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9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些晚班的司机

柏滨丰

深夜打车,来了个女司机。

告诉她去哪儿,她有点不置可否,开了一会儿,终于一脸不好意思地说:“我不太熟悉鼓楼区,等我打个电话问问我老公。”“不用打了,我知道的。”可能是新手吧,我忙细细指点。她总算找着了方向,轻松了很多,可能又觉得我人不错,慢慢打开了话匣子。她说这车是家里买的,跟出租车公司签了协议,每月交份子钱,白班和晚班都自主决定怎么开。原本是她老公在开,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平日不敢多喝水,又经常憋尿的职业习惯,老公年初查出患有尿毒症。以前家里经济状况还凑合,现在一下子陷入了困境;跑医院做透析,每个月要花费四五千元;跟出租车公司签订的合同尚未到期,每月都得交份子钱;才在老家盖了房,欠下十几万元的债。

两口子都是河南周口人,家里还有两个男孩:大儿子在老家上初中,二儿子跟着他们在南京尧化门附近上小学。

老公一开始接受不了现实,一度想自杀。她也一时无法释怀,整天以泪洗面。好在过了一段时间,老公总算想通了:两个孩子不能没有父亲,坚持做透析也能活上二三十年,只要人在,就有希望;又有医保报销一部分医药费,还不至于走到绝境。

她有驾照,开始接替老公开车,白班晚班连轴转。为了省钱,老公改在家自助做透析,四个小时一次。他心疼她太辛苦,非要在白天做透析间隙换开两个小时。

她才开了几个月,对一些路段不熟悉,每次搞不清方向,就打电话求助老公。其实一开始,她也是想通过这个办法,防止她老公一个人闷在家里想不开。在家时,她要照顾老公情绪,自个儿常常强颜欢笑。在外面,一个人开车时,又常常忍不住抹眼泪。“再开几年,把欠的债还了,然后存点钱,回老家做个小买卖,供两个儿子上学。”她抿抿嘴。

我默默地倾听着她的哭诉,算是一种无声的安慰,也不由得佩服她,在水深火热中学会了举重若轻,鼓起勇气撑住一个家。

我又想起一个开滴滴网约车的男司机。他留着时下最流行的、两边剃短的大背头,脸上挂着笑,全程都是和气爽朗的模样。

我说:“不好意思,去的地方比较远,您回来可能带不上人了。”他连声说:“没事没事,人不得全、瓜不得圆,总有落空的时候。”

我发现车内挺干净,便打趣道:“您这车没少打扫吧?跟新买的一样。”他嘿嘿憨笑,说:“每天回家都会清理,我这人没啥优点,就是勤快。整干净了,开着心里舒坦,乘客坐着心情也愉快。”

我笑说:“你这车空间还挺大,家用很合适。”他说:“是啊,平时出来跑跑滴滴赚点外快,周末就带全家出去玩。我家双胞胎,男孩,车小了不好装啊。”

我脱口而出:“哎呀,那你负担重了!”他又嘿嘿憨笑,说:“我家那两个小子,生下来都6斤重,能吃能睡,健健康康。有的人家双胞胎生下来又住保温箱又用药,前前后后花费十几万元,我们家一分钱没多花……这是上天给我的福气啊。”

一路上听他分享自家的高兴事,感觉夜色浓重的天空都渐渐明朗起来。春风沉醉,丛丛流下墙头的蔷薇花,在路灯照耀下梦幻迷离。

老话说得好,眼里有尘天下窄,胸中无事一床宽。生活可不就像开车,总有七拐八弯、磕磕碰碰,前路如何走下去,全看司机怎么想、怎么看。

2021年除夕夜,我赶过一趟16路公交车。上车后,我一屁股坐在司机旁边的座位上,凉意从尾椎骨传到心。车行至大报恩寺附近,后排一个阿姨受不了了,把口罩拉下个讲话的口子,说:“师傅,这么冷不开空调啊?”

