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972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与会各国共同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生物资源保护被列入二十六项原则之中。1993年,《生物多样性公约》正式生效,公约确立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其组成部分以及公平合理分享由利用遗传资源而产生的惠益三大目标,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启了新纪元。

作为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中国一贯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中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日臻完善、监管机制不断加强、基础能力大幅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新格局基本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当前,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2020年9月30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指出,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凝聚全球治理合力,提升全球环境治理水平。中国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续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力量。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

材料二:

在这次研究中,我们试图从一个比较整体性的角度,理解年轻人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认知与态度,梳理年轻人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现状,也想进一步探索,如何可以增加年轻人对这个议题的关注、了解与行动。

此次研究的覆盖面较广。在对生物多样性议题的理解与参与上,包含了没有主动关注这一议题的“路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感兴趣的观望者和已经在采取保护行动的行动者等。

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20》,自1970年到2016年间,全球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在短短不到半个世纪消亡了68%,地球生命力指数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平均下降超过一半。

(摘编自《2021年轻人保护生物多样性行动洞察》)

材料三:

据新华社消息,《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阶段会议11日在昆明开幕。10日,中国科学院在昆明植物研究所发布了多项生物多样性成果。

“我国已基本实现了在国家水平摸清主要生物类群和植被类型的目标。”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从生物多样性资源的现状、保护、收集、保藏、开发和利用,及大数据平台建设等方面介绍了中科院相关成果。

2021年发表的《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1版)》中包含了11.5万个生物物种。仅2020年,我国发表的新物种超过2400种,占全球新发表物种总数的10%以上。近年来,中国建立了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其中,鸟类网用卫星追踪器标记了140多种4000多只迁徙鸟类40多亿条数据。正在开展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和即将启动的第三次新疆自然资源科考等将为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本底和变化提供翔实资料。

《中国科学院生物资源目录》汇集了735万份生物资源数据。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保存了17468种、25.8万份生物种质资源,使我国的特有种、珍稀濒危种及具有重要经济、生态和科研价值的物种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中国科学院主导或联合发起的“万犬国际基因组计划”“万种鸟类基因组计划”“万种鱼类基因组计划”等为理解生物多样性起源与演化提供了崭新视角。

张亚平表示,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科学研究对制订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对我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岳冉冉《我国已基本摸清主要生物类群和植被类型——中国科学院发布多个生物多样性成果》)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世界各国都应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B.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签署,1993年《生物多样性公约》正式生效,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启了新纪元。
C.作为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保护之路。
D.面对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等生物多样性现状,中国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续致力于全球环境治理。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21年轻人保护生物多样性行动洞察》研究覆盖面较广,在对生物多样性议题的理解与参与调查上包含了近三成的偶尔参与者。
B.自1970年到2016年间,全球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在短短不到半个世纪消亡了68%,但在调查中有超过60%的受访者并不知道这一数据。
C.调查中超过70%的受访者都认为野生动物种群大量消亡对他们来说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为研究提供了一个比较整体性的角度。
D.日前,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在昆明植物研究所发布了中科院多项生物多样性成果,我国已基本摸清主要生物类群和植被类型。
【小题3】请简要概括我国在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所持的态度和取得的成果。
21-22高二下·江西抚州·期中
知识点:新闻、通讯、访谈报告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让人们进入一个信息狂欢时代。人们惊喜地发现,我国的网民数以每年两位数的比率增长着,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方便地在网上查找资料、购物、理财、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几乎可以做任何所能想到的事。但需要注意的是:一边是越来越多的人对信息时代来临的狂欢,一边却是老年人疏离网络承受着信息稀缺、信息失衡的落寞——这是一条年龄构筑的银色数字鸿沟。

这种老年人对于网络的疏离既体现在上网的人数上,还体现在老年人上网的行为、社会为老年人提供的网络服务等各个方面。从上网行为看,老年人在网上大都不会主动地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而往往是被动的简单信息浏览,他们也不会主动使用网络提供的一些购物、理财等服务,更不用说近年来流行起来的博客写作、网络社交等行为。从网站提供的服务来看,也很少有专为老年人设计的网站,网站的目标群体大都是面向青年人的,在网页内容、网页形式等具体方面都不会专门考虑老年人的特点,因此往往不大适合老年人使用。从数量到质量,老年人都在这场信息盛宴的边缘。

那么这种差异是不是老年人对网络的不需要引起的呢?显然不是。事实上,网络对于老年人的意义一点儿也不比年轻人少:行动不便的他们更需要网络购物、网络理财;孤独的他们更需要网上交流、网上联络;有更多空闲的他们更需要网络游戏、网络休闲。此外,抛开老年人接触网络的个人意义外,我们还应看到它的社会意义,通过互联网,引领老年人进入有意义的学习状态,是健全社会服务体系,打造和谐社会之所需。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老人成为网络时代的旁观者的呢?

