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北海王猛,少好学,倜傥有大志,不屑细务,人皆轻之。猛悠然自得,隐居华。闻桓温入关,披褐诣之,扪虱而谈当世之务,旁若无人。温异之。署猛军谋祭酒。温与秦丞相苻雄等战于白鹿原,温兵不利,死者万余人。温军乏食。六月,徙关中三千余户而归。以王猛为高官督护,欲与俱还,猛辞不就。东海王苻坚,素有时誉,与故姚襄参军薛赞、权翼善。赞、翼密说坚曰:主上猜忍暴虐,中外离心,方今宜主秦祀者,非殿下而谁!愿早为计,勿使他姓得之!坚以问尚书吕婆楼,婆楼曰:仆,刀环上人耳,不足以办大事。仆里舍有王猛,其人谋略不世出,殿下宜请而咨之。坚因婆楼以招猛,一见如旧友。语及时事,坚大悦,自谓如刘玄德之遇诸葛孔明也。王猛日亲幸用事,宗亲勋旧多疾之,樊世,本氐豪,佐秦主苻健定关中。谓猛曰:当悬汝头于长安城门,不然,吾不处世!猛以白坚,坚曰必杀此老氐然后百寮可肃会世入言事与猛争论于坚前世欲起击猛坚怒斩之于是群臣见猛皆屏息。猛为相,坚端拱于上,百官总已于下,军国内外之事,无不由之。猛刚明清肃,善恶著白,放黜尸素,显拔幽滞,劝课农桑,练习军旅,官必当才,刑必当罪。由是国富兵强,战无不克,秦国大治。坚太子宏及长乐公丕等曰:汝事王公,如事我也。六月,秦清河武侯王猛寝疾,秦王坚亲为之祈南、北郊及宗庙、社稷,分遣侍臣遍祷河、岳诸神。猛疾少瘳,为之赦天下。猛上疏曰:夫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是以古先哲王,知功业之不易,战战兢兢,如临深谷。伏惟陛下,追踪前圣,天下幸甚。坚览之悲恸。秋,七月,坚亲至猛第视疾,访以后事。猛曰:晋虽僻处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臣没之后,愿勿以晋为图。鲜卑、西羌,我之仇敌,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言终而卒。坚比敛,三临哭,谓太子宏曰: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邪,何夺吾景略之速也?葬之如汉霍光故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王猛前秦为相》,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坚曰/必杀此老氐/然后百寮可肃/会世入言事/与猛争论于坚前/世欲起击猛/坚怒/斩之/于是群臣见猛皆屏息
B.坚曰/必杀此老氐/然后百寮可肃/会世入/言事与猛/争论于坚前/世欲起击猛/坚怒/斩之/于是群臣见猛皆屏息
C.坚曰/必杀此老氐/然后百寮可肃/会世入言事/与猛争论于坚前/世欲起击猛/坚怒斩之/于是群臣见/猛皆屏息
D.坚曰/必杀此老氐/然后百寮可肃/会世入/言事与猛/争论于坚前/世欲起击猛/坚怒斩之/于是群臣见/猛皆屏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阴,我国古代常把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称为“阴”。
B.敕,古代政府衙署颁布制度、发布命令的文书。
C.社稷,原指土神和谷神,后常常用来代指国家。
D.六合,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也泛指天地或宇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桓温入关后,王猛披着粗布衣服前去拜访桓温,一边摸着虱子一边和桓温谈论着当时的大事,旁若无人,桓温觉得他与众不同。
B.苻坚向吕婆楼请教,吕婆楼力荐王猛,苻坚依照吕婆楼的意思召来王猛,两人一见如故,在吕婆楼和王猛二人辅佐下前秦大治。
C.王猛病重,苻坚亲自到宗庙、社稷祭坛等为王猛祈祷,并派侍卫重臣前往黄河、华岳等地祈求诸神,在王猛稍好转后又大赦天下。
D.王猛上书提醒苻坚,那些古代的圣哲帝王深知建立功业的不易,都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希望苻坚能够追随前代的圣哲帝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猛日亲幸用事,宗亲勋旧多疾之,樊世,本氐豪,佐秦主符健定关中。
(2)放黜尸素,显拔幽滞,劝课农桑,练习军旅,官必当才,刑必当罪。
【小题5】王猛死前留下怎样的遗嘱?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1-22高二下·湖北黄冈·期中
知识点: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陆光祖,字与绳,平湖人,登嘉靖二十六年进士,除浚县知县。兵部尚书赵锦檄畿辅民筑塞垣,光祖言不便。锦怒劾之光祖言于巡抚请输雇值民乃安郡王夺民产光祖裁以法严讷为尚书,雅重光祖,议无不行。及讷改吏部,调光祖验封郎中【注】,既而改文选,益务汲引人才,登进耆硕几尽。又破格擢廉能吏。或由乡举贡士,或起自书吏。由是下僚竞劝,讷亦推心任之,故光祖得行其志。左侍郎朱衡衔光祖,有后言,御史孙丕扬遂以专擅劾光祖。时已迁太常少卿,坐落职闲住。大学士高拱掌吏部,谋倾徐阶。阶宾客皆避匿,光祖独为排解。及拱罢,杨博代为吏部,义之,特起南京太仆少卿。进大理卿。半道丁父艰。万历五年,起故官。张居正以夺情杖言者,光祖遗书规之。及王用汲劾居正,居正将中以危祸,光祖力解得免。御史杨有仁劾光祖受赇请属,杨疑力保持之,事得寝,光祖竞引疾去。入为刑部尚书,帝尝书其名御屏。吏部尚书宋纁卒,遂用光祖代。时部权为内阳所夺,纁力矫之,遂遭挫,光祖不为慑。尝以事与大学士中时行迕。时行不悦,光祖卒无所徇。时行谢政,特旨用赵志臬、张位,时行所密荐也,光祖言,精臣当廷推、不当内降。帝命不为后例。在籍五年卒,赠太子太保,谥庄简。光祖清强有识,练达朝章。每议大政,一言辄定。初官礼部,将擢尚宝少卿,力让王时槐,孙丕扬劾罢光祖,后再居吏部,推毂之甚力。御史蔡时鼎、陈登云尝劾光祖,光祖引登云为知己。时鼎以建言罢,商人计于南刑部,光祖时为尚书,雪其诬,罪妄诉者,人服其量。

