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晋侯、秦围郑,以其无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小题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子路率尔而对曰B.莫春者,春服既成
C.毋吾以也D.鼓瑟希,铿尔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亲自到项羽的驻所谢罪,项羽则立即告诉刘邦是何人告的密,并趁机留下他饮酒,以进一步采取行动。
B.在项羽无动于衷的情况下,范增召来项庄,告诉他项羽为人不忍,精心策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险剧。
C.项伯在项王面前地位尊崇,却在鸿门宴上不动声色地掩护刘邦,充当他的保护伞,使项庄不能见机刺杀刘邦。
D.樊哙是刘邦的猛将,在危急形势下,通过闯帐、喝酒和吃生肉等行为彰显壮士胆色,赢得了项羽对他的好感。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
B.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
C.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
D.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
C.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
D.烛之武不辱使命。他在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小题7】请结合乙文中的观点分析秦穆公退兵的原因。
21-22高一下·广西钦州·期中
知识点:《左传》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材料,完成各题。

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烛之武退秦师》

荆轲逐秦王,秦王柱而走。群臣惊愕,起不意,尽失其。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荆轲刺秦王》

【小题1】在下列选项中,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缒:用绳子拴着人从上往下送               ②亡:灭亡
③共:共同                                             ④阙:削减
⑤还:通“环”,环绕                                   ⑥卒:最终
⑦度:风度                                             ⑧创:剑伤
A.②③⑤⑦B.②③⑤⑧C.①④⑤⑦D.①④⑤⑧
【小题2】在下列选项中,与例句的特殊句式一致的是(     
例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A.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夫晋,何厌之有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小题3】请根据课内文言文知识,选出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人居/进兵略地B.踞以骂曰/封之
C.群臣之/使使以大王D.发尽指冠/越国以
【小题4】请根据课内文化常识,选出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战国策》,是由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展示了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
C.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激愤。
D.合纵,即战国时期以苏秦为代表的游说六国诸侯实行纵向联合与秦国对抗的政策。
【小题5】请把上述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逄孙、杨孙戍之,乃还。

④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字。
(1)又欲其西封(       )                 (2)因人之力而(       )
【小题2】下列特殊句式与例句一样的是(     )。
例句:夫晋,何厌之有?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C.一羽之不举D.吾属今为之虏矣
【小题3】翻译第③段划线句。
【小题4】第③段烛之武是如何一步步说服秦伯退兵的,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的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函陵,秦军犯南        军:驻军
B.朝而夕设版焉               济:成功
C.因人之力而               敝:损害
D.以乱整,不武             易:替代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越国鄙远            焉用亡郑陪邻
B.郑知亡矣            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贰于楚也            君尝为晋君赐矣
D.无能也已            且君尝晋君赐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小题4】请将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