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54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庄子·庖丁解牛》)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老________        ②刑   ________       ③敢________
④行李________     ⑤神欲   ________   ⑥怵然_________
【小题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衅钟是周朝的一种礼仪。在古代,钟被视为一种神器,新铸成的钟要用牛羊的鲜血予以祭祀。
B.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员,可翻译为“您”,表示对对方的恭敬。。
C.乘,古时一车一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D.《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小题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爵位共有五等:公、侯、伯、子、男。张良运筹帷幄,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因功封留侯,其封地为留地。
B.古代室内宴会上的四面座位,以东向为最尊,南向次之,北向再次之,西向为侍者座位。
C.“沛公居山东时”中的“山东”指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中的“河”指黄河。
D.古人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长幼排序。“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是说项伯是项羽的伯父。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④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小题5】请用“/”给下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之剑,有诸侯之剑,有庶人之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

(节选自《庄子·说剑》)


以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
21-22高一下·浙江绍兴·期中
知识点:《左传》《孟子》《庄子》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丘明《左传》)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秦氾南     军:驻扎B.必退          师:军队
C.夜而出     缒:绳索D.郑既知   亡:灭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其无礼于晋          以:因为,连词
B.朝济夕设版焉       而:却,连词
C.何厌                 之:他,代词
D.郑人盟                 与:跟,介词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今老矣,无能也已B.舍郑以为东道主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D.微夫人之不及此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A.因为别人的力量而又去遮挡他,这是不仁义的。
B.借助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C.因为别人的力量而又去蒙蔽他,这是不仁义的。
D.借助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欺骗他,这是不仁义的。

(一)烛之式退秦师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二)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求见太后,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小题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B.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C.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D.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B.东道主,原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现在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C.行李,也作“行理”,外交使者。
D.封,分封,君主把土地或爵位给予亲属或臣僚。
【小题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以秦国利益为出发点,经过反复哀求,终于让秦国答应退兵。
B.晋文公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事后反悔,这也是秦伯最终退兵的一个重要原因。
C.深谙说话艺术的左师触龙并没有像别的朝臣那样一味地犯颜直谏,而是避其锋芒,转移话题,对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事从头到尾都只字不提。
D.《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古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的,称为“春秋三传”。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小题5】简要分析烛之武、触龙的进谏艺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隐公十一年夏,会郑伯于郟、谋伐许也。郑伯将伐许,五月甲辰,授兵于大宫。子都与颍考叔争车,颍考叔挟辀以走,子都拔戟以逐之,及大逵,弗及,子都怒。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庚辰、傅于许。颍考叔取郑伯之旗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郑师毕登,壬午,遂入许,许庄公奔卫。齐侯以许让公。公曰:君谓许不共,故从君讨之。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乃与郑人。

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曰: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吾将使公孙获也佐吾子。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唯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如旧昏媾,其能降以相从也。无滋他族,实逼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禋祀许乎?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唯许国为,亦聊以固吾圉也。

乃使公孙获处许西偏,曰: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夫许,大岳之胤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

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

郑伯使卒出豭,行出犬、鸡,以诅射颍考叔者。君子谓:郑庄公失政刑矣。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既无德政,又无威刑,是以及邪。邪而诅之,将何益矣!

(节选自《左传·隐公十一年》,有删改)

【注释】①子都与颍考叔:皆是郑国大夫。②辀:车辕。③傅:迫近。④许叔:许庄公的弟弟。⑤昏媾:婚姻,姻亲。⑥大岳:即四岳,传说为唐尧四大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
B.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
C.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
D.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会郑伯于郟”中的“公”为古代五等爵位之首,“伯”“侯”也都是周朝五等爵位中的称谓。
B.“壬午”与《赤壁赋》中“壬戌之秋”的“壬戌”虽然都是干支纪法,但前者纪日,后者纪年。
C.“不唯许国之为”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与《师说》中“惑之不解”的“之”用法相同。
D.“序民人”的“序”意为使……有序,与《过秦论》中“序八州而朝同列”的“序”意义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伯将要攻打许国时,他的手下子都与颍考叔领取兵车时发生矛盾,之后颍考叔在伐许之战中登上城墙后被子都暗箭射死。
B.鲁、齐、郑三国逼走许国国君后,许国的归属成为难题,齐侯与鲁隐公都不愿接手管理许国,最终许国被送给了郑伯。
C.郑伯对许国的管理考虑得相对全面,让百里辅佐许叔,并告知百里,这样安排既对许国有好处,又能进一步巩固郑国边防。
D.郑伯安排公孙获驻守在许国都城的西边协助百里,并告诫他不要把收受的财物放在许国,以便日后可以迅速撤离许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
(2)夫许,大岳之胤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
【小题5】“君子谓”是《左传》对历史事件或人物寄寓爱憎褒贬、发表议论的一种形式。选文中两次“君子谓”对郑伯的评价态度和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