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1 组卷35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五年,帝饬百官及诸监司毋得请托。诏京西、湖北商人以牛马负茶出境者罪死,诏翰林学士、谏议大夫等各举堪御史者二人。奉国军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王友直以募兵扰民,降为武宁军承宣使,罢军职。军民哗呶者,执送大理寺鞫之;军民喧哄者,并从军法。

帝著论数百言,深原用人之弊,因及诛赏之法,命宰执示从臣于都堂。刘崞以平李接功,擢集英殿修撰。初置广南烟瘴诸州医官,复置皇太子宫小学教授,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再蠲临安府民身丁钱三年,诸州招补军籍之阙,自今岁以为常。

八年十二月,以徽、饶二州民流者众,罢守臣,官出南库钱三十万缗,付新浙东提举常平朱熹振粜。雨雹,以度僧牒募闽、广民入米。诏县令有能举荒政者,监司、郡守以名闻。是岁,江浙、两淮、夔州等水旱相继,发廪蠲租,遣使按视,民有流入江北者,命所在振业之。

十五年袝高宗神主于太庙,诏曰:朕比下今欲衰绖三年故以布素视事内殿稽诸典礼心实未安行之终制乃为近古宜体至意勿复有请十六年二月传位皇太子,六月崩于重华殿,年六十有八。谥曰哲文神武成孝皇帝,庙号孝宗。

赞曰:孝宗之贤,聪明英毅,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可谓难矣哉。即位之初,锐志恢复,然值金世宗之立,金国平治,无衅可乘,然易表称书,改臣称侄,减去岁币,以定邻好,金人易宋之心,至是亦寝异于前矣。自古人君能尽宫庭之孝,未有若帝。其间父子怡愉,同享高寿,亦无有及之者。终丧三年,又能却群臣之请而力行之。宋之庙号,若孝宗之为,其无愧焉!

节选自《宋史·三十五卷·孝宗纪》


[注]①五年,指宋孝宗即位第五年。②度僧牒:古代僧尼持有度牒,可以证明出家人的身份,得到政府的保障,同时可以免除地税、徭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朕比下今欲衰绖三年/故以布素/视事内殿/稽诸典礼/心实未安行之/终制乃为近古/宜体至意/勿复有请
B.朕比下今/欲衰绖三年/故以布素/视事内殿/稽诸典礼/心实未安行之/终制乃为近古/宜体至意/勿复有请
C.朕比下今欲衰绖三年/故以布素视事内殿/稽诸典礼/心实未安行之终制/乃为近古/宜体至意/勿复有请
D.朕比下今/欲衰绖三年/故以布素视事内殿/稽诸典礼/心实未安/行之终制/乃为近古宜体/至意勿复有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宋时御史选任采用回避法。宰执的亲属,不论关系亲疏,皆不能充任御史,这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御史的决策权。
B.宰执,是宰相与执政官的简称。在宋朝时,宰执在朝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宋朝以后,金、元基本沿用这一官制。
C.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宋太宗置十五路,各设转运使掌路之权,使之逐渐成为高级行政区,开后代省制先河。
D.太庙,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孝宗对官员要求严格,即位第五年,严肃整治百官和各监司,不允许官员徇私请托:如王友直因募兵扰民而被降职。
B.遇到荒年时,宋孝宗能用国库的钱救济百姓,让监司、郡守把救荒有能的县令的姓名上报朝廷,命令各地赈济流民。
C.因为要对长辈尽孝,宋孝宗因此不顾大臣反对,遵照古制坚持为父皇守丧三年,孝心可嘉,但对朝政有所荒疏。
D.宋孝宗虽然没能收复失地,但史书还是肯定了他的功绩:提升宋的地位,睦邻友好,改变金人轻视宋人的思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谁。
(1)再蠲临安府民身丁钱三年,诸州招补军籍之阙,自今岁以为常。
(2)遣使按视,民有流入江北者,命所在振业之。
【小题5】史称宋孝宗为“南渡诸帝之称首”,请分析宋孝宗的“贤”体现在哪?
2022·广东汕头·二模
知识点:脱脱等《宋史》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钜野人。太平兴国八年擢进士,授成武主簿。端拱初,太宗闻其名,召试,擢直史馆。

时北庭未宁,访群臣以边事。禹偁献《御戎十策》,大略假汉事以明之:……下诏感励边人,使知取燕蓟旧疆,非贪其土地;内则省官以宽经费,抑文士以激武夫,信用大臣以资其谋,不贵虚名以戒无益,禁游惰以厚民力。帝深嘉之。

