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4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明史·列传四十八

王彰,字文昭,郑人。洪武二十年举于乡,补国子生。使山东平籴,以廉干称,擢吏科源土。逾年,革源士,改给事中,累迁山西左参政。永乐五年召为礼部侍郎。父丧,服除,改户部。陕西大疫,奉使祀西岳。新安民鬻子女偿赋。彰奏为蠲除,赎还所鬻。改右副都御史。陕西金事马英激肃州番为变,杀御史及都指挥。章劾英,置极典。又劾御史陈孟旭受赇枉法、文献盗银课、及金吾指挥李严逐母不养,皆坐死。他所论劾甚众。十一年从帝北巡。彰有母年八十余矣,命归省,赐其母冠服金币。谕之曰君子居官不忘亲居家不忘君凡所过民安否吏贤不肖悉以闻彰还奏事称旨久之,进右都御史。十九年,帝遣廷臣二十六人巡抚天下,彰与给事中王励往河南。终明世,大臣得抚乡土者,彰与叶春而已。河南水灾,民多流亡,长吏不加恤。彰奏黜贪刻者百余人,罢不急之征十余事。招复流民,发廪振贷,多所全活。还朝,命督饷北征。仁宗即位,河溢开封,命彰与都指挥李信往振恤。宣德元年五月,命彰自良乡抵南京巡抚军民。寻以所言率常事,降敕切责,令详具利病以闻。复谕侍臣曰:“两京相距数千里,驿使往来为扰,或遇水旱,小民失所,朝使还及御史巡历皆不以告,故遣彰往视。今所奏多细故。大臣如此,朕复何望。卿等当悉朕意,君臣同体,勿有所疑。”寻召还,命与都督山云巡山海至居庸诸关隘。逾二月还,奏将士擅离者,帝命逮治。遂命兵部三月一遣御史、给事中点阅。明年四月卒于官。彰严介自持,请托皆绝,然用法过刻。其母屡以为言,不能改。时刘观为左都御史。人谓“彰公而不恕,观私而不刻”云。

(节选自《明吏·卷一百六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谕之曰君子/居官不忘亲/居家不忘君/凡所过民/安否吏/贤不肖/悉以闻/彰还/奏事称旨/
B.谕之曰/君子居首不忘亲/居家不忘君/凡所过/民安否/吏贤不肖/悉以闻/彰还/奏事称旨/
C.谕之曰君子/居官不忘亲/居家不忘君/凡所过民/安否吏/贤不肖/悉以闻彰/还奏/事称旨/
D.谕之曰/君子居官不忘亲/居家不忘君/凡所过/民安否/吏贤不肖/悉以闻彰/还奏/事称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除,意思是服从朝廷任命,此处指王彰因父亲丁忧回朝接受任命。
B.银课,明代政府因银矿开采和煎炼而得的收入,相当于采矿的赋税。
C.流民,文中指因黄河以南受水灾而流亡到外地、生活没有着落的人。
D.驿使,古代驿站传送朝廷文书的人,文中指往来于两京的朝廷信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彰为官清廉,很有才干,在出使山东平价收购粮食时,获得了好评,并因此被提拔为吏科源士。
B.王彰很孝顺,曾在跟随皇上北巡时向皇上请示,回家探望已八十余岁的老母,得到皇上许可和赏赐。
C.王彰很受皇上的信任,整个明朝自始至终,大臣得以巡抚本人家乡的,只有王彰和叶春两个人。
D.王彰对自身要求很严,从不搞请托、拉关系,但执法过于严苛。他的母亲多次劝说他,他也没有改变。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以所言率常事,降敕切责,令详具利病以闻。(《明史·卷一百六十》)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
21-22高二下·广西玉林·期中
知识点:张廷玉《明史》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彭伦,初职为湖广永定卫指挥使,累功至都指挥同知。成化初,从赵辅平大藤峡贼。进都指挥使,守备贵州清浪诸处,讨破茅坪、铜鼓叛苗。贼掠乾溪,伦讨之。贼还所掠,与盟而退。伦以贼入时,道邛水诸寨,不即邀遏,乃下令,贼入境能生致者予重赏,纵者置诸法。由是诸司各约所属,凡生苗轶入,即擒之,送帐下者累累。明年,充右参将,仍镇清浪。益尽心边计,戎事毕举。妖贼石全州潜入绞洞,煽动古州苗,洪江、甘篆诸苗咸应之。伦遣兵截擒,并搜获其妻子。诸苗将攻镇远,伦大败之,斩首及堕崖死者无算。无何,邛水十四寨苗纠洪江生苗为逆。伦分五哨往,甫行,雨如注,伦曰:“贼不虞我,急趋之,可得志也。”竞进夹攻,絷其魁,俘斩余党。贼尽平。靖州苗乱,湖广总兵官李震檄伦会讨。军至邛水江,诸熟苗惊,欲窜。伦与佥事李晃计曰“苗窜必助贼”,乃急抚定之。又缘道降天堂、小坪诸苗。既抵靖州,伦将右哨,出贼背布营。贼走据高山,伦军仰攻之,贼败走。遂渡江,捣其巢,大获。乘胜攻白崖塘。崖高万仞,下临深渊,称绝险。伦会左哨同进,得径路。夜登,贼仓皇溃。追斩二千余级,俘获如之,尽夷其寨。初,臻剖、六洞苗侵熟苗田,不输赋,又不供驿马,有司莫敢问。伦遣人谕之,顿首请如制。录功,进都督佥事。久之御史邓庠员外郎费瑄勘事贵州总兵官吴经等皆被劾独荐伦智谋老成弘治初经论罢即以伦代伦用师先计后战故多功。四年以老致仕。卒,予恤如制。

