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4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文学想象和虚构不能脱离现实,这里的现实包括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关怀三个方面。

现实经验不仅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而且是一种无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即人民大众所体验着的更切身、更深刻的现实。事实证明,往往是那些跟普通人民息息相关的经验和现实更能够引起社会共鸣。比如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底层文学,都因为切中了人民现实经验的敏感点而广为传播,广受好评。

文学想象服从现实逻辑是指写作必须遵循一般的生活情理、历史背景和逻辑因果。很多历史题材作品虽下了很大功夫,但还是在背景知识上出错;有的作品的想象和虚构不顾人物的性格及环境的可能性,这些都有悖于写作的现实逻辑。事实上,即使是诉诸荒诞变形的现代主义作品,现实逻辑也是非常重要的。卡夫卡的《变形记》让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是超越现实逻辑的,但是为了让这个超现实逻辑获得读者的信赖,卡夫卡使用了细致入微的现实逻辑。他写格里高尔成了甲虫靠壳着床,无数细小的脚即使拼命舞动也无法成为着力点帮助他翻身,唤起了读者真切的现实感。可见,超逻辑的现代作品内在也借重于现实逻辑来获取读者的信赖和共鸣。

文学想象并非凌空蹈虚,还必须有真正的现实关怀。现实关怀未必直接体现为现实题材和现实手法,现实关怀是指作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基于对现实问题的关切、思考和热爱。现实关怀既印证着作家作为当代人的当代性,也创造了作品跟现实、时代产生更血肉相连的纽带。

(选自陈培浩《想象与虚构的可能和限度》)

材料二:

在文学创作理论中,有“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这两个概念。“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高度提炼,是另一层次上的更高级的“真实”。

经典文学的真实性绝不是对社会生活简单的摹写和反映,而是在对生活现实高度提纯后,对我们时代本质的深邃洞见,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是历史规律的真、生活本质的真、个人情感的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会看到《牡丹亭》中杜丽娘死而复生,《西游记》中孙悟空上天入地,《浮士德》中浮士德返老还童。除了这些高雅的严肃文学外,还有近来十分流行的穿越类作品以及科幻类作品。这些明显不符合生活真实,但我们不能否定这些作品的“真实性”,因为这是一种基于生活真实、浓缩生活真实的高度艺术真实。

艺术逻辑与生活逻辑之间有一种既贴近又疏离的悖论。文学创作中,创作主体会根据审美规律以及表达需要对客体进行干预。生活逻辑是对生活真实性的高度遵循,但艺术逻辑恰好可以摆脱这种束缚,根据读者受众的阅读期待以及客体自身的表现规律选择恰当的表现主题的方式,这正是艺术逻辑的灵活之处。内容的想象性与形式的艺术性是文学作品非常重要的属性,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富有张力的表现形式更加符合受众期待的视野。

艺术逻辑虽然是以超越生活逻辑的方式把握实际生活的本质规律,但它最终还是达到了对生活逻辑的遵循。虽然杜丽娘死而复生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她向往婚恋自由、争取人格独立的魅力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虽然孙悟空七十二变上天入地不符合生活真实,但他勇敢正义、忠诚聪敏的气质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虽然宝玉衔玉出生不符合生活真实,但他反抗封建礼教的人格魅力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这些变形的、超现实的形象和结构所表达的情感、愿望和理想,从总体上说都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可以说,它们是在超越生活逻辑的更高层次上表达了社会历史的必然要求。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文学艺术是“真实”的,是作者在丰富的、夸张的表现形式下内蕴的“真实”。我们希望看到更多样态的文学形象和文学形式,能看到多样态形式下,那深层次的真实逻辑。

(选自刘江玲《浅谈文学的“真实”》)

材料三:

不论是对于文学写作者还是文学研究者而言,“文学真实”的内部都存在着“现实真实”与“经验真实”两个基本层面,前者指的是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面向的物质实体与真实存在,后者指的是文学主体基于个人化的审美感知和内心体验而产生的真实经验。