二年,亲试贡士,召禹偁,赋诗立就。上悦曰:此不逾月遍天下矣。未几,判大理寺,庐州妖尼道安诬讼徐铉,道安当反坐,有诏勿治。禹偁抗疏雪铉,请论道安罪,坐贬商州团练副使。四年,召拜左正言,上以其性刚直不容物,命宰相戒之。

至道元年,召入翰林为学士。诏命有不便者,多所论奏。孝章皇后崩迁梓宫于故燕国长公主第群臣不成服禹偁与客言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坐谤讪,罢为工部郎中,知滁州。初,禹偁尝草《李继迁制》,送马五十匹为润笔,禹偁却之。及出滁,闽人郑褒徒步来谒,禹偁爱其儒雅,为买一马。或言买马亏价者,太宗曰:彼能却继迁五十马,顾肯亏一马价哉?咸平初,预修《太祖实录》,直书其事。时宰相张齐贤、李沆不协,意禹偁议论轻重其间。出知黄州,尝作《三黜赋》以见志。其卒章云:屈于身而不屈于道兮,虽百谪而何亏!

四年, 州境二虎斗,其一死,食之殆半。群鸡夜鸣,经月不止。冬雷暴作。禹偁手疏引《洪范传》陈戒,且自劾。上惜禹偁才,是日,命徙蕲州。禹偁上表谢,有宣室鬼神之问,不望生还;茂陵封禅之书,止期身后之语。上异之,果至郡未逾月而卒,年四十八。讣闻,甚悼之,厚赙其家。

禹偁词学敏赡,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为己任。其为文著书,多涉规讽,以是颇为流俗所不容,故屡见摈斥。所与游必儒雅,后进有词艺者,极意称扬之。有《小畜集》二十卷、《承明集》十卷、《集议》十卷、诗三卷。

(节选自《宋史·王禹偁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孝章皇后崩/迁梓宫于故燕国/长公主第群臣不成服/禹偁与客言/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
B.孝章皇后崩/迁梓宫于故燕国长公主第/群臣不成服/禹偁与客言/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
C.孝章皇后崩/迁梓宫于故燕国/长公主第群臣不成服/禹偁与客言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
D.孝章皇后崩/迁梓宫于故燕国长公主第/群臣不成服/禹偁与客言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的考试者。殿试由皇帝主考,应试者为贡士,第一名称状元。
B.正言,即正直的话、合于正道的话。文中是指官名,相当于唐代的拾遗,负责规谏讽谕皇帝。
C.宣室,古代宫殿名。文中王禹偁借汉文帝在宣室向司马迁问鬼神之事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感慨。
D.儒雅,风度温文尔雅的意思,也指儒术。还指文辞典雅。文中是指博学的儒士或文人雅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禹偁懂得治边方略。他借用汉朝守卫边疆的先例,向朝廷进献《御戎十策》,从多方面提出自己的治疆建议,深得皇帝的称赞。
B.王禹偁性格刚直。他违抗诏令坚持为徐铉洗雪冤情,对皇帝诏书中不当的地方多次加以论奏,在编修《太祖实录》时能直书其事。
C.王禹偁能够反躬自省。在他主管黄州时,境内出现老虎吃老虎、群鸡夜间鸣叫冬天雷声大作的异象,他写奏章检举自己的过失。
D.王禹偁才思敏捷,才学丰厚。皇帝召他赋诗,他--挥而就;他编写的书籍很多。这些书籍都得到有词学才能晚辈的极力称赞褒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卒章云:“屈于身而不屈于道兮,虽百谪而何亏! "
(2)其为文著书,多涉规讽,以是颇为流俗所不容,故屡见摈斥。
【小题5】王禹偁为何给郑褒买马?买马的事引起怎样的事端?其结果怎样?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太祖即位,端知浚仪县,同判定州。端为政清简,远人便之。十年,出知蔡州,以善政,吏民列奏借留。秦王廷美尹京,会太宗征河东,廷美将有居留之命,端白廷美曰:“主上栉风沐雨,吊民伐罪,王地处亲贤,当表奏扈从。今主留务,非所宜也。”廷美由是恳请从行。

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先是,寇准为参知政事,端既为相,虑己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端曰:“必若此,非计之得也,愿少缓之,端将覆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顾其,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遂用其策。其母后终老延州,继迁寻亦死,继迁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

