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胡适曾说,中国作家中最幽默的是周氏兄弟,而鲁迅尤甚。这大概也符合多数人的印象,甚至很多人会把鲁迅讽刺艺术的成就归因于他的幽默。但事实上,在鲁迅的文学观中,讽刺幽默并不是一回事。尤其在1930年以来,一些作家围绕小品文和杂文的创作问题发生论争,鲁迅对幽默的否定态度就更为明确。应该说对幽默的不以为然,正是从另一个侧面凸显了讽刺精神的独特内涵。

鲁迅认为,与战斗性的讽刺相比,幽默的实质是一种退让。幽默者躲开了讽刺家可能遭到的危险,选择了一种更为安全的发泄方式。鲁迅一面用含蓄的方式揭露幽默背后的怯弱心理,一面也明确提示他们有堕落的可能。当幽默沦为为笑笑而笑笑的无聊,甚至堕入说笑话讨便宜的传统,则不仅其积极意义荡然无存,甚而可能成为恶的帮凶。但是,鲁迅的提醒仍是善意而有情的提醒,因为在他看来,讽刺与幽默之间其实也同样是只隔一层纸:失去讽刺的勇气有可能堕入幽默,但若正视现实改变思想,幽默也不是不可以改变样子,重新成为对社会的讽刺。鲁迅的用心良苦由此可见,他对于从幽默到讽刺的改变,是有所期待和倡导的。

讽刺与幽默的分辨其实正直接对应于杂文与小品文的分野,这不仅是指艺术风格,同样包括精神内涵。鲁迅认为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攸关的历史时代,一味追求幽默、闲适的小品文显然是不够的,它就像是一种小摆设,虽有艺术品之称,但倘将这挂在万里长城的墙头,它就渺小得看不见了。鲁迅并不全面否认这些小摆设的精致优雅,但是,作为大时代的文学,需要富有战斗性的精神。因而他说,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谁还有这许多闲工夫,来赏玩琥珀扇坠,翡翠戒指呢。他们即使要悦目,所要的也是耸立于风沙中的大建筑,要坚固而伟大,不必怎样精:即使要满意,所要的也是匕首和投枪,要锋利而切实,用不着什么雅。这是大时代的美学,也是历史性的命题,它绝不仅仅关乎美丑,而是严峻到关乎生死存亡。

可以说,与小品文的对垒,是杂文的又一次自我确认。杂文和小品文在体式上看似相近、一纸之隔,但存在着根本的、内在精神上的差别。鲁迅曾以骨力命名过这种差别,杂文就是这样一种有骨力的短文,它真实、热情、严肃,能鼓励读者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深深地切入那个不是死就是生大时代。它与小品文之间的差异是原则性和观念性的,绝非简单的趣味不同。这个意义,正是杂文产生和存在的根本性意义。所以,时代决定了麻醉性的作品,是将与麻醉者和被麻醉者同归于尽的,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

鲁迅对杂文的重视和自觉,说明杂文已经成为其文学写作中重要的样式之一,以及他以写作介入历史与现实的最重要途径。而在杂文的多样的艺术方式中,从随感录一直贯穿到且介亭时期的有情的讽刺,则已成为其杂文最重要的艺术特质,并树立了一种大时代特殊的美学风范。

(摘编自张洁宇《有情的讽刺:鲁迅杂文的美学特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胡适等人将鲁迅的讽刺艺术与幽默混为一谈是不恰当的,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B.鲁迅认为讽刺和幽默可以相互转变,如果作家敢于正视现实改变思想,幽默可以成为讽刺。
C.杂文与小品文虽然具有相同的艺术风格,但其精神内涵截然不同,杂文更富有战斗精神。
D.鲁迅的杂文真实、热情、严肃,能和读者形成共鸣,读者能够从中得到启发,迸发激情。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针对他人对鲁迅的一贯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进行逐层分析,最后总结全文。
B.文章先对“讽刺”与“幽默”进行了辨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又对杂文与小品文进行了区别。
C.文章第三段引用鲁迅的话,论证了坚固的建筑和精良的武器是取得民族独立的重要保障。
D.文章第四段运用对比论证,指出杂文和小品文虽体式相近,但还是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30年代,一些作家以“幽默”标榜小品文,鲁迅却主张应创作具有讽刺性的杂文,他明确否定小品文存在的价值。
B.在鲁迅看来,一些作家采用“幽默”的方式进行创作,其实是在向世俗妥协退让,这种方式必然会使他们沦为恶的帮凶。
C.具有古典风格的艺术品往往具有麻醉性,缺乏“骨力”,我们如果沉浸在这样的作品中,就会丧失战斗力,最终将走向灭亡。
D.杂文是鲁迅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而“有情的讽刺”也已成为他的杂文中最重要的艺术特质,为后世树立了一种特殊的美学风范。
21-22高一下·陕西西安·期中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作为一种物质和元素,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世界是由五种最重要的元素构成的:金木水火土,正是这五种元素相生相克,构成了变动不居的世界。