韩国学者金文朝等认为,数字鸿沟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接入信息设备和信息(信息的可接入性)的差距;第二是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信息利用)的差距;最后是接入或欣赏信息价值的能力(信息意识)的差距。依据这种理论,我们提出了关于这种银色的数字鸿沟形成因素的三个假设:首先是硬件、资源上的差距,即缺少网络连接所必需的软硬件资源导致老人远离互联网。其次是技术上的差距,即老人缺少信息资源利用的能力使其无法走近互联网。最后是信息的意识问题,它既是前两个因素的结果,反过来又导致了老人对技术的不学习。

对“数字鸿沟”的形成原因进行剖析表明:技术水平、信息意识等因素共同导致了老人对于网络的疏离,因此要跨越这条“银色数字鸿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在观念上强化对银色数字鸿沟的重视,以往对于数字鸿沟的研究大都关注于地域引起的差距上,人们更多的谈论中外的、东西部的、城乡的差别等,对于年龄构筑的这种信息资源获取的差异考虑不多,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老人正在被排除在网络之外,在讨论信息化建设的时候不应该仅涉及横向的地域差距,还要考虑纵向的年龄差异。

第二,各级部门应该加大相应的经济制度上的支持。在硬件上可以考虑对老人上网给予一定补助,或通过政府投资建设一些社区的公共网络基础设施,方便老人使用。在资源建设上应支持建设一批专为老人服务的信息化平台,推出一些面向老年人的服务网站,这些平台可以采用大字体、方便的链接等老人习惯的方式,提供一些老人关心的主题。

第三,关注对老人的信息技术教育。当前对老人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教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不是一个热点话题,但这的确是跨越这道银色数字鸿沟的最大动力。当前,大部分能上网的老人都是靠自学或孩子的指导才接触网络的,因此其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系统性比较差,往往不能应付上网的需要。因此面向老人的信息技术教育是跨越这道银色数字鸿沟的重要途径,通过系统教育,老人可以具备网络遨游的技术,在学习、使用中才会孕育出一定的信息意识乃至信息素养。

(摘编自王吉《跨越银色数字鸿沟》,《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月刊,有删改)

材料二: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帮助老年人充分参与数字生活、共享数字红利,是社会责任,更是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必然举措。弥合数字鸿沟,需要代际支持,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年轻人需要提供操作层面的耐心指导和详细示范,同时给予老年人精神层面的支持和鼓励,倾听与陪伴。另一方面,互联网企业应兼顾特殊群体的需求,通过关注特殊群体的用户体验不断改良、创新新型应用,做好“老人产品”“小众产品”的供应,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怀与温暖,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的双赢。此外,相关部门对于政策制定与落地实施不能“一刀切”,要结合老年群体、困难群体的自身特点,通过设置“其他选项”满足各阶层群体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发生矛盾时积极采用人性化执法化解冲突,确保政策执行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老年人频频陷入“数字围城”,表面上看是技术问题,实则是社会治理精细化的问题。这道题,考验着社会如何善待“互联网+”时代的“老年群体”,也考验着科技发展如何兼顾社会温度,承担社会责任。数字时代的列车高速前行,别忘了回头等一等那些蹒跚的身影,为了今天的他们,也为了明天的我们。

