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9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选自《六国论》,有删节)

【乙】有蜀君子曰苏君,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当至和、嘉祐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诸朝。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眉山在西南数千里外,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君之文博辩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呜呼!可谓纯明笃实之君子也。

曾祖讳祜,祖讳杲,父讳序,赠尚书职方员外郎。三世皆不显。职方君三子:曰澹、曰涣,皆以文学举进士,而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职方君纵而不问,乡闾亲族皆怪之。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岁余,举进士再不中,又举茂才异等不中,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精粹,涵畜充溢,抑而不发。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顷刻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盖其禀也厚,故发之迟;其志也悫①,故得之精。自来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

初,修为上其书,召试紫微阁,辞不至。遂除秘书省校书郎。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而以疾卒,实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天子闻而哀之,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于蜀。治平四年十月壬申葬于彭山之安镇乡可龙里。君生于远方而学又晚成,常叹曰:知我者唯吾父与欧阳公也。然则非余谁宜铭?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节)


注:①悫:笃实。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
B.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
C.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
D.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谋臣,参与谋划或善于出谋划策的臣子。历史上著名的谋臣有姜子牙、管仲、范蠡等。
B.讳,生曰“名”,死曰“讳”。连称则曰“名讳”,通用于生者及死者,含有尊敬之意。
C.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是指经过儒家弟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D.戊申,干支之一,顺序为第45个。例如:1968年为戊申年,那么下一个戊申年就是2028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呜呼”和“悲夫”两语在文中各领出一层意思。“呜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
B.《六国论》选自苏洵所写的《权书》中的一篇, 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C.在至和、嘉祐年间,苏君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共同来到京城,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到了苏洵所写的二十二篇文章并推荐给朝廷。
D.苏洵跟姚辟一起编成了《太常因革礼》,书刚刚上奏朝廷没有得到答复就因病去世了。死前请求欧阳修为他写墓志铭。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
(3)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
21-22高二下·宁夏银川·期中
知识点:欧阳修(1007-1072)苏洵(1009-1066)《六国论》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頮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璡、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赦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元和末,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祭其家,禁樵采。访后裔,惟二孙女嫁为民妻,进止仍有风范,因泣曰:“先祖志在青山,顷葬东麓,非本意。”传正为改葬,立二碑焉。告二女,将改妻士族,辞以孤穷失身,命也,不愿更嫁。传正嘉叹,复其夫徭役。

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B.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C.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D.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小题2】下列对文中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
B.谥号,是指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死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如:唐文宗。
C.李白“有诏供奉翰林”,“翰林”是朝廷中负责起草皇帝诏书的。古代负责诏书起草的工作非常重要。
D.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
【小题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l0岁就通诗书,成年后,州郡凭有道科举荐他,可是他没有应举。在长安李白拜见贺知章,知章见到李白的诗文,颇为感叹。
B.李白曾游历并州(今山西太原),见到大将郭子仪,郭子仪认为李白很奇特。
C.李白是个骜放之人,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便道出了他的心声;在朝堂上使高力士脱靴又为一例。
D.在贺知章的推荐下,李白得以步人仕途,担任翰林供奉。玄宗皇帝爱李白的才华,几次召见宴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
(2)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旧本韩文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惶惶于一时,而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为儿童时,多其家       游:游玩
B.而法于千万世              师:学习
C.于是而学之              就:就任
D.予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       固:本来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
B.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
C.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
D.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
B.欧阳修十七岁应州试,被主考官黜退之后,于是取出所收藏的韩愈文集再读,最终认识到如果想要获取禄位,就要好好在韩愈的文章上下功夫,才能实现自己向来的志愿。
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没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
D.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没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2)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讳渊,字叔德,姓李氏,陇西成纪人也。其七世祖皓,当晋末,据秦、凉以自王,祖虎,西魏时,赐姓大野氏,官至太尉,佐周代魏有功,为柱国。周闵帝受魏禅,虎已卒,乃追录其功,封唐国公。父昺,袭封,隋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高祖生于长安,性宽仁,袭封唐公。隋文帝独孤皇后,高祖之从母也,以故文帝与高祖相亲爱。文帝相周,复高祖姓李氏。