而在这五种元素中,“土”无疑是最重要的。女娲抟土造人及大禹治水的神话通过口头传说、后世的史书记载及文学作品的表现等,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共识和集体记忆。也正因此,中国古人对土是极其崇拜的。早在先秦流行的中国传统“五行”观念中,土就是居中的,最为尊贵也最为重要。

中国人不仅把土地看作是一切生命的母体,也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在中国传统社会,“入土为安”也是一种重要的死亡和丧葬观念。作为生命的归宿,土地可以给中国人带来最终的慰藉。可见,对中国人而言,从生到死,土地对于人生的意义都是至关重要的。选择一方“风水宝地”,不仅能够护佑自己,也可以护佑整个家族。中国人信仰的“风水观念”也与土地密切相关。风水信仰是传统中国人的一种独特观念,其内容涉及人与环境的关系,其主旨则是“地脉说”,即通过勘察土地的位置,地势的高低、朝向,地面和四周的景物等来推测其给生者或死者带来的运气。不论是生前的住宅选址,还是在死后的墓地选择,对于生死之地,中国人都是极其重视的。

中国人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在汉语和汉字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乡土”“风土人情”“土生土长”等词语都体现了对土地的依恋,“社稷”与“社会”同样体现了对土地的崇拜观念。中国古代常常用“社稷”来代表国家。所谓“社”,即土地神,右边是“土”字,左边“示”表示祭祀。“社”即是对土地之神的祭祀。中国人十分注重“祭社”,自先秦时期,人们便“唯为社事,单出里。唯为社田,国人毕作。唯社,丘乘共浆盛,所以报本反始也。”“稷”则是谷神。在中国文化中,土地及其所生的谷物成为“国家”的代表,这当中体现的即是农业民族的土地崇拜观念。

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有“春祈秋报”的祭祀仪式,即春耕前举行祭祀,祈祷土地神保佑丰收,秋收后则同样要举行仪式报答土地神的思德,向社神献上谷物、果品或牺牲动物。这种祭祀社神的活动也促成民间一系列节庆活动的形成。在中国传统社会,几乎每个村落都有土地庙,构成一种中国乡村的神圣空间,里面伺奉着“土地公公”或“土地奶奶”。在乡民的眼里,土地神是一方乡土的保护神,村里有人去世必至土地庙前“报庙”,春耕、宗祠祭祀或建房破土前也都要先祭土地公公。据说民间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是土地神的诞辰,这一天除了要祭拜,还要演戏酬神。

“一方水土一方人”,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对土地的崇拜观念和祭祀仪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就形成了一个共同体:他们共享同一种观念,共同参与同一种仪式,会聚而成了一个紧密的“集合体”,这种共同体就是“社会”。可以说,中国“社会”的形成离不开对土地的崇拜和祭祀。在中国文化中,土地即国家,土地即社会。中国政治史中“封建社会”中的“封建”一词,也是“分土建国”之意。可以说,中国文化饱含了对土地的历史记忆,从神话传说到民间信仰再到我们的语言词汇,处处可见“恋土情结”的印记。

(摘编自人民论坛网《中国人为什么有着浓厚的“恋土情结”?》)

材料二: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地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小题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流行的中国传统“五行”观念中,土是居中的,最为尊贵也最为重要,因此中国古人对土极其崇拜。
B.中国古代常常用“社稷”来代表国家,在中国文化中这实际上体现了农业民族对土地的崇拜观念。
C.中国民间一系列节庆活动的形成与古代农业生产“春祈秋报”的祭祀社神活动存在一定关联。
D.材料二认为我们的民族和泥土分不开,这与材料一在论述中国人与土地的关系问题上的态度基本一致。
【小题2】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中国人看来,金木水火土这五种最重要的元素具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变动不居的世界。
B.在中国传统社会,“入土为安”成为一种重要的死亡和丧葬观念,从这可以看出中国人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
C.作者认为,以“地脉说”为主旨的风水信仰,是传统中国人的一种独特观念,能够判断土地的位置,地势的高低、朝向等给生者或死者带来的运气。
D.中国“社会”的形成离不开对土地的崇拜和祭祀,生活在一方土地上的人们共享同一种观念,共同参与同一种仪式。
【小题3】下列选项内容,最适合用来诠释材料二“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的一项是(       
A.《西游记》中唐王李世民送唐僧西天取经,拾了一撮土到唐僧酒杯说:“宁惜本国一捻土,莫恋他国万两金!”
B.《中国农业全书》中说:“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实现‘耕者有其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根本问题。
C.近代史上闯关东、下南洋等大规模的迁徙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碰撞。
D.大明王朝物产丰饶、国力强盛,同时也在由欧洲开启的大航海时代到来之时逐渐迷失。
【小题4】材料一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现代艺术文化是在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地接受西方文化而形成的一种价值形态。中国现代文化构成中的精神文化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创思文化,主要包括思想文化、学术文化,这些文化是创造性思考的结果;一类是创作文化,包括文学、音乐、美术、雕塑、戏剧、舞蹈、电影、建筑等;还有一类是创意文化,是创意性工作的结果,包括了设计和传媒文化。中国现代艺术文化一般体现为“创作文化”的内容。创作文化从字面上理解往往鼓励更富于创造性的思维冒险,然而,因为作为创作资源的历史因素、人生元素、艺术审美要素与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结合得更加紧密,中国现代艺术文化较之于其他创思文化、创意文化类型,更能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东方与西方的结合,以及殿堂与民间的结合的文化特性。

