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敖包节历经演变,其宗教色彩不断减弱,世俗性、娱乐性、民族性色彩日渐增强。出于民族认同的目的,孟高勒·达图家族巴音乌拉敖包祭祀仪式音乐,带有明显的鄂温克族标识。

仪式核心层次使用家族成员创作的蒙古语祝颂词、蒙古语歌词的《巴音乌拉敖包之歌》作为象征性的音声符号,出发点则是为了让在场的家族成员和前来参加祭祀的蒙古族、达斡尔族都能听懂,是将家族、族群文化主动融入社区文化的表征方式,扩展了巴音乌拉敖包祭祀仪式的内涵与外延,意图把家族敖包祭祀营造成一个包容、团结、开放性的场域。

随后展示的原创鄂温克语歌曲《思念母亲》,表达了对已故亲人深切的怀念之情。巴音乌拉敖包附近的牧民普遍认为这座敖包的主要功能是祭祀水神,孟高勒·达图家族成员对此也表示认同,但是家族敖包的祭祀对象包含家族的祖先也是应有之义。《思念母亲》中的意象有芦苇包(乌日格柱)、火撑子、哞叫的牛群、母亲挤牛奶与熬奶茶时忙碌的身影。这里有对声音的记忆,对芦苇包里火撑子旁温暖的体感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母亲熬的涩茶的味觉记忆。

巴音乌拉敖包祭祀仪式的中介层次是敖包那达慕,这一仪式环节的开放性最高,因为敖包祭祀仪式规模大,奖品与奖金丰厚,吸引了方圆几百公里的各民族搏克手、骑手赶来参加,其中还有专程从六七百公里外赶来的冠军级别搏克手,比赛现场也围满了各民族的观众。仪式中介层次的象征符号是获奖者的奖牌,骏马、羊等奖品和不菲的奖金。

祭祀仪式的外围层次是敖包乃日,参加的都是主动捐献财物投入敖包祭祀的家族成员和亲友。乃日中最不可或缺的符号是歌声与美酒。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三首歌曲是《花斑鸟》《鄂温克包》(又译为《我的芦苇包》)和《鄂温克人》。《花斑鸟》是一首鄂温克族传统民歌,内容是思念父母,思念兄弟姐妹,思念亲人和昔日的邻居、朋友,恰好体现了作为个体的鄂温克人,其人际关系的差序化特征。

家族成员身份认同的出发点是血缘,直接推动力是亲情,这是连结所有个体的重要纽带。在这种情境下,家族、族群乃至民族认同要高于宗教认同和地域认同。

民族认同离不开对民族历史的追溯。《鄂温克人》歌词中,有对民族起源与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的回溯,对民族历史上著名英雄人物的推崇,对使鹿、通古斯、索伦鄂温克三个族群的民族认同,还有对开拓进取民族精神的热情赞颂,洋溢着民族自豪感。

面对鄂温克族青少年对于本民族语言的认同危机,斯仁巴图教授认识到,没有本民族文字是影响鄂温克族语言传承与传播的一大瓶颈。继1998年鄂温克族学者杜·道尔基先生编著的《鄂汉词典》出版后,斯仁巴图教授也采用拉丁字母的鄂温克语注音符号,编写了鄂温克语入门教材和敖鲁古雅鄂温克语入门教材,他作词的歌曲在“鄂温克音乐网”推出时,就采用这种注音符号书写歌词。

家族敖包祭祀体现了与外群体的区分、对内群体的认同。家族敖包的祭祀场域虽有边界,却是相对开放的。在家族敖包祭祀仪式的核心层次播放蒙古语的《巴音乌拉敖包之歌》,而将歌颂亲情的鄂温克语歌曲《思念母亲》放在仪式的中介层次播放,是民族之间交往互动的结果,使得对家乡这片土地的区域文化认同在一定范围内超越了族群与民族认同。

(节选自《民间“敖包节”仪式音乐的民族化建构》,有删改)

