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7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田大叔”卖屋

江梅子

田大叔呵退那条大狗,把瘦高个儿让进了屋,瘦高个儿西装笔挺,缓缓地在厅中靠墙的一把椅子上坐下,将一只精巧的黑提包放在茶几上,笑着问:“听说您这屋要卖?”

田大叔为客人倒了杯茶,点点头说:“门口的告示你看过啦?”

“看了,连这旧屋带院子一共要卖4万元,是不是价钱太高了点?”瘦高个儿端起茶杯,很斯文地呷了一口。

“是贵。我那广告贴出几年了,至今没几个人来问。”

“不能少吗?”

“不能少。懂行的人把它买下绝不上当。”

“我不懂您的意思。”

“要是有人肯出钱买下这屋子,我就把它的秘密告诉给他。”

“我把它买下来。”瘦高个儿站起身,拉开提包,把钱递给田大叔。

田大叔接过钱,略略数了个大概,把钱放在一边:“还是你爽快。请问贵姓?”

“免贵姓马,马千里。”

“马老板,我刚才说了,交易一成,我就把这屋子的秘密向买主交个底。”

“我倒想听听。”瘦高个儿重新坐下。

“六年前的一天夜里,我刚躺下,狗叫了,有人敲门。我开门一看,是我儿子。他手里提着一只黑色皮箱,人又瘦又黑,我很心疼,张罗着要给他做饭。他说吃过了,要我到邻居家去坐两个小时。我只好照办。等我回屋,儿子已经睡了。约摸三更时分,我听到儿子房里有争吵声,忙披衣起床,朝儿子房门口走去。我只听到他们在争着分什么文物。忽然,我儿子大叫一声,不响了。我家的那条狗汪汪叫了两声,好像正向那人扑去。紧接着,那人和狗同时狂叫。我推开门一看,那人已从窗口跳了出去,地上倒着两具尸体,一具是我儿子,一具是那狗。狗身上留着一把尖刀。”

“后来,公安局破案了吗?”瘦高个儿听得入神,关切地问。

“我没报告公安局,因为我知道我儿子不是正路人。只对邻居说,我儿子暴病而亡。过了几天,我才听说,我们邻县一个宋朝宰相墓被盗。至今一直没有破案。”

“这案子和您的儿子有什么关系呢?”

“有。我联想起我儿子和那人争吵的事来,那宰相墓八成是我儿子和那人一同去盗挖的。我儿子原想独吞那批文物,回家后大概把那些文物埋在院子里的某个地方。”

“那些文物您没挖?也没别人来挖?”

“我年纪大,不想挖,挖了也卖不出。别人想来挖,不过没法下手。”

“这几年您守着这老屋靠什么生活?”

“靠借债。我对债主说,不出几年,自有人为我还债。”

“谁?”

“买这屋子的人,具体地说,就是你。”

“我?如果我不来买您的屋子呢?”

“我相信你一定会来买。”

“您那么自信?”

“因为那个杀死我儿子的跳窗人知道那批文物就埋在这院子里。”

“这么说,您怀疑我就是当年那个凶手?”

“对!我们追捕你已经六年了。”

“田大叔,您认错人了!”瘦高个儿惊慌失措,两手扶着椅子把手,身子前倾,准备站起身来。

“没错,我们在那条被杀死的狗嘴里发现一节被咬下的无名手指头。请你伸出左手来看看。”

“不,这是巧合……”瘦高个儿下意识地把左手藏到身后,嘴唇开始发抖,“你,你到底是什么人?”

“我是六年前就退了休的原公安局局长。”

“那田大叔呢?”

“他在儿子死后第二年就去世了。为了破这个案子,我主动要求冒名顶替田大叔!”

瘦高个儿脸上出现绝望神色。忽然,他眼露凶光,从腰间利索地拔出一把雪亮的匕首,“呀”地一声狂叫,飞快冲向对方,猛力刺去。

“田大叔”冷冷的一双目光盯着朝他扑来的瘦高个儿,胸有成竹地坐在那里纹丝不动。

只见他身边那条大狼狗像箭一般地蹿了上去,一口咬住了瘦高个儿握刀的手腕。

“啊—— ”

