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鬃马

贺敬涛

壮硕紧实的肌肉如同雕刻般凸起,油亮血红的毛发像披了鲜红的毯子,高高扬起的鬃毛迎风飘动,粗大的鼻孔猛烈地喷着白气,由于连续地奔跑、渗出的汗水闪耀着红光,像是在流血。

这是一匹纯正的蒙古红鬃马。

红鬃马兀立在队列中间,对面乌压压排列着一个日本骑兵中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此刻,凛冽的寒风像一头发怒的野兽,横冲直撞,涤荡着山野,在这荒凉的山谷里,呜咽嘶鸣,鹅毛般的雪花迎面扑来,拍在脸上沙沙地疼。

红鬃马摆动了一下头,两边是十四匹八路军骑兵团的战马,火车头”“黑骏马”“青花梨……高扬着头,喷着白气,躁动着,不停地用前蹄刨着脚下的积雪。

红鬃马背上威然端坐着杨班长,灰布军装整齐地扎进皮带里,乌亮的马枪背在身后,细长的马刀笔直地立在右侧,刀背轻薄,刀刃锋利异常。他目光如炬,充满杀气,左手轻抚着红鬃,像每次大战之前一样。

此时,风雪戛然而止。

老杨同志,这次你的任务,是带领你的骑兵班引开敌人,掩护大部队转移,敌人是一个中队的日本骑兵!骑兵团周团长脸色铁青,眼睛盯着杨班长,有问题吗?

没问题,保证完成任务!杨班长挺直了身板,后脚跟猛的一磕,举手行了个军礼。

走出团部,红鬃马正静立在那儿,高扬着头,目视前方,仿佛一百年、一千年,就那样立着,像一尊雕像,左腿上一道五厘米的伤疤分外抢眼,那是与日本骑兵激战时挂的彩。

兄弟,一个中队,交给你了!杨班长伏在马耳边交代完,像蚱蜢一样飞身上马,一抖马缰,红鬃马一声长啸,飞驰而去。

唰!那是向前挥动马刀的声音。

骑兵团,冲锋!杨班长的声音炸雷般响起。

战士们高举着马刀,十五匹战马像一股巨大的旋风,向小野中队冲去。

狂风骤然猛烈,雪花打着旋地扫向前方,呼啸声、马蹄声、嘶鸣声、马刀碰击声与呻吟声交织在一起,声震山野。

空旷的开阔地上,红鬃马傲然与小野中队对视,雪地上横躺着十多具尸体和马匹,一匹战马吃力地爬起来,又无力地躺在地上,脖子上的血汩汩地流了出来。

骑兵团,冲锋!杨班长高亢的声音再次响起。

折返时,只有红鬃马立在雪中,它左腿被马刀刺中,鲜血顺着腿注入雪中。杨班长左臂也被砍掉了,血流不停,右手的马刀刀刃已卷了口,手哆嗦不止。

风陡然增大,飞起的雪花飘在杨班长残臂上,白雪瞬间变成了红色羽片,杨班长回望一眼大部队突围方向,仰天大笑,高声呐喊:骑兵团,冲锋!一抖马缰,冲向日本骑兵。

好大的白绢布哇,就在身下,杨班长静静躺在白绢布上,右手举着马刀,斜着身子,嘴巴大张着像在嘶喊,一副冲锋击杀的姿势,身边,立着红鬃马。

红鬃马低下头,衔起杨班长衣角,拖曳着向前挪动,一步、二步……雪地上,徐徐铺展开一匹鲜艳的红帛。

雪花又飘了下来,像白色的蝴蝶在红鬃马面前起舞。

下马!旷野上响起小野的狂叫。日本兵齐刷刷地下了马,士兵们开始在雪地上刨土,咚、咚!土太硬了,日本兵轮番刨着。坑刨好了,日本兵抬起杨班长,轻轻放入土坑中,开始封土,红鬃马却衔着杨班长衣角,半天不松口……

小野走到坟前,双腿并立,恭恭敬敬地弯腰行礼,身后,整个日本骑兵中队默然肃立。

接下来,红鬓马的举动,令小野一行惊呆了!