太宗不豫,真宗为皇太子,端日与太子问起居。及疾大渐,内侍王继恩忌太子英明,阴与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谋立故楚王元佐。太宗崩,李皇后命继恩召端,端知有变,锁继恩于阁内,使人守之而入,皇后曰:“宫车晏驾,立嗣以长,顺也,今将如何?”端曰:“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今始弃天下,岂可遽违命有异议邪?”真宗既立,垂帘引见群臣,端请卷帘,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呼万岁。

(节选自《宋史·吕端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B.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C.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D.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押班”指朝会领班,起于唐;宋时,由参知政事、宰相分日押班。
B.“亲”和“亲戚”中“亲”都是指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
C.“纳款”指向敌人投降归顺;纳款请命,意为投降朝廷并请求归附。
D.“起居”指每五日群臣随宰相入见皇帝,其制始于后唐明宗,宋沿袭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端为政清正简要,颇得民心。他先后在浚仪县、定州、蔡州担任官职,因为政绩良好,当地的官员和百姓都希望吕端能留任。
B.吕端为相持重,颇识大体。他先当上宰相,担心寇准心中不满,奏请皇上同意寇准参与执掌宰相事务。
C.吕端察事以微,思虑深远。太宗本想杀死李继迁的母亲,吕端知晓后,劝谏太宗不杀她且善养她。后来李继迁的儿子终于归顺了朝廷。
D.宋太宗的病情加剧,内侍王继恩私下里与部分官员计划立先前的楚王元佐,面对李皇后对继承人的询问,吕端认为不应该违背太宗的遗愿而另行考虑。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遂用其策。
(2)真宗既立,垂帘引见群臣,端请卷帘,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呼万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狄青,汾州西河人,善骑射。宝元初,诏择卫士从边,以青为延州指使。时偏将屡贼败,士卒多畏怯,青行常为先锋。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尝战安远,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尹洙为经略判官,青指使见,与谈兵,善之,荐韩琦、范仲淹曰:“此良将材也。”二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知名。

青奋行伍,十余年而贵,是时面涅犹存。帝尝敕青傅药除字,青指其面曰:“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擢枢密副使。

皇祐中,广源州蛮反,岭外骚动。青上表请行。青戒诸将毋妄与贼斗,听吾所为。广西陈曙乘青未至,辄以步卒八千犯贼,溃昆仑关。青曰:“令之不齐,兵所以败。”晨会诸将堂上,揖曙起,以败亡状,驱出军门斩之。已而顿甲,令军中休十日。觇者还,以为军未即进。青明日乃整军骑,一昼夜绝昆仑关。贼既失险,悉出逆战。青执白旗麾骑兵,纵左右翼,出贼不意,大败之,追奔五十里。还至京师,帝嘉其功。

青为人慎密寡言,计事必审中机会后发。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者故其出常有功。尤喜推功与将佐。始,与孙沔破贼,谋出青,贼既平,悉以诿沔,退若不用意者。沔始叹其勇,既而服其人,自以为不如也。

熙宁元年,神宗考次近世将帅,以青起行伍名动夷夏,深沈有智略,能以畏慎保全终始,慨然思之。

注:①指使:当时戍边军队职务。②面涅:脸部瘢痕。狄青出身寒微,因代兄受过而被刺字充军。

《宋史·列传第四十九》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尝战安远,创甚             被:遭受。
B.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知名       益:更加。
C.揖曙起,以败亡状             按:按照。
D.与孙沔破贼,谋出青       一:全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时偏将屡贼败             沔始叹其勇,既而服其
B.青指使见             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
C.荐经略使韩琦、范仲淹       昆仑关
D.计事必审中机会后发       以青起行伍名动夷夏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者故其出常有功
B.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者/故其出常有功
C.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者故其出常有功
D.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者/故其出常有功
【小题4】下列选项中全都体现狄青英勇善战的一项是(     
①闻寇至,即挺起驰赴   ②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③以步卒八千犯贼
④一昼夜绝昆仑关          ⑤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       ⑥尤喜推功与将佐
A.①②④B.②④⑤C.①②⑥D.②③④
【小题5】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狄青曾经获得尹洙的赏识,后来又得到了范仲淹的指点。
B.狄青先是提振士气,接着麻痹对手,一举取得昆仑关胜利。
C.狄青不愿去掉脸上的瘢痕,以此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过去。
D.狄青深为军中将士所信服,声名更是震动中原边疆各地。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
(2)青明日乃整军骑,一昼夜绝昆仑关。
(3)贼既平,悉以诿沔,退若不用意者。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