(节选自《明史·彭伦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久之/御史邓庠勘事/贵州总兵官吴经等皆被劾/独荐伦智谋老成/弘治初/经论/罢即以伦代/伦用师/先计后战/故多功/
B.久之/御史邓庠勘事/贵州总兵官吴经等皆被劾/独荐伦智谋老成/弘治初/经论罢/即以伦代/伦用师/先计/后战故多功/
C.久之/御史邓庠勘事贵州/总兵官吴经等皆被劾/独荐伦智谋老成/弘治初/经论罢/即以伦代/伦用师/先计后战/故多功/
D.久之/御史邓庠勘事贵州/总兵官吴经等皆被劾/独荐伦智谋老成/弘治初/经论/罢即以伦代/伦用师/先计/后战故多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化,是年号。年号是古代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首创年号,此后历代皇帝都立年号。
B.总兵官,古代武官名。在明代,总兵官无品级,通常由公、侯或地方都督兼任,掌统领士兵、编制定员等事务。
C.顿首,是古代跪拜礼之一,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顿首”一词常被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也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致仕的年龄一般为五十五岁,有疾患则提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彭伦赏罚分明,缉贼令奏奇效。寇贼取道邛水各寨侵入,他下令重赏擒获寇贼者,惩处放跑寇贼者,各司约束下属,很多寇贼被擒。
B.彭伦出其不意,冒雨攻打寇贼。他的部队前去攻打叛贼,刚出发,下起大雨,他料定寇贼没有防备,命令部队冒雨进击,大败寇贼。
C.彭伦虑事周全,安抚受惊民众。他与李震讨伐作乱者,军队途径邛水江时,惊扰了熟苗,为避免不利影响,他安抚受惊欲逃的熟苗。
D.彭伦不畏艰险,率部登崖平贼。白崖塘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他毫不畏惧,兵分两路,夜里登崖,夹击白崖塘寇贼,铲平寇贼营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充右参将,仍镇清浪。益尽心边计,戎事毕举。
(2)贼走据高山,伦军仰攻之,贼败走。遂渡江,捣其巢,大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登,字元登,武定侯英孙也。幼英敏。及长,博闻强记,善议论,好谈兵。正统中,从王骥征麓川有功,擢锦衣卫指挥佥事。又从沐斌征腾冲,以功迁署都指挥佥事。十四年,车驾北征,扈从至大同。登告学士曹鼐、张益曰“车驾宜入紫荆关”,不从,遂及于败。当是时,大同军士多战死,城门昼闭,人心汹汹。登慷慨奋励,修城堞,缮兵械;拊循士卒,吊死问伤,亲为裹创傅药,曰:“吾誓与此城共存亡,不令诸君独死也。”景泰元年春,侦知寇骑数千,自顺圣川入营沙窝。登率兵蹑之,大破其众,追至栲栳山,斩二百余级,得所掠人畜八百有奇。边将自土木败后,畏缩无敢与寇战。登以八百人破敌数千骑,军气为之一振。捷闻,封定襄伯,予世券。时镇守中官陈公忌登。会有发公奸赃者,公疑登使之,遂与登构。帝谓于谦曰:“大同,吾藩篱也,公与登如是,其何以守!”遣右监丞马庆代公还,登愈感奋。初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故数来攻及每至辄败有一营数十人不还者敌气慑始有还上皇意上皇既还,代王仕壥颂登功,乞降敕奖劳。兵部言登已封伯,乃止。二年,登以老疾乞休,帝不听。是时边患甫息,登悉心措置,思得公廉有为者与俱。其秋,以疾召还。登初至大同,士卒可战者才数百,马百余匹。及是马至万五千,精卒数万,屹然成巨镇。登去,大同人思之。成化八年卒。赠侯,谥忠武。登为将兼智勇。尝以意造“搅地龙”,凿深堑,覆以土木如平地,敌入围中,发其机,自相撞击,顷刻皆陷。又仿古制造偏箱车,中藏火器,上建旗帜,钩环联络,布列成阵,战守皆可用。其军以五人为伍,教之盟于神祠,一人有功,五人同赏,罚亦如之。十伍为队,队以能挽六十斤弓者为先锋。十队领以一都指挥,令功无相挠,罪有专责,一时称善。

