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8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魂

陈茂智

柱子把父亲背上了山。

柱子说:“爹,你考我吧!”

爹摇摇头,只问午饭吃什么菜。柱子说,昨天下山专门买了猪肉,还有酒。爹问:“有豆子吗?”

柱子说:“有,买了十斤呢?”

爹说:“那就吃豆子吧!煮一碗,熬一碗,炒一碗,别的菜都不要!”

柱子就按父亲安排的去做。父亲坐在木凳上,什么话也不说。后来父亲站了起来,来到朝东的一个窗口拿起望远镜朝外望。父亲说:“柱,东山那边的映山红还没谢呢!”

柱子就笑:“爹,都六月天了,哪还有映山红呢!那是杉木林长的新芽,被太阳映红了哩!”父亲来到朝北的窗口,举着望远镜望了好一会,又问:“柱,北山那边冒了好几股烟,不是山火吧!”

柱子停了手里的活,问那烟什么颜色,父亲说:“烟色淡黄。”柱子答:“那是牛桠冲砍杂木烧荒呢!”父亲又说:“还有几处冒白烟呢!”柱子说:“那是村民在烧草木灰。”父亲停了会儿,突然惊叫起来:“哎呀,柱儿,那边的烟好大,灰黑灰黑的直冒呢!”

柱子哗啦一声,把一碗豆子洒泼了:“糟糕,那肯定是杉木林着火了!什么方向?快给我看看!”奔过来就把父亲手里的望远镜夺了过去。

父亲就笑:“柱,爹是瞎子,乱讲的哩!”

柱子用望远镜朝四面的窗口望了个遍,这才松了口气。他看了父亲好一阵,记起父亲的确眼瞎了,搔搔头,不好意思地笑了。

吃午饭了,柱子给父亲倒了一碗酒。父亲问:“你呢?”柱子说:“我不喝!”父亲问为啥不喝,柱子说喝酒口干,要喝水哩!父亲将他做的每样菜都吃了个遍,说:“熬和煮的豆子淡了些,炒豆子咸了。”

柱子说:“菜淡些,喝水少;炒豆子本身燥火,放咸些好少吃几颗,调调口味就成,吃多了,水不够喝。”父亲听了,默不作声。

吃罢饭,父亲说,把碗洗了吧。柱子说,淘米做饭再洗。父亲咂吧着嘴,说你这豆子怎么吃出股鸡肉的味道。柱子说他熬豆子时放了点山鸡骨头。父亲笑,你手艺比我强多了。

柱子走出杉皮盖的木屋,顺手从屋顶盖着的野藤上摘了两片叶子,父亲竟像看见了似的,说:“给我一片。”两人把叶片抿在唇边,吹起木叶来。那曲儿就悠悠地从木屋里飘散出去,跟山风、松涛、鸟唱融成了一块……

下山的时候,父亲说:“柱啊,做高山了望员什么苦都有,这吃喝两项最难。下山一次不容易,经得起十天半月吃的,只有豆子,你把豆子做好了,就挺得下去了;还有水,能省着喝也是一门学问!至于看地形,看烟色,这些准确报告森林火警的关键,你都掌握了。——柱子,你考试合格了!爹可以安心地退休了!”

柱子要背父亲下山,父亲死活不肯。他说:“你别以为爹眼睛瞎了。这路是爹开的,有多少弯弯拐拐坑坑坎坎爹都清楚。几十年了,这点本领都没有,国家岂不白养了我!上山你背我,那是爹考你的体力和耐力!”