(摘编自费翔东《智能化时代当以人为本》,搜狐网2020年12月07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网民数以每年两位数的比率增长着,越来越多的人几乎可以方便地在网上做任何所能想到的事。
B.老年人对于网络的疏离从网站服务来看体现为很少有专为老年人设计的网站,在网页内容形式等具体方面都不会考虑老年人的特点。
C.材料中对“银色数字鸿沟”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剖析,认为技术水平、信息意识等诸多因素共同导致了老人对于网络的疏离。
D.中国老龄化进程加速,社会有责任帮助老年人充分参与数字生活、共享数字红利,共同努力弥合数字鸿沟。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老年人疏离网络主要体现为老年人大都不会主动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不会主动使用网络购物、理财,更不会使用网络博客写作等。
B.网络对于老年人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通过互联网引领老年人进入有意义的学习状态,是健全社会服务体系,打造和谐社会之所需。
C.依据韩国学者金文朝等人认为的关于银色数字鸿沟三个层次的理论,材料一提出了关于银色数字鸿沟形成因素的三个假设。
D.弥合数字鸿沟,互联网企业不应该关注经济效益,而应担负起社会责任,让老年群体充分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怀与温暖。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银色数字鸿沟”范畴的一项是(     
A.72岁的市民陈美玲,不曾使用过智能挂号缴费机,反复试验了4次都无法操作成功,一时间有些慌乱,最终还是在人工窗口完成了挂号。
B.62岁的赵先生每次谈及自己用“优步”打车的体验时,满满的都是叹息。自2016年7月将所有费用争议处理完后,他再没通过互联网渠道进行过金钱交易。
C.83岁的管同亮跟在澳大利亚工作的孙子视频聊天,孙子在大洋彼岸教他使用ApplePay,并决定明天去试试这东西跟微信和淘宝支付有什么不一样。
D.疫情期间,大连一位老人在通过旅顺站地铁安检处时,安检人员要求其出示个人健康码或疫情通行证,该乘客未能提供并执意进站。
【小题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小题5】跨越“银色数字鸿沟”,需要各相关方怎样做?请结合材料加以概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语言贯通中外思想,超越文化藩篱,推动文明创新,是促进人文交流,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工具,是服务“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支撑。

“一带一路”不仅是经贸通道,也是文明互鉴之路。语言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通过掌握彼此的语言,可以获得一种观察世界的新途径和新起点,增进彼此的交流与对话,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中,加强语言教育与语言传播,能够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互通和文化交流,进而实现“民心相通”。

在全球化时代,欧美著名的跨国公司纷纷制定语言战略,用以处理和解决世界市场带来的跨文化沟通问题,从而消除误解,减少冲突。以美国IBM为例,该公司不仅指定英语作为公司通用语言,同时还确定其他八种语言作为公司沟通语言,为跨文化团队管理和沟通,以及本地化战略实施奠定基础。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进行海外投资,这些都需要语言文化知识作为重要支撑。在对我国海外直接投资风险评估中,与语言紧密相关的文化风险覆盖率高达71. 3%,高于主权风险(46.9%)。近来中国企业在乌兹别克斯坦的生存和发展境遇即表明,中国企业遭遇到的语言障碍,给合资企业或独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甚至导致企业的倒闭和破产。语言是“互联互通”基础工程的重要支撑,建设“一带一路”,必须语言先行!

(摘编自光明网<沈骑:语言能力建设是“一带一路”的基础性工作》)

材料二“一带一路”涵盖世界三大宗教、四大文明、上百种语言,在不同文明、文化之间取得共识将是“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成功的基石。

在人类文化的基地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体现出“一带一路”大战略的高远文明境界。因此中国最终在一带一路上的崛起,必须是以一个文化强国的姿态崛起。

历史上,每一个帝国崛起都有与它崛起相关的全球化地带和文化影响圈,如何建设“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文化圈,打造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呢?   

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应该能较好地与该国的标志性公司及个人相结合,即能够比较自然且有效地被呈现。比如微软和比尔·盖茨,苹果和乔布斯,“脸书”和扎克伯格,谷歌和拉里·佩奇,特斯拉和埃隆·马斯克等就成为“美国梦”的新偶像……如何把中国明星公司及其创始人与中国精神、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更好地相结合并加以有效传递,我们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打造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还要避免一些认知误区,比如简单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其实传统文化更多是资源,只有被成功转化,才能转换为软实力。要想实现打造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的目标,需要整合和转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全球资源,才能打造出既有中国特色又能为国际社会所接受的文化价值体系。

应对文化挑战还要善于利用宗教规律,解决宗教问题。“一带一路”沿线众多国家的广大民众都是某一种宗教的信仰者。如果不尊重宗教规律,甚至回避、抑制宗教,必然导致沿线诸多信教民众的疏离。中国企业在海外遭遇的一些突发事件,往往与员工无意识地触犯了驻在国民众的宗教禁忌有关。