自然,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真实”与“经验真实”的复合体,但是试图从文本内在逻辑中抽离出真实的人、事、物,或将其与现实世界建立某种必然性联系,以及诸如此类的论证与寻找,其实意义甚微。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应该更为客观和全面地观照写作者创作与建构出的“文学真实”复合体,正如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俄罗斯文学讲稿》中说过的那样:“对于一个天才作家来说,所谓的真实生活是不存在的:他必须创造一个真实以及它的必然结果。”

(选自教鹤然《“文学真实”的维度》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关怀三个方面指出,好的文学作品必须要如实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
B.在文学作品中真实的生活,是艺术的真实生活,是“现实真实”与“经验真实”的结合,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与现实世界有着某种必然性联系。
C.现实生活的真实不同于文学创作的真实,前者是作者所见所历的真实生活,后者则是经过作者再创造的生活。
D.以上三则材料虽然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认为文学创作要基于现实生活进行想象和虚构,同时又要对现实生活进行加工提炼,将“生活真实”上升为“艺术真实”。
【小题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经验分两种,一种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一种是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而后者往往更能引起社会共鸣。
B.在创作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时,作者可以虚构和想像,但是必须要遵循“现实逻辑”的原则,要充分考虑创作时的环境特点。
C.近来十分流行的穿越类作品以及科幻类作品虽然明显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它们是一种基于生活真实、浓缩生活真实的高度艺术真实,被受众所喜欢。
D.要使一部作品具有“文学的真实性”,不能只依靠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内容,还要依靠各种表达技巧,如夸张、想象等。
【小题3】下列各项中,属于体现“文学的真实性”的一项是(     
A.苏武出使匈奴被羁押十九年,囚禁于冰窖之中,流放到荒寒之地,丁壮而出白发方归。
B.项羽没有采纳谋士的建议杀死刘邦,给了刘邦反击的机会结果兵败垓下,自刎而死。
C.诸葛亮足智多谋,草船借箭、智算华容、七擒孟获、弹琴退敌,赢得了后人的赞誉。
D.袁隆平院士潜心水稻高产,衣着朴素与农民无异,数十年辛劳,实现了“禾下乘凉”的梦想。
【小题4】简要概括材料一在论证上的特点。
【小题5】请举出至少两个作品例子(材料已提到的除外),并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它是如何体现“文学的真实性”的。
21-22高二下·四川内江·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怎样区别真理与谬误呢?1845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尔后,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这样,元素周期表就被证实了是真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300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而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一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加勒于1846年确实发现了海王星这颗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被证实了,成了公认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承认为真理,正是千百万群众长期实践证实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原是工人运动中的一个派别,开始并不出名,反动派围攻它,资产阶级学者反对它,其他的社会主义流派攻击它,但是,长期的革命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终于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

(摘编自《光明日报》1978年5月11日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材料二: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的早期,人们以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路理解实践的思维方式,将“知”与“行”视为内在一体的过程。“知行合一”并非意味着“知”“行”同一,而是说明“知”与“行”是互养相成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既是一种自觉的观念,也是在实践中自觉践履的。求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总是在对已知的范畴有所体悟之后进一步探究未知世界的堂奥,进而在丰富知识结构的过程中使思想力转化为实践能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真知产生于实践并在实践中验证和进一步丰富,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并在创新实践中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者也运用阳明心学探究革命理想与意志力的作用,强调革命道德。例如,陈独秀探究了“王阳明先生训蒙大意”的解释,逐条分析其要义,阐发其现实价值。宋教仁思考了阳明学作为革命的精神动力问题,分析了阳明学的心物观、博爱观的变体,这在他译介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有一定的体现。

