《列女传》,凡八篇,以戒天子。及采传记行事,著《新序》《说苑》凡五十篇奏之。数上疏言得失陈法戒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遗阙上虽不能尽用然内嘉其言常嗟叹之天子召见向叹息悲伤其意谓曰:君且休矣,吾将思之。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向自见得信于上,故常显讼宗室,讥刺王氏及在位大臣。其言多痛切,发于至诚。上数欲用向为九卿,辄不为王氏居位者及丞相御史所持,故终不迁,居列大夫官前后三十余年,年七十二卒。

(节选自《汉书•刘向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数上疏言得失/陈法戒/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遗阙/上虽不能尽用/然内嘉/其言常嗟叹之/天子召见向/叹息悲伤其意/
B.数上疏言得失/陈法戒/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遗阙/上虽不能尽用/然内嘉其言/常嗟叹之/天子召见向/叹息悲伤其意/
C.数上疏言得失/陈法戒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遗阙/上虽不能尽用/然内嘉其言/常嗟叹之/天子召见向/叹息悲伤其意/
D.数上疏言得失/陈法戒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遗阙/上虽不能尽用/然内嘉/其言常嗟叹之/天子召见向/叹息悲伤其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是选拔、提拔的意思,与“除”“征”“辟”“迁”等意思相同。
B.《谷梁春秋》,与《春秋左氏传》和《春秋公羊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C.列侯,秦制爵位分二十级,“彻侯”位最高,汉时改称其为“列侯”。
D.九卿,我国古代中央政府的九个高级官职,历代名称多有变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向年少得志,很被皇上推重。他十二岁即任辇郎,成年后担任谏大夫,被汉宣帝招募选到身边,并且很受汉元帝的尊重与信任。
B.刘向尽心辅政,敢于触犯权贵。他与萧望之等人一心辅佐政事,憎恶两个放纵的外戚和两个弄权的宦官,希望皇上罢免他们。
C.刘向维护礼制,反对奢侈风气。他看到风气奢侈淫逸,而赵、卫之流出身低微卑贱,却逾越礼法制度,便编书告诫皇上。
D.刘向著述颇丰,喜好圣贤之道。他编次《烈女传》八篇,写成《新序》《说苑》共五十篇,专心研究经术,不与世俗接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白而语泄,遂为许、史及恭、显所谮诉,堪、更生下狱,及望之皆免官。
(2)向自见得信于上,故常显讼宗室,讥刺王氏及在位大臣。
【小题5】文章结尾处皇上多次想升刘向的职位却不能成功,为什么?这说明了当时怎样的政治状况?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一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陵恶自赐武,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后陵复至北海上,语武:区脱捕得云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

数月,昭帝即位。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

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数年,昭帝,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

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武年八十有余,神爵二年病卒。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节选自《苏武传》有删减)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区脱捕得云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
B.区脱捕得云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
C.区脱捕得云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
D.区脱捕得云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B.朔望,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即"望日",指农历每月十五。"既"表示达到的状态,既望就是农历十六日,表示满月后一天。
C.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礼记》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D.食邑,又称采邑、采地、封地,是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但不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因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写李陵称苏轼为义士,并为他的精神感动至“泣下霑衿”,从侧面映衬出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从而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丰满。
B.苏武回国后,虽然他受燕王谋反事件的牵连而被捕,但是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
C.因为卫将军张安世说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遗言也曾讲到苏武的长处,所以宣帝又让苏武做了右曹典属国。
D.皇帝很思念那些辅佐得力的臣子,就让人仿照他们的相貌画像,并题写上他们的官爵姓名,苏武就是其中的一位。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2)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