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23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宣帝本始元年春,诏有司论定策安宗庙功。大将军光益封万七千户,与故所食凡二万户。自昭帝时,光子禹及兄孙云皆为中郎将,云弟山奉车都尉、侍中,光两女婿为东、西宫卫尉,昆弟、诸婿、外孙皆奉朝请,为诸曹、大夫、骑都尉、给事中,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地节二年三月庚午,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下诏复其后世,畴其爵邑,世世无有所与。御史大夫魏相因昌成君许广汉奏封事,言:“今光死,子复为右将军,兄子秉枢机,昆弟、诸婿据权势,在兵官,骄奢放纵,恐浸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以固万世之基,全功臣之世。”帝善之,诏相给事中。后两家奴争道,霍氏奴入御史府,欲躝大夫门;御史为叩头谢,乃去。人以谓霍氏,光夫人显等始知忧。四年,显及禹、山、云自见日侵削,数相对啼泣自怨。曰:“今魏相用事,县官信之,尽变易大将军时法令,发扬大将军过失。又闻民间讙言‘霍氏毒杀许皇后’,宁有是邪?”显恐急,即具以实告禹、山云。禹山云惊曰如是何不早告禹等县官离散斥逐诸婿用是故也此大事诛罚不小奈何于是谋令太后为博平君置酒,召丞相、平恩侯以下,使范明友、邓广汉承太后制引斩之,因废天子而立禹。会事发觉,秋七月,云、山、明友自杀,显、禹、广汉等捕得。禹要斩,显及诸女昆弟皆弃市,与霍氏相连坐诛灭者数十家。八月己酉,皇后霍氏废,处昭台宫。

班固赞曰:霍光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匡国家,安社稷,拥昭立宣,虽周公、阿衡何以加此。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阴妻邪谋,立女为后,湛溺盈溢之欲,以增颠覆之祸,死财三年,宗族诛夷,哀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霍光废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禹山云惊曰/如是/何不早告/禹等县官离散斥逐诸婿/用是故也/此大事/诛罚不小/奈何/
B.禹山云惊曰/如是/何不早告禹等/县官离散斥逐诸婿/用是故也/此大事/诛罚不小/奈何/
C.禹山云惊曰/如是/何不早告/禹等县官离散斥逐/诸婿用是故也/此大事/诛罚不小/奈何/
D.禹山云惊曰/如是/何不早告禹等/县官离散斥逐/诸婿用是故也/此大事/诛罚不小/奈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庙,古代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也可做朝廷和国家政权的代称。
B.封事,密封的紧急奏章。古时臣下紧急奏事,防有泄露,用皂囊封缄,故称。
C.县官,古时朝廷或皇帝的称谓,如“县官急索租。”也指一县的行政长官。
D.弃市,死刑的一种,在人众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示为大众所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宣帝对安定宗庙的功臣论功行赏,霍光受赏食邑一万七千户。自昭帝以来,霍氏家族亲戚多有受封,连为一体,在朝廷盘根错节。
B.霍光死后,汉宣帝不仅亲自到霍光灵堂进行祭悼,还下诏免除其后世子孙的赋税徭役,承袭霍光的爵位和食邑,世世代代,永不改变。
C.魏相向汉宜帝建议,鉴于霍氏家族骄奢放纵的表现,宜设法削弱他们的权力,破坏他们的阴谋,以巩固万世基业,保全功臣的后世子孙。
D.霍氏阴谋造反,想要范明友、邓广汉杀掉宣帝改立霍禹为帝。不巧事情败漏,霍云等自杀,霍禹被处腰斩,受霍氏牵连被杀的有数十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显及禹、山、云自见日侵削,数相对啼泣自怨。
(2)尽变易大将军时法令,发扬大将军过失。
【小题5】文末班固感叹说“死财三年,宗族诛夷,哀哉”,他认为加快霍光家族覆灭的原因是什么?霍光家族覆灭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2022·河北石家庄·模拟预测
知识点: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桓公既得管仲,与鲍叔、隰朋、高傒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说。二年,伐灭郯,郯子奔莒。初,桓公亡时过郯,郯无礼,故伐之。五年,伐鲁,鲁将师败,鲁庄公请献遂邑以平。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鲁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桓公于坛上,曰:反鲁之侵地。桓公许之。已而,曹沫去匕首,北面就臣位。桓公后悔,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管仲曰:夫劫许之,而信杀之,愈一小快耳,而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于是遂与曹沫三败所亡地于鲁。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七年,诸侯会桓公于甄,而桓公于是始霸焉。

(节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

材料二:

奚谓过而不听于忠臣?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公曰:然则竖刁何如?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豮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孰可?管仲曰:隰朋可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君曰:诺。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故曰: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小题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隰朋A可B其C为人也D坚中E而廉F外G少欲H而多信。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倍:指违背、背叛,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词义相同。
B.世家,《史记》中传记的一种体裁,司马迁以其记诸侯贵族之事。
C.迁,指调动官职,与《琵琶行并序》“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迁”词义相同。
D.爱,指爱护、爱惜,与《过秦论》“宽厚而爱人”中的“爱”词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公之所以要讨伐郯国,是因为当初桓公逃亡时路过郯国,郯子对他无礼。
B.桓公想杀掉曹沫,管仲认为杀人一事虽可速决,但会因此失去援手,不可取。
C.桓公请管仲推荐治国人选,管仲推荐隰朋,认为隰朋品行正直适合辅佐君王。
D.桓公不听管仲忠告执意任用竖刁,最后落得死后三个月没人收葬的悲惨结局。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鲁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桓公于坛上,曰:“反鲁之侵地。”
(2)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
【小题5】齐桓公为何得天下?又为何灭亡?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韩玉,温甫,其先相人,曾祖锡仕金,以济南尹致仕。玉明昌五年经义、辞赋两科进士,入翰林为应奉,应制一日百篇,文不加点。又作《元勋传》,称旨,章宗叹曰:“勋臣何幸,得此家作传耶。”泰和中,建言开通州潞水漕渠,船运至都,升两阶,授同知陕西东路转运使事。

