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1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周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乙】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节选自孔子《季氏将伐颛臾》)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B.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C.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属私立启蒙学校。古代官办学校称为“太学”。
B.孝悌,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C.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社稷”后来指代国家。
D.萧墙,指古代宫室用以区隔内外的当门小墙。“萧墙之内”即家里,比喻内部。
【小题3】下列对两则短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是一篇对话记录节选,主要是孟子向齐宣王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B.孟子认为,先要让百姓有恒产来饱身养家,然后再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
C.【乙】文节选的是孔子与弟子的一番对话,反映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主张。
D.两则选文在说理方面义正词严,破立结合。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2)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小题5】孟子和孔子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为实现政治主张都提出了自己的具体措施,请结合选文中的语句加以概括。
21-22高一下·湖北·期末
知识点:《孟子》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完成下面小题。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谏逐客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B.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C.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D.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小题2】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悌:也作孝弟。儒家的一种伦理思想。孝:善事父母。悌:善事兄长。《弟子规》中“首孝悌,次谨信”句的“孝悌”即为此意。
B.礼义,“礼,谓人所履;义,谓事之宜”,就是说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中,合于礼仪规范的做法即为礼,让人们要讲究的仪式规范即为义。
C.乡党,即同乡的意思。“乡”“党”均是古代地方户籍编制单位,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D.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平民的称呼,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相同。如《侍坐章》中的“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孟子从治理百姓、巩固统治进而统一天下的角度来论证,对作为统治者的齐宣王来说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文末描绘的一幅王道乐土图客观上也有利于百姓。
B.甲文是孟子施政之策,内容十分具体详实。他描述“王道”景象时所用的数字,如五亩、百亩、八口等,对实施“王道”的宅之面积、地亩数量、家庭人口做了具体规定。
C.乙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此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D.丙文李斯用太山之大、江海之深作比喻,论证了王者治国应当“不却众庶”,广用客卿。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正 》,有删改)

【注】①闲:防御,捍卫。②诐:偏颇。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B.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C.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D.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小题2】下列对于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地理名称,从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B.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C.《春秋》,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由孔子修订而成。
D.墨翟,即墨子,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时势衰落,道义衰微,荒谬的学说、残暴的行为兴盛,孔子深为忧虑,于是就写作了《春秋》。
B.孟子认为邪说会危害做事和朝政,即使圣人再度兴起,也会认为自己的观点容易实施。
C.孟子主张端正人心,消除邪说,反对偏激,批判怪论,是对大禹、周公、孔子事业的继承。
D.孟子认为没有大禹,天下不会太平;没有周公,百姓不会安宁;没有孔子,乱臣贼子会犯上作乱。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
(2)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五石之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于利。”

(《里仁》《论语》十二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老子》四章,有删减)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有删减)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五石之瓠》,有删减)

【小题1】有关下列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人于利                       喻:明白、知晓
B.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C.自者无功                       伐:批评
D.今一朝而技百金               鬻:卖
【小题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后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的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孔子弟子端木赐,字子贡。
B.《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合称“五经”。
C.小人,西周、春秋时代对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称谓。又指道德低下的人。前者与“大人”相对,后者与“君子”相对。
D.士,在春秋时期,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也泛指读书人。
【小题3】《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以三字一句、押韵易读的方式编撰而成。《弟子规》源于《论语》等经典,内容上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相对应。下列《弟子规》的句子中,与《论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相应的是(     
A.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B.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C.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D.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小题4】把课内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之道》)
(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四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