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2 组卷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上古神话中,有一支西北大荒神话系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叛神的形象。这里有偷了天帝的息壤跑到人间治水的鲧,后被天帝命火神祝融杀于羽郊,神话说他化为黄龙而入于羽渊。这个叛神很有点近于希腊神话中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不过有书说他不服尧让位于舜而率众造反。这里有人面蛇身而朱发的水神共工,他与火神祝融交战,不胜而怒,头触不周之山,把支撑天地的天柱撞倒,所以才有女娲炼石补天,积灰理水。这里有敢和黄帝争战的刑天,失败后,被黄帝砍下脑袋。断头的刑天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继续拿着干戚作战。

在叛神的诸神中间,以环绕后羿的神话最有叛逆的特色。神话说当尧之时,天上十日并出,草木不生,民无所食。后羿原是天神,奉帝命而降大地,以箭射落九日……后来他爱上洛水之神宓妃,射瞎宓妃丈夫河伯的左眼,被河伯上诉于天帝,而失败于天帝,这时的后羿已是叛神之神了。成为叛神的后羿不能自由上达天都,他西上昆仑取得不死之药,但是不死药带给后羿另一个更大的悲剧;他的妻子嫦娥因为不死的诱惑背叛了他,偷吃不死之药,飞身入月。后羿最后死在他最心爱的学生逢蒙的桃木杖下。逢蒙认为天下能胜过自己的唯有老师后羿,所以设下埋伏,杀了后羿。叛神、叛情、叛师,古代后羿的神话是由叛逆而组成的悲剧。

古代神话中的诗情、悲剧、叛逆,构成了中国文化中的另一个人文意境,存在于后世无数中国人的思想之中,个体自我的成长使它已不再浮现神话所含有的原初隐喻和象征,它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意义。

在这种人文特性的笼罩下,这种叛逆思想在文学上一般衍化为两支系统。一支是作为的知识阶层的情感流露,大都体现为诗词创作常以佯狂的形象出现,流露出一种愤世嫉俗、不与黑暗现实合作的自然情绪;而在具体的文化规约下,这种倾向又大都有隐者的因素,回归自然是这批人所共同具有的美学理想。另一支主要体现了市民精神,尤其是进入明代以后,这种市民精神又主要以爱情婚姻的题材出现,像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许仙与白娘子的民间传说等。

当然,这只是一般而言,的文化与市民文化一直处在相互影响之中,清代的《红楼梦》可以说是融合了当时中国的各种思想精神,其流露出的叛逆精神就很难用某一简单的概念加以框定。

这种人文意义的逐步加强,固然明确了文学的特指内涵,但随着知性原理在思想方法上占统治地位,所观照出的世界也逐渐演化为一个价值的世界、一个有序的世界、一个善恶可辨的世界。这在美学上,反而丧失了神话所体现出的那种原初的混沌与无序,那种更有审美意义的叛逆悲剧。

在美学上,比较接近于神话的,有古典小说《封神演义》。其中哪吒剜肠剔骨,还骨肉于父母,除了表示好汉做事好汉当外,还意味着对亲情的割舍,在当时的道德文化中,确是一种大胆的叛逆。最富悲剧意味的还是纣王的儿子殷效,殷效的母亲因纣王而死,要报母仇就必须杀父,可是他又是殷王的太子,如果要维护殷商的江山,就必须助父抗周。结果终于叛师,违背了答应师父的诺言而抗周,最后惨死在太极图中。这幕悲剧展现出一种人的不可选择的叛逆结果,应该说具有极为震撼人的美学力量。

神话是集合了许多无意识活动的群体思想,具有人类更多的普遍性。后世的文学在具体文化的规约下,则呈现出它的特指含义,因为文明社会的价值判断逐步加强,社会要求代替了人的自然情欲,在知性原理的分割下,逐步丧失了神话所具有的那种原初的隐喻和象征。

(摘编自蔡翔《叛神世界》)

材料二:

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神话大抵以一神格为中枢,又推演为叙说,而于所叙说之神、之事,又从而信仰敬畏之,于是歌颂其威灵,致美于坛庙,久而愈进,文物遂繁。故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且实为文章之渊源。惟神话虽生文章,而诗人则为神话之仇敌,盖当歌颂记叙之际,每不免有所粉饰,失其本来,是以神话托诗歌以光大,以存留,然亦因之而改易,而销歇也。如天地开辟之说,在中国所留遗者,已设想较高,而初民之本色不可见,即其例矣。

(摘自鲁迅《神话与传说》)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北大荒神话系统提供了鲧、共工、后羿、逢蒙等众多叛神形象,从而充满叛逆带来的悲剧性。
B.人文意义的加强使后代文学更强调社会价值判断,丧失了神话原初的混沌与无序所体现的美学价值。
C.《红楼梦》叛逆精神中体现的“士”文化和市民精神,是由古代神话包孕的叛逆思想所衍化的。
D.随着后世对神话的演说,先民当时所遇到的真实的自然现象,以及他们的思想和生活状态全都湮灭。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神演义》中殷效的结局之所以呈现出震撼人的美学力量,是因为他的叛逆体现了人的不可选择性。
B.通过研究不同时代对古代神话进行改易的文学作品,我们能够发掘出不同时代的社会价值观念。
C.鲧偷天帝“息壤”而被杀和他不服尧让位于舜而造反的不同讲述,反映了神话在后世演说中会有改变。
D.面对具体的社会文化规约,市民阶层对婚姻爱情的追求比知识阶层流露的“狂”“隐”情感更具叛逆性。
【小题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人物形象的婚姻或爱情不能体现叛逆思想的一项是(     
A.焦仲卿与刘兰芝(《孔雀东南飞》)
B.觉新与瑞珏(《家》)
C.梁山伯与祝英台(民间故事)
D.张生与崔莺莺(《西厢记》)
【小题4】两则材料都对神话与文学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请分别概括其内容要点。
【小题5】有评论认为,从大闹天宫到修成正果,《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审美力量是逐步减弱的。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论述,作简要分析。
21-22高二下·湖北恩施·期中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近来,人工智能(AI)续写经典小说,其情节曲折却又颇有创意,在一些文化社区和视频网站引发热议。一时间,人类作家能否保住饭碗再次成为讨论话题。

这种担忧并非文学创作领域所独有。在新闻业中,新闻算法程序或所谓的新闻写作机器人早已实现广泛应用。这些程序除了能撰写和发布新闻资讯外,还能基于用户的新闻信息消费行为特征,对后续新闻主题进行智能化筛选和推送,让新闻信息分发更加准确有效。自动新闻写作软件叙事科学(Narrative Science)的开发者甚至认为,未来此类人工智能软件还将逐渐转移到新闻产业链的上端——解释性新闻。同样,在剧本写作、电影剪辑、音乐创作、艺术设计等超越纯粹重复劳动,以人类独特的创造性为存在基础的领域,人工智能的介入程度也越来越深。所有这一切,是否意味着人工智能终将取代人类,成为文化生产的主角?

不可否认,人工智能在不少方面确实比人类要高效得多,但若仅据此就得出人类必将被其取代的结论,显然为时过早。无论人工智能多么接近人脑,其内在的局限性决定了两者之间的差别始终是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而这绝不只是量的差别,更是质的差别。人工智能获得和人一样的自我意识,成为和人平起平坐的意识主体,甚至反过来控制人类,这样的场景基本上只存在于科幻电影的虚构剧情中。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深度学习以及自然语言生成技术完成诗歌创作或小说续写,但这并不意味着机器的思考过程就等同于人类的思维过程,更不意味着人工智能算法机制生产出来的诗歌或新闻等文本产品,与人类生产出来的类似作品具有同等的创造性或文化特征。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工智能技术始终无法突破符号操控的层次,也就无法出现具有心灵和主体观念的机器。它无法像人类那样具有自我意识,从而可以制造出复杂的概念、价值和意义体系。