大安三年,都城受围。夏人连陷邠、泾,陕西安抚司檄玉以凤翔总管判官为都统府募军,旬日得万人,与夏人战,败之,获牛马千余。时夏兵五万方围平凉,又战于北原,夏人疑大军至,是夜解去。当路者忌其功,驿奏玉与夏寇有谋,朝廷疑之,使使者授玉河平军节度副使,且觇其军。

先是,华州李公直以都城隔绝,谋举兵入援,而玉恃其军为可用,亦欲为勤王之举,乃传州郡云:“事推其本,祸有所基,始自贼臣贪容奸赂,继缘二帅贪固威权。”又云:“裹粮坐费,尽膏血于生民。弃甲复来,竭资储于国计。要权力而望形势,连岁月而守妻孥。”又云:“人谁无死有臣子之当然事至于今忍君亲之弗顾勿谓百年身后虚名一听史臣只如今日目前何颜以居人世。”公直一军行有日矣,将有违约、国朝人有不从者,辄以军法从事。京兆统军便谓公直据华州反,遣都统杨珪袭取之,遂置极刑。公直曾为书约玉,玉不预知,其书乃为安抚所得,及使者觇玉军,且疑预公直之谋,即实其罪。玉道出华州,囚死于郡学,临终书二诗壁间,士论冤之。

子不疑,字居之。以父死非罪,誓不禄仕。藏其父临终时手书云:“此去冥路,吾心皓然,刚直之气,必不下沉。儿可无虑。世乱时艰,努力自护,幽明虽异,宁不见尔。”读者恻然。

(选自《金史•韩玉传》,有删改)


①勤王:指当君王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去救援王室。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谁无死/有臣子之当然/事至于今忍君亲之/弗顾/勿谓百年身后/虚名一听史臣/只如今日/目前何颜以居人世
B.人谁无死/有臣子之当/然事至于今/忍君亲之/弗顾勿谓百年身后/虚名一听史臣/只如今日/目前/何颜以居人世
C.人谁无死/有臣子之当/然事至于今/忍君亲之/弗顾勿谓百年身后虚名/一听史臣/只如今日目前/何颜以居人世
D.人谁无死/有臣子之当然/事至于今/忍君亲之弗顾/勿谓百年身后/虚名一听史臣/只如今日目前/何颜以居人世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玉明昌五年经义、辞赋两科进士”中的“辞赋”在文中是科举考试的科目,而我们通常所说的“辞赋”则是指一种起源于战国时代的文体,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
B.字,指表字。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因称字为表字。
C.“大安三年”中的“大安”为年号。年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后来历代帝王遇到大事、要事,一般都更改年号。每个皇帝都有年号,有的皇帝所用年号多达十几个。
D.“檄”即“檄文”。檄文是古代政府用于征召、晓谕、声讨等的公告、文书,常特指为声讨敌人或揭发叛逆罪行的文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玉不仅文采出众,而且有吏才。他建议开掘通州潞水的河渠,使货物可以通过漕运直达京城,他也因此而被连升两级。
B.韩玉军事才能突出。大安三年,西夏人围攻都城,韩玉受命招兵,十天时间就招了一万人,率军击败西夏军队,缴获牛马千余只,敌人最终连夜撤退。
C.韩玉为人刚直。他对那些贪恋权力观望形势,拖延岁月而守护妻子儿女的将帅很是鄙视,他自己却顾念君主而不计身后名。
D.韩玉蒙冤而死。华州人李公直举兵谋反被杀,李公直曾写信给韩玉,而韩玉并不知道,此信被安抚司获得,怀疑韩玉参与了李公直的阴谋。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不加点。又作《元勋传》,称旨,章宗叹曰:“勋臣何幸,得此家作传耶。”
(2)当路者忌其功,驿奏玉与夏寇有谋,朝廷疑之,使使者授玉河平军节度副使,且觇其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利口巧辞。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浅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哉。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吴王曰:善。虽然,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浅/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哉/
B.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浅/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哉/
C.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浅/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哉/
D.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浅/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兵”指铠甲和兵械,也指军队、军事,文中运用借喻的修辞,指战争。
B.“忿然”指愤怒貌,气愤的样子,“忿然作色”指因愤怒而变了脸色。
C.“外死”指死在国外。文章中指死在本国以外的国家。
D.“相率”指一个接着一个,文中指各诸侯国来朝拜吴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指出田常“忧在内的问题”,说明子贡有扭转时局的才干和超出常人的机谋。
B.子贡游说田常的情节一波三折,“忿然作色”一折,“虽然”二折,“南见吴王”三折。
C.子贡游说夫差和游说田常一样,言辞激烈、诡异,活现出奇智、机敏、诡辩的形象。
D.子贡和烛之武均心系国家安危,临危受命,不惧危险,凭口舌之才退敌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
(2)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
【小题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子贡游说田常时的论辩思路。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