只见红鬃马绕坟一周,猛然卧倒,头深深地偎依在坟土上,眼眶里流出泪水,许久,它站起身,回头看了一眼覆满雪花的坟茔,径自踉踉跄跄往远方走去……枯树,原野,大山,白雪,正前方就是百丈悬崖。

风雪猛然增大,风,嘶鸣着,一阵猛过一阵,雪,重重拍在马背上,红鬃马吃力地抖擞起身形——那是一匹多么健美的骏马呀,壮硕紧实的肌肉如同雕刻般凸起,油亮血红的毛发像披了鲜红的毯子,高高扬起的鬃毛迎风飘动,粗大的鼻孔猛烈地喷着白气……

红鬃马长啸一声,用尽气力紧走几步,迎着风雪,纵身跳下悬崖……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述了骑兵班在战斗中的壮烈事迹,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塑造形象,表现了中华民族在反侵略战争中不屈的精神。
B.小说使用插叙的手法,在紧张的两军对峙当中,插入周团长安排任务的情节,既交代了故事背景,又舒缓了小说叙事的节奏。
C.杨班长三次带队冲锋,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以牺牲整个骑兵班为代价,成功掩护了大部队的转移,光荣地完成了任务。
D.小说结尾通过红鬃马在杨班长的坟土上偎依流泪后跳崖的情节,刻画出重情重义、视死如归的战马形象,富有革命浪漫主义色彩。
【小题2】本篇小说大量使用烘托的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当今时代,文学艺术难免会受到影音艺术的影响,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2·贵州毕节·三模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八岁的哥哥(节选)

陈忠实

唰——、唰——、唰——

一张粗铁丝编织的双层罗网,用三角木架支撑在沙滩上,他手握一把被砂石赠磨得明光锃亮的钢皮锨,前弓后踮着腿,从沙梁上铲起饱饱的一锨砂石,一扬手,就抛甩到罗网上,于是就发出这种连续不断的、既富于节奏而又沉闷单调的响声。

一切都显得十分简单:抛沙取石,卖石头挣钱。只需给手心喷上唾液,摸紧锨把儿,使足劲儿,出力流汗就解决一切问题了。不要精心的谋划,也不必过细的算计,只要一天三顿塞饱肚子,胳膊上有源源不断的力气产生出来就行啰……绕口的数学公式呀,冗长的政治名词的概念呀,堆积如山的数理化习题呀,令人恤恤不安的频繁的考试呀,都像脚印一样留在身后,遥远而又冷寂了,他——18岁的高中毕业生曹润生,作为一个年轻的庄稼汉,加入到曹村庄稼汉们庞大的劳动大军中来了。

一切既显得简单,也很自然。

他背着书包,车架上捆绑着被褥卷儿,网袋里装着脸盆、牙具和杂物,涉过小河,从五里镇中学回到曹村来了。

父亲在门口的槐树下,正用一把铁梳子给黄牛梳制着皮毛,抬起头,淡淡地问:“念完了?”

“完了”他说,也是波淡的口气,“毕业了。”

“大学……考得咋样?”

“不咋样”

父亲就不再问了,继续用铁梳子梳刮黄牛卧圈时粘在臀部和肚皮上的粪便和土屑。他只精通作务庄稼和养育牲畜,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到一块的粗笨庄稼汉,对于儿子念书和考学的事,大约连问询的话题也找不出来……

一月后,他接到一封信,那是高等学校统考成绩通知单。他看了一眼,就塞到裤兜里去了,结果是羞于让人再看一眼,或者告诉他人的。

“润娃,心放开!”父亲显然猜透了信的内容,不用询问,就朗声宽慰儿子,“而今考大学跟中状元一样,太难咧!听人说,咱小河一川几十个村子,只考中了一个女子,人说那女子连着考了三年才得中……”

“嗯……”他不置可否地应着。

“你要是不死心,再念一年,明年再考一回,爸供给你。”父亲说,“爸做那几亩庄稼,还成哩!”

“不咧!”润生苦笑着摇摇头,口气却是坚定的,他的高考成绩离得那个录取的分数杠儿,距离太远了。他看着父亲皱皱巴巴的脸颊上的笑纹,反倒难受了,是啊!他供给他念到高中毕业,花了多少钱哪!而他却把好多时间抛洒在五里镇中学的篮球场上了,他断然说:“不用补习了,爸。”

“那也好!而今做庄稼,日子也好过了。”父亲轻松地笑着,仍然在替儿子宽解。在他看来,年轻人都想通过念书考试而进入城市,达不到目的的就三心二意,连做庄稼也觉得没意思了。他说:“你看看,天底下的庄稼人有多少……甭在心!”