尽管人工智能算法能对特定的结构化信息进行识别,甚至随着技术的进步,它可以对情绪、情感以及态度等相对复杂和模糊的信息进行甄别和定位,但人工智能在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自身并不会产生相应的复杂情绪和情感反应。它始终不会产生自我概念,对自己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进行解释,从而赋予自身的存在一种意义和价值。而人类意识的独特之处则在于,人类不仅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样做的意义为何,而且对自身行为的意义进行阐释,将其与复杂的情感和社会语境相结合,从而产生无穷的意义阐释的可能性,并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对此前的意义体系进行修正,从而产生特定的观念谱系和文化史。而这些都是只能对信息的符号形式特征进行学习和分析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程序无法做到的。

与人类相比,人工智能即便在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具备分析情绪或软性事实,并识别不规则或异常数据信息的能力,依然无法理解人类表达中的细微之处,也无法形成价值判断和道德使命感。而正是这些无法被量化的意义内涵,影响到人类进行文化创作时独特的表现方式,同时也凸显了人类文化实践丰富的社会和政治意义。

尽管人工智能算法技术快速发展,并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出现突破性的进步,但人工智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类似人类思维过程的意识尚无可能。这种缺陷导致人工智能技术始终停留在不断完善对信息和象征形式进行分析和控制的层次,而无法发展出独立思考的心灵,也就不可能具备人类主体基于大脑神经思维过程和以身心合一性为基础的主体意识所形成的意义建构能力、文化创造性和道德感。

(摘编自黄典林《AI续写名著成爆款 我们该为此忧虑吗》,有删改)

材料二:AI续写最近也火了。最近,记者发现,AI续写名著成了网友们的欢乐源泉,可是AI续写的故事情节让网友们直呼匪夷所思、脑洞大开。AI续写故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AI写不了的。如真正的恐怖故事《狼》则被AI赋予了不一样的现实意义,变了画风,故事中的屠户最终还是被狼吃掉,而这两只狼紧接下来到处兴风作浪,官府出动了三百官兵围剿,却被两只狼击败,全军覆没,于是这下人心惶惶,直到后来有猎人在森林里发现,这两只狼已经寿终正寝,人们才彻底放下心来,而两年后,皇帝驾崩前却说自己梦到了两只恶狼。看完故事网友纷纷觉得,这篇续写十分具有现实意义,让故事多了几分神秘和讽刺。

当然,AI续写还有另外一种画风:武松可以骑虎下山,却惨被王婆断臂;朱自清的父亲背影中,出现了折叠宇宙……

其实,这已经不是人工智能第一次在世人面前展现创作能力。前几年一度流行的AI写诗,便曾赚足舆论的目光。

AI写作能够代替人类创作吗?对此,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张鹏在做客新闻评谈节目时表示:经典作品一定是做到连贯性的情感呈现。当文学阅读已经变成文化消费,在文化消费普及的情况之下,人工智能写作有可能成为文化商品或文化产品。但是不能超越人类,因为作为经典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真正能够形成经典还是靠深度的挖掘人性,让人性在不同的情节中进行变化。

主持人侯贞认为,未来AI写作大有可能会取代网络写手,但真正有思想、有情感共鸣的文学创作必然还是出自人类之手。这就好比服装加工流水线上的操作员会被智能机器人取代,而手工创作工匠却无法被超越一样。

(选自新浪网《新闻评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续写经典小说,引发了人类作家能否保住饭碗的担忧,这种担忧不仅仅是出现在文学创作领域,也存在于其他领域。
B.人工智能的局限性决定了它和人脑的差别,AI获得和人一样的自我意识,这种状况基本上只存在科幻电影的虚构剧情中。
C.虽然AI超越人类尚无可能,但是只要文学阅读变成了一种文化消费并得到普及,AI写作就能成为文化商品或文化产品。
D.《狼》被AI赋予不一样的现实意义,但AI还是不能像人类那样具有自我意识,可以制造出复杂的概念、价值和意义体系。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可以通过软件程序完成文学创作,虽然这只是AI深度学习的结果,却得到了一些网友的肯定与认同。
B.在超越纯粹重复劳动的领域中,人工智能的介入程度也越来越深,这就意味着人工智能将成为文化生产的主角。
C.关于人工智能代替人类创作的话题,有些专家认为AI不能超越人类,因为AI不可能具备人类的思维和能力。
D.尽管人工智能在将来可能出现突破性的进步,但真正有思想、有情感共鸣的文学作品一定还是出自于人类之手。
【小题3】下列各项说法,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未来AI写作大有可能会取代网络'写手””观点的一项是(     
A.AI续写的《桃花源记》,硬生生地续写成了恐怖故事,这不仅颠覆了经典,而且还会误导读者。
B.AI续写的《孔乙己》,孔乙己学会了七种偷书的方法,最后被黑吃黑,情节悚人,内容令人担忧。
C.AI续写的《孔融让梨》,孔融和兄弟们互相让的东西也不断增多,从梨到核武器,直至局面失控。
D.AI续写的《后羿射日》,中国上古神话大战外星文明,借助穿越的艺术形式,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小题4】面对AI续写,人类作家能否保住饭碗呢?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更重视政治的原因,也是为什么中国产生儒家哲学的原因。