“开咧,开咧,这不是在慢慢往上升嘛!”等红灯的间隙,司机端起一大杯茶,不紧不慢抿几口,“这又不是锅炉!”

全车人都笑了。

喝完水,他把茶杯放回驾驶台上,拎起脚下的保温瓶续上水。那是一个看上去用了挺久的玻璃茶杯,杯身满是深褐色茶渍。车子继续行进时,玻璃茶杯上并没有杯盖盖着。上坡下坡,左拐右弯,公交车几乎一路匀速行进着,就连刹车都十分平稳。驾驶台上的那只玻璃茶杯,肉眼看不出有位移,也没有一滴茶水洒出。

我十分好奇地跟他搭起了话。他说他很喜欢喝茶,原先的茶杯碰碎了,正巧看见这个敞口玻璃茶杯,就随手拿来用。起初,行车至颠簸路段时,杯子会滑动,需要用手抓扶,后来自己跟自己较劲,看看能不能做到滴水不洒。为技术,也为面子。“开车时喝茶的杯子倒了,一车人看着多丢脸。”

他做到了。他给了乘客一趟舒适的旅途,也给了自己一个“满杯不洒”的业界传奇。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女司机经常给她老公打电话询问开车的位置方向,只是担忧自己的老公郁闷想不开,以此来缓解他的情绪。
B.网约车男司机不愿面对现实,一味讲述孩子出生时花费少,从来没有提及抚养两个孩子的负担有多重。
C.女司机尽管对生活也有无奈,在外开车时“常常忍不住抹眼泪”,但她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对未来充满希望。
D.公交车司机在驾车行驶过程中不让玻璃杯里的水洒出来,一方面是为了锻炼技术,其实最主要还是为了面子。
【小题2】小说采用了怎样的人称视角来叙述,起到什么作用?
【小题3】文中画横线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以“我”坐车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1-22高一下·重庆长寿·期末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张洁

在音乐学院,孙长宁看见一间门上写有招生委员会字样的房间,便推门进去。

喂,孩子,请你出去,这是考场!

孙长宁舔着由于几天来的疲劳、没有睡眠、不正常的饮食而变得干裂的嘴唇,十分抱歉地说:对不起,我也是来参加考试的!

你来晚了,复试都要结束了!

桌子后面的监考老师骚动起来,主考傅涛教授向擅自闯进考场的孙长宁严厉地瞪视着。

人们的淡漠使孙长宁那敏感的自尊心感到了极大的难堪,他真想退出这个使他的脊背冒汗的房间。

为什么还要赖在这里呢?走就是了,很简单,只要转过身去,扬起脑袋,拉开房门。他想起梁老师在弥留的时刻对他说过的那些话。不,不能走!必须把梁老师没有说完的话,没有做完的事,一生一世地、永不松懈地继续下去。他叉开两腿,比以前更牢地钉在那里。

他那低垂着的、羞涩的眼睛抬起来了——那是一双像秋日的晴空一样明澄的眼睛——坚决而迅速地说起来:老师们!还是请你们听一听吧,哪怕是只听一个曲子!

傅涛教授不由得细细地打量着这个固执而古怪的孩子。孩子手里那个装长笛的盒子不知为什么引起了教授的注意。盒盖左上角的护皮脱落了……好像在哪里见过这个盒子似的。

老师,让他演奏一下吧!七位考生一齐为他力争。

就是这七个人,已经是难分高低上下,让教师们一个也含不得丢下啊!一股热乎乎的激流,冲击着每一个教师的心!教师们不由得同意了这个顽强的孩子。

孙长宁脱下了那件几个昼夜也未曾离身的大皮袄,摘下了大皮帽子。一缕柔软的、卷曲的额发立刻垂落到平平地展开着的眉毛上,带着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的局促,孙长宁开始了演奏。