他和父亲在自家的责任田里秋收,掰苞谷,掐谷子,随后就在收获过庄稼的田地里播种下麦子,当秋收秋播的忙季一过,父子俩闲不了。

“得寻个活儿干呀!庄稼人怎能闲吃闲坐呢?”父亲在灯下抽着旱烟,“整整一个冬天,整整一个春天,到搭镰割麦,地里没活儿。润娃,你得搞个营生呀!”

“我早想好了——”润生看父亲一眼,胸有成竹地说,“我要养蜂,爸,我把一本《养蜂学》看得快要背过了。”

“哪来的本钱呢?”父亲总是切实地想问题,“一箱蜂要七、八十块,咱能买起几箱呢?养得少,划不着:养得多,又没那么大的本钱……”

“给我买一张罗网。”润生早有打算,“我下河滩捞石头,挣下线来买蜂。东场村俺同学家养了十群意大利蜜蜂,他爸不会管理,没赚着利,不想养了。我想把他那些蜜蜂连窝端过来,我今年捞一冬石头,挣的钱差不多够了。”

“你爱弄,就去弄那蜂儿去。”父亲从来不违拗儿子,总是顺着儿子的兴趣。

他扛上铁锨和罗网,走出自家小院低矮的门楼,下了场楞,下河滩来了。河滩里刚刚落下头一场小雪,冬小麦嫩绿的叶尖翘在薄雪上头,像河岸两边的庄稼人一样,在宽阔的沙滩上,选择一道石头多的沙梁,用三角木架支撑起罗网,用铁锨抛起第一锨砂石,石头撞击崭新的铁丝罗网的第一声响亮的声音,新奇而又陌生,长久地留在他的记忆里。

他没有烦恼,倒是很踏实地在曹村门前的沙滩上撑起了自己的罗网。他学业平平,只是个中等生,对于参加高考,本来就缺乏一定要考中的狠劲,结果自然是早可预料的。因为所望不高,失败时也就减轻了痛苦的程度。他喜欢蜜蜂,那个神秘的王国比什么大学现在都令人动心;他喜欢养蜂人的生活,天南海北去赶花采蜜……为了尽快地把东杨村那十群蜜蜂买过来,他现在必须埋头苦干,拼命轮动铁锨,从一锨一锨抛起的砂石中,挣下买蜂的钱来!东杨村那个同学他爸,简直是个大笨熊,把二十多箱可爱的金黄色的意大利纯种蜜蜂,弄死了大半,太可惜了……到他攒下千元款项的时候,就要把那十箱蜜蜂连窝端过来。那时候,他就扔下铁锨和罗网,离开这冬季奇冷而夏天特热的沙滩了……

唰——

曹润生抛着沙子。他穿一件蓝色秋衣,短头发的运动员平头上,热气蒸腾,红润润的脸膛上流着汗水,可胳膊上并不困乏。下河滩近一月来,最初的不适应重体力劳动的时期已经过去了,双手已经磨出厚硬的茧子,无论速度和耐力,乃至捉锨扬沙的姿势,都完全可以与任何一位庄稼汉相抗衡了。在篮球场上训练出来的四肢,灵活而轻便;膀阔腰细,行动敏捷,连抛沙提笼倒石头的动作,都带着投篮时的优美的姿势。

