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要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建设的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将生态文明融入社会实践的决心,其价值不仅表现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更体现在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社会建设的各个层面。

文化价值的主体是社会成员,其客体是价值主体所需要的对象。文化价值表现为主客体间的复杂关系,即主体的价值观、人格结构和行为模式与客体的文化时间、空间和要素之间的关系。美丽中国建设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化传承价值、文化选择价值、文化创新价值和文化传播价值四个方面。

美丽中国建设是对我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庄子·山木》中讲到:无受天损易,无受人益难。无始而非卒也,天与人一也。《荀子·天论》也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中华民族在社会实践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早已有了深刻认识。天人合一”“道生万物”“道法自然”“天地人和等哲学思想反映了古人的自然整体观,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作为主体的人应当遵守自然规律和法则,其价值观、人格结构和行为模式都应有利于主体和客体关系的构建,例如构建和谐共生的生态关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生态智慧,在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理念,创造性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自然生态观”“绿色发展观生态民本观等,都是对中国古代传统生态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更加宏观的视角看待并运用传统生态观,超越了传统生态智慧,并将理念形式存在转变为现实路径。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开幕词中引用了唐代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和陆贽的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诗句,这两处用典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发展,彰显了中国的文化自信。

美丽中国建设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坚定选择。美丽中国建设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反映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自然和社会共同发展、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内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方式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自然、社会共同发展的生态观,体现的是人类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遵循客观规律,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

美丽中国建设中体现的文化价值在于文化创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绿色发展观”“生命共同体的系统观、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福祉观、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视野都是基于中国国情的文化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体现的绿色循环发展模式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深化。

美丽中国建设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容,体现了我们党在执政中深刻认识中国国情,并将生态优先作为执政的价值取向。同时,我们党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表明了中国态度,落实了中国举措,展现了大国担当,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经验,体现了生态文化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效用。

美丽中国建设还体现了文化传播价值。2018年,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埃里克·索尔海姆考察浙江时高度赞扬了中国践行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并说道:我们希望把这些经验带给世界各国,并以此来激励各国改善生态环境。

(摘编自吴俊平《美丽中国建设的文化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丽中国建设的理念不仅表现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更体现在文化建设等其他社会建设的各个层面。
B.文化价值的客体是价值主体所需要的对象,包括价值观、人格模式和行为模式等,与主体间关系复杂。
C.美丽中国建设是对我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容。
D.“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生态理念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自然、社会共同发展”的生态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开宗明义,将建设美丽中国置于国家方略的层面,强调了其社会实践性及社会建设的价值。
B.文章阐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的内在联系,论证了美丽中国建设的科学性。
C.文章列举了习近平在开幕词中引用唐诗之例,进一步论证了美丽中国建设理念是对传统文化的吸收。
D.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分别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美丽中国建设的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具体体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山木》《荀子·天论》等著作反映了古人的自然整体观,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的深刻认识。
B.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并超越了传统生态智慧,呈现出更加宏观的视角,并将理念形式存在转变为现实路径。
C.美丽中国建设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反映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内涵。
D.我们将美丽中国建设的“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激励起了各国改善生态环境的意愿。
21-22高二下·贵州毕节·阶段练习
知识点:政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历史在全球化时代的必然选择。人类命运的休戚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要求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这三重关系,以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各种风险挑战。构建人奥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历史在全球化时代的必然选择。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 必将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②然而当今世界并不安宁,各种全球性威胁和挑战层出不穷。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利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巨大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亟须从三个层面入手,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

③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对自然的越来越巨大的干预能力,使人类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同时,也因对自然的盲目掠夺性开发和非理性干涉,导致了大量严重的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各种生态环境危机,包括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等,其影响范围远远超越国界,涉及全球和整个人类的利益,它像人类从潘多拉盒子中放出的恶魔,成为制约和威胁整个人类生存发展的全球问题。罗素曾说,科学要提高对自然的控制,从而提高人类的幸福和健康,一个假定条件即是理性的存在。而对于自然的破坏性掠夺、技术至上主义等,使人类的很多实践行为,只具有进攻自然的工具意义,而缺乏价值理性的导引和规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要提升人类的理性水平,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理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在规律。