为此,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亦应分析王阳明“致良知”对人的德性养成与道德实践的内在规定。“良知”乃“心之条理”,是人们应当遵循的规律。“良知”并非“现成可得”,而是要在实践中养成。“致良知”使人们自觉以“心之力”改变世界,人的实践活动具有目的性,实现目的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动力。阳明心学强调以“心之力”成就自我,以合宜的实践活动为前提,必然体现为“知——行——知”的过程,这也是认识和把握规律的过程。在实践中用心探寻规律并自觉践行,遇到困难而不改其志,始终“敢直其身”,殊为可贵也。“知”与“行”分别是探寻规律和实现目的的前提和途径,共处于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早期传播者理解实践思维方式的探索虽然是初步的,但已呈现其在中国具体化的文化自觉,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相结合的过程中也得到印证。

(摘编自臧峰宇《阳明心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所说的“思维的此岸性”是指人用以证明思维的客观真理性与现实性的社会实践。
B.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因为真理是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只能存在于客观世界。
C.马克思真理与实践的思想和王阳明“知”与“行”的思想,在认识论上二者有相通处。
D.王阳明“知行合一”中,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途径,二者是内在一体,知行同一的。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所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只有实践才能把人的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
B.既然真理是对客观世界规律的揭示,具有客观性,那么凭借思想、理论自身就不能产生真理。
C.如果一种假说是不是真理需要社会实践检验,那么社会实践的普遍性才能检验真理的可靠性。
D.此时此地的真理在彼时彼地未必是真理,因为真理产生于实践并在实践中验证和进一步丰富。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能论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经过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红军长征,全党对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开始有了中国革命必须也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自觉。
B.1888年,恩格斯根据新发现的历史事实为《共产党宣言》“到最后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一句加了注释:“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C.唐代画家戴嵩善画牛,有《斗牛图》一轴,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缩)入两股间,今乃掉(摇)尾而斗,谬矣!”
D.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创立了量子假说,爱因斯坦在普朗克量子假说的启发下,于1905年提出了与经典理论根本对立的光量子假说,从理论上解释了“光电效应”。
【小题4】材料一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简要说明其论证效果。
【小题5】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具体化的文化自觉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红楼梦》第一回中,作者记述了石头对空空道人所说的一段话,这段话将自己这部石头所记与中国古典小说史上那些历来野史”“风月笔墨”“才子佳人”“之乎者也等现象一一对比,反思历来小说之流弊,反复呈示自己的《石头记》不借此套,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叙述我这半世亲见亲闻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等,无不在以小说谈小说,以小说省思小说,成为我国古典小说中元小说的杰出范本。不仅如此,在该书第一回中,作者还通过贾雨村(假语村言)、甄士隐(真事隐)、空空道人等虚构人物之口,多视角地对小说艺术予以反身批判、自我省思,加重了这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最伟大的小说之一的元小说分量。就此而言,《红楼梦》尤其是这第一回,显而易见,是一种显性的元小说

我们可否做这样一个大胆的假设:整部《红楼梦》并没有第一回中上述这些显性的关于小说的自我指涉、自我呈示,而将这些自我省思的思维成果隐含起来,自觉地贯彻到整个小说的创作过程当中,整个小说在人物塑造、人物关系、结构布局、文学语言等方面保持不变——这样一部并无显性的元小说痕迹的作品,它是否还是一部优秀的小说作品呢?从作者对于小说艺术的自我省思来说,它是否含有元小说的元素呢?我认为应该给予十分肯定的回答。这样的一部《红楼梦》尽管没有现在这样显性的元小说叙述方式、更为复杂的嵌套结构,但它仍不失为一部小说杰作,仍与那些历来野史”“风月笔墨”“才子佳人”“之乎者也旧式小说形成鲜明的对照。

实际上,在人类小说艺术史上、整个艺术发展史上,并无那种显性的元小说”“元艺术之征候的小说作品、艺术作品,可能是更大量的艺术存在。其中,并不乏真正的小说杰作、艺术杰作。当我们以艺术之自我指涉、自我省思品格为旨归进行元艺术研究时,我认为既要关注那些显性的元艺术现象,更要关注更大量存在着的隐性的元艺术现象。