中国文化这种重视政治、薄于宗教的特征,当然会给中国文学以很大影响。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所谓政治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毛诗大序》之所以一下子从诗歌的抒情功用谈到政治功用,便是作者的意识深处存在着上述思路之故。

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正如松浦友久指出的:“在比较诗学上,一般认为,‘诗与政治’的课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始于近代。但在中国诗史上,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并且其中表现的‘诗与政治’的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而其传统又一直延续到今天——这都是无与类比的特殊情况。”

(摘编自邵毅平《诗歌:智慧的水珠》)

材料二:

唐代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中国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不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战国时,楚面临强秦的威胁,进步爱国力量与腐朽卖国势力的斗争,推动屈原的创作,而屈原所经历的高层政治体验,则赋予他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献身精神。建安时期,曹操政治集团以其进步的政治路线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式,把因党锢之祸被压抑冷落的士人,重新推向政治舞台,激起强烈的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雅好慷慨”的建安诗歌,正是得力于这种正面推动。继唐诗而起的宋诗,发展到宋中叶,又出现一个繁荣的局面。而其时从仁宗朝庆历新政,一直到神宗朝王安石变法前后,王朝内部政治斗争的焦点,是要克服“累世因循末俗之弊”,挽救长期和平发展中潜伏的危机。诗歌界欧、王、苏、黄等大家,都是在一连串起伏动荡的政治变革中卷入得很深的人物。

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样式——诗歌,它注定要与封建政治发生密切联系。政治影响诗人创作,可以有四种情况:(一)挤占了诗人创作的时间和精力;(二)给诗人以正面鼓舞或推动;(三)打击压抑,导致怨悱;(四)诗人被迫害致死,或彻底沉默。(一)和(四)两种情况只能使创作受损。(二)和(三)两种情况虽有分别,但对于某些诗人,又常常集于一身。如李白、杜甫之入宫廷,便是始而受激励,继而遭压抑。

一般说来,封建时代的士人,总是先由政治给予某种参与的机会,在参与中有所不遂,才会引起怨悱。导致“长吟哦”的“起且僮”(崛起而后困顿),“起”往往在先,由政治直接给予拨动;“佳”伴随于后。“起”与“佳”或是单纯从某一侧面作用于诗歌创作,或是交糅在一起,产生更复杂的影响;或是比较直接地表现为正值,或是要经过创作活动的一番消化转换,才表现为积极有益的效应。能够给诗歌创作以强大推动的政治,不在于它有多么清明或稳定,而在于它要能强烈地率动人心,让人不断地感奋起来,发之于吟咏。封建王朝初期,一般号称盛世,而文学人才可能尚未积累到最丰沛的程度。同时稳定和繁荣不免缓解了士人要求干政的迫切感,诗歌颂美居多,缺乏对政治的深刻卷入,艺术上也缺乏由深广内容带来的要求变革创新的推动力。封建王朝末世,往往陷入大动乱。斗争残酷,兵祸连年,文教停顿,人才短缺,士人对世乱恐惧回避,诗歌也相应衰敝。东汉末(灵帝朝)、隋末、唐末的情况大体如此。一般性地排除了王朝开国期和衰乱期,再结合诗歌史上几个兴盛阶段来着,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比较有活力,能够吸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动士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求的时期,而盛唐则是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时期的最为辉煌的一幕。

