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1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仁宗)念山林川泽,皆与民共,命自居庸以东,与天寿山相接,禁樵采,余俱弛禁。工部奏修军器,请征布漆于民,命给钞市之。上曰:“古者土赋,随地所产,不强其所无。比年如丹漆、石青之类,所司不究物产,概下郡县征之,而吏胥因以为奸。其一切禁止。”以灵璧县丞田诚为州判官,仍佐灵璧县事。诚居官廉能,抚字九年,考满,父老诣阙留之,遂有是命。以太常寺卿周讷为交趾升华府知府。讷永乐中为祠祭司郎中,请封禅,太宗不听。后以方宾荐入太常。上曰:“谀佞之人,宜置远徼,不可以玷朝行。”命翰林院严考岁贡生上谕杨去奇曰百姓不蒙福者由守念匪人守令匪人由学校失教自今宜严试之五经四书义不在文辞之工拙但取其明理者或人材难得,即数百人中得一人亦可。召太监马骐还京,骐还未几,矫旨下内阁书敕,复往交趾办金珠。内阁复请,上正色曰:“朕安得有此言!骐在交趾,荼毒军民,卿等独不闻乎?自骐召还,交人如解倒悬,岂可再遣。”然亦不诛骐也。罢海子、西湖巡视官,上谓蹇义曰:“朕之心,苟可推以利民,虽府库之储不吝,况山泽之利哉!”用法尚宽厚,然深恶赃吏,每戒法司曰:“国家恤民,必自去赃吏始。”时有至自南京者,言徐、淮、山东民多乏食,而有司催科方急。上命杨士奇草诏蠲恤。士奇言:“不可不令户部、工部与闻。”上曰:“姑徐之,救民如拯溺,不可须臾缓。有司虑国用不足,必持不决。”因命士奇就西角门草诏。上览毕,即遣使赍行,顾士奇曰:“卿今可语部臣,朕悉免之矣。”

(节选自《明史经事本末·仁宣致治》)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谕/杨士奇曰/百姓不蒙福者/由守令匪人/守令匪人/由学校失教/自今宜严试之/五经四书/义不在文辞之工拙/但取其明理者/
B.上谕杨士奇曰/百姓不蒙福者/由守令匪人/守令匪人/由学校失教/自今宜严试之/五经四书/义不在文辞之工拙/但取其明理者/
C.上谕/杨士奇曰/百姓不蒙福者/由守令匪人/守令匪人/由学校失教/自今宜严试之/五经四书义/不在文辞之工拙/但取其明理者/
D.上谕杨士奇曰/百姓不蒙福者/由守令匪人/守令匪人/由学校失教/自今宜严试之/五经四书义/不在文辞之工拙/但取其明理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胥,官府中负责掌管户籍、赋税相关事宜的基层办事官吏,地位较低下。
B.交趾,古地区名,明永乐五年设交趾省,辖境相当今越南北部、中部地区。
C.太常,九卿之一,掌管礼乐郊庙社稷事宜。后设置太常寺,文中即为此意。
D.岁贡生,明清时每年或两三年由地方选送入国子监学习的生员,也称岁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宗缩小禁止百姓在山林川泽樵采的区域,又令工部购买修造军器所用的布漆不得向民间征取,还认识到盲目强征的弊端并加以禁止。
B.仁宗认为周讷是谄媚之徒,将其驱逐出朝廷,远放交趾任升华府知府,他用刑宽厚,但痛恨贪官污吏,一再告诫司法官员要严惩贪官。
C.太监马骐在交趾时残害当地军民,被召回京师,仁宗严厉责备内阁明知马琪之事却仍然再次委派他前往交趾,但事后也没有诛杀马骐。
D.听说百姓遭遇饥荒而官府仍催征赋税,仁宗下诏将其减免;杨士奇建议先告知户部和工部,仁宗认为数灾刻不容缓,坚持先下诏再告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居官廉能,抚字九年,考满,父老诣阙留之,遂有是命。
(2)朕之心,苟可推以利民,虽府库之储不吝,况山泽之利哉!
21-22高三下·黑龙江哈尔滨·阶段练习
知识点: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傍市。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小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学而归,孟母方                         绩:纺织
B.宁能其夫子                                   衣:使……穿衣
C.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妾也     客:把……当作客人
D.孟子,遂留其妇                            谢:感谢
【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孟母“善教”的一组是(     
①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   ②徙舍学宫之傍   ③孟母以刀断其织     
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   ⑤妇辞孟母而求去   ⑥孟子谢,遂留其妇
A.①②⑥B.②④⑥C.①③⑤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母两次迁徙自己的住处,主要是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
B.儿子学习回来,孟母用断织打比方来劝告孟子学不可废,否则后患无穷。
C.孟母认为男子如失去赖以生存的技艺,那他不是去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
D.孟母对孟子讲明道理,使孟子醒悟过来,于是他留住了自请离去的妻子。
【小题4】下列对文中划线处句读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
B.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
C.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
D.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
【小题5】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2)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文言文阅读

翟銮,字仲鸣,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中,累迁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廷推阁臣。帝意在张孚敬,弗与。命再推,乃及銮。中贵人多誉銮者,帝遂逾次用之。杨一清以銮望轻,请用吴一鹏、罗钦顺。帝不许,命銮入直文渊阁。