不一会儿,孙长宁自己就被乐曲中表现出来的东西感动了。他不再记得这是考场,仿佛他重又对着那无涯无际的森林在吹;对着山脚下那像童话中的小木屋在吹,小屋顶上积着厚厚的雪,从凝结着冰花的小窗里透出了温暖的灯光。那儿,是他亲爱的故乡……

当明亮、质朴、优美的像散文诗似的旋律流泻出来的时候,教授被深深地感动了。从敞开的心扉里,他看见了一个没有在这个考场上出现的人,一个优美而高尚的灵魂。那人和这少年一同在倾诉着对光明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不知为什么,他对这少年人渐渐地产生了一种歉疚。他是从哪里受到了这样严格而正规的训练呢?他的表现手法严谨而细腻。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引起了教授的联想。他又想起了那个好像在哪见过似的装长笛的盒子。

孙长宁轻轻地收住了音响。

傅涛教授却早已忘记了自己应尽的一个主考教师的责任,仿佛在参加一个精彩的音乐会似的,神情恍惚地说:再演奏一个吧!

孙长宁更自如地一个乐曲又一个乐曲地演奏下去。此时此刻,除了那片在春风里快乐地摇曳着嫩绿枝条的、朴实无华的白桦林以外,他什么也看不见了。

没有一个人愿意扰乱这些旋律在大家心里形成的感觉——干净的、纯洁的、向上的感觉。

那七个考生突然热烈地喊起来:老师,这才是真正的第一名!

孙长宁觉得好像一下子被人从深谷推上了山巅。

告诉我,这是谁写的?我怎么从来没有听到过?

我的老师!

他现在在哪儿?

他……他在森林里!

在森林里?!那飘飘渺渺、若有若无的呼唤一下子变成了鲜明而生动的形象,站在教授的眼前。难道真的是他?难道这个少年是他的学生?

孙长宁慢慢地把长笛放在教授面前的桌子上,又从背包里掏出厚厚的一叠乐谱,含泪说道:这是老师留下的!

在乐谱的封面上,教授看到了工整而熟悉的笔迹,端正地写着:梁启明!

啊!果然是他!教授想到那位最知己的朋友,同时代人里最有才华的一个。他抚摸着长笛和乐谱。这就是那个才华横溢、勤于事业、忠于理想的人留在世上的全部东西了。是全部吗?啊,远远不是,他抬起一双泪眼,宽慰地看着站在面前的这个少年,拉过他的手,把少年人那热泪纵横的脸贴近自己的心田。不,生命并没有在那片白桦林中结束,往事也没有成为陈迹,这就是他的生命的继续。

夜晚,当孙长宁躺进教授那松软的、散发着肥皂的清新气味的被窝里的时候,从浅绿色的窗帘的缝隙里,他又看见……

陈年的腐叶在他的脚下沙沙地响着;风儿在树叶间飒飒地吹着;蝴蝶飞着,甲虫和蜂子嘤嘤地哼着;啄木鸟笃笃地波着。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叫了一声,又停了下来,从森林的深处传来了另一只鸟儿微弱的啼鸣,好像是在回答这只鸟儿的呼唤。远处,时不时地响着伐木工人放倒树木的呼声:顺山倒——”“横山倒——。这声音像河水里的波浪似的荡漾开去。突然,一种奇怪的声音传入耳际——它既不像鸟儿的啼鸣缭绕,也不像敲打着绿叶的一阵急雨;它既不像远处隐隐约约的伐木工人那拖长了的呼声,也不像风儿掀起的林涛,可是它又像这许许多多的、他自小就那么熟悉的、大森林里的一切声响。朦胧而含混,像一个新鲜、愉快而美丽的梦。它是童话里的那支魔笛吗?在一片已经伐倒了不少树木的林间空地上,和爸爸住在一个帐篷里的从北京来的梁老师在吹着一根长长的、闪闪发亮的东西。