④解决好人与社会的关系,构筑人与人、国与国讲信修睦、诫信为本、守望相助的和谐关系。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在现实中存在着极不和谐的紧张状况。经济发展的市场化,使个体独立意识增强,但也使利已主义、个人本位主义、集团本位主义泛温。国家、民族、地区、阶层、集团、个人之间充满对抗与冲突,强权政治、霸权主义、战争、核威胁、恐怖主义、民族地区争端等,严重损害了人类的和平与安宁,还有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不公正、南北差距、人口问题等,逆全球化、反全球化近年来甚嚣尘上,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可以说,人类社会生活中充满了不和谐的因素,处处有危机存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任重道远。社会危机同样具有全球性,它与每个国家、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密切相关,能否合理圆满地解决关系到人类文明的生死存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尊重各国自主权利,尊重文明多样性,走和平发展道路,促进各国共同繁荣。我们要推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使合作共藏成为实现和平与发展目标的现实途径。每个国家甚至每个人,都要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发挥建设性作用,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⑤解决好人与自身的关系,塑造有担当作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主体。如池田大作所言,现代社会给人们造成生存压力,在身心方面产生了症状,即所谓“现代病”的出现:精神恐惧,心理孤独,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价值失范,道德滑坡等。随着人与人时空距离的缩小,心理距离却在增大,人际关系冷漠化、疏离化、功利化倾向明显。人的自身发展违背了人性的要求,出现了大量的“单面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从根本上解决人的发展问题。这就要把人类能力的发展作为目的本身,使人摆脱“人的依赖关系”和“物的依赖性”,冲破自然必然性和历史必然性的枷锁,按照自己的个性特点自由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活动,从而使整个人类的自由发展同每个个人的自由发展达到完美的统一。这就需要每个个体自觉地进行完满人格的塑造和自由个性的培养,自觉地提高各方面综合素质。

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从上述三个层面入手,从根本上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问题,克服现代文明面临的来自自然,社会和人自身三方面的危机和困境。其中的核心问题是提升人的主体性水平,防范反主体性效应。反主体性效应是指在主体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中,对象化了的人的力量脱离主体的控制,违反人类主体的本性,甚至对人类自身的存在发展带来阻碍和危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问题的实质,就是人的反主体性效应的集中表现。反主体性效应,并不是一个在当代实践中才出现的问题,而是随着现代化的到来,特别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类主体能力的强大和主体性效应的增强,使反主体性效应显得空前突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基于实践理性基础上的对于人类历史和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休戚与共、命运同天,人类只有正视自身问题,按照历史规律和客观规律正确解决各种现代性问题,才能真正达到自由境界。

(摘自行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重关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等,给人类带来巨大挑战远多于带来福利。
B.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行为,导致了自然灾害等大量严重的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
C.利己主义、个人本位主义、集团本位主义泛滥,与经济发展的市场化有关。
D.解决好人与自身的关系,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人的发展问题,要把个人自由的发展作为目的本身。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提出问题,然后论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再总结阐述。
B.文章主体部分呈并列关系,分别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C.文章在分析论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做法时用到了道理论证和引用论证。
D.文章第⑥段指出反主体性效应,是随着现代化特别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出现的新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各种生态环境危机涉及全球和整个人类的利益,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
B.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尊重各国自主权利,走和平发展道路。
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问题。
D.人类只要正视自身问题,按照历史规律和客观规律正确解决各种现代性问题,就能真正达到自由境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从先秦时期“五方之民”共天下到隋唐“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文成公主进藏到土尔扈特万里东归……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正因为各民族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强、根深叶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做好民族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到加强民族团结的各方面,才能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民族团结之花才能常开长盛,民族团结“同心圆”就能越画越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在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千余户村民全部住进新房,特色产业遍地开花;在四川省大凉山阿土列尔村,344名村民走下新修的2556级钢梯,翻过了那座压在头上的贫困大山。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整族脱贫,实现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是各民族胼手胝足、共同奋斗的一个缩影。各族人民不断增长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在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根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点,扎扎实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引向深入,我们就一定能让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共享中华民族新的光荣和梦想。