(节选自《明史·郭登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故数来攻及/每至辄败有一营/数十人不还者/敌气慑/始有还上皇意/
B.初/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故数来攻/及每至辄败/有一营数十人不还者/敌气慑/始有还上皇意/
C.初/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故数来攻/及每至辄败/有一营数十人不还者/敌气慑/始有还上皇意/
D.初/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故数来攻及/每至辄败有一营/数十人不还者/敌气慑/始有还上皇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车驾,可指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文中指明英宗朱祁镇。
B.世券,犹铁券。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形制如瓦。
C.兵部,古代官署名。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军事。
D.赠侯,赐予侯爵。赠,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侯,古代五等爵位的最高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登出身名门,从军立功。他是武定侯郭英的孙子,自幼聪敏,长大后博闻强记,擅长议论,喜好谈兵,后跟随王骥、沐斌出征,立有战功并且多次升职。
B.郭登临危不乱,勇于担当。大同战败后,人心惶惶,他挺身而出,修整城墙,修缮兵器,抚恤士兵,吊死问伤,亲自为士兵裹伤敷药,发誓与城共存亡。
C.郭登以少胜多,大败敌寇。景泰元年春,敌寇几千骑兵入侵,郭登率兵跟踪追击,杀敌二百余,俘虏八百多,一改边将畏战之风,令士气为之一振。
D.郭登治理大同,颇有成就。他刚到大同时,可以作战的士兵才几百人,战马一百多匹;等到离开时,战马达到一万五千匹,精兵数万,大同屹然成为大镇。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同,吾藩篱也,公与登如是,其何以守!
(2)是时边患甫息,登悉心措置,思得公廉有为者与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

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俱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

正统六年疏言:“今河南、山西积谷各数百万。请以每岁三月,令府州县报缺食下户,随分支给。先菽秫,次黍麦,次稻。俟秋成偿官,而免其老疾及贫不能偿者。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仍令风宪官以时稽察。”诏行之。河南近河处,时有冲决。谦令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并令种树凿井,榆柳夹路,道无渴者。大同孤悬塞外,按山西者不及至,奏别设御史治之。尽夺镇将私垦田为官屯,以资边用。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在官九年,迁左侍郎,食二品俸。

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及是,三杨已前卒,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时山东、陕西流民就食河南者二十余万,谦请发河南、怀庆二府积粟以振。又奏令布政使年富安集其众,授田给牛种,使里老司察之。前后在任十九年,丁内外艰,皆令归治丧,旋起复。

(选自《明史.于谦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
B.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
C.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
D.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乐,年号名。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年号,历代皇帝都有年号。
B.吏部,为中国古代官署,长官为吏部尚书,主要负责文职官员的任免、考核、升降等事。
C.左迁,贬职。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有不同的说法,“迁”字用法最灵活,可以表达调动、升职或降职。
D.丁内外忧,也叫丁忧。古人在朝中做官遭遇父母去世,一般应该回家守孝服孝三年,称为“丁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谦自幼相貌奇异,七岁时有僧人断言他将来是救世的宰相。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进士,于谦才华出众,对下属一向严格的都御史顾佐唯独对他很客气。
B.于谦秉公执法,巡按江西时为几百个罪犯沉冤昭雪。皇帝深知于谦可担当大任,亲手写下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于谦被破格提拔为兵部右侍郎。
C.于谦体恤民情,上疏请求皇帝将河南、山西储存的谷物在每年三月分发给各州县上报的贫困户,等秋收后还给官府,年老多病或贫穷无力者可免于偿还。
D.于谦为官清正,每次进京议事都是空着双手去,因为得罪当权者王振,被借故弹劾,被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在监狱中关了三个月之久,出狱后降为大理寺少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俱疏言之。
(2)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