“当啷 ”一声,匕首落地。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是通过描写退休的原公安局局长为了追捕逃犯,伪装成“田大叔”,一人带着一只狗苦守六年,巧设圈套,诱敌自投罗网的故事来展开故事情节的。
B.“田大叔,您认错人了!”瘦高个儿惊慌失措,两手扶着椅子把手,身子前倾,准备站起身来。这里主要运用肖像描写,刻画出瘦高个儿慌乱的心态。
C.田大叔认定瘦高个儿是凶手的原因有多处,如:瘦高个儿毫不犹豫买下旧屋;瘦高个儿惊慌失措;当田大叔要求瘦高个儿伸出左手时,他下意识地把手藏到身后,嘴唇发抖。
D.作品在短暂的阅读空间里巧妙地设置悬念形成了多次陡转,情节大起大落,一张一弛,引人入胜,使读者吃惊未完之际接着又大吃一惊,既出奇制胜,又合乎情理。
【小题2】田大叔是这篇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田大叔”的形象。
【小题3】在情节构思上,这篇小说最大的特色是“悬念迭出”。请指出本文设置的悬念之处,并思考这样设置的妙处。
21-22高一下·江苏宿迁·期中
知识点:其他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沈从文

杨家碾坊在堡子外一里路的山嘴路旁。

从碾坊往上看,看到堡子里比屋连墙,嘉树成荫,正是十分兴旺的样子。往下看,夹溪有无数山田,如堆积蒸糕,因此种田人借用水力,用大竹扎了无数水车,用椿木做成横轴同撑柱,圆圆的如一面锣,大小不等竖立在水边。这一群水车,就同一群游手好闲的人一样,成日成夜不知疲倦的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

一个堡子里只有这样一座碾坊,所以凡是堡子里碾米的事都归这碾坊包办。主人一面谈着一件事情,一面清理到簸箩筛子,到后头上包了一块白布,拿着个长把的扫帚,追逐着磨盘,跟着打圈儿,扫除溢出槽外的谷米,再到后,谷子便成白米了。

米碾好了,筛好了,把米糠挑走以后,主人全身是灰,常常如同一个滚到豆粉里的汤圆。然而这生活,是明明白白比堡子里许多人生活还从容,而为一堡子中人所羡慕的。

凡是到杨家碾坊碾过谷子的,都知道杨家三三。

这磨坊上游有一潭,四面有大树覆荫,六月里阳光照不到水面。碾坊主人在这潭中养得有几只白鸭子,水里的鱼也比上下溪里多。照一切习惯,凡靠自己屋前的水,也算是自己财产的一份。水坝既然全为了碾坊而筑成的,一乡公约不许毒鱼下网,所以这小溪里鱼极多。遇到有不甚面熟的人来钓鱼,看到潭边幽静,想蹲一会儿,三三见到了时,总向人说:“不行,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你到下面去钓罢。”人若顽皮一点,听到这个话等于不听到,仍然拿着长长的竿子,搁到水面上去安闲的吸着烟管,望到这小姑娘发笑,使三三急了,三三便喊叫她的妈,高声的说:“娘,娘,你瞧,有人不讲规矩,钓我们的鱼,你来折断他的竿子,你快来!”娘自然是不会来干涉别人钓鱼的。

有时钓鱼的人是熟人,人家来钓鱼时,见到了三三,知道她的脾气,就照例不忘记问:“三三,许我钓鱼吧。”三三便说:“鱼是各处走动的,又不是我们养的,怎么不能钓。”

三三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夏天的一个黄昏,三三回碾坊来,望到溪边有两个人影子,有一个人到树下,拿着一枝竿子,好像要下钓的神气,三三心想这一定是来偷鱼的,照规矩喊着:“不许钓鱼,这鱼是有主人的!”一面想走上前去看是什么人。走过去时,才知道是总爷家管事先生,另外同一从没见过面的年轻男人。

三三见是总爷家管事先生,什么话也不说了,只低下头笑。头虽低低的,却望到那个好像从城里来的人白裤白鞋。

三三慢慢地把头抬起,望到那生人的脸目了,白白的脸好像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就估计莫非这人是唱戏的小生,忘了擦去脸上的粉,所以那么白……那男子见到三三不再怕人了,就问三三:“这是你的家里吗?”

三三说:“怎么不是我家里?”

因为这答话很有趣味,那男子就说:

“你住在这个山沟边,不怕大水把你冲去吗?”

