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8 组卷40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回望人类艺术谱系的发展,留下一长串艺术随技术发展而演化的足迹,艺术因工具变迁更加精彩。每一种新艺术形式的诞生,每一次艺术的重要交革,都离不开新科技文明的推动。如果没有解剖学和透视学的出现,就不可能出现文艺复兴绘画的兴盛;没有摄像技术及数字技术的发展,电影将无法诞生,更别提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二维到三维、从真人到CG的演变了。

艺术创造者的视野与艺术灵感因科技要素刺激不断拓展,新要素的灌注往往也给艺术受众带来崭新的艺术审美体验。画家陈丹青说:“艺术跟着工具走……一切取决于那件工具发明了没有,人发明什么,就有什么艺术。”艺术发展总是因工具、手段的丰富而变迁成长,从艺术内容到表现形式,都在融入新技术文明的潮流下获得再生。

传统艺术有了新工具的“点化”,被赋予了新生命并创造出了新鲜艺术体验,艺术表现力和表达形式也变得更震撼更强大,新艺术场景营造给予观众前所未有的艺术体验和视觉盛宴。著名当代艺术家蔡国强,在国庆70周年联欢活动中,以他独具的艺术创意与视觉特效设计,借助先进数控技术,用传统烟花神奇地演绎了“70”“人民万岁”等字样,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力量把观众带入了火药爆破艺术的震撼空间。艺术形态与艺术观念在科技变革中不断调整更新,丰富着艺术理念和美学选择,不知不觉间也改变了受众的艺术审美心理,艺术表现力也因为技术加持获得了超能动力。

当代艺术与生活间距离越来越小,艺术就是生活,不同艺术门类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多种艺术呈现融合趋势。艺术形式越来越呈现出多元、融合、交叉、难以分类的趋势,新艺术形态顺势而生。如同照相机的发明产生了摄影艺术一样,虽然数码相机的发明把胶卷相机送进了博物馆,却也使摄影变得更简单,摄影的普及程度前所未有。今年剧场运营因新冠肺炎疫情几乎停滞,“非常态”环境又给舞台艺术革新提供了创生契机。行业主动探索,重新思考传统舞台艺术内涵与形态的新空间。首部线上戏剧《等待戈多》于今年4月闪亮登场,该剧由广州大剧院与腾讯共同打造,全过程依托网络载体,完全以网络为表演空间,吸引了29万观众线上观剧,人数达到了广州大剧院一年的观众量。

艺术传播上,网络让艺术能被更多人欣赏。网络平台让艺术传播范围和受众数量获得了指数级增长,传播媒介迭代使得传播范围扩大。传播主体也从发行方宣传延伸到互联网时代自发传播。社交媒体成为传播主导者,从而倒逼艺术创作提高质量,更加关注公众的消费行为习惯与心理趋向。在这个数字化影响越发深入的时代,文化生态、艺术形态或许只有深度网络化才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未来。

(摘编自《艺术因科技发展赋能更精彩》)

材料二:

近段时间以来,“热搜式追剧”成为不少观众看剧的“新姿势”。这背后,实际上是社交媒体、片方和播出方利用智能算法与观众口味达成的一种“共谋”。

如今智能算法已然大行其道,不仅为创作者提供市场决策依据,还可以根据观众行为推荐与其兴趣相匹配的内容。智能算法对影视行业的“入侵”也远不止于营销和传播层面,而是以一种“理性工具”的面孔深度渗透到内容策划、拍摄乃至后期制作等多个环节,这在具有天然技术优势的网络视听平台上尤盛。大数据运算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观众的喜恶和市场的走势,能有效地帮助影视创作者掌握话题热点,实现经济效益。

