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2 组卷15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出路就是“仕”。在那个时代,自然科学知识,如天文、地理、气象、物候、测算等等,都是入仕的本钱。但更重要的是熟谙经史,深通谋略,懂得治人牧民之术,又能文章盖世,遣兴移情,标高自重,具有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个人魅力,才能获得“为官一方”的人望。但传统人文知识分子的软肋是“知遇难得”,科场拔士取决于考官的眼力。怀才不遇的传统知识分子要么在社会上沦为“九儒十丐”,要么像陶渊明那样隐居一隅。于是自古中国知识分子也就分为两类:一类是力图以自己的才能为统治者服务、实现自己的圣贤理想的,如范仲淹标榜自己的人格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一种建设型和忧患型的知识分子;另一类是隐逸型和牢骚型的知识分子,这些人往往生逢乱世或朝政腐败时期,他们远离政治漩涡的中心,有意使自己边缘化,甚至故意和传统习俗作对。如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个个放浪形骸、蔑视礼教,视官场为逐臭之所,不做“君子”而要做“飘摇于天地之外”的“大人先生”(阮籍)。这两类知识分子大体上也就相当于儒家知识分子和道家知识分子,但实际上不如说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两种互补心态,并没有什么截然的分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善其身是济天下的资本,济天下是穷独时的向往,向往而不达则是一切牢骚的根源。所以不论是儒家还是道家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眼光总是盯着政治和官场,不是争宠揽权,就是愤世嫉俗,少有对自然知识和客观真理的探索和研究。

由此可见,传统中国知识分子根本的毛病在于对权力和政治的依赖性,即使在他们对权势者进行批判时,这种依赖性也以种种方式表现出来。就儒家知识分子来说,他们的确并不都是官场禄蠹,他们对权力的谋求也往往都有十分正当的理由,其最高境界是当“帝王师”,辅佐帝王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因而一个正直的儒家士大夫除了对皇权的服从外,还有一个更高的服从对象,这就是“天道”。当然,“忠君”本身也是“天道”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忠君”有各种不同的方式和层次,最高层次就是当“谏臣”,即对皇上的一举一动不是一味服从,而是以“天道”的名义提出批评,哪怕牺牲性命也在所不辞。在这种意义上,儒家知识分子也可以看作是“批判型”的知识分子,但这种“批判”是以世所公认且已经居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为前提的,而不是立于个人研究的专业和学理基础上的,因而并不具有真正的批判所蕴含的开拓性和启蒙性。

至于道家知识分子,通常认为他们对社会和整个权力结构的批判表明了他们对政治的独立性。其实,除了那些抱有“终南捷径”的算计的假隐士外,道家知识分子通常都是官场中的不如意者和失败者,他们对政治和社会现实的批判本质上和屈原的《离骚》《天问》一样,是一种牢骚的发泄和政治上一身清白的表白,或是一种失意后的心理补偿。因此道家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同样不具有积极促进社会变革的意义,而只是一种情绪化的个人宣泄,它所引发的审美体验和某些自然知识只不过是这种情绪宣泄的副产品,而非刻意追求的结果,更不是他们用来批判社会的专业立场。

(摘编自邓晓芒《知识分子为何如此热衷“进谏”》)

材料二:

隋唐时期,士大夫精神世界的精神根底不是归于佛教,就是归于道教。在这个时代,儒家日渐衰微,韩愈在《原道》篇里树立道统,以证明儒家思想传承之渊源。中晚唐的儒学复兴运动,主要着眼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批判,诉诸政治的力量来解决思想的问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北宋士大夫在宋王朝“养士”政策的基础之上,展开了一种独特的面对世界的方式。宋代的开国根基里有一种敬畏的精神,这种敬畏的精神,滋养出一种宽容的气质,体现为对普通老百姓不敢残虐之,对士大夫则宽容之。在北宋的文化和思想当中,有三个字构成了北宋士大夫精神的根底:一是范仲淹的“忧”,一个是程颢的“仁”,一个是张载的“感”。这三个字都指向他人,指向对他者责任的承担。“忧”是北宋士大夫的基本精神气质,这样的精神气质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有非常突出的体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宋代士大夫人格之伟大,既是精神力量,也是时代塑造。