炀帝征辽东,遣高祖督运粮于怀远镇。杨玄感将反,其兄弟从征辽者皆逃归,高祖先觉以闻。是时,隋政荒,天下大乱,炀帝多以猜忌杀戮大臣。尝以事召高祖,高祖遇疾,不时谒。高祖有甥王氏在后宫,炀帝问之,王氏对以疾,炀帝曰:“可得死否? ”高祖闻之益惧,因纵酒纳赂以自晦。

十一年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击龙门贼母端儿射七十发皆中贼败去,尽得其箭于其尸。突厥犯塞,高祖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击之。隋兵少,不敌,高祖射猎驰骋示以闲暇,别选善射者伏为奇兵。虏疑不敢战,高祖乘而击之,突厥败走。

十三年,炀帝南游江都,天下盗起。高祖留守太原,而所在盗贼益多,突厥数犯边,高祖兵出无功,炀帝遣使者执高祖诣江都,高祖大惧。世民曰:“事急矣,可举事!”已而炀帝复驰使者赦止高祖,其事遂已。副留守虎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谋因祷雨晋祠以图高祖。高祖觉之,乃阴为备。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告威、君雅反,即坐上执之。突厥犯边,高祖令军中曰:“人告威、君雅召突厥,今其果然。”遂杀之以起兵。遣刘文静使突厥,约连和。

六月已卯,传檄诸郡,称义兵,开大将军府,置三军,开仓库赈穷乏。所经隋行宫、苑御,悉罢之,出宫女还其家。甲子,高祖入京师,进封唐王。

二年正月丁未,隋帝诏唐王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 武德元年五月甲子,即皇帝位于太极殿。

《新唐书·卷一·本纪第一·高祖》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十一年/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击龙门贼母端儿/射七十发/皆中贼/败去
B.十一年/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击龙门贼母端儿/射七十发皆中/贼败去
C.十一年/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击龙门贼母端儿/射七十发皆中/贼败去
D.十一年/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击龙门贼母端儿/射七十发/皆中贼/败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姓,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也有朝代皇帝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文中指西魏皇帝赐予李虎鲜卑姓氏大野氏。
B.太尉,古代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执掌天下军政事务。秦汉以太尉为最高行政长官及最高军事长官,因权势过重,终秦一朝未任命太尉。
C.突厥,历史上活跃在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统称,也是中国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继匈奴、鲜卑、柔然以来又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
D.剑履上殿,古人席地而坐,入室须脱鞋,贵族、大臣佩剑,秦制上殿不得佩剑。经帝王特许,重臣上朝时可不解剑,不脱履,以示殊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出身显贵。他的七世祖晋末称王,祖父李虎在西魏时因辅佐功被追封为唐国公,父亲李昺为隋柱国大将军,母亲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妹。
B.高祖警觉机变。杨玄感将反叛,高祖最先发觉,并及时奏报皇帝,后来隋炀帝猜忌他,他察觉后,就纵情饮酒并收受馈赠来掩藏形迹。
C.高祖善射有谋。击母端儿箭无虚发;突厥犯边,隋军兵少不能敌,高祖外示闲暇以惑敌,另选善射者为奇兵设伏,最终打败突厥军队。
D.高祖乘势起兵。炀帝南游江都,天下盗贼四起,高祖借突厥犯边诛杀副留守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起兵后又派刘文静出使,连和突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世民曰:“事急矣,可举事!”已而炀帝复驰使者赦止高祖,其事遂已。
【小题5】有鉴于隋朝的倾覆,唐高祖李渊在进入长安之前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安抚关中民众,邀买天下民心?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