【小题1】下列做法,不属于强化鄂温克族民族认同的举措的一项是(     
A.《巴音乌拉敖包之歌》用蒙古语创作并演唱。
B.敖包节上播放鄂温克语歌曲《思念母亲》。
C.《鄂温克人》歌词追溯民族历史,歌颂英雄。
D.采用拉丁字母的鄂温克语注音符号书写歌词。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思念母亲》是原创的鄂温克语歌曲,能唤起族人的回忆,特别是对母亲的相关记忆。但因为其未能体现巴音乌拉敖包的主要功能,而遭到了附近牧民的普遍质疑。
B.《花斑鸟》是鄂温克族传统民歌,内容是思念亲人和邻居好友,体现了个体的鄂温克人人际关系的差序化特征。特别适合在所有家族成员和亲友聚会的敖包乃日歌唱。
C.孟高勒•达图家族以血缘为纽带,以亲情为推动力,以巴音乌拉敖包为载体,通过祭祀活动促进家族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促进家族、族群乃至民族认同。
D.家族敖包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一方面既有边界,又相对开放,是外在的矛盾;另一方面民族之间交往互动,地域认同与民族认同难分高下,是内在的矛盾。
【小题3】巴音乌拉敖包为强化世俗色彩、淡化宗教色彩作了哪些重要安排?
21-22高三下·浙江杭州·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想象和虚构不能脱离现实,这里的现实包括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关怀三个方面。

现实经验不仅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而且是一种无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即人民大众所体验着的更切身、更深刻的现实。事实证明,往往是那些跟普通人民息息相关的经验和现实更能够引起社会共鸣。比如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底层文学,都因为切中了人民现实经验的敏感点而广为传播,广受好评。文学想象服从现实逻辑是指写作必须遵循一般的生活情理、历史背景和逻辑因果。很多历史题材作品虽下了很大功夫,但还是在背景知识上出错;有的作品的想象和虚构不顾人物的性格及环境的可能性,这些都有悖于写作的现实逻辑。事实上,即使是诉诸荒诞变形的现代主义作品,现实逻辑也是非常重要的。信赖,卡夫卡使用了细致入微的现实逻辑。他写格里高尔成了甲虫靠壳着床,无数细小的脚即使拼命舞卡夫卡的《变形记》让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是超越现实逻辑的,但是为了让这个超现实逻辑获得读者的动也无法成为着力点帮助他翻身,唤起了读者真切的现实感。可见,超逻辑的现代作品内在也借重于现实逻辑来获取读者的信赖和共鸣。

文学想象并非凌空蹈虚,还必须有真正的现实关怀。现实关怀未必直接体现为现实题材和现实手法,现实关怀是指作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基于对现实问题的关切、思考和热爱。现实关怀既印证着作家作为当代人的当代性,也创造了作品跟现实、时代产生更血肉相连的纽带。

(选自陈培浩《想象与虚构的可能和限度》)

材料二:

在文学创作理论中,有艺术真实生活真实这两个概念。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高度提炼,是另一层次上的更高级的真实

经典文学的真实性绝不是对社会生活简单的摹写和反映,而是在对生活现实高度提纯后,对我们时代本质的深邃洞见,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是历史规律的真、生活本质的真、个人情感的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会看到《牡丹亭》中杜丽娘死而复生,《西游记》中孙悟空上天入地,《浮士德》中浮士德返老还童。除了这些高雅的严肃文学外,还有近来十分流行的穿越类作品以及科幻类作品。这些明显不符合生活真实,但我们不能否定这些作品的真实性,因为这是一种基于生活真实、浓缩生活真实的高度艺术真实。

艺术逻辑与生活逻辑之间有一种既贴近又疏离的悖论。文学创作中,创作主体会根据审美规律以及表达需要对客体进行干预。生活逻辑是对生活真实性的高度遵循,但艺术逻辑恰好可以摆脱这种束缚,根据读者受众的阅读期待以及客体自身的表现规律选择恰当的表现主题的方式,这正是艺术逻辑的灵活之处。内容的想象性与形式的艺术性是文学作品非常重要的属性,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富有张力的表现形式更加符合受众期待的视野。

艺术逻辑虽然是以超越生活逻辑的方式把握实际生活的本质规律,但它最终还是达到了对生活逻辑的遵循。虽然杜丽娘死而复生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她向往婚恋自由、争取人格独立的魅力符合人们心底的实;虽然孙悟空七十二变上天入地不符合生活真实,但他勇敢正义、忠诚聪敏的气质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然宝玉衍玉出生不符合生活真实,但他反抗封建礼教的人格魅力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这些变形的、超现实的形象和结构所表达的情感、愿望和理想,从总体上说都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可以说,它们是在超越生活逻辑的更高层次上表达了社会历史的必然要求。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文学艺术是真实的,是作者在丰富的、夸张的表现形式下内蕴的真实。我们希望看到更多样态的文学形象和文学形式,能看到多样态形式下,那深层次的真实逻辑。

