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8 组卷91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成帝建始四年夏四月,河决东郡金堤。先是,清河都尉冯逡奏言:“郡承河下流,顷所以阔无大害者,以屯氏河通,两川分流也。今屯氏河塞,鸣犊口又益不利,独一川兼受数河之任,虽高增堤防,终不能泄。九河故迹,今既灭难明,屯氏河新绝未久,其处易浚。又其口所居高于此分杀水力道里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常事下丞相以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后三岁,河果决于馆陶及东郡金堤,坏败官亭、空庐且四万所。冬十一月,御史大夫尹忠以对方略疏阔,上切责其不忧职,自杀。河平元年春,杜钦荐王延世于王凤,使塞决河。延世以竹落长四丈,大九围,盛以小石,两船夹载而下之。三十六日河堤成。三月,诏以延世为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三年秋八月,河复决平原,所坏败者半建始时。鸿嘉四年秋,河水湓溢,败官亭、民舍四万馀所。平陵李寻奏言:“议者常欲求索九河故迹而穿之。今因其自决,可且勿塞,以观水势;河欲居之,当梢自成川,挑出沙土,然后顺天心而图之,必有成功。”于是遂止不塞。待诏贾让奏言:“治河有上、中、下策。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放河使北入海。河西薄大山,东薄金堤,势不能远,泛滥期月自定。此功一立,河定民安,谓之上策。多穿漕渠,使民得以溉田,分杀水怒。兴利除害,支数百岁,谓之中策。若乃缮完故堤,增卑倍薄,劳费无已,数逢其害,下策也。”平帝时河、汴决坏,久而不修。建武十年,光武欲修之,浚仪令乐俊上言:“民新被兵革,未宜兴役。”乃止。兖、豫百姓怨叹,以为县官恒兴他役,不先民急。会有荐王景能治水者,夏四月,诏发卒数十万,遣景与将作谒者王吴修汴渠堤。景虽简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焉。十三年夏四月,汴渠成,河、汴分流,复其旧迹。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河决之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其口所居高于此分杀水力/道里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常/事下丞相/以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
B.又其口所居高于此分杀水力/道里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常事/下丞相以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
C.又其口所居高/于此分杀水力/道里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常事/下丞相/以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
D.又其口所居高/于此分杀水力/道里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常/事下丞相/以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河,相传大禹治水时位于黄河下游的九条大河。禹疏九河,疏导黄河水东流入海,至汉代九河故道早已淤塞,踪迹难寻。
B.中二千石,汉代官员薪俸等级。这里的“石”是古代容量单位,与《马说》中的“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石”意思相同。
C.冀州,相传大禹治水的时候,将天下分为九州,冀州为九州之首,主要在今天的河北省,所以河北简称“冀”。
D.光武,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年号。古代称呼皇帝可称庙号、谥号、年号,如汉高祖是庙号,隋炀帝是谥号,乾隆是年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尤其是成帝时,黄河屡次决口,损失巨大,朝廷想尽各种办法治河,但效果不明显,而且耗费巨大。
B.在讨论治河方案时,人们试图找到九河故道。但实际上黄河屡次改道,河道淤塞,已经很难寻觅踪迹了。
C.在治理黄河时,竟然出现黄河水决口,任由泛滥不去堵塞的情况,是因为国用不足,朝廷没有能力治理。
D.治河也有成功的案例,其中王延世、王景都有不错的成绩,王延世还因此被加官进爵,获得丰厚的赏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御史大夫尹忠以对方略疏阔,上切责其不忧职,自杀。
(2)兖、豫百姓怨叹,以为县官恒兴他役,不先民急。
【小题5】请简要概括贾让提出的治河三策。
2022·河北石家庄·二模
知识点: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傅歧,建威将军琰之孙。仕梁,兼尚书金部郎。母忧去职,居丧尽礼,服阕后疾废久之,复除始新令。人有因相殴而死,死家诉郡,郡录其仇人,考掠备至,终不引咎。郡乃移狱于始新,歧即令脱械,以和言问之,便即首服。法当偿死,会冬节至,歧乃放其还家。狱曹掾固争曰:“古者有此,今不可行。”歧曰:“其若负信,县令当坐。”竟如期而反。太守深相叹异,遽以状闻。歧后去县,人无老少皆出境拜送,号哭闻数十里。
至都,除廷尉正,入兼中书通事舍人,累迁安西中记室,兼舍人如故。歧美容止,博涉能占对。大同中与魏和亲,其使岁中再至,常遣歧接对焉。太清元年,累迁太仆、司农卿、舍人如故。歧在禁省十余年,参与机事,亚于朱异。
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魏。三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左卫朱异曰:“边境且得静寇息人,于事为便。”议者并然之。歧独曰:“魏既新得志,何事须和?必是设间,故令贞阳侯遣使,令侯景自疑,当以贞阳侯易景,景意不安,必图祸乱。若许通好,政是堕其计中。且彭城去岁丧师,涡阳复新败退,今使就和,益示国家之弱。和不可许。”异等固执,帝遂从之。及遣使,景果有此疑,遂举兵入寇,请诛朱异。二月,侯景于阙前通表,乞割江右四州安置部下,当解围还镇。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歧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送之。及与景盟讫,城中文武喜跃,冀得解围。歧独言于众曰:“贼举兵为逆,岂有求和?”及景背盟,莫不叹服。寻有诏,以歧勤劳,封南丰县侯。固辞不受。宫城失守,岐带疾出围,卒于宅。
(节选自《南史·列传六十·傅琰传》)
【注】①侯景:东魏旧将,降梁,后又举兵反梁,史称“侯景之乱”。 ②大款:隆重盛大的礼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歧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送之∕
B.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歧∕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送之∕
C.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歧∕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送之。
D.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歧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送之∕
【小题2】【小题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服阕”指封建时代官员父母去世后,去官回家守孝三年,丧期满之称。
B.“大同”“太清”都是年号,用于纪年,年号不能任意改换,一帝一年号。C“江右”指长江下游以西的地区,因古代地理“江”特指长江,又以西为右。
C.傅歧被封为南丰县侯,“县侯”是“列侯”的一种,有自己的封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歧曾经仕途偃蹇。最初在梁担任官职,兼任尚书金部郎。因母亲去世辞去官职,后因疾病被闲置了很久,后被任命为始新县令。
B.傅歧才能卓异,方法独特。郡府对在斗殴中致死人命的罪犯严刑审讯,毫无结果;始新县令傅歧凭自己的能力轻而易举地让案子解决了。
C.傅歧见解独特,长于辩才。魏国指使败将萧明派人回梁国,表明魏国想与梁国通好的愿望。梁国众臣一致主和,傅歧力排众议并最终说服了皇帝。
D.傅歧洞察力强,目光高远。侯景请求宣城王出送,傅歧建议拒绝;订立城下之盟后,文武大臣以为都城之围就此解除欣喜不已,傅歧却看破了侯景的用心。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乃移狱于始新,歧即令脱械,以和言问之,便即首服。
(2)当以贞阳侯易景,景意不安,必图祸乱。若许通好,政是堕其计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光,字世明,其先自沛迁略阳,因家焉。光生于枋头,夜有神光之异,故名焉。年十岁,与诸童儿游戏邑里,为战阵之法,俦类咸推为主。光毅凝沈重,宽简有大量。人莫之知,唯王猛异之,曰:“此非常人。”言之苻坚,举贤良,美阳令,民夷惮爱。后以功赐爵关内侯。