他抹一把汗,欣赏着不断增高的石头堆子,嘴角常出得意的而又不满足的微笑,像球赛时瞥一眼记分牌上的积分数字的神气。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塑造人物非常细致,父亲“朗声安慰儿子”、润生“苦笑着摇摇头”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B.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他辛苦劳作供儿子上学,但对儿子的学习成绩并不十分关心,“淡淡地问”体现了这一点。
C.小说故事简单,但透露出父亲很多的人生哲学,如“而今做庄稼,日子也好过多了”“庄稼人怎能闲吃闲坐呢”、不能“三心二意”。
D.小说结尾用“得意的而又不满足的微笑”写曹润生看自己劳动成果石头堆子的神态,并借球赛看积分数字来具体生动地描幕。
【小题2】关于曹润生筛沙取石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描写了曹润生筛沙取石的工具以及扬沙的动作,直接勾勒出他劳动的画面。
B.曹润生认为“抛沙取石,卖石头挣钱”比高中学习轻松,因为出力流汗就能解决问题。
C.曹润生以打篮球练就的体魄,筛起沙来得心应手,所以没有对重体力劳动的不适应。
D.曹润生认为养蜂人天南海北的生活很精彩,他对此颇为向往,所以不觉得筛沙辛苦。
【小题3】小说叙述故事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4】主人公曹润生与我们考生年龄相仿,他的经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内容概括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豫让行刺

叶敬之

赵襄子乘着马车,带着一群随从,浩浩荡荡地出了城门。在阳光的照射下,他的脸上发出红扑扑的油光。他的身体随着马车的颠簸,左右摇晃着。

城外不远,矗立着层层叠叠的山岭。山下河道弯曲,河上一座木桥,被垂柳挡住了半边。

开路的随从过了桥,车夫鞭子一甩,催马过桥。谁料,马却咯噔一下停往了。马头乱摇乱晃,马蹄也往后倒退,马屁股碰到了后面的车头。

赵襄子疑虑重重。自从杀了智伯,把智伯的人头做成了饮具之后,他整天疑神疑鬼的;而智伯的臣子豫让刺杀自己未遂,更让他提高了警惕。如今,看到马匹徘徊不前,他又起了疑心。

他拍了拍参乘青荓的肩膀,指着桥下说道:你去看看什么情况。

青荓下了马,正了正头上的帽子,扶了扶腰间的佩剑,往桥下走去。

赵襄子等候着。不知过了多久,青荓没有回来,而桥下也静悄悄的。

赵襄子不耐烦了,又叫了一个随从过去察看。眼见得那个随从下了桥,忽然听得一声尖利的叫喊:主公,不好了!青荓死了!

赵襄子脑子的一下,急忙下了马,扶着腰间的佩剑,三步并两步走近桥头,拐弯下桥。

不用他吩咐,他的随从们也纷纷下马,拔出佩剑,跟着赵襄子下桥。

刚到桥底,赵襄子吓了一跳,不由得往后退了几步。他没有看见青荓,却看见了他的仇家——豫让!豫让垂着头,握着佩剑,脸上的疤痕绷得紧紧的,使他看上去更加丑陋不堪。

而豫让的脚下,就躺着青荓。鲜血浸进了青荓的衣服,往河边汩汩流淌。

赵襄子怒火中烧,他拔出剑来,挥舞着,怒斥豫让道:我原先以为,你不惜牺牲性命替主子报仇,是个义士,所以放了你。谁料,青荓与你是好友,你连他也杀掉,看来你不是义士!且吃我一剑!

豫让并不举剑,抬起头来,脸上竟有晶莹的泪珠。赵襄子的手抖了一下,剑锋低了下去。他催促豫让道:你有什么话赶快说,说了好受死!

豫让因为吞了炭火,噪音嘶哑。他艰难地发出声音来:青荓发现我,欲放我走,则对不起主子;欲将我杀了,又对不起老友,所以自裁身亡。

豫让说完,扔了佩剑,往地上一跪,抚着青荓尸体,大哭起来。声音微弱如蚊虫之鸣,粗粝似老树之皮,似凄风掠过。在场的人,无不低头垂泪。赵襄子提剑的手,也扑地垂了下去。

豫让忽然爬起来,抹了一把眼泪,浑浊的眼光投向赵襄子:我有一事有劳于君。

赵襄子目睹刚才的一幕,敌意已然消失,就允诺道:你说。

豫让道:从今以后,再想刺君,已无可能。何况多年好友,为我而死。只是在主公智伯坟前的许诺未能兑现。能否请君脱下外衣,让我刺上三剑,以报主公?

赵襄子听了,没有言语,把剑交给一个随从,脱下外衣。两个随从上来,接过外衣,各拉一条袖子,来到豫让面前。豫让举剑,跳跃呼喊,连刺三剑,三个洞口,边缘皆染血,赫然出现在衣上。赵襄子见了,不免心惊。

豫让停下剑来,拱手施礼,大呼道:我已报答主公!

