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3 组卷37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生态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模型,从原先治理、改造自然的对立关系,转变为人与自然共存互生的友好关系。这一变化正应和了存在论美学的审美观。中国生态美学研究者敏锐地发现了这两者的内在联系,重新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挖掘出生命生存的理论资源,并大胆吸收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来改造实践论美学。

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观本身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它虽然强调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性,却绝不仅仅限于物质生产,同时包含着更为广阔的人的整体生存活动,是一种“具有浓郁生态审美意识的唯物实践观”。实践论美学却将其丰富的内涵削弱了,简化了生产与审美之间的复杂关系,将生产活动直接视为审美活动的原因,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分裂、对立,这势必会滋生出人类中心主义意识,而不可能孕育出审美活动。审美只能发生于人与外物相交相洽相生相融的状态之中,而这种关系本身既吻合了后现代的生态整体观,又归属于存在论美学的审美观。因此,生态文明与审美活动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它们都要求人类以审美的态度平等、友好地看待自然,都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

中国生态美学据此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明确阐明自己的立场:人与自然共生共存,走向生态整体论,并倡导生态观、人文观和审美观三者的统一,倡导生态人文主义。生态人文主义得以成立的根据就是人的生态审美本性。人天生具有一种对自然生态亲和热爱并由此获得美好生存的愿望。这种生态人文主义正是新的生态审美观建设的哲学与理论依据。这种生态人文主义是对原有人文主义的批判和扬弃,它清洗了传统人文主义所隐含的人类中心主义,以生态整体观取代人类独尊的观念,以崭新的态度重建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从而通向存在论审美观。在生态人文主义的视野中,人和自然万物都自有其价值,人只是自然整体中与其他存在物平等的存在,他参与到整个自然之中成为自然中的一员,与万物共存互生,相亲相融。这是一种应然的生态关系,是当代人应该具备的素养和态度,也为审美活动提供了基本条件。

(摘编自曾繁仁、马大康等人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1有的实践论美学学者认为,自然为人类所控制改造、征服和利用,成为顺从人的自然,成为人的“非有机的躯体”,人成为掌握控制自然的主人。而中国生态美学完全脱离人类生存延续,所以是“无人美学”。

2实际上,生态美学也重视人,只不过它所重视的不再是实践论美学中的那种历史、社会、文化,甚至作为“自然的主人”的人,而是一种存在于生态系统之中、具有生态自我的“生态存在”,即“生态人”。生态美学对于人的论述集中体现在其思想原则上,即批判并超越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人文主义。简言之,生态美学着力彰显人的生态维度,其核心要义是用生态观来重塑现代人文观和审美观。

3实践论美学一直高度重视人,明确提出“人类学本体论的哲学基本命题即是人的命运”,于是“‘人类如何可能’便成为第一课题”。这在20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的特定环境中产生了极大影响,促进了实践论美学的广泛传播和高度认同。但是,当时所谓的“人”的哲学,其实正是“源自康德以来的人的哲学”,即现代主体性哲学意义上的人。这种意义上的人就是现代西方哲学上的“主体”,与之对应的世界则是有待人类去认识,乃至去征服的“客体”,人与世界的关系就是这样形成的主客二元对立的认识关系和征服关系。因此,这种意义上的“人”可以概括为:作为主体、处于世界对立面的认识者和征服者。

4《美学四讲》特意以注释的方式,引用了实践论美学代表著作《批判哲学的批判》中的如下一段论述,足见对这段话的重视:“通过漫长历史的社会实践,自然人化了,人的目的对象化了”。自然为人类所控制改造、征服和利用,成为顺从人的自然,成为人的“非有机的躯体”,人成为掌握控制自然的主人。在这样的论断之中,人竟然成了“自然的主人”;而所谓的“美的本质”的根据,必然就是“自然的人化”,实践论美学由此带上了极其强烈的人类中心主义色彩。从生态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思想及其美学非常值得反思。生态美学认为,孕育人类的母体是自然生态系统,人类只能是“自然之子”而永远不可能是“自然的主人”——这种观念正是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它不但不是“美的根源”,反而是“丑的根源”。