父亲一步一回首地朝山下走去,直到溶进大山像一粒小黑豆的时候,柱子的泪才流下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哗啦一声,把一碗豆子洒泼”这一细节表现了柱子紧张、慌乱的心理,也可见出他第一次当高山瞭望员的紧张。
B.“用望远镜朝四面的窗口望了个遍,这才松了口气”,写出了柱子忠于职守的责任感。
C.以父亲临下山时对柱子所说的话点明前文所述是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考试,柱子合格通过。
D.父亲是一个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老高山瞭望员的形象,他教子有方,严谨细致,勤勉坚强,吃苦耐劳。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曲儿就悠悠地从木屋里飘散出去,跟山风、松涛、鸟唱融成了一块……”从听觉角度描写叶笛的鸣奏声,突出其悠扬的特点,渲染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安详、静穆、怡和的意境。
B.开头写儿子背父亲上山,结尾写父亲死活不肯让儿子背,前后比照,突出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C.小说结尾从柱子的视角,用比喻手法简笔勾勒出父亲向山下走去的背影,这样写主要是为了抒发柱子对父亲的敬重与爱戴之情。
D.作者叙述讲究照应,衔接严密,如“喝酒口干,要喝水哩”“菜淡些,喝水少”“还有水,能省着喝也是一门学问!”等,其目的是突出工作环境的恶劣。
【小题3】小说以“山魂”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4】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这篇小说蕴含的情感内涵。
21-22高一下·广西钦州·期中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火烈鸟

钱湘燕

因为疫情,小区里的便利店关了2个月,有的货都快卖断了,等不及再进货,老板就迫不及待开始营业。

还未等消毒水的味儿完全散尽,一个戴了口罩的中年女人急匆匆进来,她要买一支眉笔。

疫情发生后的第一单生意,老板显得格外热情,连忙从玻璃柜里取出一个长条形精巧漂亮的小纸盒,放在中年女人面前。女人小心翼翼打开盒子,只见里面有一根细长的铝制管,拉开管帽,露出一支铅笔式双头眉笔,笔身上3个烫金字“火烈鸟”熠熠生辉。女人拿眉笔往自己手腕处轻轻划了一下,眼里露出满意的神情。老板见状不失时机说:“这个牌子卖得很好,就剩这一支了。”女人眼里满含笑意:“是吗?我运气好。”见顾客愿意搭话,健谈的老板打开了话匣子:“这款眉笔防水不掉色,您以前用过吧?”女人摇摇头,老板又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也开始追求……”女人打断了他的话:“给别人的。”似乎感觉不言不快,又道:“算是恩人吧,就住在你们小区,我刚才见到他,他……”

就在这时,外面走进来一个女孩,细眉杏眼短头发,她径直走到玻璃柜前问有没有眉笔卖。老板朝中年女人手上指了指:“呶,最后一支她买了。”女孩扭头看见中年女人手上的眉笔,惊喜地喊道:“咦!这么巧,这个牌子正是我想要的。”中年女人听到这话,以为遇到了知音,侧过身与女孩攀谈起来:“好用吗?你用过这个牌子?”女孩却摇摇头,眼里满溢柔情和羞涩:“我男朋友的微信名叫‘火烈鸟’。”她还说,男友的工作属服务性质,那天下夜班,恰巧遇见他在工作,她没有打扰他,远远地站了揪着心陪他一直到结束。经历了这一次,她执意要男友把微信名换成“火烈鸟”,并与他确定了恋爱关系。

中年女人听完心里嗤嗤发笑:现在的年轻人真会玩浪漫!起个“火烈鸟”当微信名。女人觉得很无趣,顾自收拾好眉笔准备付款买下。

女孩的眼神里写满令人心疼的失望。老板打圆场,以商量的口吻对女孩说:“可不可以过两天来拿?今天真的没货。”女孩摇头:“不行,我好不容易说服他,答应今天见面。”老板盯着她精心修饰过的弯弯细眉,女孩轻轻说:“给我男朋友买的。”老板和中年女人听了面面相觑。女孩又说:“我得赶快去别处找找。”

天上下起了细面小雨。

中年女人拿着眉笔走出便利店,她拉了拉紧戴着的口罩,一眼看见女孩正从电动车杂物箱里取雨衣,出门时丈夫的叮嘱忽地在她耳边响起:疫情还没有结束,尽量避免上街逛超市。眼前这个女孩认定一个牌子眉笔买,看样子她是要冒着风险去寻找,万一……

想到这儿,中年女人走到女孩面前,毫不犹豫地递上“火烈鸟”。女孩惊喜得有点不知所措,愣怔了好一会儿,听见女人催才接过眉笔。女人好奇地问:“你男朋友还化妆?”女孩的神情一瞬间兴奋起来,双眼里闪着星星自豪地说:“我男朋友是一名消防员。”