(摘编自张近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共同缔造、发展、统一的历史。
B.中华文明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培育出各民族共同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C.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就能构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D.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整族脱贫,标志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业已完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通过简要回顾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引出中心话题,为后文的议论张本。
B.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从三个方面论述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
C.文章列举两个偏远少数民族脱贫的例子,强调实现第二次历史性跨越的艰巨性。
D.文章站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高度进行说理,体现了作者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民族工作中,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
B.各民族人民要秉持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强化文化认同的观念,民族团结之花才能常开长盛。
C.如果能不断满足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能巩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
D.全国各族人民要扎扎实实深入推进共同目标,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就一定能够共创美好未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摘编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材料二:

在这里讲讲我这个主张:要有智慧,就必须懂得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

首先要说明什么叫智慧。我们常常说这个孩子聪明,那个青年机灵。但聪明和机灵是说对客观世界的事物反应比较快,比较敏捷,那是指对一般日常事物而言,比如学生学习中的课堂提问等。这种智能是有方法培养锻炼的,但这类方法出不了智慧。智慧是人脑更高层次的活动。聪明、机灵以及所谓智力、智能都是在低层次,比智慧低一个或几个层次。所以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智力教育、智力竞赛测试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但还远不能用以敲开智慧的大门。

为什么这样讲?中国有句老话——“大智若愚”,真正有智慧的人,看上去好像还有点迟钝。这是因为他用智慧去考虑深邃的问题,对一般问题反而不感兴趣,不愿去花心思。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智慧并不仅仅是有知识,不是有了知识就自然而然地有智慧了。这里还有一个运用知识的问题,中国从前就笑话那些“老学究”,因为他们有知识不会用,也不能达到智慧的高度。

目前,关于人的智慧的描述和议论还有很多,但说来说去,都没有能够真正从智慧的本质上去探讨培养智慧的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要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步应该回答的是站在什么立场上。智慧是天生的吗?如果是天生的话,那小娃娃就能有智慧了,这在历史上还没有记载。智慧是神授的吗?我们也不信这种鬼话。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搞唯心主义,只能搞唯物主义,而且是辩证唯物主义。人的主观可以通过实践去认识客观世界,掌握了解客观规律。人又可以主观能动地影响和改造客观世界。这就是我们的立场。

第二步要回答的是用什么观点。我在这里建议用系统科学这个现代化的观点。智慧作为现象,不可能是孤立于一切事物之外的,它也一定是与其他事物有关联的。智慧要靠知识,特别是活的而不是死的知识。所以我们应该考虑智慧与知识的体系,即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问题推向什么是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我的答案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这里讲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有两个特征:一是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最高概括,二是开放、不断生长发展。

以上所说的科学技术体系,包括了人类现在所认识到的客观世界规律的全部精华,它就是智慧的泉源,而这个科学技术体系的最高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难道还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吗?因此结论是:要有智慧就必须懂得并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

(摘编自钱学森《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的一个飞跃,其前提是人类通过官能在实践中不断获取感性认知。
B.人脑活动有层次高低之分,人们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机灵等处在低层次,而智慧则处在更高的层次。
C.那些看上去好像迟钝的人,其实大智若愚,他们不愿意去思考一般问题,但善于考虑深邃的问题。
D.中国从前的“老学究”被人笑话,是因为他们的认识没有经过实践检验,从而实现认识第二阶段的飞跃。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社会实践包括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等,人类进行社会实践是为了获得感性认识。
B.人们利用理性认识来指导实践,只要成功了,就证明这个认识就是正确的,反之就证明它是错误的。
C.懂得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就能掌握所有的客观规律,获得智慧。
D.钱学森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最高概括,具有开放性,在不断地生长发展。
【小题3】如何培养学生的智慧?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