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扈载,字仲熙,北燕人也。少好学,善属文。广顺初,举进士高第,拜校书郎,直史馆。再迁监察御史。其为文章,以辞多自喜。常次历代有国废兴治乱之迹为《运源赋》,甚详。又因游相国寺,见庭竹可爱,作《碧鲜赋》,题其壁,世宗闻之,遗小黄门就壁录之,览而称善,因拜水部员外郎、知制诰。迁翰林学士,赐绯,而载已病,不能朝谢。居百余日,乃力疾入直学士院。世宗怜之,赐告还第,遣太医视疾

初载以文知名一时枢密使王朴尤重其才荐于宰相李穀久而不用朴以问数日扈载不为舍人何也穀曰:非不知其才,然载命薄,恐不能胜。朴曰:公为宰相,以进贤退不肖为职,何言命邪?已而召拜知制诰。及为学士,居岁中病卒,年三十六。议者以穀能知人而朴能荐士。

是时,天子英武,乐延天下奇才,而尤礼文士,载与张昭、窦俨、陶穀、徐台符等俱被进用。榖居数人中,文辞最劣,尤无行。昭、俨数与论议,其文粲然,而穀徒能先意所在,以进谀取合人主,事无大小,必称美颂赞,至于广京城,为木偶耕人、紫芝白兔之类,皆为颂以献,其辞大抵类俳优。而载以不幸早卒,论议虽不及昭、俨,而不为榖之谀也

呜呼!作器者,无良材而有良匠;治国者,无能臣而有能君。盖材待匠而成,臣待君而用。故曰,治国譬之于奕,知其用而置得其处者胜,不知其用而置非其处者败。败者临棋注目,终日而劳心,使善弈者视焉,为之易置其处则胜矣。胜者所用,败者之棋也;兴国所用,亡国之臣也。王朴之材,诚可谓能矣。不遇世宗,何所施哉?

(节选自《新五代史·周臣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载以文知名/一时枢密使王朴尤重其才/荐于宰相/李穀久而不用/朴以问穀曰/扈载不为舍人/何也/
B.初/载以文知名一时/枢密使王朴尤重其才/荐于宰相/李穀久而不用/朴以问穀曰/扈载不为舍人/何也/
C.初/载以文知名一时/枢密使王朴尤重其才/荐于宰相李穀/久而不用/朴以问穀曰/扈载不为舍人/何也/
D.初/载以文知名/一时枢密使王朴尤重其才/荐于宰相李穀久/而不用/朴以问穀曰/扈载不为舍人/何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宗,古代帝王的庙号,它是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B.赐绯,指皇帝恩赐的深红色的朝服,古代为官者以官服的颜色区分尊卑。
C.宰相,是古代对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与丞相概念完全相同。
D.学士,原意指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泛称官名、有学问的人或文人学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扈载年轻时爱好学习,擅长写文章,以文辞丰富见长,其作品备受世人推崇,周世宗也非常赏识他,屡次升迁他的官职。
B.枢密使王朴向宰相李穀推荐扈载,李穀以扈载命薄,不能胜任为由而长期不任用,后在王朴的追问下才得以授任知制诰。
C.世宗喜好招延天下奇才,尤其礼待文士,但文章最差,没有德行的陶穀,凭阿谀之能竟受到进用,可见识别忠奸的重要。
D.作者认为材料依靠工匠才能制成器物,臣子依靠君主才能受重用,盛世和乱世的区别就在于君主是否能够敢于大胆用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宗怜之,赐告还第,遣太医视疾。
(2)而载以不幸早卒,论议虽不及昭、俨,而不为穀之谀也。
【小题5】最后一段就治理国家而言,作者说明了一个怎样的道理?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
2022高一下·安徽·竞赛
知识点:欧阳修(1007-1072)《新五代史》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王珪,宇叔玠。性沉澹,为人雅正,时大宗召为谏议大夫。帝尝曰:“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珪进曰:“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珪推诚进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②他日进见,有美人侍帝侧。帝指之曰:“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为是邪?非邪?”帝曰:“杀人而取妻,问朕是非,何也?”对曰:“臣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此其所以亡也。’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帝嗟美其言。

③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伎不进,数被让。珪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珪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惭,遂罢。

④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帝谓曰:“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征。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帝称善。

(选自《新唐书》)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朕虽不明,幸诸公相谏正               (2)陛下其性命
(3)君不及尧舜                                   (4)激浊扬清,恶好善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臣闻齐桓公                       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B.引置枢密,责忠效                 近,则游者众
C.杀人而取妻,问朕是非            不知有汉无论
D.贼其夫而纳室,何有不亡乎   无忘乃父之志
【小题3】下面各项与“谏不用,则相继以死”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D.而君幸于赵王
【小题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此其所以亡也。
(2)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
【小题5】②③两段写王珪两次劝谏皇帝方式效果均不相同,请加以简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义方,泗州涟水人。孤且窭,事母谨甚。淹究经术,性謇特,高自标树。举明经,京师,客有徒步疲于道者,自言:父宦远方,病且急,欲往省,困不能前义方哀之,解所乘马以,不告姓名去,由是誉振一时。不肯造请贵势,补晋王府参军,直弘文馆。魏征异之,欲妻以夫人之侄,辞不取。俄而征薨,乃娶。人问其然,曰:初不附宰相,今感知己故也。

素善张亮,亮抵罪,故贬吉安丞。道南海,舟师持酒脯请福,义方酌水致祭。是时盛夏,涛雾蒸涌,既祭,天云开露;人壮其诚。吉安介蛮夷,梗悍不驯,义方召首领,稍选生徒,为开陈经书,行祭奠礼,清歌吹龠,登降跽立,人人悦顺。而亮兄子皎自硃崖还,依义方。将死,诿妻子,愿以尸归葬,义方许之。以皎妻少故与之誓于神使奴负柩辍马载皎妻身步从之既葬皎原武归妻其家而告亮墓乃去