5正是看到了现代人文主义这种极度膨胀的人学思想,生态美学努力将之改造为尊重生态系统整体价值、重视人的生态存在本性、强调人对各种生态系统之责任的生态人文主义。生态美学致力于从生态人文主义的角度,去考察人类审美活动的特性及其对于地球生态系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着重揭露现代审美观及其主导的审美活动所造成的负面生态影响,即审美暴力。

6简言之,生态美学努力用当代生态观来改造现代主体性哲学及其包含的人文主义,努力将之改造为生态人文主义,并将之作为生态美学的思想纲领和原则。生态美学对于生态人文主义进行了突出的强调,怎么能说它是“无人美学”呢?

(摘编自程相占《中国生态美学的创新性建构过程及其生态人文主义思想立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生态美学的研究,得益于从马克思的实践论美学观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中发现了内在联系。
B.中国生态美学倡导生态人文主义,让当代人产生对自然生态的亲和热爱并由此获得美好生存的愿望。
C.中国生态美学重视的人,已脱离历史、文化等范畴,是对生态系统负有责任、具有生态自我的存在。
D.中国生态美学将人视作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这种观念可有效避免人类审美活动造成的生态危机。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生态美学的建构过程启示我们,在挖掘唯物实践观蕴含的丰富意蕴时要避免简单化处理。
B.从存在论美学的审美观来看,一个人如果不能与外物相生相融相洽,就不会产生真正的审美。
C.实践论美学在特定环境中产生了极大影响,可见,社会环境对于思想的传播具有决定性作用。
D.“域中有四大,人为其一”一句话体现出的思想,与文中中国生态美学的观点颇有相似之处。
【小题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神圣和敬畏并非重返迷信,而是人类对自身理性认识有限性的自觉,对自身审美有限性的自觉。
B.正是审美赋予人类以深切的同情心,使人重新发现自然的价值,以平等友好的态度看待自然及万物。
C.进入工业时代,文学在审美表现中不再完全是对田园牧歌的美好想象,而开始体现出人与自然的疏离对立。
D.如果意识不到审美的急迫性和重要性,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实现生态文明,应该首先从欣赏美开始。
【小题4】材料二是如何逐步反驳生态美学是“无人美学”这一观点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5】请综合两则材料,谈一谈你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认识。
2022·山东潍坊·二模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世界文学视野中,中国的网络文学开辟了前所未有的类型文学传播创新样式。网络文学以青春的姿态奋发向上,展现出成长的蓬勃。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32亿。据不完全统计,主要文学网站驻站作者数量多达百万以上,且逐年增长。作品总数已超过2000万部。

在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网络文学创作类型不断细分,创造性发展,持续性改进,用以满足更多读者的多元化需求。网络创作从最先的幻想为主,走向更多分类,目前分类有200余种。在众多的分类当中,孕育了巨大的创造力,成为网络文学旺盛生命力的重要表征。

从网络文学内容生成的发展轨迹看,越来越多的网络作家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更加注重提升创作品质。现实题材创作得到更多重视,更多作者加入现实题材创作中。在理论评论的持续发力下,幻想类、历史类作者在创作中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管网络文学作者素质有高有低,作品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然而随着政府部门管理力度不断加大,相关文学团体发挥了强有力的引领作用,网络文学逐渐向主流化、经典化迈进,并以其广泛的传播,提升了大众阅读指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网络文学自生成起,自发、自觉地探索,形成了市场化、商业化发展模式。众多文学网站的兴起,汇聚为网络文学行业,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蔚然成风,以欧美、“一带一路”国家为代表的落地传播不断结出累累硕果。网络文学从生成之日起,天然具有海外传播的因子。早在2001年,起点中文网的前身“中国玄幻文学协会”开启了中国网络小说海外传播之旅。经过漫长的十几年的探索发展,新时代伊始,国家对“文化走出去”项目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网络文学乘新时代的春风,开启了海外传播的新征程。

(摘编自肖惊鸿《网络文学:丰富世界网络文学创造》)

材料二:

“文章”一词在魏晋以前就大量使用,但内涵复杂,直到司马迁的《史记》才首次在文章学意义上使用“文章”一词。魏晋以后,人们更是广泛地在这个意义上使用“文章”一词了。如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有“文章”专论。据陈书良统计,作为文章学的集大成论著,刘勰的《文心雕龙》共享“文章”一词26处,除了几处表示“典章制度”“德行”意思外,大多表示“文辞、作品的泛称”“文采、声律”,这是在文章学意义上广泛使用“文章”一词了。

文章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探讨如何写好文章,所以讲文章艺术是文章学的根本要义。魏晋南北朝文论追求文章艺术,辞采要求漂亮。刘勰《文心雕龙》着书的出发点即探究“为文之用心”(《文心雕龙·序志篇》),即如何写好文章,所以对文章艺术非常重视。刘勰专门设有“丽辞篇”,主张“丽句与深采并流”(《文心雕龙·丽辞篇》),当然这主要是对骈体文的要求。对于其他各式文体,刘勰也强调文采。刘勰又设“章句篇”“练字篇”“附会篇”,专门探讨文章的遣词造句、篇章结构等方面的技巧问题。可以说,重视文章艺术是魏晋南北朝文坛的普遍风气。

一门学问如果仅仅是散发式的片言只语,那还是处于不自觉的萌芽阶段,只有上升到自成体系的理论层面,才标志着这门学问真正成立。在魏晋以前,《史记》《汉书》等也有不少地方谈及文章,但只是零散的片言只语,不成体系。曹魏以后,出现了专门的文章学论述。曹丕的《典论·论文》可以说是中国文章学史上第一篇专论。挚虞的《文章流别论》任防的《文章缘起》是专门的文章文体学论著。这些专论虽然篇幅不多,但从其所涉内容来看,俨然是中国文章学的专门论著。至于刘勰的《文心雕龙》更是“体大思精”的文章学巨著,其内容包含文章本体论、文章文体论、文章创作论、文章批评论。哪怕以今天的学术体系标准来衡量,《文心雕龙》也是当之无愧的体系完整严密的文章学理论著作。

一门学问的成立,还要看它对当时和后世有没有影响。如果只是曾经出现过,随后销声匿迹,只是昙花一现,那这门学问并没有“立”起来。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文章学理论,对当时和后世文章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唐宋文章(包括骈体文和散文)的兴盛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文章学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分不开。理论上,比如唐宋古文运动讲文道关系,从“文以明道”到“文以载道”,再到“作文害道”,这实际是《文心雕龙》“道术之辨”的延续。清代袁枚说:“唐以前,未有不熟精《文选》理者,不独杜少陵也。韩、柳两家文字,其浓厚处,俱从此出。”(《随园诗话》卷七)刘熙载:“韩文起八代之衰,实集八代之成。”(《艺概·文概》)许涟说:“三唐奥窔,未有不胎息六朝者。”(《六朝文挈原序》)上面三人的话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唐代文章成就之所以如此之高,离不开魏晋南北朝文章学的滋养。

(摘编自吴中胜《〈文心雕龙>是中国文章学成立的标志》)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网络文学拥有巨大的创造力和潜力,不管是从作者数量还是从作品数量上看,网络文学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B.中国的网络文学虽然开辟了类型文学传播创新样式,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作者的素质、作品的质量参差不齐等现象。
C.“文章”一词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但最初并没有文章学上的意义,就连《文心雕龙》中也依然有“典章制度”等意思。
D.挚虞的《文章流别论》、任昉的《文章缘起》的虽篇幅不多,但从其涉及的内容看,可以算是中国文章学的专门论著。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府部门网络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比如能对其加以管理和引导,还可以进行有关项目扶持。
B.网络文学的发展模式一开始就具有市场化、商业化的特点;网络文学的发展是以文学网站为基础的。
C.文章应当讲求艺术这一观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非常受重视,而且在当时是普遍风气。
D.《文心雕龙》体系完整严密,对当时和后世的文章创作影响深远,是文章学成立的标志。
【小题3】下列选项中的“文章”,不属于文章学意义上的“文章”的一项是(     
A.青黄杂糅,文章烂兮。(《楚辞·九章·橘颂》)
B.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
C.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陆游)
D.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
【小题4】请结合材料二第二段内容给文章学下定义。
【小题5】网络文学如何才能成为“一门学问”?请结合材料内容阐述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对于中国动画电影而言,民族风格既是起点,也是高峰,同时还是整个行业的一大执念,各个时期评价动画电影的标准都离不开民族风格这一标尺。尤其是21世纪之交,面对好莱坞狼来了的生死冲击,中国动画电影在《宝莲灯》之后就陷入了长期的低迷。直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之前,中国动画电影甚至没有一部可以达到这一基本考核标准的作品。