说罢举剑,剑光一闪,头颅落地,滚了几滚。目光最后瞥一眼赵襄子,嘴唇略动了动;谢,谢……

豫让的尸体依然直立,不知过了多久,才轰然倒地。

赵襄子为豫让修了一座坟墓。那墓就在河边,桥侧。后人称坟墓为豫让墓,称桥为豫让桥。河水流淌两千年,粼粼清波,至今倒映着墓和桥。

河水不枯,墓桥永恒。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第5期)

文本二:

发生冲突时,刺客们会如何选择呢?从豫让刺杀赵襄子的事迹中可以看出。豫让第一次刺杀赵襄子失败,赵襄子感动其贤,释放了他。于豫让而言,赵襄子有救命之恩。但豫让与智伯的君臣之义让他不可能怀二心而事赵襄子,更不可能放弃为智伯复仇。智伯的国士遇之的恩情与二人之间的君臣之义大于赵襄子的救命之恩,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因此,豫让最终仍然选择了再次刺杀赵襄子。由此可以看出,当发生冲突时,刺客豫让选择了死名之义,三击赵襄子衣而后自杀。

(摘编自高婕《<史记·刺客列传>中的恩义关系》)

【小题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赵襄子的拔剑相向,豫让不躲避不反抗,竟然流下眼泪,说明他对青荓之死深感愧疚,也因失去老友黯然神伤。
B.豫让的复仇之路坎坷,充满艰辛;他三击赵襄子外衣之后的大呼,既是对智伯之灵的告慰,也是对自我扬名的体现。
C.豫让自杀后,其直立的尸体过了许久才轰然倒地,这一超现实的手法,表现了豫让不甘失败、生命顽强的精神品质。
D.小说的最后一段“河水不枯,墓桥永恒”具有象征意义,它意味着豫让对赵襄子的仇恨永远无法消解。
【小题2】关于青荓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荓许久未归且桥下静悄悄的,反常的现象增添了现场的紧张氛围。
B.青荓在杀死与放走豫让的两难之中选择自杀,体现了他的忠义精神。
C.青荓的出现,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衬托了豫让的形象。
D.作者通过正面描写的手法塑造了青荓形象,生动传神,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题3】豫让为智伯复仇,最终不得不以剑三击赵襄子衣服而后自杀,结合文本一、二,谈谈你对豫让价值追求的理解。
【小题4】小说结尾叙写了豫让死后的事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挂在故乡的钥匙

欧阳明

吃过早饭,老栓取下挂在床头墙上的那串钥匙出门了。

钥匙总数36把,老栓记得清清楚楚。钥匙是湾里26户人家委托给他的。

湾里一共27户人,现在家里还住着人的,就老栓一家了。说是一家,其实就老栓一个人。老伴儿两年前患肝癌走了。

老伴儿走后,儿子和女儿劝老栓进城去一起住。老栓想去。湾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太闷了。但他走不了,手里的那串钥匙把他拴住了。

老栓觉得,做人必须讲信用,答应别人的事,哪怕是磨眼儿,也得钻过去。他就对儿子说,等哪天大家把钥匙都拿回去了,我就进城。

26户人家,最初是年轻人去外面打工,后来挣了钱,在城里买了房,就把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接走了。仅仅是每年清明和春节才回来。26户人家的房子都是砖房,有的才建成几年,最少的花了七八万,最多的花了几百万。人走了,房子却搬不走,里面的家具,样式老旧,搬进城也没地方放,送人吧没人要,烧了吧太可惜,毕竟都是钱买的哩。最好是留在老家,请个人看着。请谁呢?只有老栓。那时老栓老伴儿还健在,都不想进城,说城里喝口水都要钱,空气也没乡下好。

最初给老栓钥匙的不多,也就几户人家。后来越来越多,他不得不用一根长长的铁丝串起来。每天老栓都要把那些房子巡查一遍。

大家觉得给老栓添了麻烦,说每年给他点儿钱。他不收,说,钱,我不缺。

老栓说的是实话,儿女给他的钱,他都不知道干啥用。

大家过意不去,就送他烟酒,老栓拒绝,说,医生说我不能再抽再喝了。叫他拿送人。他说,送谁呀?我又不求人办事。

你这样我们过意不去呀!大家说。

一点小事,有什么过意不去的?放心,房子我会给你们看好的!