(选自《明史·陆光祖传》,有删改)


【注】验封郎中,吏部官员。下文“文选”指文选郎中,也是吏部官员。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锦怒/劾之/光祖言于巡抚/请输雇/值民乃安/郡王夺民产/光祖裁以法/
B.锦怒/劾之/光祖言于巡抚请输/雇值民/乃安郡王夺民产/光祖裁以法/
C.锦怒/劾之/光祖言于巡抚/请输雇值/民乃安/郡王夺民产/光祖裁以法/
D.锦怒/劾之/光祖言于巡抚请输/雇值民乃安郡王夺民产/光祖裁以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畿,文中指古代王都所在的千里地面。辅,文中指京城附近的地方。
B.贡士,古代向最高统治者举荐人员的制度。明清会试考中者称为“贡士”。
C.大理卿,大理寺的最高长官。大理寺是南北朝到清代的中央审判机关。
D.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赋税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光祖为国选材,被人弹劾。他被严讷看重,严讷调他到吏部任职,他不拘一格,从多个渠道选拔人才:有人却弹劾他专权自作主张,他最终被削职。
B.陆光祖为官公正,激浊扬清。高拱想打压徐阶,大家都躲避,只有陆光祖帮助徐阶;张居正想报复得罪过自己的王用汲,陆光祖解救了王用汲。
C.陆光祖刚强忠直,不惧权贵。他任吏部尚书时,宋纁打压他,他不害怕;他和中时行不和,中时行退休时暗中推荐人才,他指出这种做法不当。
D.陆光祖为人宽厚,不计前嫌。他大力推荐曾经弹劾过自己的孙不扬;他和弹劾过自己的陈登云成为知己;他为弹劾过自己、被商人诬陷的察时鼎申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而改文选,益务汲引人才,登进耆硕几尽。
(2)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高祖本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以躯借交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休铸钱掘冢,固不可胜数。适有天幸,窘急常得脱,若遇赦。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着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姊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倨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时脱之。”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