(摘编自中华网《建设“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文化圈》)

材料三   从现实情况来看,“一带一路”沿线上有多种文明和上百种语言并存,国家(地区)间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因此,在实施“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应以沿线国家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差异为着眼点。通过大力促进双边文化的对话与交流、碰撞及融合等方式来消除潜在壁垒,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关系持续稳定发展,促进“一带一路”建设蓝图的顺利实现。对于文化对话的内容,我们一方面要注重加强中华文化“走出去”,以展示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另一方面也要将丰富多样、精彩纷呈的中国现代文化门类和成果展示在各国民众面前,增加文化的辨识度和亲近感。中华文化要想得到“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认同,就要加强双向良性互动和合作沟通,即考虑各国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社会风俗和阅读习惯、风土人情和价值取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宣传。

我国边疆地区一些民族与境外使用相近的语言,他们的民族语言同时也是“跨境语言”,对不同文化的融合能起到很强的润滑和推动作用。北京语言大学等学校已为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几十万留学生。其汉语教育几乎涵盖了“一带一路”沿线所有国家。培养了大量国际知名汉学家。这些人都是文化对话的潜在参与者。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约有50多种国家通用语言和200多种民族语言,且大多为非通常语种。而目前我国此类人才奇缺,亟须培养大量精通沿线国家语言的高层次外语专业人才和语言能力过硬、具有国际视野、能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的领域和行业专才。

由于我国自身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不足,如国际传播力不够、少数商品的质量问题、一些国人在国外旅游中存在不文明行为等问题,对国家形象造成了影响。对此,我们必须主动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国家形象.赢得周边国家的普遍好感与认同。

(摘编自《光明日报》《以文化对话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三则材料都是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深度思考,都强调了语言对文化的互通、共识和共融的重要性,并积极寻求解决现存问题的方法。
B.材料一中我国海外投资风险评估中与语言紧密相关的文化风险的高覆盖率,充分说明了“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语言教育与语言传播对跨国企业的重要性。
C.材料二中每一个帝国崛起的事实,说明建设“一带一路”上的中华文化圈、打造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是中国以文化强国的姿态崛起的必经之路。
D.材料三着眼沿线国家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差异,以双边文化的对话与交流、碰撞及融合等方式来确保周边国家和地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
A.材料一认为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的语言,既是促进“民心相通”的保障,也是服务“互联互通”基础工程的重要支撑。
B.材料一中美国IBM的语言战略和中国企业在国外的生存和发展境遇,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语言在世界跨文化沟通中的重要性。
C.材料二侧重报道的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复杂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挑战,及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强国所采取的应对策略。
D.材料三指出了“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在与沿线国家文化对话方面的优势、劣势及不足,这些劣势和不足急需语言建设来消除和弥补。
E.三则材料虽摘编自不同的媒体,但由于考虑所面对的读者群体,材料在用词方面有相同特点,故而文章风格完全相同。
【小题3】要打造既有中国特色又能为国际社会所接受的文化价值体系,除加强语言能力建设外,我们还需做出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58年,一个电话改变了黄旭华的一生,从此,他的一生与核潜艇结缘。

此前四年,美国建造的世界第一艘核潜艇首次试航;一年前,苏联第一艘核潜艇下水。1958年6月27日,聂荣臻元帅向中共中央呈送《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于潜艇的报告》获批,拉开了中国研制核潜艇的序幕。1959年秋,中国领导人希望苏联帮助中国发展核潜艇,遭到拒绝。毛泽东警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然而,当时连核潜艇长什么样儿也不知道。黄旭华他们只得带着“三面镜子”找有用信息;用“放大镜”搜索相关资料,用“显微镜”审视相关内容,用“照妖镜”分排真假虚实,就这样,中国核潜艇事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在一波三折中发展。

1965年3月,核潜艇研制工作全面启动。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在葫芦岛成立,黄旭华开始了“荒岛求索”的人生。白天养猪、修猪圈、接受批判,晚上黄旭华和同事们潜心于核潜艇事业。没有计算机计算核心数据,就用算盘和计算尺。为了控制核潜艇的总重和稳性,就用磅秤来称。黄旭华和同事们用最“土”的办法解决了尖端的技术问题,同时用创新的思维解决关键问题,核潜艇的形状是采用常规线型还是水滴线型,一度困扰着黄旭华和他的同事们。美国发展核潜艇分三步走,先是采用适合水面航行为主的常规线型,同时建造一艘常规动力水滴线型潜艇,摸索水滴型体的流体性能,在此基础上研制出先进的水滴型核潜艇。依据大量试验和科学论证,黄旭华提出,“三步并作一步走”,研制中国的水滴型植潜艇。