②对于出品方追光动画而言,在《长安三万里》之前也创作了《白蛇:缘起》《新神榜:杨戬》等作品,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在其小切口实践创意表达、技术实现等第一阶段,《小门神》《阿唐奇遇》《猫与桃花源》等相对中小成本影片,就呈现出了非常清晰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融会贯通的尝试,并且在现代动画技术上完成了多维度的经验积累。在完成创意表达、技术实现等初步积累进入到第二阶段之后,《白蛇:缘起》《新神榜:哪吒重生》等影片,呈现出了重工业化的样貌,除了动画视效上接近世界主流动画电影的水平,在类型上也非常大胆地尝试了赛博朋克、蒸汽朋克和废土朋克等20世纪70年代以来北美的通俗流行文化类型。这种整体性突进的尝试,在中国动画电影史上还是首次。所以在经过第二阶段类型、风格等极限式探索之后,到了第三阶段,《白蛇2:青蛇劫起》《新神榜:杨戬》等影片作为各自系列影片前作的延续,但在题材和类型上都已经呈现出相对回撤的艺术上的均衡性,更注重整体的协调度和完成度,特别是《新神榜:杨戬》在动画的视觉特效上又默默将行业标尺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白蛇》系列、《新神榜》系列,不仅有着稳定的票房表现,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着不错的口碑,并且登陆奈飞等国际知名流媒体平台。

③据此,我们再回看《长安三万里》,其意义就不仅仅是合家欢、全年龄向等所能简单概括的。因为在历史巅峰的《大闹天宫》系列的周期,中国动画电影的潜在对话对象都是从20世纪20年代末到50年代初的以米老鼠和唐老鸭为代表的迪士尼动画。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动画电影在那之后,就没有再紧跟世界动画电影的发展步伐。而在20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经过新好莱坞电影发展阶段的美国动画电影,则积攒了丰富的题材和类型,在顶住了电视普及所带来的电视动画的全方位冲击的同时,也在世界电影市场中进一步巩固了自身的地位,并在20世纪末依靠《玩具总动员》《侏罗纪公园》《泰坦尼克号》等背后的数字技术革命浪潮,一举奠定了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基本格局。