銮初入阁,一清辅政,既而孚敬与桂萼入,銮皆谨事之。孚敬、萼皆以所赐银章密封言事,銮独无所言。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①之有。”帝心爱之。一清、萼、孚敬先后罢,銮留独秉政者两月。其后李时入,位居銮上,銮亦无所怫。帝数召时、銮入见,尝问:“都察院拟籍谷大用资产,当乎?”时曰:“所拟不中律。”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帝曰:“大用乱政先朝,正奸党也。”銮曰:“陛下,即天也。春生秋杀,何所不可。”帝卒从重拟。丁生母忧归。服阕,久不召。

夏言居政府,銮与谋召己。会帝将南巡,虑塞上有警,议遣重臣巡视,言等因荐銮充行边使。二十一年,言罢,銮为首辅,进少傅、谨身殿。严嵩初入,銮以资地居其上,权远出嵩下,而嵩终恶銮,不能容。会銮子汝俭、汝孝同举二十三年进士,嵩遂属给事中劾其有弊。帝怒,下吏部、都察院。銮疏辨,引西苑入直自解。帝益怒,勒銮父子为民,而下主考及乡试主考诏狱,并杖六十,褫其官。

銮初辅政,有修洁声。中持服家居,至困顿不能自给。其用行边起也,诸边文武大吏俱郊迎,恒恐不得当銮意,馈遗不赀。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又为其子所累,讫不复振。逾三年卒,年七十。   

(节选自《明史·翟銮传》)


[注] ①献替,即献可替否,给君主提出建议。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B.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C.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D.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迁”也可说是迁累,都指多次升迁,在古代多指变动官职,一般不涉及贬职、降职等官位变化情况。
B.“服阙”指守丧期结束,脱下孝服。
C.“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在秋八月举行。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称贡士,第一名叫解元。
D.《明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至明崇祯二百多年的历史。它虽有曲笔,但仍得到后世史家的好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翟銮深受赏识,得到皇帝的重用。廷推阁臣时,皇帝意在张孚敬,但群臣不赞成,皇帝要求再次推荐,翟銮得以被任用,后入直文渊阁。
B.翟銮为人谦抑,对皇帝多有顺从。李时后入阁,地位却高过他,他没有不满;查抄谷大用资产一事,他始终赞同皇帝看法,认为可以重惩。
C.翟銮地位虽高,仍遭到严嵩打击。他作首辅大臣时,两个儿子一同考中进士,严嵩指使别人借此弹劾他营私舞弊,以致他们父子被勒为民。
D.翟銮有修洁声,但未能始终如一。他在居家守丧时,贫困到了不能自给的地步;被起用为行边使后,接受文武官员的馈赠多得无法计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之有。”
(2)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

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也。好读书,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汉兵起,异以郡掾监五县,与父城长苗萌共城守,为王莽拒汉。光武略地颍川,攻父城不下,屯兵巾车乡。异间出行属县,为汉兵所执,时从兄孝从光武,因荐异。得召见。异曰:有老母在城中,愿归据五城,以效功报德。光武曰:。异归,谓苗萌曰:今诸将多暴横,独有刘将军所到不虏掠。观其言语举止,非庸人也,可以归身。苗萌曰:死生同命,敬从子计。即开门奉牛酒迎。光武署异为主簿,苗萌为从事。光武自蓟东南驰,至饶阳无蒌亭,时天寒烈,众皆饥疲,异上豆粥;及至南宫,遇大风雨,入道傍空舍,异复进麦饭。因复度呼沱河,从破王郎,封应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从平河北,诸将并劝光武即帝位,异遂与诸将定议上尊号。时赤眉暴乱三辅,乃遣异讨之。拜为征西大将军,与邓禹共攻赤眉。异使壮士变服与赤眉同,伏于道侧。伏兵卒起,衣服相乱,赤眉不复识别,众遂惊溃。追击,大破之。异久在外,人有章言异专制关中,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帝使以章示异。异上书谢曰:臣充备行伍,过蒙恩私,位大将,爵通侯,受任方面,以立微功。见所示臣章,战栗怖惧。诏曰: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赐以珍宝衣帛。异稽首谢曰: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明年夏,与诸将攻落门,未拔,病发,薨于军,谥曰节侯。

(节选自《后汉书·冯异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
B.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
C.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
D.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
B.从事,文中指官职,亦称“从事掾”,为汉刺史的佐吏;现代指干某项事业。
C.尊号,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文中指刘秀登上帝位之后自封的名号。
D.稽首,古代跪拜礼,头触碰在地上且停留片刻,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礼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异慧眼独具,投身明主。他赞赏刘秀不虏掠的行为,为其风采气度所折服,认定此人值得托付,苗萌深表认同,和他一起归顺了刘秀。
B.冯异领兵有方,鞠躬尽瘁。他带领的队伍,进退有度,军容严整;他为刘秀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惜在攻打落门时,出师未捷便病死军中。
C.冯异为人谦让,不矜己功。路上遇到其他将领,他主动避让;诸将聚在一起评议功劳,他没有参与而选择独处树下,被誉为“大树将军”。
D.冯异忠心为主,获得信任。有人构陷冯异,冯异得知此事后,上书向皇上表明忠心并且主动认罪,最终刘秀顾念旧日的恩情而宽恕了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异间出行属县,为汉兵所执,时异从兄孝从刘秀,因荐异,得召见。
(2)异久在外,人有章言异专制关中,威权至重,百姓归心。
【小题5】冯异是如何打败赤眉军的?请简要说明。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