因此,智能算法规则下诞生的影视作品往往有着明显的“吸金体质”。算法显示,影视作品要想引发舆论讨论,设置具有话题度的“热搜工具人”角色是比较稳妥的方法。于是,家庭剧里都有重男轻女的父亲母亲,依赖他人的兄弟姐妹;情感剧里遍布处处留情的大渣男,工于心计的第三者。作品虽然题材各异,却都在算法的指导下,为脸谱化的人物设置程式化的剧情,打造一系列吸引眼球的话题标签,收割极为短暂的市场热度之后只留下一地鸡毛。

影视剧应当是思想的产物。而正是这种宝贵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使作品与众不同,让创作百花齐放。而“热搜定制爽剧”却千人一面,套路雷同。在利益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影视创作者一味地通过智能算法来编织影视作品的骨架和肌理,无条件地迎合和满足大众的喜好,不仅将会使影视创作走入机械重复甚至倒退的“死循环”,而且将带着观众在“娱乐至上”的歧途中走入钳制自主思想的泥淖。

实际上,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存在的智能算法,本身是没有任何价值取向的。让其产生“异化”的是那些妄想用算法走创作捷径、迅速在市场中捞一笔热钱的浮躁心态。这必须引起业界的警惕。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智能算法在影视创作领域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诸多裨益。它提升了作品的生产效率,拉近了创作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一定程度上有益于影视作品实现“为人民而作”的根本宗旨。因此,对于创作者而言,应当辩证地看待应用智能算法,在充分发挥创作主动性的基础上,真正让智能算法为影视创作锦上添花。

(摘编自《“算法”定能“胜算”吗?》)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艺术随技术发展而发展变化,因工具变迁而更加精彩,新科技文明决定了新艺术形式的诞生和艺术的变革方向。
B.被新工具“点化”后,传统艺术能创造新艺术体验,增强艺术表现力,丰富表达形式,从而带给观众全新的艺术享受。
C.如今智能算法已经在影视行业大行其道,“入侵”至影视拍摄、制作、传播的各个环节,在一些网络视听平台中更是如此。
D.在算法的指导下,为脸谱化的人物设置程式化的剧情,打造一系列吸引眼球的话题标签,就可以持续收割市场热度。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与科技紧密相连,如文艺复兴绘画的兴盛离不开解剖学和透视学的出现,电影的诞生必须有摄像技术及数字技术的支持。
B.科技变革使艺术形态与艺术观念不断调整更新,使艺术理念和美学选择不断得到丰富,受众的艺术审美心理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
C.只要避免通过智能算法来编织影视作品的骨架和肌理以及无条件地迎合和满足大众的喜好,就能够创造出极具思想性的影视作品。
D.那些妄想用算法走创作捷径、迅速在市场中捞一笔热钱的浮躁心态,让作为新兴技术存在的智能算法产生“异化”,我们应当警惕。
【小题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2009年全球首部将IMAX和3D技术结合的电影《阿凡达》成功上映,颠覆了人们的传统电影认知,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新鲜的艺术体验。
B.凤凰卫视、故宫博物院一起打造了动态的清明上河图,让宋代汴梁的市井生活活起来,角色代入感极强,让人们不知不觉沉浸在了历史回响中。
C.在bilibili网站“2019最后的夜”新年晚会上,虚拟偶像洛天依与著名琵琶演奏家方锦龙合作了一曲《茉莉花》,完全打破了虚拟和现实的边界。
D.微软人工智能少女“小冰”既可写诗唱歌,又会设计绘画,还是拥有亿万粉丝的节目主持人,人们担忧人工智能未来会成为人类职业的替代者。
【小题4】材料一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列举两种并简要分析。
【小题5】身处科技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当代艺术工作者如何才能制作出优秀的作品,并向大众推广?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2022·山东济南·二模
知识点:学术论文时评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战国秦汉的繁盛城市和商品经济相对萎缩,东汉以来的庄园经济日益巩固,大量个体小农和工商奴隶经由不同渠道,变为束缚在领主土地上、人身依附极强的农奴。与这种标准的自然经济相适应,分裂割据、各自为政、世代相沿、等级森严的门阀士族阶级占据舞台中心。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烦琐迂腐,既无学术效用又无理论价值的谶纬和经术,在时代动乱和农民革命的冲击下垮台。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这种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思潮就是人的觉醒。它成为了从两汉时代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但这种觉醒却是通由曲折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如《古诗十九首》,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名利、享乐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这些“古诗”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命运、劝慰等结合糅杂在一起,使这种生命短促、人生坎坷、欢乐少有、悲伤长多的感喟,愈显沉郁和悲凉。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在表面看来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并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珍重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正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文学的自觉”绝不是孤立的现象,它是以“人的觉醒”为先导的。没有对人的自身价值的认识和肯定,没有尊重人的个性人格观念的形成,不可能有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首次提出魏晋是一个“人的觉醒”的时代,并把它与“文学的自觉”联系起来加以研究。