昨晚下了点儿小雨,路很湿滑,老栓走得左摇右晃的。他从邻居老杨头家开始查看。先看大门的锁有没有动过的痕迹,再开门进去,每间房每间房地看掉没掉什么东西。

一连看了25户,都没有异样,老栓心里踏实多了。但他还不敢彻底放心,还有最后一家。

最后一家的房子是三楼一底,有车库花园,比城里有些别墅还豪华气派。房子是江娃子的。为了回家方便,江娃子花两百万,把村里的土路修成了水泥路,天晴落雨都能过车,大家都说江娃子真好。江家最值钱的还不是房子,是房子里的家具,据说全是红木的,一把椅子就几十万。每次查看,老栓都丝毫不敢大意。

江娃子从小调皮捣蛋。八岁那年,他和生产队长儿子打架,输了,居然一把火把队长家的房子烧去一大半,把他爹活活气死了。初中还没毕业,他便出去了,从此不知是死是活,直到三十多年后才回来。回来时已是省城什么公司的老总,屁股后面跟了一群人,里面居然还有本县的县长。

江娃子家除了院门和大门外,屋里每间房也都装了门,共十道门,全是防盗门,都得用钥匙来开,每次查看都得花上半个多小时。

老栓每把锁每把锁地看了,无异样,再每间屋每间屋看了,也无异样,心中才彻底安稳。

从江娃子家里出来,已近中午。老栓开始回家,手里的钥匙,一路上发出哗哗啦啦的响声,仿佛在和他说着什么。

以前,出去的人清明和春节都会回来,近几年,不知什么原因,有些不回来了,连过年都不回来。有几把钥匙,几年都没拿去用过了。怕钥匙生锈,老栓每月都要用猪油擦一次。

江娃子自从修了房子后,年年清明和春节都要回来。每次回来,天天都要请老栓过去吃饭,每顿都安排他坐上位。老栓先是推辞,江娃子不依,说,您年纪最大,辈分最高,您不坐谁敢坐呀?老栓做梦都没想到,江娃子居然这么出息。

转眼就到了4月。一天,老栓查完房子,前脚刚进院坝,后面就来辆小车。小车里下来的,居然是江娃子。

栓叔,我来拿钥匙,回来时走得慌忙,忘带了。江娃子说。

你怎么回来了?还不到清明呀!老栓有些奇怪。

回来办点儿事。江娃子说。

江娃子回了趟家就走了,走时居然没把钥匙送回来。老栓觉得很纳闷。

两天后,江娃子又回来了。

见了面,老栓就问他,你是不放心我给你看屋子吗?

江娃子呵呵一笑,说,栓叔,您误会了,我这次回来,就不走了。

为啥?老栓很惊讶。

春节吃饭时,您不是说,湾里的那些地都撂荒了太可惜,要是有人来承包就好了吗?我这次回来,就是要搞个农业开发公司,把这些地全租下来,让大家回来一起挣钱。

真的?

现在国家不是提倡要振兴乡村嘛,这两天,我找了县长,说国家有政策支持。

你娃做了件好事啊!老栓笑着翘起了大拇指,抬头朝田野望去。他仿佛看见漫山遍野的杂草,一下子变成了绿油油的庄稼。再低头看看手中的那串钥匙,嘀咕道,你们就可以物归原主了,我也可以进城陪孙子啦!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老栓带着钥匙巡查房子为主要情节,穿插了钥匙的由来、村民的感谢和江娃子的过往,现实与过去交织,有助于丰富小说主题。
B.老栓每天巡查26户人家的房子时的情境描写细致,“手上的钥匙”“仿佛在和他说着什么”,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乡村生活图景。
C.小说中“咋”“害个病”“磨眼儿”“撂荒”“你娃”等字词口语化特征鲜明,它们在文中的出现使小说更富乡村生活的气息。
D.小说以小见大,注重从小事中感受大主题,从一串钥匙说起,家长里短讲邻里故事,举重若轻,将宏大的时代主题巧妙嵌入。
【小题2】小说中的老栓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根据小说中对老栓言行和心理的描写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写老栓巡查房子的过程时,为何详写江娃子家,有什么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