朦胧中,梁老师弥留之际的话萦绕耳际:总有一天,春天会来,花会盛开,鸟会啼鸣。等到那一天,你到北京去。那里,一定会有人帮助你继续完成……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孙长宁“干裂的嘴唇”和“皮袄”“皮帽”的穿着,可知他自寒冷的地方长途跋涉而来,也暗示了他朴实憨厚的性格特征。
B.孙长宁擅闯考场遭到了老师质问、漠视,在获得了其他考生的同情和老师们的许可后,他的表演便轻松自如渐入佳境了。
C.孙长宁的演奏逐渐唤起了傅涛教授对梁启明的记忆,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随着音乐渐渐清晰,最终乐谱印证了他的判断。
D.结尾处孙长宁在梦境中听到自然之声、伐木工人的呼声和梁老师的笛声,这些“声音”由近及远,传达出他再次回到森林的期盼。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叉开两腿,比以前更牢地钉在那里”,这里用“叉”“钉”两个动词,表现出此刻的孙长宁因想到梁老师的嘱托,信念更加坚定。
B.文中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如孙长宁由遇挫时的难堪,到演奏时的忘我,再到演奏成功后的喜悦和兴奋,呈现出他心理的变化。
C.本文两次写到“白桦林”,既照应了题目,又为故事的发生和发展营造了一个真实可信的自然环境,预示着孙长宁美好的人生前景。
D.本文结尾含蓄隽永,可以预见孙长宁将会在音乐的道路上有更好的发展,并且他也将更好地完成梁老师弥留之际的心愿。
【小题3】这篇小说在叙事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作家刘恒在多年之后仍然记得当年被这篇小说深深打动的情形:“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有一种人格的力量,给我以强烈的震撼。”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晓风杨柳

唐弢

陶渊明在院子里来回踱步。

他垂着头,显得非常颓唐,瘦弱,肚子是瘪瘪的,那件过分宽大的外衣,和他身体很不相称,脚也似乎有点病,大概是湿气搔破了的缘故。那只黑狗站在院子尽头的篱笆边,目光随着渊明的脚步移动,摇着尾巴。它好像猜不透主人的心思,又似乎正在猜着。风吹动宅边的柳树,时时落下一瓣两瓣枯叶来

渊明的脚尖触着枯叶,低头沉思。猛的——

“刘寄奴不会做皇帝的吧?”他一面问,一面回过头来,这才发现身边并没有人,颊肉牵动了一下,仿佛是想笑,但立刻又转成严肃了。“阿舒!”

院子静悄悄的,石板地偶然有飞鸟的影子掠过,他踱到板门边,继续喊:

阿舒!

廊屋里走出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来,瘦长个子,被太阳炎黑了的脸孔,带着幽郁的表情,他垂着手,很恭敬地问:

爹有什么吩咐?

渊明望了他一眼。真的,有什么吩咐呢?挖空肚皮想了一回,觉得也实在没有什么话要说。挥了挥手说:没有什么。院子里依旧是一片静。

赵家伯父昨天差人来说,请你今天去喝酒。

阿舒望着渊明的鼻子,好像是等待着回答,但那鼻子却什么动静都没有。他站了会儿,仍旧向着廊屋里走去。渊明可又叫住他。

早稻每亩能收多少,计算了没有?

还有十几箩潮谷没有扬晒,依眼前估计,大约有三袋零。

渊明不作声,阿舒接着说:去年半粒都没有哩,年成的确还不错!

饥饿的回忆带来感伤的情调,在阿舒的声音里跳动,他忘不了一年来艰苦的挣扎,“乐天安贫”的庭训,再也不能弥补他心上的罅隙——被穷困灰暗的生活蛀蚀的罅隙。

初秋的太阳异常明亮、畅炎,微风带来田野的气息,小麦、桂子、野草,尽量发出清幽的香气。一带疏疏落落的桑林,南山悠然地现了出来。

变了!变了!县里出了告示啦!阿宣满头大汗地跑了进来,喘息着说。

什么?

