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9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饮归亭记

曾巩

金溪汪君名遘,为尉之三月,斥其四垣为射亭。既成教士于其间而名之曰饮归之亭以书走临川请记于予请数反不止予之言何足取汪君徒深望予也既不得辞,乃记之曰:

射之用事已远,其先之以礼乐以辨德,《》之所谓宾、燕、乡饮、大射之射是也;其贵力而尚技以立武,《记》之所谓四时教士贯革之射是也。古者海内洽和,则先礼射,而弓矢以立武,亦不废于有司。及三代衰,王政缺,礼乐之事相属而尽坏,揖让之射滋亦熄。至其后,天下尝集,国家尝闲暇矣。先王之礼,其节文皆在,其行之不难。然自秦汉以来千有余岁,衰微绌塞,空见于六艺之文,而莫有从事者,由世之苟简者胜也。争夺兴而战禽攻取之党奋,则强弓疾矢巧技之出不得而废,其不以势哉?

今尉之教射,不比乎礼乐而贵乎技力。其众虽小,然其旗旄镯鼓,五兵之器,便习之利,与夫行止步趋迟速之节,皆宜有法,则其所教亦非独射也。其幸而在乎无事之时,则得以自休守境而填卫百姓;其不幸杀越剽攻,骇惊闾巷,而并逐于大山长谷之间,则将犯晨夜,蒙雾露,蹈厄驰危,不避矢石之患,汤火之难,出入千里,而与之有事,则士其可以不素教哉?今亭之作,所以教士,汪君又谓古者师还必饮至于庙,以纪军实。今庙废不设,亦欲士胜而归则饮之于此,遂以名其亭。汪君之志,与其职可谓协矣!

或谓汪君儒生,尉文吏,以礼义禁盗宜可止,顾乃习斗而喜胜,其是与?夫治固不可以不兼文武,而施泽于堂庑之上,服冕搢笏,使士民化、奸宄息者,固亦在彼而不在此也。然而天下之事能大者固可以兼小,未有小不治而能大也。故汪君之汲汲于斯,不忽乎任小,其非所谓有志者邪?

(选自《曾巩文集》)


【注】①滋:更加,愈益。②集:同“辑”,和睦。③绌塞:困厄,闭塞。④镯:钟状的铃,古代军中乐器。⑤填:同“镇”,使安定。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成/教士于其间而名之曰/饮归之亭/以书走临川/请记于予/请数反不止/予之言何足取/汪君徒深望予也/既不得辞
B.既成/教士于其间/而名之曰饮归之亭/以书走临川/请记于予/请数反不止/予之言何足取/汪君徒深望予也/既不得辞
C.既成/教士于其间而名之曰/饮归之亭/以书走临川/请记于予/请数反/不止予之言/何足取/汪君徒深望予也/既不得辞
D.既成/教士于其间/而名之曰饮归之亭/以书走临川/请记于予/请数反不止/予之言/何足取汪君/徒深望予也/既不得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尉,指县尉,位在县令之下,主管治安,负责刑事侦查、缉捕罪犯等,多由武将担任。
B.《记》是指《礼记》,古代礼学文献,记载了宾、燕、乡饮、大射等跟习射有关的礼。
C.三代,指夏、商、周三代,古人认为三代行王政,礼乐制度相对健全,后世则衰落了。
D.饮至,是古代征伐战胜归来祭告宗庙并饮酒庆祝的典礼,后来泛指一般奏凯庆功之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射箭的活动分为两种,一种是礼仪活动,另一种是军事活动,前者在后世渐渐衰落。
B.先王关于射箭的礼仪都在,实行起来并不困难,但是从秦汉以后,只见于记载未被实行。
C.汪遘教人学习射箭,看重的不是射箭的礼教功能,而是将射箭作为一种军事技能的训练。
D.治理天下应该兼用文武两种方法,治理百姓、止息奸宄的,本来在于武力而不在于礼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争夺兴而战禽攻取之党奋,则强弓疾矢巧技之出不得而废。
(2)以礼义禁盗宜可止,顾乃习斗而喜胜,其是与?
【小题5】在作者看来汪遘教士习射的意义是什么?
21-22高二下·浙江温州·期中
知识点: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曾巩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

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

自吾为汝家妇,不及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

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也,我求其生不得耳。’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呜呼,其心厚于仁者耶!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

⑤修泣而志之不敢忘。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禄而养。又十有二年,列官于朝,始得赠封其亲。天子推恩,褒其三世。

⑥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呜呼!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此理之常也。惟我祖考,积善成德,虽不克有于其,而庇赖其子孙矣。乃载我皇考崇公之遗训,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时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

(取材于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节)


【注】①修:欧阳修自称。②太夫人:欧阳修的母亲郑氏。③皇考崇公:指欧阳修去世的父亲。欧阳修的父亲被追封为崇国公。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力于衣食,以以教                           长:抚养。
B.不及吾姑                                               事:侍奉。
C.此死                                               狱:案件。
D.虽不克有于其                                        躬:鞠躬。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毋以是为我累
不要因此(家贫)就为我积累钱财
B.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
但是我知道你父亲一定会后继有人
C.夫养不必丰,要于孝
奉养父母不一定要丰厚,最重要的是孝敬
D.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
做善事没有不得到好报的,时间或迟或早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欧阳修简单叙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突出赞美了太夫人的美德以及付出。
B.文章中连续转述了太夫人的大量叙述,欧阳修借此表达对父亲政绩及人品的追思。
C.文章中欧阳修写自己牢记先父及太夫人的教诲,后来获得了天子推恩的家族荣耀。
D.文章结尾欧阳修认为大力彰显先辈们的美好品德,将会帮助自己获得更多的善报。
【小题4】欧阳修的父亲在为人处世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请根据文意概括并作简要说明。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②尧王天下也,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为民先;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⑤,非下也,权重也。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之政。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⑥,称俗行也。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选自《韩非子·五蠹》)


【注】:①作:出现。②粝粢:泛指粗糙的粮食。藜藿:泛指野菜。藜:野菜。藿:豆叶。③监门:看门的人,指看门的奴仆。④臿:锹,掘土的工具。⑤士橐:指做官和依附权势。橐:通“托”,依托,投靠。⑥戾:暴虐。
【小题1】以下加点虚词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号曰有巢氏                       王天下也
B.必汤、武笑矣                    论薄厚之政
C.构木为巢避群害                 身执耒臿为民先
D.腥臊恶臭伤害腹胃             称俗行也
【小题2】以下句子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因此圣人不期望效法古代,也不效法固定不变的老规矩。
B.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
虽然看门奴仆服侍供养着,也不会在这方面吃亏了。
C.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
这不是疏远亲骨肉,而喜欢过路人,而是因为多和少实际上是不同的。
D.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大家争相做官或投靠有权有势的人,不做地位低下的人,因为做官的权势重。
【小题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段的观点。
【小题4】以下内容放在文章第一段末是否合适?请阐述理由。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