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古代诗歌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69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小题1】本诗体裁是____________;题材应该归为____________;作者李贺被称为“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选项中,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大量运用了鲜明的色彩来描写战争场面,表现了想象中的边塞风光和战争风云。
B.次句通过渲染双方收兵后战场的景象,以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C.“半卷红旗”一句,写出了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应战仓促,战况危急的场面。
D.从尾句的内容来看,此诗借用黄金台的典故表达“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含义。
【小题3】“燕脂”一词,现写作“____________”;在诗中形容____________
【小题4】诗中的“临易水”既点出了____________;也表现了将士____________的情感。
【小题5】“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王安石曾批评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请从艺术表现的角度对诗句进行鉴赏。
21-22高二下·上海浦东新·期中
知识点:李贺(790-816)《雁门太守行》边塞 征戍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讽五首(其一)

李贺

合浦无明珠,龙洲无木奴。

足知造化力,不给使君须。

趑妇未织作,吴蚕始蠕蠕。

县官骑马来,狞色虬紫须。

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

“不因使君怒,焉得诣尔庐?”

越妇拜县官:“桑芽今尚小,

会待春日宴,丝车方掷掉。”

越妇通言语,小姑具黄菜。

县官踏飧去,簿吏复登堂。


[注]①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古代盛产珍珠。东汉时合浦太守贪得无厌,命人大肆开采,使珠贝迁徙,百姓无珠可采。②龙洲:在今湖南汉寿县,盛产古代被称为“千头木奴”的柑橘。③掷掉:抛掷织布梭。④踏食:饱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现实主义叙事诗,一反李贺大部分诗作幻怪诡谲的风格,而以极其平直、质朴的语言进行写人叙事。
B.前四句先引用典故,再指出大自然为人们提供了如此丰富的资源,也经受不住“使君”这类贪官无休止的搜刮。
C.“怀中……行书”两句表明县令的催逼不是个人行动,而是官府规定,从而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整个官府机构。
D.最后两句以人物行为的对比作结,诗歌戛然而止,这种留白式结尾韵味悠长,耐人寻味,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小题2】诗中的县令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诗歌是怎样从正面刻画这一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日暖南山石”使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感受,“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悲”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小题2】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指写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