我们知道,在文学走向自觉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文学创作的自觉。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很难说《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不是自觉创作的结果,它们最初的产生可能都是自觉行为。但由于它们不同程度地对经史、音乐,对社会、政治乃至强权表现出较大的依附性,而且关键是创作者不是有意进行文学创作,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尚无文学的概念,所以他们的创作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自然也就谈不上“文学的自觉”。不过应承认,由于《诗经》、楚辞、汉乐府从它们所属的音乐体系中脱胎出来后,就只以文字形式流传。这为人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典范,自然成为人们表现生活、抒发情感、描绘自然、记述事件的模仿对象。《古诗十九首》就是人们仿照两汉民间乐府进行创作的尝试。虽然我们至今仍无法确认它们的作者,但它们与《诗经》、楚辞、汉乐府有着较大差别。它们不依附于经史,不依附于政治和强权,也不再是只作为音乐的附属品而存在。

应该承认,早在先秦人们就看到了“情”与“文”的某种特殊关系。但先秦两汉在肯定“发乎情”之后又特别强调“止乎礼义”的重要,他们用儒家的政治、道德原则去规范、限制诗歌感情的表达。魏晋以后则不然,陆机所说的“诗缘情”的“情”则未加任何限制,凡属于人类的七情六欲无不囊括其中。钟嵘更是遍举了人世间形形色色之情,甚至把女子“扬蛾入宠,再盼倾国”的得意之情亦涵盖在内。由此可见,先秦两汉与魏晋虽然都讲情,但本质上不可同日而语。

总之,由对个体生命的重新审视而激发的人的觉醒,使得魏晋文学创作显示出强烈的主体性色彩。人们从不太重视情到以情为重,从带有枷锁的情到不拘一格的人类的真情;从表现社会的集体的情,到抒发个人的独特的情。这标志着文学观念的转变,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质的飞跃。魏晋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之所以独放异彩,是与文士们对“情”的观念态度分不开的,更直白地说是“情”解放的结果。

(摘编自胡红梅、胡晓林《魏晋“人的觉醒”与“文学的自觉”》)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战国秦汉社会变迁,门阀士族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推动了两汉谶纬和经术土崩瓦解。
B.魏晋文学对人的觉醒这一意识形态的内在追求,是与对旧传统旧观念的怀疑否定相关联的。
C.对人的自身价值的认识和肯定,尊重人的个性人格观念的形成,是“文学的自觉”的先导。
D.汉乐府不再作为音乐的附属品,而以文字形式流传,成为《古诗十九首》模仿的创作范本。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情”与“文”的关系,文艺领域对新思潮的反映比其他领域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
B.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秉烛夜游的行为,可以视为对魏晋文人追求的意趣的承袭。
C.《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因为当时还没有进入文学创作的时代。
D.由于受到政治、道德原则的规范、限制,同样是言“情”,先秦两汉文学不如魏晋文学那样真切。
【小题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文中魏晋文学创作追求的相关论述的一项是(     
A.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借叙欢聚之乐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感慨。
B.陶渊明以《归园田居》和《归去来兮辞》等文学作品,体现其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C.出自《古诗十九首》的《涉江采芙蓉》写男子远游怀乡,体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
D.《杨氏之子》一文教导人们要随机应变,用智慧和勇气解决问题,富有哲思妙趣。
【小题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小题5】“人的觉醒”对“文学的自觉”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家文化是一种植根于世代传承的家庭家族文化土壤、体现我们民族特质和精神风貌的文化,基本构成包括家训(家教)、家风、家礼、家德、家学和家史文化等,钱氏世家文化也是这些家文化元素的统一体。

