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6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听取蛙声一片”的生态之美

吕伟超

今天人类面临的无穷困境,使得我们会轻率地把工业社会的原罪归结为“技术之蛇”的诱惑。殊不知,工业文明导致的生态危机,本质上是人的危机,罪不在科学技术本身,而在于人对科学技术无节制、无道德的滥用。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否定科学技术在发展中的意义,经济的转型升级,还要有赖于对“适当技术”的正确使用。

技术的“适当性”要从一国一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现实中去规定。一般说来,技术应当具有中庸的品格,它是温和的,其在提高生产率、促进增长的同时,并不会强烈地改变自然生态。比如同样是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杂交水稻技术因其温和而被认为是“适当的技术”,而转基因技术因其对自然生态具有强烈改变的倾向而不被认为是“适当技术”。还有适当技术应当具有“可反悔性”,即一项技术在投入应用的初期,可能很难预料它对自然生态造成的损害,而一旦损害发生,事后可以通过适当的救济手段,恢复原有的自然生态。比如在开发清洁能源时,小水电就比核能更加具有“可反悔性”,因为一旦发现为开发小水电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事实,可以通过拆除水坝、恢复原状而达到修复生态的目的。但核电站一旦发生泄露等事故,我们就很少有反悔的机会了。另外,适当技术应当是合乎生态美学而不是工业美学的,因为美是整个自然生态和谐平衡法则的一种外观表现。符合生态美的技术,必然是亲和自然而不是违反自然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工业社会象征的摩天大楼,其墙体的玻璃幕墙强烈地反射了太阳光,乃是不按照“天然本质”和“美的规律”设计出来的产物,而浙江永嘉农民在稻田里套养田鱼的传统农业技术,则是符合生态美学的“适当技术”。在这里,你既能感受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自然和谐,又能体会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生命潮涌、大道流行的生态之美。

在工业社会里,当时尚界把亮闪闪的金属片和复古草裙融为一体的时候,很难说我们对美的理解是更敏锐了,还是更迟钝了?在一个追求速度和讲求技术的社会里,美成了人为制造出来的消费品,而不再是心灵对自然的投射。如果我们想恢复对美的本真理解,把工业美学还原到生态美学,就要放弃对速度和技术的过度崇拜,学会过“有节制的生活”,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我们有更多的闲暇、更舒展的心灵去欣赏自然之美。遗憾的是,这种亲和自然、重视生态的思想旨趣和审美情趣,在近代以来,从被蒸汽机、技术主义支配下的“可操控的自然”里迅速退隐,有节制的生活也演变成了放纵的狂欢。

学会过“有节制的生活”,使我们有更多的闲暇、更舒展的心灵去欣赏生态之美。

(选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生态危机既是科学技术的危机,也是人的危机。
B.凡是适合生态美学的技术就是适当的,反之就是不适当的工业美学。
C.适当的技术是温和的、中庸的,必然是不违反自然生态的。
D.放弃追求速度和技术,我们就能与自然和睦共处。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的推断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段立足实际,提出了“我们不能否定科学技术在发展中的意义”的论点。
B.“适当技术”““技术之蛇””、“听取蛙声一片”引号的作用依次是突出强调、特殊含义、直接引用。
C.如果我们恢复对美的本真理解,把它还原到生态美学,重视生态的思想旨趣和审美情趣,那么我们对美的理解会变得越来越迟钝。
D.选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假设论证、对比论证,使论证更加充分有力,清晰透彻。
E.只有适当地使用技术,学会过有节制的生活,我们才能走出工业文明的泥沼,迈向生态文明的“美丽新世界”。
21-22高二下·江苏苏州·期中
知识点:时评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人肉搜索,请先搜索理性

人肉搜索是时下中国的时髦词汇,指追踪网上人物的真实身份,公开其私人信息的网络行为。这个在中国方兴未艾的网络新现象也吸引了关注中国互联网论坛的西方新闻界和研究者,甚至影响到了中国人的形象。11月初的英国《卫报》发表了题为《人肉搜索引擎?牛!》的文章,对这个网络现象作了评价。作者认为人肉搜索引擎的参与者的愚昧是不能被忽视和原谅的。

文章在介绍了去年发生的一起著名的人肉搜索事件之后,得出结论,认为:这种暴民效应在中国的网络上一再出现,它显示出网民们是何等容易被诱导,任何人都可能成为目标。幸运的是,迄今为止人肉搜索引擎尚未造成真正严重的伤害。中国目前大约有2.53亿网民,是全球网民最多的国家,其中70%年龄不足30岁。尽管网民人数仅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9%,但西方新闻工作者、学者,甚至外国公关公司都很关注中国的互联网论坛,从中寻找对从时政到股市到企业并购的所有事件的评论和反应。人肉搜索引擎这一奇特现象被密切关注中国网络发展的外界视为愚昧与无知其实并不为过。