中国现代艺术文化的发朝,往往与对传统艺术的反思和批判联系在一起。现代戏剧由文明新戏发朝,从命名即可看出对传统戏剧的批判性。这样的批判在新文化倡导时期达到了顶峰。此后,中国现代文化对传统戏曲虽然仍然保持着批判态度,但批判的火力并不如新文化倡导时期那么猛烈,现代艺术建设也未能真正撞弃传统要素的渗入。同时,在中国新文学建设中,文学艺术家们就已经充分认识到对现代文化的追求,离不开对传统艺术因素的开发利用。郭沫若的《女神》充满着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要素,在表现五四时代精神时透露出浓厚的传统艺术文化的色彩。闻一多围绕着《女神》贡献了两篇高水平的评论,一篇论述《女神》的现代性思想和精神内涵,一篇论述《女神》的传统文化特色。这其实也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和现代艺术最初的文化结构和价值形态:以传统文化的根柢追逐现代思想潮流,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完成新艺术文化的建构。古为今用是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国现代艺术文化价值形态的基本体现。

现代艺术文化从空间结构方面看,分为东方艺术文化与西方艺术文化。中国现代文化建设以这两大空间版块为基本资源,在音乐、电影、戒剧、美术等领域绽放出独特的现代艺术风采。中国现代音乐文化既包含着古老的东方音乐遗存,也融入了西方音乐的形式和因素,从而整合为一种时代风格独特的艺术文化。新文化早期的学堂乐歌是典型的现代音乐文化的样本。它利用西洋音乐的曲调,借助西洋音乐的表现手法,传播的是自由、民主的新文化思想,而音乐格调和审美风格却体现着东方的伤感和精致。

现代艺术文化被概括为创作艺术,一般可理解为是艺术家在艺术概论的框架内从事个人创作,也被称为“殿堂"的艺术。然而,艺术家的价值形态很多来源于民间文化、民俗文化。如果没有山东高密民间积累的厚重而神秘的文化与奇特的民俗,莫言的文学就不可能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如果没有陕南山区和关中平原两千多年沉淀的民俗文化,贾平凹的文学成就自然会受到影响。几乎没有一位杰出的文艺家可以离开他所浸润其中的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之水而畅游于文学文化的海洋。中国新文化是在批判反思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同时又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和开掘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这就是鲁迅既批判《二十四孝图》等民间经典文本,同时又对目连戏等倾注巨大热情的原因,也是周作人既向往明人小品的殿堂艺术境界,同时又积极参与民间歌谣搜集活动的理由。在与民间、民俗文化的复杂关系中,中国现代艺术文化获得了自身的丰富性、厚重性。

(摘编自朱寿桐《中国现代艺术文化的结构形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设计和传媒文化强调创意性思考,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民间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创造性融合。
B.就作家的创作而言,从中国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比创造性思维显得更为重要。
C.艺术家认识到传统艺术因素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这体现了古为今用的原则。
D.中国现代音乐文化的特点主要是借助西方音乐的形式,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和情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提出问题一分点论述一总结评价”,论证思路完整清晰。
B.作者在第一段首先阐释了何为中国现代艺术文化,然后再将其和中国现代文化进行比较。
C.第二段引用闻一多的观点,以证明现代艺术文化充分体现了传统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
D.作者以莫言和贾平凹为例,证明了中国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对作家价值形态有重要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明新戏虽然对传统戏剧进行了反思批判,但最终也未能完全脱离与传统戏剧的联系。
B.中国现代文化在许多领域能展现出风采,这得益于其将东西方艺术文化作为建设资源。
C.文艺家如脱离浸润自己的民间和民俗文化,那么他将很难创作出有影响力的文艺作品。
D.现代艺术文化丰富的原因是艺术家们能从民间经典文本和民间歌谣中去获取创作资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明是怎样发生的?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人类进入文明的时间,只占人类全部历史的千分之一多一点。文明之所以形成如此晚,是因为它需要诸多条件,其中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原始状态中人群之间的交流,迫使他们改变原有的生存状态,形成地域性的社会组织,即早期国家。最古老的文明出现在大河流域。河流是远古人类最便捷、最容易利用的交往通道,住在水边的先民们,最容易与其他人群进行交往。文明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水给人类带来文明,把散布在各处的早期文明幼芽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文明成长的中心。