三三抿着小小的美丽嘴唇,狠狠的望了这陌生男子一眼,心里想:“狗来了,你这人吓倒落到水里,水就会冲去你。”想着当真冲去的情形,一定很是好笑,笑着跑去了。

从碾坊取了花样子回向堡子走去的三三,望到白色影子还在前面,故意跟到这两个人身后,慢慢地走着。听到那城里男人说:“女孩子倒真俏皮,照你们乡下习惯,应当快放人了。”那管事的先生笑着说:“少爷欢喜,要总爷做红叶,可以去说说。少爷做了磨坊主人,成天可有新鲜鸡蛋吃!”话一说完,两人又笑了。

三三脸上发着烧,心里想:“你要我嫁你,我偏不嫁你!我家里的鸡纵成天下二十个蛋,我也不会给你一个蛋吃。”

坐了一会,凉凉的风吹脸上,水声淙淙使她记忆起先一时估计中那男子为狗吓倒跌在溪里的情形,可又快乐了,就望到溪里水深处,一人自言自语说:“你怎么这样不中用!管事的救你,你可以喊他救你!”

到宋家时,宋家婶子正说起一件已经说了一会儿的事情:“……他们养病倒稀奇,说是养病,日夜睡在廊下风里让风吹,……脸儿白得如闺女,见了人就笑,……”

母亲就说:“那么他养什么病?”

“谁清楚城里人那此病名字。依我想,城里人欢喜害病……”

下午天气较热,倦人极了,躺到屋角竹凉床上的三三,耳中听着远处水车陆续的懒懒的声音,眯着眼睛望到母亲头上的髻子,蒙蒙胧胧便睡着了。

她听到有人在外面说话,提到她的名字。

她奇怪这声音很熟,又想不起是谁的声音,赶忙走出去,才望到原来又是那个白脸的人,规规矩矩坐在那儿钓鱼。过去细看了一下,却看到那个钓竿,是总爷家管事先生的烟杆,一头还冒烟。

拿一根烟杆钓鱼,倒是极新鲜的事情,但身旁似乎又已经得到了许多鱼,所以三三非常奇怪。正想去告诉母亲,忽然管事先生也从那边来了。

好像又是那一天的那种情景,天上全是红霞,妈妈不在家。如今碰到这两个人,管事先生同那白脸城里人,都站在那石墩子上,轻轻的在商量一件事情。这两人声音很轻,三三却听得出,是一件关于不利己的行为。

看到三三,那个管事先生装作正经人样子说:“我们是来买鸡蛋的,要多少钱把多少钱。”那个城里人,也像唱戏小生那么把手一扬,就说,“你说错了,要多少金子把多少金子。”

三三因为人家用金子恐吓她,所以说,“可是我不卖给你,不想你的钱,你搬你家大块金子来,到场上去买老鸡蛋吧。”

可是两个人还不走,三三心里就有点着急,很愿意来一只狗向两个人扑去。正那么打量着,忽然从家里就扑出来一条大狗,全身是白色,大声汪汪地吠着,从自己身边冲过去,即刻这两个恶人就落到水里去了。

于是溪里的水起了许多水花,起了许多大泡,情景十分有趣。可是一会儿水面什么也没有了,原来那两个人在水里摸了许多鱼,全拿走了。

三三想去告给妈妈,一滑就跌下了。

刚才的事原来是做一个梦。

第二次送鸡蛋去时,三三也去了。

坐了一会儿,出来了一个穿白袍戴白帽装扮古怪的女人。

三三先还以为是男子,不敢细细的望。到后听到这女人说话,且看她站到城里人身旁,用一根小小管子塞到那白脸男子口里去,又抓了男子的手捏着,捏了好一会,拿一支好像笔的东西,在一张纸上写了些什么记号。那先生问“多少豆?”就听到回答说:“同昨天一样。”且因为另外一句话听到这个人笑,才晓得那是一个女人。这时似乎妈妈那一方面,也刚刚才明白这是一个女人,且听到说“多少豆”,以为奇怪,所以两人望望,都抿着嘴笑了起来。

一九三一年八月五日至九月十七日作于青岛

(节选自沈从文《三三》,有删改)

文本二:

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简直近似随笔。结构尤其随便,想到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这样做是有意的(也是经过苦心经营的)。我要对“小说”这个概念进行一次冲决: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注】

(节选自汪曾棋《茶干》后记)