洛阳人有相仇者,邑中贤豪居间者以十数,终不听。客乃见郭解。解夜见仇家,仇家曲听解。解乃谓仇家曰:“吾闻洛阳诸公在此间,多不听者。今子幸而听解,解奈何乃从他县夺人邑中贤大夫权乎!”乃夜去,不使人知,曰:“且无用,待我去,令洛阳豪居其间,乃听之。”

解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之


注:①阴贼:内心残忍。②借交:帮助朋友。③嚼:把酒喝尽。④践更:秦汉时的一种徭役。

(选自《史记·游侠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之/
B.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之/
C.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之/
D.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幸”意思是上天保佑,“幸”与《鸿门宴》“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的“幸”字含义不同。
B.“报怨”指回报怨恨自己的人,“报”与《过秦论》“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的“报”字含义相同。
C.“微知”意思是暗中了解,“微”与《陈情表》“听臣微志”的“微”字含义不同。
D.“曲听”意思是委屈心意而听从,“曲”与《廉颇蔺相如列传》“曲在赵”的“曲”字含义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解少时凶狠,常作奸犯科,却不顾性命替朋友报仇。成年后他改变操行,以德报怨,不再睚眦必报。
B.郭解的侄子依仗势力,强行灌他人酒并被人刺死,贼人逃跑。其母将尸体丢弃在路中,以此羞辱郭解。
C.有人对郭解轻慢,郭解不但不生气,反而暗中嘱咐官吏免去其徭役,那人知道实情后,诚心悔过谢罪。
D.郭解去洛阳调解一对仇家,出于对他的尊重,仇家准备和好,但郭解却希望他们听从洛阳豪杰的调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
(2)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征)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

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

七年,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后复固辞,听解侍中,授以特进,仍知门下省事。

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

十七年,授太子太师,知门下事如故。征自陈有疾,太宗谓曰:“太子宗社之本,须有师傅,故选中正,以为辅弼。知公疹病,可卧护之。”征乃就职。寻遇疾。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司空,谥曰文贞。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特赐其家食实封九百户。

乃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惟魏征/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
B.昔惟魏征/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
C.昔惟魏征/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
D.昔惟魏征/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访以政术”与“径造庐访成”(《促织》)两句中的“访”含义不同。
B.“门下省”为官署名称,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隋朝和唐朝开始正式设立三省六部制,成为与尚书省、中书省的三省之一。
C.“何以加也”与“加之以师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加”字含义相同。
D.赠意为追赠,即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可为官吏本人,也可为其父祖追封官爵,文中是为魏征本人追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对魏征礼遇有加,魏征竭尽才力忠心为国,屡屡进谏。太宗认为自己对魏征的信任和齐桓公对管仲的信任一样,近代君臣之间融洽相处没有超过他们的。
B.唐太宗认为贞观以前跟随自己平定天下,转战于艰险危难之间,房玄龄之功无人可比,贞观之后安国利民、成就其功业以魏征的功劳最大。
C.贞观七年,魏征假托生病请求辞去侍中一职,唐太宗很形象的说明自己需要魏征,并且说魏征还不算老,不能就此辞职。
D.唐太宗体恤节俭的魏征,放弃了自己建造一座小殿的打算,把材料用来替病中的魏征建造正堂。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
(2)太子宗社之本,须有师傅,故选中正,以为辅弼。知公疹病,可卧护之。
【小题5】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请结合选文,从唐太宗角度概括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