欧洲最早的文明也出现在水边,只不过那片水是海而不是河。和其他地区的早期文明不同,古希腊文明以城邦为最显著特点,几百个城邦组成希腊世界,相互间有永远打不完的仗。而在世界其他地方,最终都发展出许多地区性的强大国家。但古希腊没有,结果很快就湮没了。古希腊情况很特别,可是近代以后却有人把这种独特现象说成是普世的。指出这些事实,只是想说明:文明从一开始就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文明都有它特定的时空背景。

在西方人眼里,最神秘、最难以理解的是古代中国。大约在5000多年前,从黄土高原到东海之滨的广阔土地上,已经形成众多酋邦;这些酋邦渐渐融合,最终向统一国家方向发展。当欧洲尚处在荷马时代,周天子已经用分封制规范了土地分配形式和社会等级秩序,而类似的制度,要到西罗马帝国崩溃后,才在欧洲法兰克王国逐步形成。西周分封制造成社会严重解体,持久的动乱延续了数百年——正如同在西罗马解体、封建制形成后,西欧也经历了数百年动乱。秦始皇在公元前三世纪统一中国,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绵不断。

中华文明是唯一自远古至今日未曾中断的一个文明,除了政治统一这个因素,还有一种强大的思想黏合剂,那就是孔子的学说。孔子生于轴心时代,他希望结束动荡,回归秩序,因而设计了一套关于秩序的学说。这套学说承前启后,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载体。文明有两个载体,一是政治的载体即国家,二是精神的载体即意识形态。轴心时代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产生了人类多种文明的精神载体,后来各种文明的发展,多少都表现为轴心时代精神产物的继承与变异。孔子的学说与帝国的结构高度结合,形成了思想与国家的完美对接。

相比之下,西欧的情况不是这样,思想与国家未能理想对接,对后来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公元七世纪,唐帝国在东方崛起,欧洲却进入封建时代,国家政权与意识形态分离。这以后,东、西方文明拉开距离。东方先进、西方落后的态势长期不变。西欧的封建制度使社会高度碎片化,缺少凝聚力。因此,西方想摆脱落后,就需要重新建立统一的国家;这一次,他们创造出现代民族国家。这种国家以民族共同体作为政治支撑点,以民族认同感作为思想支撑点,在这种国家的扶持下,西方开始了它在近代的崛起。欧洲早期的民族国家从专制制度起步,西方崛起正是从这里开始。尽管现在有些人很不愿意说:专制统治也曾在西方普世过。人类文明从来就有多样性,它以时空的规定性为转移。这样,在1500年前后,人类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它以西方崛起为标志,翻转了东方先进、西方落后的局面。从那个时候起,西方就成了世界的牵引机,西方中心论从那个时候开始,普世之说也由此而来。普世主义的真正含义是将西方等同于世界,由此一来,文明的多样性就不复存在。

(摘编自钱乘旦《文明的多样性与现代化的未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城邦”为显著特点的古希腊文明因为城邦之间的无休止的征战而没能出现大国。
B.孔子的学说作为一种强大的思想粘合剂,维系着中华文明从远古延至今日,源远流长。
C.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欧的封建制都造成了社会解体和国家动乱,这不利于文明的传播。
D.思想与国家的完美对接,使孔子学说与帝国结构高度结合,并促进了各种文明的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文明产生的条件及地域特点说起,然后又谈到文明的多样性及文明发展的因素。
B.文章叙述古希腊文明的特点,是用事实论证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会因为持续战争而淹没。
C.文章比较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意在论证局面翻转的原因及西方”普世”之说。
D.西方早期的民族国家从专制制度起步,实现了思想与国家的对接,开始了近代的崛起。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学说之后,意识形态领域蓬勃发展,可见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取得重大突破的时期。
B.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水,因为水使人群交往更加便捷,也把早期文明幼芽连接在一起。
C.中国历史上唐帝国的崛起和西方在近代的崛起,都体现了意识形态和国家政权需要高度分离。
D.随着东西方发展态势的变化,西方牵引着世界发展,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就不复存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