【注】修辞立其诚,指写文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
【小题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娓娓道来,客观真实地展现了三三的爱情故事和当地的民俗风情。
B.“狗来了,你这人吓倒落到水里,水就会冲去你。”丰富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三三面对白脸男子戏谑时的俏皮可爱。
C.小说描绘了三三纯净而朦胧的情感,即对爱的期待与追寻,承载着沈从文先生浓浓的乡愁和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D.梦是心灵深处最直接愿望的表达,是深沉细腻的呼唤,三三午睡时候的梦,意在表现三三守护自家溪水里的鱼的美好愿望。
【小题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陈风·衡门》有云:“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本文的鱼与《边城》的“大鱼”一样有爱情的象征意义
B.小说与《荷花淀》《蒹葭》两文一样,都选取了水这一意象,使小说意境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宛如清新悠远的牧歌。
C.三三淳朴善良,天真可爱,无忧无虑,对城市文明充满憧憬与期待,强烈渴望走出山村,和《哦,香雪》的主题异曲同工。
D.作者对堡子和这里的人充满了热情与善意,他把堡子里最动人的一面展示给读者,尽管有着保守落后的一面,但笔调温柔自然。
【小题3】小说中“白色”反复出现,内涵丰富,请简要阐释。
【小题4】文本二说“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请结合文本一对此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炭河(节选)

韩振远

铁锁觉得才睡了一会儿就被摇醒了,迷迷糊糊的,还想在炕上再赖一会儿,马上又感到不对。平常,喊他起床的是妈,等到他洗完脸,走出家门时,爹要么下河还没回来,要么打着很响的呼噜还没睡醒。铁锁爹是个艄公,到河里跑船经常一月半月不回家。铁锁记得,昨晚睡觉时,爹明明还不在家,没想到这么快就回来了,而且声音急迫,像出了什么大事。他坐起来,揉揉眼,一副很不情愿的样子。爹朝他背上狠狠拍了一巴掌,有点儿疼,他便彻底醒了,眯眼坐起来。爹说:快穿衣裳,跟臭蛋请假。

铁锁嘟囔:请什么假?

爹说:涨河了,捞炭。

爹说这话时,兴奋得像一匹昂扬的叫驴。铁锁以前听爹说过捞炭,也跟着兴奋起来,一蹬腿穿上短裤,跳下炕要洗脸。爹说:洗屁脸,一会儿下了河有你洗的。快去,跟你师傅请假。

月色水一样在巷里流淌,微微有点风,真凉快,也不知几点了。铁锁出了门。爹光着膀子,和铁锁一样只穿条齐膝短裤,拉辆平车,也出了门。爷俩没走几步,巷里到处响起狗吠声,叫得人心慌,接着渐次响起吱呀呀的开门声,一个个晃动的人影全都急匆匆往河边赶。师傅家在村口,去河边正好路过。铁锁紧跑几步,把爹落在后面,啪啪拍师傅家的破门,没等拍开,爹拉着平车过来了,喊:拍门环!铁锁就把手高高举起,使劲拍,清脆的门环撞击声在月色中响起来,飘落到巷两头。里面终于有了响动,传出一个男人的声音,带着睡意,还带着几分嘶哑,全然没有了上课时的威严与洪亮。谁呀?铁锁怯怯说:师傅,是我。门吱一声开了,师傅光光的肚皮从门缝里闪出来,带着一股酸臭汗味。

师傅问:是铁锁,什么事,把门敲得山响?

铁锁懦懦的,觉得为这事好像不应该请假,像上课时回答不了提问一样:师傅,我请假。

师傅问:出了什么大事,等不到天明吗,才四点多。

铁锁说:我爹让请假。

师傅急了,问:这娃,到底什么事?

铁锁说:涨河了,爹让我跟着下河。

铁锁说完,师傅一愣神,眼睛发亮,问:涨什么河,炭河吗?

铁锁说:爹让我下河捞炭。

师傅说:铁锁,你要上学,不能去。

爹还没走,站在黑暗处,接着铁锁的话,瓮声瓮气:臭蛋,涨炭河了,水大得很,满河都漂着炭块子。碰得船帮子咚咚响,我跑了几十年船,还没见过这阵势,这是老河给咱带财哩,能不捞吗?

师傅又一愣神,说:你刚锚船上岸吗,这回还是去潼关?爹说:这一趟可费劲了,刚出了禹门口,船就在干滩上搁了三天,过了蒲州,又搁了三天,干等着涨水,蚊子能把人咬死。

铁锁这才明白爹是刚从河里上来,看见涨了炭河,还没喘口气,马上又下河捞炭,十几天没好好睡觉,也不知爹累不累。

师傅好像又愣了神,说:你是要铁锁跟你去吗?