(摘编自余恕诚《唐诗风貌》)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只相信人而不相信神,使得协调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成了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大事,协调人神关系则无必要。
B.建安时期,因曹操政治集团的推动,受党锢之祸打击的士人得以重新走上政治舞台,他们满怀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
C.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意在克服各种弊端、挽救潜在危机,当时的几位诗坛大家都深深卷入激烈的政治变革之中。
D.文学人才在封建王朝初期也许一般未积累到最充足程度,同时因时代稳定、社会繁荣,士人参与政治的愿望也不够强烈。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治的本质在于协调人际关系,因此应尽最大可能维护各个体、各集团的利益。
B.诗歌虽与政治有密切的关系,但仍然可以抒发个人情感,这是由其本质决定的。
C.战国时期出现了屈原这样的大诗人,这与楚国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有很大关系。
D.封建王朝末世往往天下大乱,这不只是对诗歌发展不利,对文化事业也是灾难。
【小题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诗与政治关系密切”观点的一项是(       
A.《论语·雍也》:“(子)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B.孔颖达《毛诗正义序》:“感天地,动鬼神,莫近于诗。”
C.元结主张诗歌应该“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
D.陆游《作雪寒甚有赋》:“老人别有超然处,一首清诗信笔成。”
【小题4】白居易在《策林·采诗》中建议:“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这一观点在古代诗人中很有代表性。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观点加以分析。
【小题5】“诗与政治”相关联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之一,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高潮期”出现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论权力的人可以分成两派:一派是偏重在社会冲突的一方面,另一派是偏重在社会合作的一方面。

从社会冲突一方面着眼的,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在上的是握有权力的,他们利用权力去支配在下的,以他们的意志去驱使被支配者的行动。权力,依这种观点说,是冲突过程的持续,是一种休战状态中的临时平衡。冲突的性质并没有消弭,但是武力的阶段过去了,被支配的一方已认了输,屈服了。但是他们并没有甘心接受胜利者所规定下的条件,非心服也。于是两方面的关系中发生了权力。权力是维持这关系所必需的手段,它是压迫性质的,是上下之别。——这种权力我们不妨称之为横暴权力。

从社会合作一方面着眼的,却看到权力的另一性质。社会分工的结果每个人都不能“不求人”而生活。分工对于每个人都是有利的,因为这是经济的基础,人可以较少劳力得到较多收获;人靠了分工,减轻了生活担子,增加了享受。享受固然是人所乐从的,但贪了这种便宜,每个人都不能自足了,不能独善其身,不能不管“闲事”,因为如果别人不好好地安于其位地做他所分的工作,就会影响自己的生活。这时,为了自己,不能不干涉人家了。同样地,自己如果不尽其分,也会影响人家,受着人家的干涉。这样发生了权利和义务,从干涉别人一方面说是权利,从自己接受人家的干涉一方面说是义务。没有人可以“任意”依自己高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得遵守着大家同意分配的工作。可是这有什么保障呢?如果有人不遵守怎么办呢?这里发生共同授予的权力了。这种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是同意。社会分工愈复杂,这权力也愈扩大。——这种权力我们不妨称之为同意权力。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依赖与庇护是孪生关系。依赖的目的是寻求庇护,庇护之下必然形成依赖。不过,与自上而下的庇护关系不同,依赖关系可以存在于地位不平等的双边关系主体之间,也可以存在于地位平等的双边关系主体之间。地位平等的双边交换关系,往往以互惠互利为基础,可以称之为互惠式依赖关系;地位不平等的双边交换关系,往往以强者对弱者的强制力为基础,可以称之为被迫式依赖关系。