之前那些关于元艺术现象的研究,更多地留意于所谓的画中画、戏中戏、艺术中的艺术、作品文本的互文关联,因此也格外关注艺术中的相互影响作用。正如列奥·斯坦伯格所言:一切艺术都受到其他艺术的传染。换句话说就是,一切艺术都要从以往的其他艺术中承继、借用某些元素,与其他艺术文本具有一种复杂的互文性关联。这当然是对艺术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现象很有价值的理论发现与总结,指出元艺术的一个重要指向。不过,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艺术的这种自我省思即元艺术的另一个重要指向,即艺术要想真正具有不同凡响的创造性、独创性,它还要对过往陈腐的艺术传统予以反省、批判,寻找、创造新的艺术语言、艺术呈现方式。正像《红楼梦》中石头对空空道人所表达的那样,它这部石头所记,要想不落凡俗,就必须不借此套,与陈腐的旧传统、旧文本告别,独辟蹊径,实践一种新的艺术法度、美学原则。而这正是古今中外所有优秀的艺术所共同具有的可贵品质。

(摘编自李心峰《关注元艺术》)

材料二:

元艺术这一术语目前还没有引起学术界或艺术界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但是,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已有学者或艺术家提到元艺术这一词语。

《易卜生晚期戏剧的复象诗学》一文中,作者分析了易卜生的一些戏剧所具有的元艺术性,认为艺术家自身的‘元戏剧’,渗透着剧作家的灵魂自审与艺术自审,具有‘元艺术’的品格。而且作者还为元艺术下了一个定义:所谓‘元艺术’,是指作品本身渗透着艺术家对于艺术、艺术家自身的反思,在艺术本质、艺术功能、艺术家的身份与作用等问题上启人深思的艺术。在这里,作者明确指出了元艺术自我反思性,而且把自我反思的对象分为艺术家和艺术两个方面。这是国内较早对元艺术进行明确定义和解释的,但遗憾的是,作者并未继续对元艺术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国外也有学者认为,几乎任何现象之前都可以加上前缀,用来表示某事物的自我指涉、自我意识或自我模仿。因此,元艺术就是这样一种艺术:它可以使我们所创造的任何一种艺术的思维过程、程序和前提都变得明确

所谓的元艺术,简而言之就是关于艺术的艺术,即具有自我意识、自我指涉、自我模仿等特性的艺术。在这里,元艺术,指的是更高级的逻辑形式。按照艺术门类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元艺术分为:元小说”“元绘画”“元电影”“元戏剧”“元舞蹈”“元音乐等。每一种具体的元艺术都有各自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轨迹,各自产生的时间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元艺术的创作要先于元艺术的理论。具体的元艺术的创作要先于这种元艺术的命名。比如,元小说的创作要先于元小说这个名称的出现。在西方,元小说的创作传统源于17世纪,塞万提斯等作家的一些小说作品就显露出了元艺术性。而元小说这一概念则首见于1970年美国小说家兼批评家威廉·H·伽斯《小说与生活中的艺术》一文。