原来,女孩的男友在一场灭火战斗时,因为火势太猛,防护面罩被熔化,眉毛没了。“他拒绝视频,更不肯见面,说是要等到眉毛重新长出来。”

听到这里,突然大滴大滴的眼泪从中年女人眼里滑落。

3天前,女人的家突发大火,一名消防员破门冲进去救出了她生病卧床的丈夫。人生无常,充满了奇遇,也充满了奇迹。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5月16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小区便利店“因为疫情关了两个月,有的货都快卖断了”等叙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社会背景。
B.女孩执意要把男朋友的微信名换成“火烈鸟”,是因为她认为“火烈鸟”象征热烈忠贞的爱情,这表现出少女的浪漫情怀。
C.“天上下起了细面小雨”这句简短的环境描写,最终引发中年女人把唯一的眉笔让给了女孩,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D.作者谋篇布局善于设置悬念,如中年妇女买眉笔闪烁其词,女孩也迟迟不肯交代为何给男友买眉笔,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小题2】小说以“火烈鸟”为题,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伏笔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就是对将要描写的人物、叙述的事件预先作出某种提示或暗示,以达到前后呼应、结构谨严的效果。本小说在结尾部分才揭出“为烧掉眉毛的消防员买眉笔”的真相,作者在前文为此设置了哪些伏笔?请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巷斫琴人

刘学刚

车从东关大街驶入鞠家村东巷,仿佛喧哗的瀑布跌入沉静的潭水,座座平房古朴安静,一如水底的礁石。小巷中有琴声流淌,还有歌声,犹如随流飘扬的桨声渔歌,透露出古密州淳朴温和的民间韵味。

下车,驻足谛听,惊喜如好风扑面而至:“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在大舜的胞衣地,听农耕时代的恩泽之歌《南风歌》,我觉察到时光的接续,以及空气中南风和斯时斯地人们交织着的温润呼吸。

寻声暗问,弹唱者是一位叫李加涛的斫琴人,渐次响亮的弹唱声暴露了他的栖身地,城中村一个简朴幽静的民居。①黑漆大门开着。两间南屋和三间北屋守护的小院,优雅得让人内心一颤。东植荷花,西育芭蕉。南屋外墙上挂着三五竹筒,竹筒开裂处有马齿苋探出许多细嫩的茎,开出红的、黄的、粉的小花,就像在乡野上那样,坦然率真,健康茁壮。一个清瘦的男子迎了出来。他四十出头,脸庞瘦长,看上去很像文弱的书生。这个腼腆羞涩的男子是诸城百年以来第一个斫琴人。民国初年,诸城派斫琴师北上南渡,诸城古琴之音成了人们绵长而忧伤的回忆。

李加涛缘何结谊斫琴,他的故事有无奈,有忧伤,也有咀嚼不尽的幸福。大李曾在一家大型木器厂上班,妻子是木器厂的女工,夫妻俩就像螺栓螺母一样,牢固着一个温馨的小家。后来,企业经营不善,夫妻双双下岗。妻子的满面愁容和儿子的无邪笑容犹如两张碟片反复播放,尖细的唱针划痛的是他的心。他像一截被抛弃的木头,唤醒他的是铁锯刨子。他蹬着三轮车,拖着铁锯刨子木头,以及沉重的家庭负累,穿梭于各个居民小区,给人家打家具、搞装修。他起早贪黑,午饭冷馒头蘸热水,晚上铺几块木板,睡在工地上。就在个人创业稍有起色之时,那些吃过的苦、遭过的罪,无情地折磨着他的胃部。等他做完胃部切割手术,在病床上费力地用手臂撑起瘦弱的身体时,恍惚中,他看见一块木头被分解,被剥离,被暴晒,被淫雨侵袭得处处霉斑。