唉!阿宣学着渊明的样子,长长地叹了口气,接着说:县里出了告示登了大宝,大赦天下。现在得叫做大宋永初元年七月了。

他说着回过头来,向着渊明:是永久的永,起初的初。

已经交了亥时了,陶宅里还没有熄灯。渊明坐在床沿上,疲乏而又幽郁,眼睛深深地陷了进去。身边放着一只竹篮,他好像在整理什么,脸色是那么枯黄、刻板,仿佛病酒的样子,使人看不出一点活气来。

菜油灯点了半夜,那一点黄豆似的火焰,寂寞地泛出了幽绿的颜色。唉!渊明长叹一声。

窗外的月光晶莹地照着,院子里像是洒了水。阿雍和阿通走进来,后面跟着阿舒。

我们现在都是遗民了。过了一会,渊明放下手里的诗稿,叹气说。

怎样啦,遗民?我们不再照旧活下去了吗?阿通问。活是总得活下去的。阿雍参加了意见。

“不过,”渊明说,声音似乎有点嘶哑,“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青……唉!唉!”

吱!吱!吱!床底下老鼠在打架。

你看见告示上还说些什么?渊明看着刚进来的第二个儿子问。

“这个,”阿宣想了想说,“我记不清楚了,但现在就得叫做大宋永初元年七月,却是千真万确,一点也不会错的。”

“吱!吱吱!吱吱!”

“亡了国,我们不食宋粟,我们到南山采薇去,大家做伯夷,做叔齐。”阿端跑进来说。

唉!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阿通批评。

“我们要淡泊,要清静无为,不要去管这些俗事,我们得学老聃。”这回是阿雍的意见。

“唉!你的还要像。”阿宣说,“不过,顶好是去请和尚拜几天忏,或者来一个什么法会,祈祷祈祷,救救国家。可惜慧远法师涅槃了。”

畜生!渊明厉声喝道,不要胡说。

阿宣吃了一惊。床底下打架的老鼠吱过了最后一通,逃跑了。

年青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渊明解释着。

“留名声的事情,”阿宣说,“得让大哥去干,我不该抢先。兄弟要友爱,谦让,爹说过的。”

“但是,”阿舒嗫嚅着,“我的身体不行,不及二弟结实。近来还有点神经衰弱。”

唉!你们都去睡觉吧!渊明说。

大家一哄而散以后,房间里又开始沉寂了。灯光更加暗下去,蚊虫唱着歌,蝎子偷偷地爬出来,在泥壁上布好阱。

渊明搔着脚趾,默默地,兀自生着气。他觉得人类是没有理智,没有情感,蠢过于一切生物的东西。他悲愤,愧悔。他定定神,在案头坐下了,摊开诗稿,心里一片乱麻。

但终于动起笔来,这一晚,他写了不少诗。写了《述酒》,写了《咏荆轲》,一直写到寅时尽头,还不曾停笔,呵欠已经打了几十回,然而他想:“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

柳枝叶里萧萧地吹起了一阵晓风。

(有删改)

【注】①宋王,永初元年,刘裕代晋自立,国号。②《述酒》反映了晋恭帝被刘裕杀害的事件,表达了诗人对刘裕篡权丑行的极大愤慨,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对黑暗政治、强暴势力的憎恶和铲强除暴的愿望。③《咏荆轲》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对黑暗政治、强暴势力的憎恶和铲强除暴的愿望。