人肉搜索本来是网络发展的一种未来趋势,即人工智能搜索,你来问、我来答,搜索过程跟聊天一样,这是为了弥补搜索结果不人性化的缺憾。但遗憾总是有的,人工智能搜索在集体无意识的情况下出现了暴力倾向。由于扛起了道德诉求的大旗,人肉搜索极富攻击性。无论是惩戒非道德的婚外情,还是教训对地震大灾毫无人道主义情怀的无知女生,以及在前前后后的铜须门虐猫案等事件中,在每一件人肉搜索事件的背后,人肉搜索客都认为自己是监督当下社会道德现状的警察道德饥渴直接导致了人肉搜索客滥用纠察职权,乃至暴力倾向。但与挺起腰杆打假的王海不同,至今无人敢出面宣称自己人肉过谁,造成什么后果。人数众多、身份隐秘的人肉搜索客与被人肉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公平性,搜索客们借着实施道德正义之名,实际上满足的是人人皆有的好奇心,在曝光他人隐私之时,虚拟网络中的匿名快感如火山一般喷发而出。对于搜索客们而言,人肉搜索的过程更像是网络游戏,而非真正的道德辩论,而对于被人肉者来说,所承受的却是超出了法律惩罚的正常生活的中断和被干扰。

人肉搜索的触角已经伸向国外。今年8月,某网友在著名的战斗在法国论坛中发起人肉搜索贴,名为帮助某位在法留学的中国女孩认清感情骗子,实则为了声讨一个据说骗了很多中国女人感情的法国知名摄影师。这在极为重视隐私的西方国家是不可思议的行为。

其实,从道德立场出发的人肉搜索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善良的初衷并不能为演变为近似于私刑的网络暴力进行辩护。道德缺憾与社会顽疾始终会存在,但以鞭挞非道德、揭露丑恶为己任的人肉搜索却应该首先搜索自己的底线和理智。

(《环球时报》)

【小题1】根据全文,有关“人肉搜索”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是指某些暴民联合起来追捕现实生活中的人,然后在网上公开这些受害者个人隐私资料的行为。
B.是指那些追踪网上人物的真实情况,然后用言语对其进行攻击,并公开其私人信息的网络行为。
C.是指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如同聊天一样的你问我答的人性化搜索活动。
D.是指在网上提出一个问题,由网民解答,而非搜索引擎通过机器自动算法获得结果的搜索机制。
【小题2】本文作者能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人肉搜索”问题。请结合文章内容、就此作具体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我们要牢记嘱托,牢固树立“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大力践行“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要坚持农田就是农田、农田必须是良田的发展共识。我们要用“长牙齿”的硬措施进一步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打好种业“翻身仗”,解决好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对标国内外最高水平,深入推进种业振兴行动,重视发挥种业集团的行业引领龙头作用,要重视推进品种审定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与时俱进,形成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引导企业致力于种业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早日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我们还要坚决抵制“舌尖上的浪费”,通过引导餐饮行业提供小份菜、开展形式多样的爱粮节粮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等方式,让“光盘”理念存之于心、践之于行,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

(摘编自《南方日报》2022年3月8日《聚焦“国之大者”守护粮食安全》)

材料二:

近日,国务院宣布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就是要回答农用地土壤质量家底问题。

我国分别在新中国成立初和改革开放后进行过两次土壤普查。时隔多年重启这项普查,最重要的推动因素就是粮食安全。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全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我国粮食产量高,同时也是世界第一粮食进口国,国际粮食市场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因此,中央反复强调,“越是有粮食吃,越要想到没粮食的时候。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我们还需要掌握土壤现状和变化趋势。在人们印象中,江南是鱼米之乡,但目前的真实状况是,耕地持续北移。南方自然条件更佳,雨水充足,粮食作物可以一年二熟甚至三熟,但北方光照和雨水则差了不少,粮食作物多为一年一熟,这对耕地产能有很大影响。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显示,我国现有19.18亿亩耕地,但位于6度以上坡度的耕地占近23%。

此外,土壤质量、健康安全是各方关心的大事。我国耕地利用强度比较高,化肥用量相当惊人。农业农村部提供的数据显示,40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增加了2.2倍,但化肥用量增加了6.2倍。同时,耕地盐碱化、强酸化都比较严重。因此,土壤污染状况、是否重金属超标等,都需要先盘点清楚。掌握了这些基本情况,如何修复和利用耕地就有了方向。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2022年3月1日《做好土壤普查护航粮食安全》)

材料三:

农业现代化是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基础,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保障,其关键就在科技进步,核心是通过科技的力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绿色发展水平,使农业产业包含更多的科技含量、更大的就业容量、更好的生态质量。

