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8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教材中其他选文略)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不推恩无以保妻子B.视为止,行为
C.以其无礼于晋D.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小题2】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夫晋,何厌之有?”相同的一项是(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B.为击破沛公军
C.而今安在哉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小题3】下列各项对句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浴乎沂,风乎舞雩                 翻译:在沂水沐浴,在舞雩台上吹风。
B.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翻译:百姓认为我喜爱是理所当然的啊。
C.技经肯綮之未尝                    翻译:脉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不曾拿刀碰到过。
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翻译: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小题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以春秋记事为纲,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春秋三传”。
B.五音:古代音乐调式,包括宫商羽徵角,五音加上变宫、变徵称为七音,其中羽声慷慨激愤。
C.《鸿门宴》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通史,共130篇,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
D.陛下,“陛”本指帝王宫殿的台阶,后陛下用来指对皇帝的敬称。
【小题5】请将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小题6】烛之武从哪些角度离间秦晋关系的?请简要说明。
21-22高一下·吉林长春·阶段练习
知识点: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逄孙、杨孙戍之,乃还。

(二)

佚之孤,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览之。

晋候、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武使秦,秦晋师,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于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

异日,村夫有拜于郑廷者,郑伯迎之。问之,乃烛之武之兄文也。文曰:“君恩四海,天下之,万民之幸也。武以口舌还军秦晋,三军不能敌,厚赏以郑也。然,家有老母,八旬又三,日必侍之。武往说师,老母之,臣昼夜侍母,目不交睫,亦宜赏之。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郑伯赏之。

未几,宫廷左右及三军将士上书求赏者络绎不绝,郑哗然。晋闻之,复攻之,郑危矣。史臣曰:“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师,郑遂安        还:撤军。
B.厚赏以郑也               利:利益。
C.武往说师,老母     系:挂念。
D.君恩四海,天下     惠:得到恩惠。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言郑伯曰                  若亡郑而有益
B.武口舌还军秦晋        厚赏利郑也
C.烛之武之兄文也          使杞子……戍之,
D.郑伯愕                       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小题3】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
B.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
C.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
D.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烛之武劝退秦师有功于国,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他,可是这一奖赏刚有动议,就引起了来自各方面的连锁反应。
B.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觉得这次举荐烛之武有功,要奖赏,首先应该奖赏自己。
C.烛之武哥哥烛之文认为自己在侍奉老母亲、劝说烛之武面见秦君退秦师有功,应得到奖赏;其他大臣也想分功。
D.史臣认为,导致郑国从安定陷入危局的原因并不是郑伯设立奖项,而是郑国上下抢夺别人的功劳嫉贤妒能的风气。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选文(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选文(二)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矣。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逐东。

(《左传·秦晋崤之战》)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B.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C.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D.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小题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但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世袭。
B.烛之武表示郑国今后作为东路上的居停主人招待来往的秦国使者。因郑国在秦国东面,所以称为“东道主”。这则成语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C.寡人,意为寡德之人,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古代帝王的自谦词还有孤、寡、不谷等。
D.子: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还有君、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
B.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但他能够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晓之以理。
C.“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这里“谁”虽为泛指,实际上指的是郑国。蹇叔指出:秦军偷袭郑国,会遭到郑国伏击。
D.“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是,秦国一方面失掉了灭郑而分一杯羹的好机会,另一方面使“秦晋之好”名存实亡,为其后的“崤之战”埋下了隐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小题5】烛之武和蹇叔都对秦穆公进行了劝诫,为何结果却截然不同?请简要概括其中原因。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所知也。夫晋,何之有?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取材于《烛之武退秦师》)

(二)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公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公之心,能若是乎?秦穆公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公必翻然从之矣!

(取材于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之有                    厌:满足
B.又欲其西封             肆:扩张
C.能若是乎                 讵:难道
D.一于烛之武之利       怵:警惕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无礼             其势弱
B.且君尝晋君赐矣       守前所而已
C.君所知也                 思国安者
D.亦必以利             今人有大功击之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能为也已     不能干什么了
B.越国以鄙远     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边邑
C.共其乏困        提供他们休息解乏的地方
D.相结之厚也     相互结盟很深了
【小题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1)焉用亡郑以陪邻
(2)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小题5】文(二)认为秦穆公退兵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一)具体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