显庆元年,擢侍御史,会中书侍郎李义府纵大理囚妇淳于氏,迫其丞毕正义缢死,无敢白其奸。义方疾当世附离匪人以欺朝廷,内决劾奏,意必得罪,即问计于母。母曰:昔王母伏剑,成陵之谊。汝能尽忠,吾愿之,死不恨。义方即上言:天子置公卿大夫士,欲水火相,盐梅相成,不得独是独非也。今陛下抚万邦而有之,蛮区夷落,罪无逃罚,况辇毂下奸臣肆虐乎?杀人灭口,此生杀之柄,不自主出,而下移佞臣,霜坚冰,弥不可长。请下有司杂治正义死状。帝方安义府狡佞,恨义方以孤士触宰相,贬莱州司户参军。岁终不复调,往客昌乐,聚徒教授。母丧,隐居不出。卒,年五十五。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皎妻少故/与之誓于神/使奴负柩辍马/载皎妻/身步从之/既葬皎原武/归妻其家而告亮墓/乃去
B.以皎妻少/故与之誓于神/使奴负柩/辍马载皎妻/身步从之/既葬皎原武/归妻其家/而告亮墓乃去
C.以皎妻少故/与之誓于神/使奴负柩/辍马载皎妻/身步从之/既葬皎/原武归妻其家/而告亮墓乃去
D.以皎妻少/故与之誓于神/使奴负柩辍马/载皎妻/身步从之/既葬皎/原武归妻其家/而告亮墓乃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师”与“乃强起扶杖,执图寺后”(《促织》)两句中的“诣”字含义相同。
B.“解所乘马以”与“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出师表》)两句中的“遗”字含义相同。
C.“欲水火相”与“直挂云帆沧海”(《行路难》)两句中的“济”字含义相同。
D.“霜坚冰”与“天戴其苍,地其黄”(《少年中国说》)两句中的“履”字含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想将夫人侄女嫁给王义方,王义方因为魏征正处高位,不愿趋附权贵而拒婚;魏征去世后,王义方却主动上门求娶以报答魏征的知遇之恩。
B.王义方急人所困,在去京城应试的路上,襄助陌生人;好友侄子张皎临终前把妻儿托付给他,他历经万难安葬了友人,还护送其妻儿返回家乡。
C.王义方被贬吉安,以传播儒学经典为己任,不畏艰难,召集当地首领,逐渐选拔门徒,开班讲学,传授礼乐,教化有方,广大老百姓心悦诚服。
D.李义府贪色违法,逼迫大理寺丞毕正义自缢身亡,朝中无人敢揭露其罪行,唐高宗想赦免李义府,惟有王义方站出来,历数其罪状并请求治罪。
【小题4】把文中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父宦远方,病且急,欲往省,困不能前。
(2)魏征异之,欲妻以夫人之侄,辞不取。
【小题5】王义方一生官位不高,最高只任御史台侍御史,属从六品的监察官,但他却名登国史,在《旧唐书》《新唐书》中均有其传,《资治通鉴》中也有记载。请根据上文概述王义方能载于正史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材料二: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自生民以来,一治一乱,旋相消长,未有去仁而兴、积仁而亡者。甚哉,五代不仁之极也,其祸败之复,殄灭剥丧之威,亦其效耳。夫国之所以存者以有民,民之所以生者以有君。方是时,上之人以惨烈自任,刑戮相高,兵革不休,夷灭构祸,置君犹易吏,变国若传舍,生民膏血涂草野,骸骼暴原隰,君民相视如髦蛮草木,几何其不胥为夷也!否闭极而泰道升,圣人作而万物睹,指挥中原,兵不顿刃,向之滔天巨猾,摇毒煽祸以害斯人者,蹈鼎镬斧锧之不暇岂非人邪天与人相为表里和同于无间。圣人知天之所助,人之所归,国之所恃以为固者,仁而已,非特三代然也。

尧舜之盛、汉唐之兴、秦隋之失、魏晋之亡、南北之乱,莫不由此也。五代距今百有余年,故老遗俗,往往垂绝,无能道说者,史官秉笔之士,或文采不足以耀无穷,道学不足以继述作。使五十有余年间,废兴存亡之迹、奸臣贼子之罪、忠臣义士之节,不传于后世,来者无所考焉。惟庐陵欧阳公,慨然以自任,盖潜心累年而后成书。其事迹实录,详于旧记,而褒贬义例,仰师《春秋》,由迁、固而来,未之有也。至于论朋党宦女、忠孝两全、义子降服,岂小补哉,岂小补哉!

(节选自陈师锡《<五代史记>序》)

【小题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蹈鼎镬斧A锧之B不暇C岂非人邪D天与人相为E表里F和同G于无间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函,指用匣子装,与《苏武传》中“杖汉节牧羊”的“杖”,用法不同。
B.见,指看见,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的“见”词义不同。
C.传舍,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此处指(轻易、随意地)设置临时住所。
D.史官,即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三代之际史官人数渐多,分工更细。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最后运用《尚书》的名言“满招损,谦得益”,指出国家的盛衰也在于人事。
B.“岂独伶人也哉”表明导致身死国灭的不只是伶人,使文章有了更广泛的教育意义。
C.陈师锡认为五代时期祸乱败亡反复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出现如尧舜一样的圣人。
D.将奸臣贼子的罪过、忠臣义士的气节等历史详实地记录下来,这对后来者意义重大。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2)自生民以来,一治一乱,旋相消长,未有去仁而兴、积仁而亡者。
【小题5】陈师锡认为欧阳修编撰的《新五代史》有哪些突出的优点?请简要概括。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