(1)下列对文本中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初元年”以不同的形式在阿宣口中反复出现,侧面反映了改朝换代已成事实但陶渊明仍不愿相信的心理。
B.“疲乏而又忧郁”“脸色枯黄,刻板”等描写表现出陶渊明得到刘裕篡位确切消息后内心的极度郁闷和绝望。
C.“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青……唉!唉!”写出了陶渊明对当年行为的愧悔和现在的无奈。
D.“畜生!”这一声厉喝,打破了父子之间心平气和的谈话场面,表现出陶渊明对儿子无血气、无大志的失望。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陶渊明“颓唐、瘦弱,肚子是瘪瘪的”,以肖像描写来展现其归隐后的物质生活情况,表现其对归隐导致生活贫困的“愧悔”。
B.本文以全知视角,写了陶渊明与儿子们的对话,看似散漫,实则展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使本文的主题更加深刻。
C.在陶渊明与儿子们交谈的过程中,多次提到老鼠“吱吱”叫,使交谈气氛变得轻松活泼。
D.小说截取了陶渊明归隐后的日常生活场景,淡化了故事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场景看似独立却又前后勾连,引人入胜。

(3)小说开篇和结尾画波浪线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陶测明作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其“种豆南山”“采菊东篱”的隐居生活,千百年来一直为文人士大夫所向往,但本文却另辟蹊径,赋予这一形象以崭新的意义,请分析本文中陶渊明的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梅花图

乐忆英

接连几天的阴雨,让人觉得很抑郁。

徐恺铮望望门外,这样的天气,肯定无客户前来,也好,难得清静,可以静下心来,做自己的事,看书、绘画或者写字。

拿起茶壶吮了一口,舌尖上立即感觉到一股浓郁的滋味,既绵软又醇厚,还有些爽滑,“金骏眉”果然不错,揭开茶盖,缕缕茶香中,似乎包含着蜜香馥郁,沁人心脾。

盖上壶盖,徐恺铮把玩着手中的紫砂壶,这是一把菱花壶,是去年一位老客户以五百元的价格转让给他的。有一次,古玩商赵儒珍来店里,把菱花壶捧在手上,看了许久,才说:“这壶不错,古雅、浑朴,看年代,应该是清末民初的东西。”

这把壶上还刻有行书壶铭:“心底乾坤悬日月,壶中云水寄茶禅。”壶底署“宜兴出品”款。后来,徐恺铮在赵儒珍的古玩店里看见,赵儒珍也有一把一模一样的菱花壶,只不过壶铭是:“眼里红尘无垢净,壶中弱水有炎凉。”赵儒珍告诉他:“其实这壶和你那把是一对,但不是名家所制,所以值不了几个钱。”

对于古玩,徐恺铮没兴趣,他自己开了一家“真真裱画坊”,整天跟书画打交道,数十年下来,本城的书画家几乎都认识,他们的作品也都有收藏。偶尔得暇,徐恺铮也会去赵儒珍的古玩店坐坐。赵儒珍除了瓷器、玉器、银元外,还有清代、民国的书画,现代书画家的作品他从不沾手。前几日,徐恺铮看中一幅梅花图,画面上一枝梅花转折直上,至枝梢才略向右倚侧,顶端仅着三个待放的花苞,让人入眼就领略到满目孤寂凄冷的茫茫大千中蕴含的生意,用笔二三,屈指可数,然而笔简意赅,以至极意。此画虽不及“八大山人”朱耷的笔墨凝练沉毅,但自有一番意味和功力。徐恺铮看了落款才知道,这是本城清末画家顾宇平的作品。

徐恺铮手里收藏了不少本城晚清、民国书画家的作品,价格大多在一两千之间,但顾宇平的作品他还没有,于是问道:“这幅梅花图,赵兄打算开价多少?”

赵儒珍说:“顾宇平的作品传世不多,我开店至今只收到过一幅早期的花鸟,论功力自然比不上这幅晚年的作品。我标价一万二,徐兄若是有意,八千,怎么样?”

