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6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口:‘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口:‘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玉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生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甚内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思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思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B.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C.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D.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古代诸侯王的谦称。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常用。
B.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作“衅钟”。
C.钧,古代的一种乐器,这里是指调节乐器节奏的标准。
D.秋毫,鸟兽秋天长出的细毛,常用来比喻极纤小的事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始,齐宣王向孟子询问称王的问题,孟子故作不知,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引出王道的话题,提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见解。
B.孟子先肯定了齐宣王的“不忍之心”,进而对齐宣王主观上的不作为和没有“推恩于民”的具体行动进行了强烈讽刺。
C.“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而不见舆薪”,孟子用两个对比性比喻,让齐宣王对是否“推恩”作理智选择。
D.本文记述了孟子和齐宣王的一场问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高屋建瓴,酣畅横肆,语言明快,情感炽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2)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21-22高一下·河南开封·期末
知识点:孟子(前372-前289)《孟子》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婚,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B.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荀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C.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D.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夷,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是古代统治者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B.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有时也可以作为对老师的称呼。文中意为前者。
C.庠序,古代地方学校,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等大学相对。泛指学校。
D.孝悌,孝顺父母,有时指孝顺之人。古代以尽心奉养和绝对服从父母为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善于论证,消了宜王称霸之心。齐宜王希望“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但孟子用“缘木求鱼”之喻和“邹人与楚人战”之例让他放弃了。
B.孟子施政之策,内容十分具体详实。他描述王道景象时的数字,如五亩、百亩、八口等,对实施王道时的宅之面积、地亩数量、家庭人口做了具体规定。
C.孟子通过对比,启发宜王施行仁政。他把明君的制民之产与当今国君的制民之产进行了对比,指出宜王的治理还差得很远,这就使宣王明白了施政方向。
D.孟子善用整句,以之增强语言气势。如他以“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等几句描述发政施仁产生的结果,因为形成了排比,所以气势酣畅,很有感染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2)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小题5】“保民而王”是孟子的施政纲领,请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其要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宋人有闵其苗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孟子公孙丑上》)


【注】①告子:姓告,名不害,战国时哲学家。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敢问夫子乎长                                 之心,义之端也
B.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以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政
C.无若宋人                                        若火之始
D.宋人有闵其苗不长而揠之者             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B.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C.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D.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病,在古代,一般指重病。但是在《论语》《左传》等上古早期文献中的“病”指的是生病的状态,比如文中“今日病矣!”,指的是身体疲倦、惫困之意。
B.宋人,为殷商后代,受到周人的歧视,被讥为“蠢殷”“顽民”。因此,在先秦旧籍中,宋国人经常是被嘲弄的对象,如宋人“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等等。
C.贼,《说文·戈部》:“賊,败也。从戈,则声。”“贼”的本义是残害、伤害,如“自贼者也”。又引申指偷东西的人,如《兼爱》“贼爱其身,不爱人”。
D.夫子,旧时是对学者或者学生对老师的尊称。乙文“敢问夫子恶乎长?”和《五石之瓠》“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中的“夫子”都是尊称,有着相同的情感色彩。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举例论证,有力地论证了“人皆有不忍之心”是人的本能。有关“四心”和“四端”的论述,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得说理铺张有力。
B.孟子讲宋人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是为了说明养浩然之气必不能操之过急,不要有太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不然最终只能事与愿违,不但无益反而有损。
C.主张性恶论的荀子,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如他的《劝学》,勉励大家通过后天学习,逐渐趋于善。而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天性就有四心四端,后天的学习没有那么重要。
D.孟子养浩然之气的过程,就是通过长期的“直养”,扩充人心固有的仁义礼智这四端(源于人心固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从而形成一种精神道德之气的过程。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2)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