(选自刘江玲《浅谈文学的真实》)

材料三:

不论是对于文学写作者还是文学研究者而言,文学真实的内部都存在着现实真实经验真实两个基本层面,前者指的是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面向的物质实体与真实存在,后者指的是文学主体基于个人化的审美感知和内心体验而产生的真实经验。

自然,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真实经验真实的复合体,但是试图从文本内在逻辑中抽离出真实的人、事、物,或将其与现实世界建立某种必然性联系,以及诸如此类的论证与寻找,其实意义甚微。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应该更为客观和全面地观照写作者创作与建构出的文学真实复合体,正如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俄罗斯文学讲稿》中说过的那样:对于一个天才作家来说,所谓的真实生活是不存在的:他必须创造一个真实以及它的必然结果。

(选自教鹤然《文学真实的维度》)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关怀三个方面指出,好的文学作品创作必须要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B.材料二认为现实生活的真实不同于文学创作的真实,前者是一人或无数人所见所历的普遍性现实,后者则是经过作者再创造的生活。
C.材料三指出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真实”与“经验真实”的复合体,因此将文学形象与现实世界建立某种必然性联系的做法意义重大。
D.以上三则材料虽然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认为文学创作要基于现实生活,同时又要对现实生活进行加工提炼。
【小题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经验分两种,一种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一种是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而前者往往更能引起社会共鸣。
B.作者在创作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时,可以虚构和想象,但是有时要遵循“现实逻辑”的原则,要适时考虑当时的环境特点。
C.穿越类作品以及科幻类作品虽然明显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它们是一种浓缩了生活真实的高度艺术真实。
D.通过依靠各种表达技巧,如夸张、想象等表现形式即可使一部作品具有“文学真实性”。
【小题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体现“文学的真实性”的一项是(     
A.祥林嫂遭遇丧夫丧子之痛,深受封建礼教的迫害,在别人祝福时惨死在冰天雪地里。
B.格里高尔经历了工作、经济、精神上的多重压力,内心苦闷,最终不堪重负,在人情冷漠,世态炎凉中凄凉死去。
C.唐太宗识人善用,广听谏言,对魏征倍加敬重,君臣合璧,相得益彰,终于开创了大唐“贞观之治”的辉煌盛世。
D.林冲被高多次设计陷害,忍无可忍,最终在雪中杀死仇人,上梁山走上反抗的道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但这座山峰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这样宋人就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宋人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比如宋人的送别诗多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所以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

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既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宋诗终于与唐诗并驾齐驱,成为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正如钱锺书所云:“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诗与唐诗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成为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莫砺锋《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反映生活几乎无所不包,宋人只能在唐人的基础上继续向深处挖掘。
B.宋诗选材趋向平民化,不再写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具有平易近人的特点。
C.宋诗在艺术上的任何创新都是模仿唐诗、对唐诗风格进行陌生化的结果。
D.宋诗追求平淡,在丰神情韵的唐诗之外创造了古典诗歌的又一美学范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宋诗的艺术成就,重点论述了宋代诗人超越唐诗独树一帜的表现。
B.对于宋诗的艺术风格,文章从两个层面展开论证并指出其与唐诗的不同。
C.文章在论述中多次运用对比,展示了宋人不落窠臼、锐意求新的创新精神。
D.文章先简述宋人面临的困境,再逐层论述其创新,最后总结宋诗的成就地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宋人对唐诗不是既学习继承又开拓创新,宋诗无法取得与唐诗并驾齐驱的地位。
B.宋诗在艺术上的创新成果告诉我们:只有树立明确的参照对象,创新才能取得成功。
C.开拓新领域、选择新角度、追求陌生化等等,都是创新之道,宋诗如此,其他领域亦然。
D.宋诗整体风格趋同而许多诗人风格各异,可见追求整体的统一并不妨碍个体各展所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艺的语言同是社会交接的工具,所以说文艺有社会性。但是我们虽着重文艺的社会性,却与一般从社会学观点谈文艺者所主张的不同。在他们看,政治经济种种社会势力对于文艺倾向有决定的力量;在我们看,这些势力虽可为文艺风气转变的助因,而它的主因仍在作者对于读者的顾虑。各时代、各派别的文艺风气不同,因为读者的程度和趣味不同。汉人的典丽的词赋,六朝人的清新的骈俪文,唐宋人的平正通达的古文,多少都由于当时读者特别爱好那种味道,才特别发达。中国过去文艺欣赏者首先是作者的朋友和同行的文人,所以唱酬的风气特盛,而作品一向是“斗方名士”气味很重。在西方,有爱听英雄故事的群众才有荷马史诗和中世纪传奇,有欢喜看戏的群众才有希腊悲剧和伊丽莎白后朝的戏剧。近代人欢喜看小说消遣,所以小说最盛行,这些都是很粗浅的事例,如果细加分析,文学史上体裁与风格的演变,都可以证明作者时时在迁就读者。