④在这个意义上,《长安三万里》的节点意义也就格外清晰。在充分消化、吸收20世纪4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以漫威宇宙、DC宇宙动画电影为代表的通俗类型文艺经验之后,其以更为有机、平衡和稳定的艺术形态正面直击唐诗背后的盛唐诗人群像,唐诗宇宙这样的当代动漫的主流形态既使新一代电影观众顺畅接受和广泛共情,又高度还原了唐朝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语言,同时还完整地表达出了气韵生动的中国美学精神。《长安三万里》以这样的完成度不仅直接回答了20世纪末《宝莲灯》之后的民族风格之问,也终于为并非本质化概念的民族风格开辟了新的艺术想象力和新的艺术表意空间。这早已不只是中国动画电影的内部问题,对于整个中国当代电影而言都太过意味深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所言: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经过近30年的电影市场化、产业化改革,中国动画电影如今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在秉承民族风格守正的基础上,中国动画电影更应进一步大胆创新,既应充分消化、吸收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通俗类型文化经验,也应积极应用、推广以虚拟拍摄、虚拟制作为代表的新一轮迭代周期的世界最新影像技术,进而形成属于我们中国自身的影像艺术语言和影像行业标准。无疑,《长安三万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来到了这一大周期性的临界点,正在释放新的想象力的民族风格实践,也势必将产生不亚于中国动画电影在20世纪中叶那样的长期历史影响。以唐诗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唐诗宇宙等当代动漫的主流形态,必将以更为灵动、鲜活的方式,烛照不断奋进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节选自孙佳山《<长安三万里>:唐诗宇宙烛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动画电影在历史巅峰周期对话的对象是20世纪中前期的迪士尼动画,直接对标世界潮流,这表明中国动画电影在当时是紧跟了世界步伐的。中国动画电影后来因多种原因就没有跟上世界动画电影发展的脚步。
B.在充分消化吸收以漫威宇宙、DC宇宙动画电影为代表的通俗类型文艺经验之后,《长安三万里》创造了“唐诗宇宙”,标志中国动画电影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其标杆意义就格外清晰了。
C.中国动画电影要在秉承民族风格守正创新的基础上去大胆创新,以兼收并蓄的胸怀去消化吸收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通俗类型文化经验,应用和推广世纪最新影像技术,就可以以更灵动的方式烛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D.《长安三万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来到了以虚拟拍摄、虚拟制作为代表的新一轮迭代周期的临界点,释放出了新的想象力的民族风格实践,形成了属于我们中国自身的影像艺术语言和影像行业标准。
【小题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动画电影在上一周期以《大闹天宫》系列为代表,达到历史巅峰,但在《宝莲灯》之后就一直不尽如人意,直到《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的出现才达到了民族风格这一考核标准。
B.中国动画电影在第二阶段对类型、风格做了“极限”式探索,这都是受到了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北美的通俗流行文化类型赛博朋克、蒸汽朋克、废土朋克等的影响,并在这些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
C.美国动画电影在20世纪中叶的几十年的时间里,积攒了丰富的题材和类型,顶住了电视动画的全方位冲击,在20世纪末又依靠数字技术革命浪潮,一直保持在世界电影市场的优势地位。
D.《长安三万里》在中国动画电影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国动画电影的民族风格开辟了新的艺术想象力和新的艺术表意空间,这对于整个中国当代电影而言都意味深长。
【小题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五段相关观点的一项是(     
A.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87年制作完成的剪纸动画系列片《葫芦兄弟》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加入了当时的流行元素,在剧情和角色设计方面做了突破。
B.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98年推出的木偶动画电影《环游地球八十天》根据法国作家凡尔纳同名科幻小说改编,呈现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表现了主人公的机智与勇敢。
C.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哔哩哔哩联合2023年出品的《小妖怪的夏天》《鹅鹅鹅》等,以非遗剪纸、3D技术等贯通古今的艺术形式,演绎了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D.追光动画、方特动漫、绘梦动画和玄机科技等公司,通过深耕三维动画,探索电脑技术叠加手绘渲染等方法,使其作品呈现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水墨等效果。
【小题4】请结合材料推断出中国动画电影发展到目前的阶段特点。
【小题5】在《长安三万里》观影活动后,学校将组织观影交流会,假如让你作为代表谈谈《长安三万里》的影响,请依据文本拟定发言提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我”在中国是一个新概念

庄晓丹

①这几年中国人对待心理学是工具化的,从我的临床经验看,100个人里可能只有1个人是完全为了探索自我而来的,通常多数来访者都是想知道“我该怎么办”。他们不太看重了解自己,对自己也不太有好奇心。

②在这种概念模糊的背景下,我们谈论中国的“自我”和“自我探索”,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我甚至觉得西方意义上的“自我”,中国过去可能是没有的。

③西方的“自我”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而中国的“我”是关系性的存在,比如:对于父母来讲,“我”是子女;对于领导来讲,“我”是下属;对于妻子来讲,“我”是丈夫等等。“我”始终在一个家庭、组织、社会、阶层框架里,“我是谁”是一种社会标签,如果没有任何关系,“我”可能就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

④如果从西方理论角度去考虑,中国的“我”是一种非常典型的青少年水平的“我”。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曾经提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他把人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不同阶段要发展不同的社会心理能力。在青少年阶段发展的“我”,是根据周围的人和团体来定义的。我们会观察到,人在青少年阶段非常喜欢抱团和比较,因为青少年的“我”完全是根据和同侪比较来发展和定义的。