北宋士大夫意识到,与佛、老之间的斗争,根本是生活方式、生活道路的不同。佛、老这样的虚无主义世界观,如果任其蔓延下去,人的道德生活是无从建立的。在这个意义上,一旦面对生活道路的问题,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价值观的问题。佛教、道教都发展出了有自己哲学根据的价值取向以及有自己理由的生活道路,在这个背景之下,就要从根本上树立起儒家的道理。

(摘编自杨立华《北宋儒学复兴运动》)

材料三:

唐宪宗继位后不到一年时间,宦官重又得势,王叔文被赐死,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被贬到荒僻的外州做司马。虽然柳宗元跟刘禹锡都受挫折,但他们受到伤害的程度不一样。作为失败者,柳宗元在这次政治斗争中所受的伤害最大。刘禹锡对于盛衰变化有一种通达的看法——一个人不是永远顺利的,现在衰败,将来也许会恢复。刘禹锡对于盛衰变化有完整的通观,他的诗喜欢写关于历史兴亡的东西。而柳宗元没有这种通达的看法,一个打击下来,他却没有解脱的办法。他的挣扎,是尝试用游山玩水来安慰自己。柳宗元经过自己的一番挣扎和努力,最终还是没有得到解脱,他的内心非常悲哀非常痛苦。所以他在永州所写的山水游记和诗歌都有一个特色:表面上是写赏玩山水,而且写得冷静、超逸,要摆脱,但并不是真的冷静,也不是真的超逸。

《溪居》正是柳宗元被贬官到永州,最痛苦最哀伤的时候所写的。“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溪居》)表面上是一种自得,其实是在写他自己的寂寞。一个人不管做什么,都要“求诸己”而不要“求诸人”,如果自我充实了,就是韩退之说的“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如果“足乎己”了,“来往不逢人”才是很好的一件事,因为根本不需要外在的赞美和影响,你才有一种自得,于是“长歌楚天碧”,可以放声歌诵了。

(摘编自叶嘉莹《柳宗元的山水寂寞心》)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既要掌握自然科学知识,更要熟谙经史,深通谋略,懂得治人牧民之术,才能最终获得“为官一方”的人望。
B.怀才不遇的传统知识分子如果不在社会上沦为“九儒十丐”,就可能有意使自己边缘化为陶渊明那样的隐逸型和牢骚型知识分子。
C.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高境界是当“帝王师”,辅佐帝王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但他们最高的服从对象是“天道”而非皇权。
D.屈原的《离骚》《天问》只是官场失意者一种情绪化的个人宣泄和政治上的清白表白,不具备社会批判和积极促进社会变革的意义。
【小题2】根据材料二、三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晚唐儒家日渐衰微,韩愈发起的儒学复兴运动没有真正成功,根本原因是诉诸政治的力量来解决思想的问题。
B.“忧”、“仁”、“感”构成北宋士大夫精神的根底,宋代士大夫人格伟大,与宋王朝“养士”政策密不可分。
C.北宋儒学复兴运动着眼思想领域,意图发展出有自己哲学根据的价值取向以及有自己理由的生活道路。
D.柳宗元被贬永州后尝试用游山玩水来安慰自己,他此时的山水游记和诗歌是寂寞的表达,并没有超逸自得之心。
【小题3】结合材料内容推断,下列选项中最符合韩愈“道统”思想的一项是(     
A.“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潜《饮酒》)
B.“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C.“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横渠语录》)
【小题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对中国古代士大夫作了比较分析,请简要说明其差异。
【小题5】结合上述材料,简述柳宗元革新失败后始终无法摆脱痛苦的原因。
21-22高一下·江苏南京·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找遍化学书,在炭气、氧气以至于氯气之外,你是看不到俗气的。这是比任何气体更稀淡、更微茫,超出于五官感觉之上的一种气体,只有在文艺里和社交里才能碰见。文艺里和社交里还有许多其它的气也是化学所不谈的,例如寒酸气、泥土气。不过,这许多气都没有俗气那样难捉摸。说到酸气,你立刻联想到山西或镇江的老醋:说起泥土气,你就记忆起夏雨初晴时青草池塘四周围氤氲着的气息。但是俗气呢?不幸得很,“气”已是够空虚的了,“俗”比“气”更抽象!所以,以亚尔特斯·赫胥黎先生之机灵,在《文学中之俗气》那本小册子里,他也不能抓住俗气,像孙行者抓住妖风一般用鼻子来辨别滋味。