凡俗日子就是一堆坚硬粗糙的木头,只有诚实生活的人才像铁锯那样投入,发现木头的纹理之美。仿佛一个溺水者,搭救大李上岸的是一块木头。

多年以后,大李依然记得那个秋日的黄昏,在暮霭洒入庭院,儿子鸟雀一样蹦蹦跳跳的脚步让暮色变得温暖迷人。开学第一天,儿子报名参加了学校的古琴社团,央求爸爸给他准备一张古琴。在无力购买和无力出门打工的双重困境下,大李的目光落在庭院里那堆长长短短的木头上,那些走失的木屑如雪花飘然而至,而后,锯木声、刨木声、敲打声,以及咳嗽声,宛若梦境一般出现。他要给儿子斫一张古琴,让粗糙的木头涅槃重生,长出绿叶的手指,长出鸟鸣和南风的合奏。

古琴的斫制时间漫长,斫制、灰胎、推光等每一步均须精细打磨。大李告诉我们,他专事斫琴以后,把儿子用过的那张古琴命名为“凤来仪”,那是他斫木求音的初始,寻常木头由笨拙的家具朴素转身,成为接通人间天籁与良操美德的乐器。那张耗时半年的古琴经由儿子的手进入校长的视野时,校长就像看见了传说里的大舜古琴一样,惊得张大了嘴巴:这是诸城人斫制的古琴!类似的情节在古都南京重演了一次。一位斫琴界的前辈抱着“凤来仪”,端详了许久,又看了看风尘仆仆的大李,他说出的每一个字都拨动了大李的心弦:“小伙子做下去吧,斫琴可能改变你一生的轨迹。”

大李斫琴已十年。清晨的阳光、柔和的南风、庭院的花草、向晚的落霞以及内心的欢畅,尽化作古琴上的风景。一间北屋是琴房,排列着蕉叶式、落霞式、虞舜式等六张古琴。他在琴房举办“琅琊雅集”以及各种公益班,古琴爱好者随到随学,分文不取。②“古琴要常弹,不然,它会睡去的。”大李缓缓地说。古琴是有呼吸有知觉的,就像庭院里枝繁叶茂的芭蕉,南风柔和的手指、春雨细细的手指、冬阳温情的手指一一深情弹过,且把手指的纹路和温度探入芭蕉的阔叶。

两间南屋为斫琴室。琴房和斫琴室就像蕉叶的两面,颜色深浅有别,纹理相同,质地一致。斫琴室内墙上悬挂的几组琴板,生动地呈现着开料刨平、手工雕刻图样、裹麻布、上中灰、涂漆糊等时间段落。斫一张琴,须一百多道工序,斫制三年。其中,髹漆最为耗时。说到漆,大李不说大漆致人过敏,而把它视为牙齿锋利的动物:③大漆“咬”人呢,不要碰琴板。

大李所说的大漆是从漆树上割取的一种灰白色的黏稠乳状液。它始终在生长,初为纯洁的白,后褐色,干燥后漆黑一片,就像喧哗的白昼归于寂静的黑夜。髹漆是将鹿角霜灰和大漆调和,擦涂在裹了麻布的琴胚上。鹿角霜粉碎,用筛子分出粗、中、细三种,灰胎也依次分粗灰、中灰、细灰三次,每次都须用那双千锤百炼的手细细打磨,用绸布棉球进行揉粉找平,再用手掌将珍珠粉、橄榄油在古琴表面慢慢推光。干燥的大漆灰胎坚硬如铁,经常磨破手指,流出殷红的血。

回忆被大漆“咬”过的情形,大李依然心有余悸。初学斫琴的他,不知道看似如稀泥一样柔软的大漆,却像野兽一样桀骜不驯。他未戴手套口罩,赤手上阵。结果,手臂、脖子、腿脚都被大漆“咬”出红红的小疙瘩,越挠越痒,疙瘩越多,疼痒难耐,呼吸困难,就像喉咙里塞了一块木头,咳不出来,咽不下去,苦不堪言。斫琴,是双手在木头上的一次危险而快意的旅行,是用大漆灰胎将高山流水、清风明月永久贮存的一次精神冒险。