⑤但在这个理论框架下,“我”实际上还需要继续发展到成年人,成为独立的“自我”,然后进入亲密关系。西方有很多理论描述独立的、成熟的“自我”,简单讲,当一个人明确知道,他脱离了所处的家庭、社会群体、社会阶层和定义时,他是谁,这就是一个独立的“自我”了。如果一个人发展出独立的“自我”,处理亲密关系也好,其他问题也好,都会迎刃而解。

⑥当下的中国人没有从关系性的“自我”,发展成西方意义上的成年人具备的独立“自我”。我觉得第一是没时间,第二是没榜样,还有就是中国文化本身也不太强调自我,不太支持这种发展

⑦如果按照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青少年时期应该发展基于社会关系的自我。那几年中国学生在准备高考。我的高中班主任说,现在的孩子一门心思学习,除此以外同学之间互相都不怎么说话。功利主义、精英主义,以及家长、学校共同施加的压力,导致青少年没有空间去发展自我。这样的孩子是以小学阶段基于家庭的自我进入大学的,在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再发展青少年阶段的基于社会关系的自我,然后他们就毕业了,以这样的自我进入了社会。

⑧进入社会就更没时间了。现在的某种舆论是,人到了30岁还没有在社会上找到一席之地,人生基本就算失败了,似乎到了35岁就要被职场淘汰了,所以大家每一步都很着急。

⑨如果要发展自我,不说特别系统化、复杂化的条件,首先它需要一个人有时间去思考自己,有空间去探索自己。一个人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是需要跟人互动、在实践中试错的。我试一下这个,知道原来我是这样的,然后我再去试一下那个,发现自己其实不喜欢。

⑩现在社会快速发展变化,容错区间很小,一步错就可能步步错,前面没赶上车,后面可能就不许你上车了。大家是不太敢有勇气,去做探索自我这样“正事”以外的事情的。

⑪家长的自我可能也停留在那个青少年阶段。我们在养育中一个比较常见的情况是,父母的心理年龄大概在什么水平,孩子的生理年龄超过这个岁数就开始出问题。一个心理年龄12岁的家长带一个生理年龄18岁的孩子,他不可能告诉孩子18岁之后怎么办,孩子就只能自己摸索。

⑫再者,中国文化本身是不强调也不太支持自我的,这可能跟农耕文明有关系。农耕社会的客观现实是,无论一个人自我的程度怎么样,最终他所在的家族比较好,他也能比较好,并且年复一年生活变化不大。这样的社会形成了完整的规则,一个人什么阶段做什么事情,需要什么,都是差不多的,他只要跟着传统一步一步来,不出现杂音,就能运行良好。

⑬现代社会具有全新的生活方式,并且始终在变化,但我们还是会受到传统的影响。人类对陌生的东西都是有警惕性的,传统对它的态度是不确定,甚至是排斥的。在这样的氛围里,大家更没有诉求去寻找一个独立自我。这是不被鼓励的,甚至会遭到负面反馈。

⑭“自我”在中国是个新概念,但如果不努力发展独立的自我,我们面对的心理学问题就会越来越多。只有成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中的成年人,我们才能正确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关系和心理问题。

【小题1】第①段中的“工具化”的具体含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中多次提到“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请分析其作用。
【小题3】请选出下列选项中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     
A.作者认为中国人不关心自我的原因是因为太功利。
B.中国过去有“自我”概念,但和西方的“自我”概念并不相同。
C.中国人并没有“自我”概念,我们所说的“自我”,其实只是不同的社会身份。
D.作者认为中国人的自我认知现状是一生保持始终青少年阶段的自我。
【小题4】请选出一项符合文意的推论(     
A.在中国社会中探讨“自我”这个概念,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
B.对与自己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分析越仔细,对自己的认识就会越模糊。
C.只有不考虑所有附着于人际关系上的意义和价值,才能真正认识到自我的意义和价值。
D.随着农耕文明发展为现代文明,探索自我的文化背景压力会逐步减轻。
【小题5】有人认为第⑥段的划线句能概括下文,是很好的总领句。也有人不认同这个观点,请结合原文,说说你的看法。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