赫胥黎先生以为俗气的标准是跟着社会阶级而变换的:下等社会认为美的,中等社会认为俗不可耐;中等社会认为美的,上等社会认为俗不可耐;以此类推。又说:“俗气就是流露出来的一种下劣性”。这上中下阶级想是依照知识程度来分的,每一个阶级又分好多层,上等之上,下等之下。若说根据银行存款的多少来判定阶级,赫胥黎先生断不至于那样势利的。

俗气是跟着社会阶级来变换的,不错!问题是:上等社会批评东西“甲”俗,中等社会批评东西“乙”俗,下等社会批评东西“丙”俗,它们批评为俗的对象虽不同,但它们批评为俗的心理反应或感想是相同的,这个相同是到什么程度。换句话说:来自上等、中等、下等社会的代表人物,看见自认为俗的事物时,他们三个人的心理反应或感想一定是相同的。否则决不会同声说:“俗!”这三个不同的事物中有什么相同的品质使这三个不同的人发生相同的感想?对于清洁成癖的人,天下没有一桩东西是不脏的;同样,俗的东西的多少也跟一个人的风雅的程度成为正比例,但是,不管他评为“俗”的东西的数量的多少,这许多东西里一定有一个像算学中的公因数,做他的批评的根据。

赫胥黎先生讨厌坡(EdgarPoe)的诗,说它好比戴满了钻戒的手,俗气逼人。这一个妙喻点醒我们不少。浓抹了胭脂的脸,向上翻的厚嘴唇,福尔斯大夫的大肚子,西哈诺的大鼻子,涕泗交流的感伤主义,柔软到挤得出水的男人,鸳鸯蝴蝶派的才情……都跟戴满钻戒的手一般的俗。这形形色色的事物间有一个公共的成分——量的过度:钻戒戴在手上是极悦目的。但是十指尖尖都戴着钻戒,太多了,就俗了!胭脂擦在脸上是极助娇艳的,但是涂得仿佛火烧一样,太浓了。就俗了!肚子对于人体曲线美是大有贡献的,但假如凸得像挂了布袋,太高了,就俗了!以此类推。同时我们胸中还潜伏一个道德观念:我们不赞成一切夸张和卖弄,一方面因为一切夸张和卖弄总是过量的,上自媒人的花言巧语.下至戏里的丑表功,都是言过其实、表过其里的。另一方面也因为人家的夸大反衬出我们的渺小来,所以我们看见我们认为过当的事物,我们不知不觉地联想到卖弄。不管那桩事物确是在卖弄(像戴满钻戒的手)或是出于不得已(像大肚子)。因此,我们暂时的结论是:当一个人认为一桩东西为俗的时候。这一个东西里一定有这个人认为太过火的成分,不论在形式上或内容上。这个成分的本身也许是好的,不过假如这个人认为过多了。包含这个成分的整个东西就要被认为俗气。所以,俗气不是负面的缺陷,是正面的过失。沉默冷静,不会应酬的人,你至多厌他呆板,偏是有说有笑,拍肩拉手的社交家顶容易变俗。雷诺尔慈爵士论罗马宗和威尼斯宗两派绘画的优劣,也是一个佐证:轻描淡绘、注重风韵的画是不会俗的,金碧辉煌、注重色相的画就迹近卖弄,相形之下,有些俗气了。批评家对于他们认为“感伤主义”的作品,同声说“俗”,因为“感伤主义是对一桩事物过量的反映”——这是瑞恰慈先生的话,跟我们的理论不是一拍就合么?换个角度来说,俗的东西就是可以感动“大多数人”的东西——此地所谓“大多数人”带着一种谴责的意味,不仅指数量说,并且指品质说,是卡莱尔所谓“不要崇拜大多数”的“大多数”,是易卜生所谓“大多数永远是错误的”的“大多数”。