木头是斫琴人唤醒的,而木头也唤醒了一个木匠。南风缓缓吹,古琴悠悠响。我们踏上归途时,依稀有琴声萦绕耳畔。

(选自《散文百家》)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车入小巷起笔,以踏上归途收尾,首尾圆融,讲述了古密州斫琴人李加涛的故事。
B.农耕时代的恩泽之歌《南风歌》在小巷中飘荡,透露着小巷的静谧和古城人的温润淳朴。
C.斫琴界前辈端详古琴“凤来仪”,高度赞扬了大李的斫琴技艺,勉励他继续“做下去”。
D.斫琴是一件工艺复杂精细且存在着一定危险的事情,但这一过程也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
【小题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单独成句,有强调意味,也与后文大李在琴房举办“琅琊雅集”和各种公益班相契合。
B.句子②是大李的经验之谈,古琴不常弹就会丧失应有的功能而成为摆设品,就会失去生命力。
C.句子③中的“咬”,是一种形象化、生活化的表达,生动写出了大李对大漆致人过敏的感受。
D.句子④“唤醒”一词反复出现,点明了斫琴人和木头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与物的相互成就。
【小题3】“木头”这一物象在文中有多重比喻义,请加以梳理概括。
【小题4】鞠家村东巷推荐大李参加诸城“凡人光芒”年度人物评比,请从“命运”“传承”两个角度中任选一个,为大李撰写一份推荐词,不超过15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风声(节选)

麦家

夜深了。院子里的灯光相继熄灭!只有西楼会议室依然灯光明亮。院子里枪声乍起!

尖利的枪声中夹杂着零星的惨叫声,战斗声,脚步声,会议室里的人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两个蒙面人就如利刃破竹一般,破窗而入,高喊一声不许动!把手举起来!谁也没想到,共军居然敢冒死来营救老鬼。

王田香想去拔枪,忽见又有两个蒙面人破门而入,只好乖乖地举起手。

一双双手相继举起,任凭乌黑的枪口对准,命悬一线。

老鬼,快跟我们走。

快走,老鬼,我们是老虎派来救你的!

肥原似乎不甘心死了都不知道谁是老鬼,一边举着双手一边偷偷环视周围,看到底谁是老鬼。殊不知,所有人都乖乖地擎着双手,或高或低,或直或弯,无一例外。不过肥原也注意到,这些人中只有李宁玉跟王田香一样,颇有点泰然处之的镇静,其他人无不露出了恐惧的神情。白秘书甚至吓得流出了口水,着实丢人。

老鬼,快跟我们走,晚了就不行了!

快走,老鬼,敌人的援军马上就会赶来的,机不可失,耽误不得!

可就是没有人出列,跟他们走。

肥原不经意间发现其中一个蒙面人穿的是总队士兵特制的大头皮鞋,知道可能已被老鬼识破,顿时恼羞成怒,手还没完全放下便破口大骂:滚!都给我滚出去!!

很有些破罐子破摔的意味

原来这是肥原为今天晚上精心策划并组织的一出压轴戏,长时间的开会就是为了把时间熬过去。夜深深,让共军铤而走险,让老鬼自投罗网。可老鬼毕竟是老鬼,资深老辣,历练成精,哪会被这几个小鬼骗过?他们穿的是统一的皮鞋,端的都是制式的枪,哪像老鬼的同志。老鬼的同志来自五湖四海,使的武器五花八门,口音南腔北调,怎么可能这么整齐划一?

不用说,肥原又白打了一张牌。不但白打,还有点丢人现眼。

再说张司令,什么时候这么狼狈过,当着自己的部下乖乖地举起颤抖的双手?肥原采取这么大的行动,居然不跟他打招呼,让他出洋相,简直是胡闹!他忍不住板脸,气呼呼地责问肥原:肥原长,你到底在搞什么名堂?

肥原本就在气恼中,不客气地回敬道:还用问吗?我要引蛇出洞,诱鬼现身。你不觉得你身边的鬼太狡猾了吗,你要觉得我做得不对,有什么高见不妨说来听听。

司令看他气势汹汹,忍了气劝他:依我看,等明天再说吧,等明天这个时候,什么老K、老虎、老鬼都会现身的。

肥原走到李宁玉跟前:我觉得已经现身了,李宁玉,你觉得呢?刚才我看见你静如止水。你为什么这么镇静,能告诉我吗?