在实际行动中,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要健全稳定的农业科技支撑机制。在这一过程中,要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使其更多投向农业数字技术创新等领域;鼓励和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农业数字技术、农业数字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抵押物的信贷活动,提升农业数字技术创新活动的融资能力;积极探索适合农业数字技术产品和服务的税收管理制度,通过设立农业科技金融资助专项经费、对农业科技型企业实施投资补助等,拓宽农业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要保障农业科技行动顺利开展,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持续夯实农村和偏远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还要看到,智能终端等设备是农业数据采集、整合、共享、利用的窗口,是查询、了解、掌握农业生产信息、产品供求信息、农业交易信息的载体,要切实加快智能终端设备在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应用普及。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2022年8月9日《把握农业科技自主自强着力点》)

【小题1】下列对“粮食安全”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B.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必须要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
C.农业的“芯片”是种子,种源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只有充分依托科技,才能实现种源的自主可控。
D.虽然我国耕地持续北移,但只要我们充分利用科技,相同面积耕地上的生产效能是不会降低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要关注粮食的生产和储存,又要把好粮食消费的大门,双管齐下,确保粮食安全。
B.农业现代化是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基础,关键在科技进步。
C.政府的引导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农业数字技术信贷活动能够健全稳定的农业科技支撑机制。
D.我国耕地利用强度较高,化肥用量相当大,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土壤污染、肥力下降。
【小题3】2022年某一天,我省某地接到有关耕地使用的投诉,如果你是调查组成员,你会从哪些方面展开调查?请结合材料信息加以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激活校园诗歌不仅需要“情怀”

①校园诗歌是一个寄寓着太多“情怀”的词汇。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校园,可谓是诗意的栖居地,读诗写诗俨然是一种潮流,加入高校诗社更是众多学子的梦想。但如今的大学校园,诗歌氛围遇冷,诗社普遍萎缩,正如媒体报道所说,尽管有爱好诗歌的学子的坚守,但今非昔比——过去诗社活动成百上千人的盛况不再,如今已锐减至十余人至六七十人不等。

②校园诗歌的这份“情怀”缘何难以安放?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使得诗歌可供阐述的空间缩减。另外新媒体的兴起,也导致人才不断流失,加之影视、综艺等娱乐化产品更多地吸引社会注意力,也吸引了“内容生产者的生产力”。

③有人说,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中国诗词大会》受追捧,其背后就反映了国人对诗歌的需求。北京连续举办三届诗歌节,也向人们展示了让诗歌回归校园的努力。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学诗社不单是激情昂扬、闲情逸致的所在地,还越来越跟生存挂上钩。正如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社长直言,“以前能从学校得到一些支持,最近一两年争取不到钱。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校那么困难,还给我们资金支持,现在为什么做不到呢?”

④显然,激活校园诗歌,不仅需要“情怀”,还需经费、“人气”、政策等多方面支持。除了高校应在经费上给予诗社有力保障、吸引更多诗歌爱好者参与外,更重要的是还要强化诗歌的“内核”,拓展诗歌的“外延”。从海子到余秀华,包含的一个事实便是,当今时代产生“现象级诗人”的土壤始终存在,现在的问题并不是公众“情怀”的缺乏,而恰恰是诗歌创作上的乏味。

⑤从政策上说,校园诗歌最好的时代即将到来。正如教育部部长今年“两会”在人民大会堂“部长通道”被问及《中国诗词大会》现象时表示,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之路,“从小学到大学,各个教育学段都覆盖”“融汇到教材体系中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将使校园诗歌成为推动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大学校园将重新让诗歌生发起来。

(节选自《中华读书报》2017年11月29日付彪)

【小题1】下列对于文章前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世纪八十年代,因为读诗写诗是一种潮流,所以众多学子把加入高校诗社作为自己的梦想。
B.如今的大学校园,诗社普遍萎缩,诗歌遇冷,虽然依旧有爱好诗歌的学子的坚守,但今非昔比。
C.校园诗歌的这份“情怀”之所以难以安放,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使得诗歌可供阐述的空间缩减。
D.新媒体的兴起,导致诗歌创作的人才不断流失,影视、综艺等娱乐化产品也吸引了“内容生产者的生产力”。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诗词大会》受追捧反映了国人对诗歌的需求,这说明中国人的诗心一直都在,只是需要被激活。
B.如今,大学诗社在表现激情昂扬、闲情逸致的同时,也不得不考虑到与生存有关的物质问题。
C.从海子到余秀华,说明当代产生“现象级诗人”的土壤始终存在,只是需要在经费、人气和政策多方面予以支持。
D.要激活校园诗歌,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在于强化诗歌的“内核”,拓展诗歌的“外延”,使诗歌创作逐渐突破“乏味”的怪圈。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园诗歌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形成潮流,但如今,不管是从诗歌氛围还是诗社规模来说,都已经大大不如从前了。
B.校园诗歌如今盛况不再,不仅仅只是“情怀”的缺失,还涉及到经费、政策等其他方面的原因,另外诗歌创作本身也需要再强化。
C.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校虽然困难,但依旧给予诗社经济上的支持,而现如今却做不到,说明当今社会看重物质更加拜金,这种风气已经开始影响校园。
D.让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校园,贯穿到校园教育的过程之中,将会使校园诗歌成为推动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