(摘编自张新科《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第一回以小说谈论、省思小说,还多视角地对小说艺术予以反身批判、自我省思,显然属于显性的“元小说”。
B.《红楼梦》凭借具有显性的关于小说的自我指涉、自我呈示的特点,与史上那些旧式小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成为小说的杰作。
C.虽然“元艺术”目前还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但学者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已关注到了它与“自我”的联系。
D.“元艺术”是一种可以使创造的任何一种艺术的思维过程、程序和前提都变得明确的艺术,按照艺术门类的不同,可分为多个门类。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指出对过往陈腐的艺术传统予以反省、批判,寻找、创造新的艺术语言、艺术呈现方式,是《红楼梦》等优秀作品的重要指向之一。
B.元艺术性在17世纪塞万提斯等人的作品里已经显露出来,而“元小说”名称则在20世纪才出现,可见元小说的创作传统要先于理论。
C.材料二认同《易卜生晚期戏剧的复象诗学》中提出的元艺术的“自我反思性”,对其未能对元艺术进行深入探究又抱有一些遗憾。
D.元艺术以艺术本身为研究对象,不但是“关于艺术的艺术”,而且还是“更高级的逻辑形式”。
【小题3】下列说法,最符合所选材料对“元艺术”论述的一项是(     
A.冰心《春水》中“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一诗经常被引用,因而成为“元诗歌”。
B.在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影响下,胡适在国内首先创作了话剧《终身大事》,因此《终身大事》可看作是一部“元话剧”。
C.杜甫创作的论诗绝句《戏为六绝句》中包含了对诗坛创作的评价,是“关于诗的诗”,可以把这组诗理解为“元诗歌”。
D.新编京剧《梅兰芳》,使用“戏中戏”的手法在其中穿插京剧《天女散花》的戏剧片段,可以被看做“元戏剧”。
【小题4】请以一组问句的形式为材料一拟写一个开头段,使之与后文四段话构成总分关系。
【小题5】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西方人有一句恒言说:“艺术是解放的,给人自由的。”这句话最能见出艺术的功用,也最能见出美育的功用。从哪几方面看,艺术和美育是“解放的,给人自由的”呢?

第一是本能冲动和情感的解放。人类生来有许多本能冲动和附带的情感。它们都需要活动,需要发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它们不但常彼此互相冲突,而且与文明社会的种种约束不相容。弗洛伊德派心理学认为,本能冲动和附带的情感仅可暂时压抑而不可永远消灭。如果勉强被压抑下去,会在潜意识里凝聚成精神的疮疖,为种种变态心理和精神病的根源。依弗洛伊德说,我们现代文明社会中人,因受道德宗教法律习俗的裁制,本能冲动和情感常难得正常地发泄,大半都有些“被压抑的欲望”所凝成的“情意疖”。这些“情意疖”潜蓄着极强烈的捣乱力,一旦爆发,就成精神上种种病态。但是这种潜力可以藉文艺而发泄,因为文艺所给的是想象世界,不受现实世界的约束和冲突。在这想象世界中,欲望可以用“望梅止渴”的办法得到满足。有了文艺,本能冲动和情感才得自由发泄,不致凝成疮疖酿成精神病。

第二是眼界的解放。宇宙生命时时刻刻在变动进展中,希腊哲人有“濯足急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的譬喻。所以在这种变动进展的过程中,每一时每一境,都是个别的、新鲜的、有趣的。我们每个人都有所圈、有所蔽,许多东西都不能见,所见到的天地是非常狭小的、陈腐的、枯燥的。诗人和艺术家所以超过我们一般人者就在情感比较真挚、感觉比较锐敏、观察比较深刻想象比较丰富。我们“见”不着的,他们“见”得着,并且他们“见”得到就说得出;我们本来“见”不着的,他们“见”着说出来了,就使我们也可以“见”着。文艺逐渐向前伸展,我们的眼界也逐渐放大。这种眼界的解放给我们不少的生命力量,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活下去。

第三是自然限制的解放。自然世界是有限的,受因果律支配;人由遗传和环境造成,在自然中是极不自由的。人可以说是两重奴隶,首先服从自然的限制,其次要受自己的欲望驱遣。以无穷欲望处有限自然,人便处处觉得不如意、不自由。在艺术创造中,人可以把自然拿在手里来玩弄,剪裁它锤炼它,重新给以生命与形式。每一部文艺杰作以至于每人在人生自然中所欣赏到的关妙境界,都是这样创造出来的。在服从自然限制而汲汲于饮食男女的寻求时,人是自然的奴隶;在超脱自然限制而创造欣赏艺术境界时,人是自然的主事。多受些美感教育,就是多学会如何从自然限制中解放出来,由奴隶变成上帝,充分地感觉人的算尊严。