爹说:半大小子,能帮上忙了。

师傅说:铁锁不能去。

爹说:臭蛋,听我的,让铁锁去,几年才能涨一回炭河。

爹已经拉着平车朝河那边走了,铁锁望了师傅一眼,跑过去跟上,没走几步,就听见脚步声响,又有人急着朝河边赶。

臭蛋是师傅小名,村里老年人都这么叫。铁锁从不把臭蛋叫臭蛋。什么时候都叫师傅,他知道这么叫也不对,正规的叫法应该是老师,可是,爹和长辈们都这么叫,铁锁觉得这么叫也没什么不好,就跟着这么叫了。

村小学共十三个学生,臭蛋给他们上课第一天,先在黑板上大大地写了三个字:刘满强。说:这是我的名字,我叫刘满强,你们都熟悉,原先是种地的,你们陈老师调走了,一时来不了新老师,支书说了,让我先凑合几天,要不把你们课误了。听爹说,臭蛋是老高中生,肚里墨水不少。

臭蛋说他凑合几天,结果却一直这么教着,黄河沿边苦,老师都不愿意上这地方来。铁锁总觉得臭蛋不像个老师,没脾气,管不住学生,和村里别的汉子没什么区别。星期天,或者放了暑假、寒假,一样去地里干活。臭蛋做庄稼活经常叫老婆骂得头也不敢抬。

铁锁想着师傅,不觉地和爹拉开了距离,一朵云彩掩住月亮,爹的光脊梁隐在了黑暗中,只听得空平车在土路上颠得砰砰响。下了坡,路旁是一条通到黄河的沟,另一旁是土崖,月光把崖上面那棵老柿树照出了阴影,像个人踮起了脚尖朝河那边望。听妈说,这叫官崖。下河的男人出去时间长了,女人都会攀到官崖顶朝河里望,男人一天不回来,女人就一天也不间断地上到崖顶望,有的女人流着眼泪,一站就是一天。昨天,铁锁还看见妈心急火燎地攀上去过,铁锁望着站在崖顶的妈,感觉妈也变成了那棵弯曲的老柿树,朝河里倾斜。现在,爹总算回来了,却没在家里待上一会儿,又心急火燎地下河。爹是被河里的炭催得,什么都不顾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爹朝他背上狠狠拍了一巴掌”表现出“爹”作为船工,壮实有力,也反映出“爹”对铁锁稍显粗暴。
B.“巷里到处响起狗吠声,叫得人心慌”暗示村里人听到涨河消息后兴奋急切的心情,准备往河边捞炭。
C.“爹”面对涨河,一再要求铁锁去向臭蛋“师傅”请假,体现了他的重利轻教,漠视孩子的前途。
D.“你们陈老师调走了,一时来不了新老师”“黄河沿边苦”等句反映出时代背景,有利于主题的表现。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对铁锁被爹叫醒的情节来设置悬念,并与后文“铁锁这才明白爹是刚从河里上来”相照应,使情节完整。
B.小说插叙了有关“师傅”的两段文字,介绍“臭蛋”成为铁锁“师傅”的来由,表现出乡村教师的朴实和崇高。
C.小说语言朴实自然,适合表现乡村主题。“兴奋得像一匹昂扬的叫驴”等描写生活气息浓郁,使人物形象更生动。
D.小说标题“炭河”既是小说的特定环境,也是事件的起因。通过主人公铁锁的讲述,展示出一幅乡村生活画面。
【小题3】小说三次写到师傅臭蛋“愣神”,在人物塑造上分别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有人评论说,这篇小说很有美感,请结合选文从人物、环境、主旨三方面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性装置

刘琛琛

路边停放着一排排无人驾驶车。无人驾驶车是新时代最伟大的发明,没有之一。

如果你走过去,对着无人驾驶车下一个命令——开门!无人驾驶车就会启动探测仪,在你的脸上快速扫描,同时发出清晰的语音提示:“您确定要使用我吗?确定请点头,取消请摇头。”你点一点头,车门就嘭一下打开了。

什么?你没带钱包?没关系,只管坐!无人驾驶车的系统里,早已经记录了你的一切信息:相貌、身高、血型,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社会关系以及资产状况。无人驾驶车载着你到达了目的地,你只需要有节奏地眨三次眼,车费就自动从支付宝上扣走啦,多方便。

新闻报道里,有一个笨小偷,偷走了一大笔钱,想驾着无人驾驶车逃跑。无人驾驶车扫描了小偷的脸后打开车门,却不听指挥地载着小偷进了警察局。原来,警察局的犯罪嫌疑人系统也与无人驾驶车探测仪联网了!有了无人驾驶车的新时代,连犯罪率都大大降低了。