(摘编自钱锺书《论俗气》,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只是俗气,江湖气、泥土气之类也都是只有在文艺里和社交里才能碰见。
B.赫胥黎是依照知识程度来分的不同社会阶级,他们判定俗气的标准也不相同。
C.来自不同社会阶级的人认定不同对象为俗气时的心理反应或感想一定相同。
D.只要量过度了,不论是形式或内容,纵是原本好的东西,也会被认为俗气。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问题:认识俗气之难,然后再进行辩证分析并得出结论。
B.文章先明确指出了赫胥黎俗气说的关键问题,再就何为俗气提出自己的核心观点。
C.第四段先列举了一组“量的过度”的例证,再予以分析说明。形象生动,清晰明白。
D.文中摘引瑞恰慈先生的话,是为了证明批评家认为“感伤主义”的作品“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俗气与否具有相对性。比如为赫胥黎先生讨厌的坡(EdgarPoe)的诗,也许在另外一些人看来就很唯美。
B.简单朴实的文笔,或觉枯燥但不会嫌其俗气,但堆砌词藻的文章便有俗的可能。这个例子可证作者观点。
C.作者认为俗气与数量密切相关。如果被感动的是大多数,那么这个事物就极有可能是俗不可耐的。
D.作者并不完全反对赫胥黎的俗气说,比如俗气与否无关事物本身,随观者而异,这一点作者便明确认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从远古神农氏开始,中华先祖就开始种稻、黍、稷、麦、菽五谷为食,制耒耜劳作工具为耕,种麻纺线成布为衣,磨制器物为家什,完成了从山上狩猎、水中渔猎到定居生活的转变,实现了从蒙昧到文明的过渡,开启了农耕文明之先河,这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深厚的滋养。

②农耕文明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农耕文明集中升华了亿万民众的实践经验,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农耕文明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技术,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生活礼俗、民族心理等文化形态。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无一不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鲜明标签和重要表现。

③农耕文明不仅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还间接影响并塑造了中华文化的个性和特质。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等。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中华农耕文明与儒家文化及其他文化经过不断碰撞融合,形成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家国一体、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和谐向善、诚信包容、尊尊亲亲等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早已渗透进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润物细无声般影响着中国人的生产生活。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兴文盛礼乐,偃武息氓黎。……品味着这些古老的歌谣,我们仿佛看到一幅绵延千年的农耕文明演变图景。在城市文明、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当代,古老的农耕文明并没有过时,反而愈发彰显出独到的价值和无穷的魅力。农耕文明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不可多得的资源宝库。

⑤因此,我们必须将其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一方面,要善待历史的馈赠,切实发掘好、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积极培育乡土文化人才,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运用现代文明的价值理念去滋养农耕文明,推动农耕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节选自《传承千年余韵,凝聚文明之光——中华农耕文明发展历程速览》)

材料二:

①人的清静性格的形成,离不开农耕文明的熏陶。自然本质是清静的,长期自然清静环境的熏陶,必然有助于清静性格的形成。而清静对社会发展又具有重要意义。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农耕文明也有利于培育一个人的节俭性格。农业的产量较多地取决于自然的特点和规律,而大自然的供给总是有限量的,这对浪费必然是一种约束,会促使人在行为上更崇尚节俭。人性中质朴性格的形成,也离不开农耕文明的熏陶。大自然的朴实无华和厚重,必然更有利于养成人性的质朴厚道。农耕文明也有利于培育敬畏人格。大自然的神秘性和无私性,也为敬畏人格的形成提供了自然基础。

②留住农耕人和培养农耕人,关键要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为此,要把乡村人才振兴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是要激活现有本地乡土人才,充分发挥本地乡土人才示范带动作用:二是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要把一些高学历、懂技术、爱农业、在农村能留得住的人才吸引到农村来;三是要发挥好新乡贤作用,激励乡村成功人士致富思源,回报桑梓,积极投身家乡建设;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

③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重视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也留住乡愁。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全可以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要进一步加大对古镇、古村落、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

④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对此,我们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起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展现新魅力和新风采。

(节选自《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守住农耕文明之魂》)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农耕文明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各类文化不断碰撞,进而造就出精耕细作式农业生产方式,形成内涵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旨在重振农耕文明,既要传承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也要运用现代文明价值理念推动农耕文明创新性发展。
C.实现乡村振兴,既要在村庄建设上能留住乡愁,也要保护、开发、利用好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活态的乡土文化能够传承下去。
D.新农村建设要加大农耕人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在乡村人才振兴中,当务之急是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培养人们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原始渔猎生活相比,农耕生产代表了更为先进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
B.现代社会所倡导推行的绿色、科学发展与农业文明孕育的内敛式生活方式如出一辙。
C.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农耕文明自然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
D.两则材料之中都涉及要传承和发扬传统农耕文明,并赋予其新时代内涵的相关内容。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符合农耕文明特征的一项是(     
A.男耕女织B.耕读传家C.机动性强D.南稻北粟
【小题4】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小题5】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为什么还要守住农耕文明之魂?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①园林命名之最高标准,张岱已明言“无有一字入俗”,这也是园林命名同现代的“主题园”的区别。②后者仅仅指出命名是表达景致的某一主题思想,而园林命名的关键却不只在于“主题”,更在于雅俗。③有人认为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了,《红楼梦》第十七回中以两处题名指出了这一观念的问题,在“曲径通幽”,宝玉言之“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这自然是常说的“古雅”了;而在“沁芳桥”,宝玉又不喜欢别人那些“述古”的名字了。④通观全篇,其所涉用典之俗的问题大抵有三:一曰陈旧,二曰犯忌,三曰“不中”。

所谓陈旧,就是用典太过俗滥,了无新意。如众人到了潇湘馆时,论此处匾该题四字。有人说:“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道:“睢园遗迹。”贾政道:“也俗。”二者一处用《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典;另一处用睢园,即汉梁孝王“绿竹荫诸”的菟园之典,都同潇湘馆最点景的物“竹”有关,也算应题,为何被政老称“俗”呢?主要在于,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典故,几乎已经是陈词滥调了,而由自我妙思所感知的此处景致之独特也自然不可见了。

犯忌者,多是同政事人情相悖之意。这看似同雅俗无关,但所“雅”者,乃是寓于此间而得其遗世独立之精神;若不能意会禁忌之“度”,便是同时俗产生了冲突,难得独我之幽趣了。一犯在违制。如“蓼汀花溆”一景,有人拟出“秦人旧舍”,宝玉立即指出“背谬了”,桃花源之典故,本是讲“为避秦乱”而隐居的一村人,他们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无疑暗藏着对政治的不满。二犯在重名,“稻香村”最初有人题名“杏花村”获得众人赞赏,贾政却向众人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请名方可。”三犯在“颓丧”。在蘅芜苑一处拟联,有人道:“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众人指出“斜阳”二字不妥,那人便引古诗“蘼芜满院泣斜阳”句,众人皆云:“颓丧,颓丧!”