与强弱者间的强制性关系不同,互惠互利是传统社会中最为常见的道德要素与行为准则,是传统社会自我整合的基础。它要求社会主体之间共同受惠,共同增益,排斥以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而过度谋求个人私利的“无公德行为”。斯科特曾指出,互惠互利根植于一个最为简单的观念:一个人应该帮助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或者至少不损害他们。费正清则直接用“付出——回报”模式来说明中国人的互惠互利观念。“他有一种安全感,因为他知道,如果履行了指定给他的那部分职责,他可指望这体系内的其他成员反过来也对他履行应尽的职责。”从发生学上看,互惠互利的产生可以发自利益,也可以发自情感,还可以发自价值。以此为标准,互惠式依赖关系可以分成三种类型。

利益互惠式依赖关系源自共同的利益联结。共同的利益是依赖关系形成的首要条件。传统中国是一个以农业文明为特质的国家,以土地为载体的农业生产是农户一切活动的根本。虽然一家一户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是中国农业的基本生产方式,但若离开与他人的互助合作,单家独户是难以生存与延续的。所以,农户往往基于共同谋生的需要,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一种利益互惠式的依赖关系。这种利益互惠式依赖关系强调依赖双方拥有共同的利益需求,共享互助合作中产生的利益增值。

情感互惠式依赖关系源自共同的情感联结。历史上的理性小农与道义小农经常争论不休,其核心命题在于小农的行为动机是受利益驱动还是情感驱动。其实,现实中的小农是一个利益理性与情感道义的综合体。小农既可以基于利益互惠而相互依赖,也可以基于情感互惠而相互依赖。正如滕尼斯开宗明义地指出,传统社区是一个由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群体。在这种人情社会中,“关系中有没有感情,感情的质量如何,都是经常需要考虑的”。情感与利益一样,都可以有效维持互惠式依赖关系的稳定与延续。以共同情感为纽带联结形成的互惠式依赖关系就是情感互惠式依赖关系。

价值互惠式依赖关系源自共同的信仰联结。在传统社会中,面对严峻的自然环境与国家的“无为而治”,小农往往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进行外化,将一种超越村落社会的高高在上的国家力量进行“隐喻”,由此形成了一种神灵崇拜。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具有共同信缘关系的农户,往往自发联合起来,相互合作,形成一种密切的价值互惠式依赖关系。通过共同的信仰活动,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帮扶、相互照顾,以此承担单家独户所不能承担的责任,抵抗单家独户所不能抵抗的天灾人祸,互惠互利,共同维系生存,寻求发展。

(节选自吕传振《互惠式依赖与协商性治理:传统时期乡村治理的运行逻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横暴权力是为维持社会冲突临时平衡的“上下关系”而产生的带有压迫性质的权力。
B.同意权力产生于社会分工带来的社会合作关系,是为“少劳多得”享受付出的代价。
C.同意权力确保权利、义务相统一,使每个人平等地兼具干涉者与被干涉者双重身份。
D.在传统社会中,互惠互利的依赖关系比被迫式依赖关系更稳定,更公平,也更重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横暴权力界定了冲突双方的不平等地位,有助于消除冲突,因此是冲突关系中必不可少的手段。
B.现代商业社会之所以比传统农业社会更强调“契约精神”,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分工日益复杂。
C.人们提倡互惠互利,反对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行为,出发点在于满足利益、情感或价值的需求。
D.费正清“付出——回报”模式表明,中国人对同意权力的信任有利于互惠互利行为的良性循环。
【小题3】根据材料二,对以下具体情境中依赖关系类型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陕北农村若逢久旱无雨,全村人就在龙王庙内许愿祈雨,共同奉献祭品以求天降甘霖。这种“领牲”祭典,可以体现“价值互惠式依赖关系”。
B.农村中赶上某户婚丧嫁娶,各家妇女都来帮忙剪花蒸面,提供仪式用品。这既体现了基于利益互惠而相互依赖,也体现了基于情感互惠而相互依赖。
C.古代农闲之时,各家出人丁服徭役,在官府督促下加固河堤,新修水渠,以应对来年可能的水旱灾害。这体现了“利益互惠式依赖关系”。
D.重阳节,某村在保留祭祖仪式的同时,新增帮扶助农、免费理发、献花祈福等关爱空巢老人的活动。这可以体现互惠式依赖关系三种类型的结合。
【小题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小题5】两则材料对当代平等看待和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都有启发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