人们都赞叹着无人驾驶车的诞生。乘客们不再忍受司机的饶舌,也不用担心绕了弯路,还能自由地选择向导解说服务。当然,导游服务得另外扣钱。无人驾驶车的发明家马克每每走到大街上,都为自己半生心血的结晶感到骄傲。唯一扫兴的是,出租车司机、导游们失业了,他们隔三岔五地聚集在一起游行抗议。

马克坐在无人驾驶车里,小心翼翼地避开抗议的人群,嘴边露出一丝不屑的微笑。以后失业的,何止这些司机和导游呢?还有保姆、护士、收银员、工人、律师……正是这些无法避免的阵痛,分娩出一个新的时代。

坐在无人驾驶车上,马克闭着眼睛,不是出于近几天熬夜设计程序的疲倦,而是在尽情构建着未来社会的科技蓝图。他不用担心无人驾驶车会出车祸。无人驾驶车根据设定好的程序,红灯停,绿灯行,车与车之间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即使遇到了避无可避的特殊情况,无人驾驶车也能启动应急保护装置……

“哎呦”,马克的心脏突然感觉到一阵不适。心脏病犯了!马克连忙下达命令说:“停车!”

“对不起,您目前正在禁停路段。”无人驾驶车语音提示说。

“加速!”

“对不起,您目前正在限速路段。”

马克痛出了一头冷汗,这个BUG回去后得升级一下。汗冒得越来越多了,无人驾驶车还在一遍一遍地通知:“离您最近的停靠站点为人民电影院,预计到达时间为五分钟。确认下车请点头,继续行驶请摇头。”

马克虚弱地摇了摇头,说:“改变行程,送我到人民医院。”

“请选择到人民医院的路线,选择最近请眨左眼,选择最平坦请眨右眼。无人驾驶车温馨提示。”

马克吃力地抬起右眼。

“对不起,系统检测到您的生命体症不稳定,为了您的安全,请您在就近的人民电影院站台下车。”无人驾驶车不由分说地把马克抛弃在站台上,无论马克怎么下指令都不肯前进了。

惨了,为了避免发生法律纠纷,无人驾驶车内置了自我保护系统,对不具备行车条件的乘客会自动拒载。必须立即升级,让现在的自己得以乘坐。马克一手捂着心,一手打开了无人驾驶车的系统后门,强行改变了驾驶驱动程序。

载着马克的无人驾驶车疯了一样向医院方向飞驰。由于程序错乱,无人驾驶车撞到了大树上。马克头破血流地从无人驾驶车上挪下来。无人驾驶车一遍一遍地播报:“事故受害者姓名,马克。血型,A型。年龄,四十六岁。病史,心脏病。余额,不足。诚信,不足。”

我是你的发明者,诚信怎么不足了?马克目瞪口呆。半晌,才反应过来,刚才他做了一回黑客,篡改了无人驾驶车的程序,还欠了无人驾驶车的车费。如果无人驾驶车是人的话,马克一定狠狠跟他打一架——怎么痛得那么厉害,就像挨了当头一拳……

迷迷糊糊中,马克觉得有人抱他上了一辆车。是一辆被淘汰的出租车,前面坐着一位饶舌的司机,一遍又一遍地喊着:

“大哥,你支持住,人民医院就快到了!大哥,你支持住,人民医院就快到了!大哥,你支持住……”

这个装置真人性,感动不已的马克在失去意识之前作出人生最后一个决定,无人驾驶车升级版必须加入这个装置。

(有删改)


【注】①BUG:漏洞。②系统后门:一般是指那些绕过安全性控制而获取对程序或系统访问权的程序方法。在软件的开发阶段,程序员常常会在软件内创建后门程序以便可以修改程序设计中的缺陷。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人工智能的兴起为社会环境,让人思考如何处理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问题。
B.笨小偷被无人驾驶车“擒拿归案”的情节,既是为欲抑先扬,又平添了趣味。
C.本文伏笔设置巧妙。如出租车司机游行,使马克被出租车司机所救的情节发展自然。
D.作为乘客,马克觉得出租车胜过自己发明的无人驾驶汽车,作者在这里用了讽刺。
【小题2】小说人物“马克”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微型小说特别重视结尾,好的结尾仿佛洛神临去的秋波一转,动人心魄,余意绵绵。分析本文结尾如何体现出“秋波一转”的特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