据检索,钱氏世家各个支脉的家谱中,多有家训族规,其中三篇家训是其典型代表。一是该家族姑祖吴越王钱镠的《武肃王八训》(以下简称《八训》),这是该家族最早的家训。家训总结了当时不少大族家教家风不良致使破家亡家的教训,告诫子孙睦亲齐家,仁和处世,尊祖敬宗,恪守家风。二是《武肃王遗训》(以下简称《遗训》),该家训是钱镠临终前对子孙的嘱托。钱镠在介绍自己从军理政50余年经历后,告诫子孙体国恤民,“莫爱财无厌征收,毋图安乐逸豫,毋恃势力而作威,毋得罪于群臣百姓”。《遗训》将维护国家统一、使百姓免受干戈之苦的谆谆嘱托、民为邦本的意识和浓浓的家国情怀融入家训之中。三是广德钱氏前清举人钱文选辑录的《钱氏家训》。在继承家训的基础上,总结钱氏各族家庭教育实践经验,采辑历代先贤治家教子处世的格言警语修订而成,保留了《八训》和《遗训》的基本教化理念,是留给钱氏家族子孙的重要精神遗产,成为钱氏后人的人生行为指南。

从钱武肃王的家训中,可见其家德文化优良。《八训》列举了江西钟氏养子不训、亡败其家,河中王氏、幽州刘氏兄弟自相鱼肉、构讼破家、子孙皆绝等家族的沉痛教训,告诫子孙“兄弟如手足”“兄弟相同上下和睦”。钱文选辑《钱氏家训》之“家庭”篇更强调“内外门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该家族《埃山钱氏宗谱》中“治家”条也有云,“处家之道,当恩义兼至”“兄弟乃一体所分,全要休戚相关”等等。这种家德文化对子孙的成人成才起着重要作用。

家风,是一个家族或家庭世代繁衍生息过程中形成的风气、风尚、风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良好家风一旦形成,就能使家人耳濡目染,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约束和激励子弟在家庭生活中继承父祖的优良品德和传统。钱氏世家尤其重视家风培育,武肃王《八训》和《遗训》中都强调,“绍续家风、宣明礼教,子孙若有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便是破吾家门”,“坏我家风,须当鸣鼓而攻”。

我国的家文化特别注重积累、传承,家学渊源使得子弟较早接受文化的开蒙教育,精湛的器物文化、艺术创作技能依靠家庭的代代相传,学术研究及其思想理论成果在家族后代子孙的传承中发扬光大。班彪与儿子班固、女儿班昭都是史学大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都是书法大家,苏洵与苏轼、苏辙父子都是文学大家。钱氏世家亦然,其家学传承的成功是家族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

今天的中国,家庭虽然小型化了,但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依然是人们的生活场所和社会基本单位,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情感归宿。唐朝名相张九龄云:“治国之道,实由家治也。”全面梳理、汲取钱氏世家文化的积极成分,有利于促进家庭建设和家风培育。

(摘自陈延斌《吴越钱氏世家文化及其时代价值》)

材料二: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犹如无处不在的空气,弥漫在家庭的每个角落;犹如绵绵细雨,滋润着家庭的每个成员。家风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从个人和家庭层面说,家风影响着每个家庭、每个成员的生活,浸润着家庭成员的精神和心灵,对家庭中每个人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生活方式等都有深刻影响;从社会和国家层面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是国风的基础。