功夫不负有心人。黄旭华和同事们先后突破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和重大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艇体结构、人工大气环境、水下通信、惯性导航系统、发射装置7项技术。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顺利下水。

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

这是世界核潜艇史上罕见的速度;上马三年后开工,开工两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入列。

1981年4月,我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成功下水。两年四个月后,交付海军训练使用,加入海军战斗序列。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4月29日,我国进行核潜艇首次深潜试验。数百米深的深潜试验,是最危险的试验。“核潜艇上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铜板,深潜后承受的外压是1吨多——这么大的艇体,有一块钢板不合格、一条焊缝有问题、一个阀门封不严,都是艇毁人亡的结局!”为增强参试人员信心,减小压力,这位64岁的总设计师做出惊人决定:亲自随核潜艇下潜。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核潜艇不断向极限深度下潜。海水挤压着艇体,舱内不时发出“咔嗒、咔嗒”的巨大声响,直往参试人员的耳朵里钻。黄旭华全神贯注地观察并记录着各种数据。

成功了!当核潜艇浮出水西时,现场的人群沸腾了。

1988年下半年,中国第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完成水下发射导弹试验,意味着中国真正具备了水下核反击能力。核潜艇横空出世,使我国从此摆脱了超级大国的核讹诈。

“为了工作上的保密,我整整30年没有回家。”黄旭华说。

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黄旭华埋头苦干的人生,正是中国核潜艇人不懈奋斗的缩影。

(摘编自刘诗平等《人生,为祖国深潜——记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

注:黄旭华,中国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副指挥,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2020年1月10日,黄旭华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材料二:

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进程中,科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两弹一星”、核潜艇等大国重器,令中国人民挺直腰杆;高铁、跨海大桥等基础设施,夯实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助推中国技术创新由“跟跑”向“并跑”转变,并逐渐向“领跑”发起冲击。这些辉煌成就背后,凝结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与心血,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精神品质得以彰显、传承和发扬。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汇、彼此影响,我们在内外环境上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从内部看,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前景向好,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必须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也需要科技实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从外部看,全球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前夜,科技竞争愈加激烈,各国在能源与资源、信息网络、新材料、医药健康等研究领域持续发力,期望通过重大科技突破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在此背景下,弘扬科学家精神,就要让科学技术更好服务国家发展需要,推动我国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并通过营造科学氛围和科学环境,在全社会集聚起不海攀登的力量,实现科学精神的代际传承,助力科技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

(摘编自丁查岭《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较多笔墨交代事件发生背景,主要目的是说明我国提出导弹原子潜艇制造计划的由来。
B.文章介绍当年核潜艇研制的简陋条件和恶劣环境,凸显了主人公艰苦奋斗、勇于探索的精神。
C.文章将我国当时的研制方案与美国发展核潜艇的方案进行对比,旨在表现我国方案的可行性。
D.文章写64岁的黄旭华亲自随核潜艇做深潜试验,突出表现了他与同事们身先士卒的带头意识。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选取黄旭华“荒岛求索”的事迹,集中表现了老一代科学家的优秀品质,体现了选材的典型性。
B.材料一以核潜艇研制时间为线索,既利于展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过程,又利于展现主人公的精神境界。
C.材料二首段选取多个标志性事件,目的是论证“凝结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与心血”这一观点。
D.材料二第2段分析我国当前面临的形势,利于激发读者的使命感,体现了新闻评论鲜明的针对性和引导性。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科学家精神的一项是(     
A.王振义院士不仅攻克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还培养了陈竺、陈赛娟、陈国强三位院士。
B.邓稼先在美国获得物理学博士之后毅然同国,成为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C.焊接工高凤林屡次攻克运载火箭发动机喷管焊接技术难关,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
D.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津在故宫专心修复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
【小题4】基于材料二中“我们在内外环境上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你认为材料一这篇人物通讯有何社会现实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