李宁玉看着肥原,静静地说:因为我觉得这样卑鄙地活着,老是被你无辜地当共党分子怀疑、讹诈,还不如死了。

(有删改)

文本二:

关于创作的对话(节选)

麦家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感伤变成了愤怒(冷漠、清高的芯子也是愤怒),天真变成了调皮,小说的台子(广场)被四方拆解。小说家开始跟各种现代主义思潮联姻,拉帮结派,各自为政,吹拉弹唱,自娱自乐。这时的小说是不敢天真的,小说一天真,“文学的上帝”就嘲笑,骂你浅薄,没有思想,没有诗意。这一路走下来的下场是:小说走出了读者的广场,走进了文学史。直到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出现,小说天真的一面几乎被他以一己之力牵回头。

我从马尔克斯包括博尔赫斯那里,看到了恢复小说天真一面的契机,也受到诱惑,得出的结论是:要写奇人。别指责我不写常人,常人是人,难道奇人就不是人吗?我们要写的是人,难道奇人就没有人性?我的父母是最平常的人,农民,过着最日常的生活,但他们的生命里其实并无太多人性的考验。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看日头作息,只为一副胃肠,甚至连爱情、孤独都不大有,小小的山村就是天下,如何让他们来体现复杂、泥泞、宽广的人性?人性只有在极端的条件下才能充分体现,这个任务我觉得奇人应该比常人更容易出色完成。可以说,这也是我要写奇人的“思想基础”。

当然,奇人各式各样,为什么我不去写“风清扬”,不写“棋王”,不写“弗洛伦蒂诺·阿里萨”?这必定跟我的经历、知识面、兴趣点相关。战略性地选择在哪里开战是可以谋划的,但仗怎么打,到战术层面,其实是没得选择的,只能跟自己打,抽调自己的各种储备。我无须向你强调,我写的都是虚构的——难道有那么多极端又典型的人生等我花钱去收买?当然,虚构不等于虚假,虚构是为了展现更宽广而深入的真实。格里高尔变成一只甲虫笃定是虚构的,但人在重压之下变形、异化,这是现代人的一种集体真实。至于为什么是一只甲虫而非臭虫,为什么那家庭是那种人物关系、那屋子里那些家具等,正如我为什么要写“特别单位”而非“特别旅馆”一样,都因于作家自身经历,尤其是内心经历。我们有理由怀疑卡夫卡梦见过甲虫(或捉拿过)。我小时候经常做同一个梦,一只翅膀张开来像蓑衣一样的大鸟把我叼走。这只大鸟是英雄,我渴望它救我逃出那个令我倍感孤苦的小山村。这跟我后来写了那么多天才——所谓的英雄——或许是相干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深夜,并写到“西楼会议室灯光明亮”,暗示了在西楼会议室将有大事发生。
B.蒙面人持枪闯入会议室,众人恐惧,而李宁玉却泰然自若,是因为她面对上司的无端猜忌早已心如死灰,甘愿赴死。
C.文中写到老鬼的同志使的武器五花八门,口音南腔北调,怎么可能这么整齐划一,暗写“老鬼”的机警敏锐,反映了地下斗争的复杂。
D.张司令当着众人的面举起双手出尽洋相,可以看出,张司令一开始对肥原的计划毫不知情,他确实与肥原之间存在嫌隙。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点名“夜深了”这一特定背景之后,紧接着就描写尖利的枪声,先声夺人,给人一种紧张而刺激的感受。
B.描写肥原举起双手并偷视他人动作的一段文字,通过对众人动作、神情的描写,把肥原老奸巨猾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C.文中称肥原的伪装特务为“小鬼”,与地下党的老鬼相对,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敌人手段拙劣,地下党员斗争经验丰富,语言幽默而又讽刺。
D.文本利用丛生的悬念展现惊心动魄的隐蔽战线斗争。随着肥原“压轴戏”的失败,故事的悬念由“老鬼”能否安全逃脱转向“老鬼”能否隐瞒身份。
【小题3】文本一画横线的句子,看似作者闲话,实则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这句话的意义。
【小题4】文本二指出,奇人在极端条件下能比常人更充分地展现人性,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这一主张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