所谓“不中”,就是本来显然需要提及的点题景物,没有说准或者说满了,或者明明没有的景致,却在匾额和对联中生造出来。前者如怡红院之处,有人提出“蕉鹤”,有人提“崇光泛彩”,宝玉就说“此处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蕉亦无着落”。后者如在蘅芜苑中清客们的“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三程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二联。说“不中”是“俗”,似乎也有些不妥,但是“俗”并不只针对文辞不美,还针对那些华美却不切景的辞藻。真正的“命名”乃是根据“此景”各种幽致深蕴而从生命经验中流露出来,而非为了炫耀自己的文学才华而生搬硬造出来的。

从根本上讲,“不入俗”之难在于不能回到自我观照的世界中来,而只在“外部”的典故、概念和比拟中打转。在这一回中,尤其彰显宝玉才华的,或者说特别表露出“雅”的含义的,是连贾政也比较欣赏的“沁芳”桥之命名以及“蘅芷清芬”的对联。“沁芳”之名拟出后,贾政的态度是“拈须点头不语”,脂评“六字是严父大露悦容也”。宝玉在评价前人时已提出,“雅”虽要切景,但却不能太“实”,而是要“蕴藉含蓄”;而其“含蓄”处,却是一种真正的“实在”。之所以“含蓄”,乃在于命名不能是对眼前景致的一般描述或比拟,而要将自我的生命经验沉浸于作为整体的园中世界,并前追古人之生命,将之也化入此刻自我的生命中来。

所谓“无有一字入俗”,其实就是将自我作为存在者的“主人”去面对真实的世界,面对真实的此刻的显现。然而古今鲜有人可做到极致,又知这一“真实”是极难寻找的。这一回的叙事展现出,对真实的意义的寻找乃是基于对许多“不真”的表达的涤除与反省,在这种反省之后重新回归到本真的存在中来,回归到在此的自我中来,世界的“真”便从被遮蔽的俗套和成见中显露现身了。

(摘编自李溪《以意造园,复以园造意:从<红楼梦>第十七回看文人园林》)

【材料二】

中国古代园林是文人读书治学的场地、修身养性的乐土、结社雅集的处所和文学创作的基地。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种类多样,异彩纷呈。园林中的建筑题名、匾额、对联和刻石等或取材于著名诗文,或出自文人之手。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文学家的高雅情致,皆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拙政园来源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守拙归园田”;沧浪亭的“沧浪”二字取自屈原《渔父》中的典故,园中临水的“观鱼处”得名于《庄子》“观鱼于濠梁之上”;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出自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拙政园“留听阁”用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诗意。园林中的对联、刻石对仗工整,寓意深远。留园五峰仙馆题有“雨后静观山意思,风前闲看月精神”,这与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有异曲同工之妙。园林散文、题园诗赋是古典文学与园林的另一种结合形式,如《阿房宫赋》《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和曹雪芹笔下“大观园”更是将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推向了高潮。

(摘编自袁圆《从<红楼梦>大观园看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

【小题1】下列各项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认识到园林命名的关键因素,张岱提出了“无有一字入俗”的园林命名的最高标准。
B.《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对大观园各处命名的品评鉴赏,依据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雅俗之辨。
C.“淇水遗风”“睢园遗迹”被认定为“俗”,因为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
D.“不入俗”既要切景,又要含蓄,要融合眼前的景致和前人的生命经验,进行自我观照。
【小题2】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的一项是(     
A.宋代司马光定制过一套古代衣冠,“入独乐园,则衣之”,表达对董仲舒、陶渊明、王子猷、白居易等七位先贤的敬慕。
B.“园林文学”是园林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掌握园林文学的基本知识对于培养园林类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C.古典园林中洞门有种“穿越”性,“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与古人造园反复借用的“桃花源”意境有关。
D.未来的园林设计建造者,要想提高园林艺术的理论水平,必须广泛地阅读中国古典园林文学,站在更高层次上来鸟瞰园林艺术自身。
【小题3】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一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