徐恺铮呵呵一笑,不置可否。

徐恺铮和赵儒珍也算是同行,一个开裱画坊,一个玩古画,都沾着点书香气。况且赵儒珍收来的古画中,有些需要徐恺铮修补或者重新装裱,因此两人平时也互相往来,喝茶聊天,以画论道,但两人不是挚友,各有各的朋友圈。

雨依然淅淅沥沥地下着,徐恺铮心里还在想着顾宇平的那幅梅花图。他知道顾宇平能诗善画,却一生未仕,居于乡间,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风格雄奇隽永,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

门口蓦地站着一人,慢吞吞地收拢伞,又缓缓地进来,是吴子奇,在某单位工作,平时也喜书画,徐恺铮与他是初中同学,又因为相同的雅好,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徐恺铮给吴子奇倒了茶,自然而然聊起了顾宇平的画,徐恺铮说:“老赵店里就有他的一幅梅花图,寥寥几笔,就可领略到画家心中的落寞与凄苦,以及对生命的期许。”

吴子奇说:“我也听说过此人,但画从没见过,改天也去欣赏一下。”

“趁早,要是晚了话,这画被老赵卖了。”徐恺铮说,“你猜猜,他开价多少?”

吴子奇说:“多少?不会破万吧?”

徐恺铮说:“标价一万二,给我八千,我觉得还是贵了点,最多值五千。”

吴子奇笑了笑,说:“这个老赵,下次他来裱画,也收贵一点。”

徐恺铮说:“赵儒珍……”他本想说赵儒珍本事是有那么一点的,但他这人把钱看得太重,突然间记起不久前另一位朋友曾说过,赵儒珍的女儿恋上了吴子奇的儿子,说不定他俩日后会成为儿女亲家,于是改口说:“算了算了,不过是一幅画而已。”

隔了一日,吴子奇又来了,手里还拿着一幅画轴,轻轻放于书桌上,徐徐打开,竟是顾宇平的梅花图。

吴子奇说:“我知道你喜欢这幅画,送给你了。”

徐恺铮听了这话,一愣,说:“这、这不好吧?多少钱?我给你。”

吴子奇说:“我说了,送你的,谈钱就俗了。”

徐恺铮俯身细细品画,一边说:“哎呀,这如何使得?这样吧,你看我这里,需要什么,尽管说。”

吴子奇笑了笑,说:“你这里全是珍物,哪一样不值个千儿八百的?你若是执意要给,那就把手里的菱花壶给我得了。”

徐恺铮一听,爽快地把手一伸,说:“得,拿去吧。”

几天后,徐恺铮去赵儒珍的古玩店,却惊奇地发现,自己的菱花壶出现在货架上,两把成一对,放在显眼的位置上,标签上赫然写着:“清末宜兴制壶大师范大生作品”,一看标价:二十万元。

徐恺铮心里一惊。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样从事文化艺术行业,徐恺铮和赵儒珍的追求却不同,徐恺铮注重艺术品的内涵,赵儒珍看重艺术品的商业利润。
B.“徐恺铮呵呵一笑,不置可否”,徐恺铮虽不认同赵儒珍的报价,但不愿说破内心的真实想法,是一种委婉的回绝。
C.“自然而然聊起了顾宇平的画”,表明梅花图在徐恺铮心中的位置,也表明徐恺铮有意通过吴子奇的帮助得到此画。
D.徐恺铮不重名利,情怀雅致,他与赵儒珍不是同道中人,与吴子奇虽然是很好的朋友,在交流的过程中却也有所保留。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围绕梅花图展开故事情节,又通过梅花图表达了徐恺铮对顾宇平的仰慕之情,作者以梅花图为题,意味深远。
B.小说中现实与回忆交织穿插,交待了菱花壶和梅花图的来历以及徐赵二人的交往过程,初步刻画了二人的形象。
C.小说安排雨天这一场景,既烘托出徐恺铮对梅花图的喜爱,又暗示了吴子奇出现的反常,使故事结局更具合理性。
D.“徐恺铮心里一惊”,原因是赵儒珍将“值不了几个钱”的两把茶壶标价二十万,远远超过当初五百元的转让价。
【小题3】小说中交代两把菱花壶的壶铭,有何作用?
【小题4】赵儒珍为什么不直接拿梅花图跟徐恺铮交换菱花壶,而是采取了与人合谋欺诈的手段?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合理性。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