从历史看,一个民族在最兴旺的时候,艺术成就必伟大,美育必发达。史诗悲剧时代的希腊、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歌德和贝多芬时代的德国,都可以为证。孔子处周衰之际,特致慨于诗亡乐坏,也是见到美育与民族兴衰的关系密切。现在,我们要想复兴民族,必须提倡普及的美感教育。这是负教育责任的人们所应该特别注意的。

(摘编自朱光潜《大美人生:朱光潜随笔》)

材料二:

“五育并举”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美育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新时代,如何更好地理解美育?如何推进学校美育工作?记者日前专访了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

记者:副课,这是长久以来人们对美术、音乐等科目的统称。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可见一斑。目前,一些地方将美育列入中考。对大众而言,人们对美育的认识应该有怎样的提升改变?

王登峰:强化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认清美育的地位和价值。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关涉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精神教育,对人的言谈举止和礼仪规范具有打磨作用。

美育又是以一种创造性的方式和创新的形式来实现的。因此,它与人的创造性思维又有着直接的关系。美育在体现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的同时,又鼓励艺术实践活动用全新的方式去进行,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美育是教育的“磨刀石”。为什么是“磨刀石”?美育是把人的所有的欲望、愿望、梦想首先“打磨"成符合社会规范的表达,在此基础上再朝更加高尚的道德层面去打磨,让他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我们要对学校美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不能仅仅把学校的艺术教育课程当成一个艺术活动,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要把实现最基础的艺术实践活动、艺术体验活动,作为实现美育教学目标最重要的基础。要充分认识学校美育在整个教育改革发展中、在整个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

(摘编自靳晓燕《美育是教育的“磨刀石”》)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弗洛伊德派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在潜意识里凝聚成的精神疮疖,会促使人产生本能冲动和一定的附带情感,是种种变态心理和精神病的根源。
B.诗人和艺术家对天地中的许多东西“见”得到且说得出,所以他们在情感上更真挚、感觉更锐敏、观察更深刻、想象更丰富。
C.美育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与人的创造性思维密切相关,它规定了人们应以全新的方式从事艺术活动。
D.美育是教育的“磨刀石”,对人的言谈举止等具有积极作用,学校美育在教育改革发展中、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育是解放人的,它能给人带来自由,在艺术创造中,人可以把自然拿在手里来玩弄,重新赋予自然生命与形式。
B.人由遗传和环境造成,人的活动离不开物质生存条件的支配,只要有欲望,人就会对受限的生命感到烦恼。
C.长久以来,美术、音乐等被称为副课,可见美育在教育中地位很低,目前一些地方将美育列入中考,说明美育已得到充分的重视。
D.文艺能让人的本能冲动和情感得到自由发挥,可以通过举行艺术实践活动,让处于青春期躁动的学生释放激情和活力。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能作为材料一论据使用的一项是(     
A.鲁迅在日本留学时,通过课堂上播放的电影看到同胞们被作为俄国奸细杀害,另一批同胞却充当神情麻木的看客,他被深深刺痛。
B.朱自清一生著述颇丰,写下许多优美文章,解放战争时期,他选择了挨饿而死也不领带侮辱性的“救济”粮,显示了中国人的民族气节。
C.贝多芬双耳完全失聪后,不与人见面,隐忍着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痛苦折磨,但他在黑白键上写下坚强,表现了对命运的不屈服。
D.歌德爱上一个已经订婚的女子,痛苦不堪,想要轻生,后来他听到一位朋友失恋自杀的消息,便将这事写成小说,来缓解内心的痛苦。
【小题4】材料一脉络清晰,论证方法丰富,请简要说明。
【小题5】强化新时代美育工作需要哪些层面的努力?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