一个作者需要读者,就不能不看重读者;但是如果完全让读者牵着鼻子走,他对于艺术也决不能有伟大的成就。就一般情形说,读者比作者程度较低,趣味较劣,也较富于守旧性。因此,作者常不免处在两难境遇:如果一味迎合读者,揣摩风气,他的艺术就难超过当时已达到的水准;如果一味立异为高,孤高自赏,他的艺术至少在当时找不着读者。在历史上,作者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因袭者,守成者;一是反抗者,创业者。不过这只是就粗浅的迹象说,如果看得精细一点,文学史上因袭和反抗两种势力向来并非绝不相谋的。纯粹的因袭者决不能成为艺术家,真正艺术家也绝不能以为反抗而不因袭。所以聪明的艺术家在应因袭时因袭,在应反抗时反抗。他接受群众,群众才接受他;但是他也要高出群众,群众才受到他的启迪。这话看来像圆滑骑墙,但是你想一想曹植、陶潜、阮籍、杜甫、韩愈、苏轼、莎士比亚、歌德、易卜生、托尔斯泰,哪一个大家不是如此?

一般人都以为文艺风气全是少数革命作家所创成的。我对此颇表怀疑。从文艺史看,一种新兴作风在社会上能占势力,固然由于有大胆的作者,也由于有同情的读者。唐代诗人如卢仝、李贺未尝不各独树一帜,却未能造成风气。一种新风气的成立,表示作者的需要,也表示读者的需要;作者非此不揣摩,读者非此不爱好,于是相习成风,弥漫一时。等到相当时期以后,这种固定的作风由僵化而腐朽,读者看腻了,作者也须另辟途径。文艺的革命和政治的革命是一样的,只有领袖而无群众,都决不能成功。作者与读者携手,一种风气才能养成,才能因袭;作者与读者携手,一种风气也才能破坏,才能转变。作者水准高,可以把读者的水准提高,这道理是人人承认的;读者的水准高,也可以把作者的水准提高,这道理也许不那么浅显,却是同样地正确。

(选自朱光潜《作者与读者》)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有社会学观点的人在看待文艺者的主张时,一般会认为政治经济种种社会势力对于文艺倾向有决定的力量。
B.作者在创作作品时要注重读者对其作品的反应,但不能一味地迁就读者的反应,否则作者就难以有伟大的成就。
C.在文学史上,作者有因袭者(守成者)与反抗者(创业者)之分,而这两种势力完全相互抗衡,无法进行转化。
D.文艺史的发展充分证明,无论是破坏一种风气,还是养成一种风气,无疑都需要作者与读者一起共同携手打造。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各时代、各派别的文艺风气会受到读者认知程度和趣味的影响,如汉人典丽词赋的发达就完全是读者特别爱好它而形成的。
B.读者相比作者来说,他们认知程度较低,趣味较劣,也比较守旧,因此,作者在创作时就会有一定的顾虑,往往处于两难境地。
C.唐代诗人如卢仝、李贺各独树一帜,诗风大胆,有一定的成就,但没有形成一种风气,其主要的原因是没有看好他们的读者。
D.作者与读者相辅相成,前者水准高,也可以把读者的水准提高,反之亦然,这道理是正确的,我们每个人也是要必须承认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的创作有其社会性,作者也时时会迁就读者,从文学作品的体裁与风格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到这一点。
B.聪明的艺术家在处理因袭和反抗时的方法非常得当,他既接受群众,也会高于群众,这样,群众才会接受他。
C.在中国古代,对于作者创作的作品,朋友和同行往往是最早欣赏者,但他们只嗜好唱酬,并不是真正的文人。
D.从文艺史可看出,新风气往往是在旧风气的打破中形成的,作者与读者这两方面的相互推动也是不可或缺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