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货殖列传序

司马迁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故善者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说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闲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耳目欲声色之好       极:尽量B.挽近世民耳目       涂:堵塞
C.民所衣食之       原:通“源”D.故齐冠带衣履天下       冠带衣履:领导、统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故善者   击沛公于坐B.①贫富之道,莫夺予 ②夫晋,何厌
C.①人各任能,竭其力 ②则好游者不能穷也D.①仓廪实知礼节 ②图穷匕首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三段中“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读?”两句从反面阐明政治教命对货殖之事(人们对物质富裕生活追求)难以起到阻止或规范约束作用。
B.作者清楚地认识到发展生产、交换贸易和积累财富对于改善人民生活,形成好的社会风气和巩固国家统治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反映了他的卓越的经济思想,十分可贵。
C.上至王侯大夫,下至平民百姓无不求财谋利,担忧贫穷。“人富而仁义附焉”,只要人们生活富有了,百姓自然懂得仁义礼仪,无需再对他们进行教化。
D.本文引古书,叙史实,有破有立,开篇否定了老子的“小国寡民”的历史倒退论,后以管仲助齐称霸的史实,正面肯定富国裕民之道,从而阐明货殖之事的重要作用。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
(2)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20-21高一下·甘肃庆阳·阶段练习
知识点:司马迁(前145-前90)《史记》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节选自人教版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B.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C.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D.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之交:指百姓之间的交往。布衣,平民。
B.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净身心,以示虔诚。
C.九宾:在朝堂上安设“九宾”。这是古代外交上接待使臣最普通的礼节。
D.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
【小题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有勇有谋,胆略过人。在秦王无意偿赵城池时,以“璧有瑕,请指示王”为借口拿回和氏璧并痛骂秦王。
B.蔺相如深谙人心,善于辞令。抓住秦国二十余君“不坚明约束”之过,借理在我方之势,让秦王无可奈何。
C.蔺相如自作主张,出使不利。蔺相如没有按照赵王的旨意办事,没有用和氏璧换回赵王想要的十五座城池。
D.蔺相如视死如归,不畏强暴。“臣请就汤镬”体现了他不计个人安危、把生命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精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时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曰:“当刑而王。”及壮,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人有闻者,共俳笑之。布已论输骊山,骊山之徒数十万人,布皆与其徒长豪桀交通,乃率其曹偶,亡之江中为群盗。

陈胜之起也,布乃见番君,与其众叛秦,聚兵数千人。

汉二年,汉之败楚彭城,布又称病不佐楚。项王由此怨布,数使使者诮让召布,布愈恐,不敢往。项王方北忧齐、赵,西患汉,所与者独九江王,又多布材,欲亲用之,以故未击。

汉五年,布使人入九江,得数县。六年,布与刘贾入九江,诱大司马周殷,周殷反楚,遂举九江兵与汉击楚,破之垓下。

布之初反,谓其将曰:“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余不足畏也。”故遂反。果如薛公筹之,东击荆,荆王刘贾走死富陵。尽劫其兵,渡淮击楚。楚发兵与战徐、僮间,为三军,欲以相救为奇。或说楚将曰:“布善用兵民素畏之且兵法诸侯战其地为散地今别为三彼败吾一军余皆走安能相救!”不听。布果破其一军,其二军散走。

遂西,与上兵遇蕲西,会甄。布兵精甚,上乃壁庸城,望布军置陈如项籍军,上恶之。与布相望见,遥谓布曰:“何苦而反?”布曰:“欲为帝耳。”上怒骂之,遂大战。布军败走,渡淮,数止战,不利,与百余人走江南。布故与番君婚,以故长沙哀王使人绐布,伪与亡,诱走越,故信而随之番阳。番阳人杀布兹乡民田舍,遂灭黥布。

(选自《史记·黥布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布善用兵民/素畏之/且兵法/诸侯战其地为散地/今别为三彼/败吾一军/余皆走/安能相救
B.布善用兵/民素畏之/且兵法/诸侯战其地为散地/今别为三/彼败吾一军/余皆走/安能相救
C.布善用兵民/素畏之/且兵法诸侯/战其地为散地/今别为三彼/败吾一军/余皆走/安能相救
D.布善用兵/民素畏之/且兵法诸侯/战其地为散地/今别为三/彼败吾一军/余皆走/安能相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借指平民百姓。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B.大司马,是古代对中央政府中专司武职的最高长官的称呼。
C.淮阴,山南水北为阴,山北水南为阳,文中“淮阴”为淮河之北。
D.诸侯,源自分封制,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黥布少时被看相的人预言以后会称王。黥布成年后受过刑,服过劳役,果然就成了王。这说明人的一生是可以被预判的。
B.黥布和刘贾进入九江,诱导大司马周殷反楚,周殷反楚后调动九江的军队与汉军一起攻打楚国,于垓下大败楚军。
C.楚国想采用互相救援的计策打败黥布,有人说不可,但是楚将不听。最终楚国的一支军队被黥布打败,其余两支溃散而逃。
D.面对皇帝的大骂,黥布毫无隐藏,直接表明自己想当皇帝。于是两军大战。黥布的军队溃散逃走,渡过淮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王由此怨布,数使使者诮让召布,布愈恐,不敢往。
(2)布兵精甚,上乃壁庸城,望布军置陈如项籍军,上恶之。
【小题5】班固评价司马迁的《史记》说:“不虚美,不隐恶。”有美有恶丰富了《史记》中众多人物的一生。请结合文段内容,说说是哪些因素导致了黥布最后的结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节选自苏轼《六国论》)

李斯上书说,乃止逐令。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於是使斯下韩。韩王患之。与韩非谋弱秦。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疆,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愍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秦王觉,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而李斯用事。

(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B.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C.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D.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意思和“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所以”意思不同。
B.布褐,即粗麻等编织的粗布褐衣,多为平民百姓所穿,文中指平民身份。
C.客,指外来人,也指寄居他乡的人。文中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D.“固止”的“固”意思和苏洵《六国论》中的“固不在战矣”的“固”意思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统治者如果把智、勇、辩、力这四种杰出人物安顿好,这样天下就太平了,秦朝的迅速瓦解与统治者排斥士人的做法有关。
B.历代国君都会根据习俗来制订相应法律,统一人才选择的途径,但不同的时代选拔途径不一样,隋唐至北宋的选拔途径基本上是科举考试。
C.乙文李斯上书,使秦王废止了逐客令,并说服秦王先攻下韩国以震慑其他各国,韩王对此非常担忧,就派遣韩非对战李斯。
D.尉缭认为,秦王相貌凶恶非常,缺乏仁德,而有虎狼之心,得志的时候会轻易“吃人”,于是逃走,但最终还是被秦王留下,任为秦国尉。
【小题4】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
(2)诚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
【小题5】秦朝如何才能更长久地存在?请结合上述材料,给秦始皇提出建议。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