什么样的家风才算好家风?如果说100个家庭有100个家风,那么也可以说100个好家风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引领家庭成员向上向善。好家风就是要“积善”并且要谨防“积不善”,这是判断好家风的标准。

好家风由家庭文化、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很多要素构成。向上向善的家庭具有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等良好美德与行为,向上向善的家庭会主动拒绝不良行为。有人认为家风是自家的事,“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但家风也要有家国情怀,要把个人发展、家庭发展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要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因此,好家风还要处理好“虚”与“实”、“小家”与“大家”这两对关系,这才是好家风的模样。

行为是家风的外部呈现,当我们描述某个家庭的家风时,常常会说一些具体行为,如“他们家爱运动,一家人经常去跑步”“他们家很友善,见面总是主动打招呼”“他们家挺懒,家门口从不打扫”……这些呈现出来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不同的家风,家风的内核是价值观,家风的外显是行为,价值观通过行为呈现出来,固定为习惯并传承下来,最终成为家风。

建设良好家风要落到具体行动上,要先构建好和谐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要重视沟通,还要形成好的学习氛围,要更重视规则和习惯。

(摘自孙宏艳《好家风要“有模有样”》)

【小题1】下列对吴越钱氏人才辈出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越钱氏将民本意识和家国情怀融入家训,形成优良的家德文化,进而影响代代后人。
B.吴越钱氏注重家风的培育,以优良家风来约束、激励子弟继承父祖的优良品德和传统。
C.吴越钱氏特别注重家学传承,优良深厚的家学渊源使得子弟较早接受文化的开蒙教育。
D.始祖吴越王钱缪通过三篇家训总结了各大族的家教经验,并以此作为子孙行为的指南。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为说明“家风”,材料一运用下定义的方法,材料二运用比喻的方法。
B.同为论证“家风”之重要性,材料一以引证为主,材料二以正反对比为主。
C.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家风”,都认为优良的家风于家于国都有重要作用。
D.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关注到了“好家风”既要“积善”,又要谨防“积不善”。
【小题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费孝通《乡土中国》论述家庭:“‘家庭’这个社群是暂时性的。”
B.曹雪芹《红楼梦》:“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
C.曾国藩留下十六字家训:“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D.巴金《家》:“家隔开夜的恐惧,没有隔开夜。家隔开雨的寒冷,没有隔开雨。”
【小题4】《礼记·大学之道》有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请结合材料一对这句话的涵义加以分析。
【小题5】作为家庭中的晚辈,你可以为建设良好家风做些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当前的中国正在经历社会转型,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农村与传统的农村相比也出现了很多方面的变化。由于人口的向外流动,传统的世代同居、子孙满堂的充满乡土气息的大家族已经消失,一种特殊的家庭形式——隔代家庭出现了。很多家庭或是儿子进城,或是儿子儿媳一起进城。一个家庭的中坚力量流失,留在农村的只有老人和孩子,这又产生了两类新的社会群体——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农村老年“空巢家庭”达117.9万户,占老年“空巢家庭”总数的71.58%,农村“空巢家庭”老人1632.9万人,占空巢老人总数的69.79%。农村老人与子女分离生活的已经不在少数,这些老人缺乏关怀和照顾。然而,子女由于要为老人提供生计所需,更需要去城市打工,成了恶性循环。同空巢老人一样,留守儿童问题同样不容忽视。由于城市教育成本较高,儿童无法随同父母进城读书,而留在农村由老人照顾又无法使他们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

(摘选自付立政《从<乡土中国>看当代中国农村变迁》,《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年11期,有删改)

材料二:

从2000年开始延续至今,农村社会变迁的特点是各地城郊农村城市化步伐加快,并且迅速向周边地区拓展。由于长期经济的高速增长,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已经有了相当多的积累,这使它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给非本地的劳动力。这就为中西部地区农村富裕劳动力的大量流入提供了可能。而随着大量劳动力流入大城市,那里的家庭显著的变化表现为“留守家庭”的大量出现。留守家庭的一大特点是其部分家庭功能被弱化,甚至缺损。

但是,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打工,在改变了家庭成员的职业结构的同时也使农村家庭的收入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非农业收入构成了家庭收入的主要部分,从而使农村家庭的非农化进程不可逆转。由于打工的收入首先是以个人收入的方式进入家庭的,这样,像发达地区农村一样,家庭的“当家人”的权力就被削弱了,而家庭成员的独立性则增加了。显然,这是对父系父权家庭制度的基础的侵蚀。因此,由于非农化进程的加速,中西部农村地区其实也开始了它家庭制度变迁的过程,这样的变迁与东部发达地区农村有着殊途同归的意味。

(摘编自杨善华《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家庭三十年——一个社会学的视角》,《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有删改)

材料三:

材料四:

家庭化流动一般包括同代流动和二代流动两种形式。同代流动即夫妻二人共同外出,二代流动即夫妻二人携带子女同时外出。

从笔者所调查的几个村庄来看,农民工家庭化流动的比例尚未达到全国平均数。家庭化流动进一步缩减了农村传统家庭人口规模,降低了农村家庭老年人的养老质量和水平,导致老年人养老过程中的贴身照料和情感关怀缺失,对于那些丧偶老人来说更甚。同时,那些同代流动或二代流动,且有留守儿童的家庭,儿童看护和照料,以及房屋照看和家务劳动等任务由青年人向老年人的转移,也极大增加了老年人身体和心理负担。有些老人甚至还承担起外出务工子女留在农村的土地经营和农作物种植任务。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导致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老龄化,劳动负担从青壮年人口向老年人口转移。这些处于养老年龄的农村老年人,普遍表示压力较大,身体和心理都承受了严重考验。同时,部分留守老人还承担了对孙辈的看护和照顾任务。不过,“也正是由于隔代抚养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行为、情感等偏差问题”,外出务工子女与老年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容易出现紧张化与矛盾冲突。

(摘编自谷玉良《农村人口外流与农村养老困境》,《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计算低技能农民工在城镇工作的收入与由此产生的家庭分隔的成本,20岁左右到35岁左右是收益最大的年龄段。
B.年轻人身强力壮,在城镇工作的收入又明显高于农村收入,于是越年轻的农民向城镇移民的概率越大。
C.随着年龄的增长,低技能农民工在城镇工作所付出的家庭分隔成本会越来越高,收入却越来越低,所以中年农民工会逐渐回流农村。
D.若城镇政府能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与生活保障,降低其家庭分隔成本,将有效增强农民工留在城镇工作的意愿。
【小题2】下列与“农村隔代家庭”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的中国,随着社会转型,农村隔代家庭的产生不可避免,与传统的农村家庭结构相比出现了很多方面的变化。
B.政府应加大对农村老人的养老投入,建设农村养老中心,保证空巢老人得到足够的情感关怀和生活照顾。
C.随着大量青壮劳动力流入城市,“留守家庭”家庭成员的职业结构和收入结构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家庭功能被弱化,甚至损失。
D.城镇政府应该为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提供政策支持,降低他们的城市教育成本。
【小题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口外流一方面造成了农村社会隔代家庭的出现,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发达城市的劳动力需求,有利有弊。
B.如果政府能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切实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隔代家庭的出现。
C.农村家庭成员在经济上的独立会带来其家庭地位的独立,削弱“当家人”的权力,导致父系父权家庭制度逐渐瓦解。
D.相比同代流动,二代流动给农村空巢老人带来的负担更小,也规避了隔代抚养问题,更有利于解决农村养老困境。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