建元十九年,以光为使,率步骑讨西域。十二月至龟兹,龟兹王帛纯不降。光军其城南,深渠高垒,广设疑兵,为木人,被甲罗之垒上,以为持久之计。二十年五月,帛纯乃倾国财宝,请救于狯胡。狯胡王遣弟率骑二十余万救之。胡便弓马,善矛槊,铠如连锁,射不可入,乃以革索为羂策马掷人多有中者众甚惮之。光迁营相接阵,为勾锁之法,战于城西,大败之,帛纯逃奔。光入其城,城中塔庙千数,帛纯宫室壮丽,焕若神居。胡人奢侈,富于生养,家有蒲桃酒至千斛,经十年不败,士卒沦没酒藏者相继。诸国惮光威名,贡款路。立帛纯弟震为王以安之。光抚宁西域,威恩甚著,秦以光为西域校尉。

二十一年正月,大飨文武,众请还,光之。三月,引还,以驼二万余头致外国珍异千余品,骏马万余匹而还。九月,光自领凉州刺史。

光始闻苻坚为姚苌所害,奋袂哀怒,三军缟素。谥坚为文昭皇帝。十月,改建元为太安。十一月,群寮劝进。麟嘉元年正月,麟见金泽县,百兽从之。二月,僭即王位于南郊,大赦改元。龙飞元年,群臣劝光称号,六月,僭即天王位于南郊,大赦改年,立世子绍为太子。四年九月,光寝疾。十二月,疾甚,下诏曰:“吾疾病不济,吾终之后,使纂统六军,弘管朝政,汝恭已无为,委重二兄,庶可以济。今外有强寇,民心未宁,汝兄弟辑睦。贻厥万世。”旋薨,葬高陵。谥武皇帝,庙号太祖。

(节选自《十六国春秋别本·后凉录》)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写正确答案。
乃A以B革C索D为E羂F策G马H掷I人J多K有L中M者N众O甚P惮Q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除,指授官,与《陈情表》中“除臣洗马”的“除”意思不同。
B.属,指连接,与《赤壁赋》中“举酒属客”的“属”意思不同。
C.咸,指都,与《兰亭集序》中“少长咸集”的“咸”意思不同。
D.从,指听从,与《过秦论》中“约从离衡”的“从”意思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岁时,吕光和众多孩子在乡里游戏,玩打仗游戏,孩子们全都推举他作为主帅。
B.吕光在龟兹城南驻军,为了打持久战,深挖渠,高筑墙,做了许多穿盔甲的木人。
C.狯胡骑兵能骑善射,擅使矛、槊,弓箭不能射穿其铠甲,吕光想法应对了此问题。
D.吕光带着将士返回京城时,带回了一千多件龟兹国珍贵奇异之物和一万多匹骏马。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2)今外有强寇,民心未宁,汝兄弟辑睦,贻厥万世。
【小题5】吕光能够称王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选文内容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张俭,雍州新丰人,隋相州刺史、皖城公威之孙也。俭即高祖之从甥也。贞观初,以军功累迁朔州刺史。时颉利可汗自恃强盛,每有所求,辄遣书称敕。缘边诸州,递相承禀。及俭至朔州,遂拒不受,太宗闻而嘉之。俭又广营屯田,岁致谷十万斛,边粮益饶。及遭霜旱,劝百姓相赡,遂免饥馁,州境独安。后检校胜州都督,以母忧去职。俭前在朔州,属李靖平突厥之后,有思结部落,贫穷离散,俭招慰安集之。其不来者,或居碛北,既亲属分住,私相往还,俭并不拘责,但存纲纪,羁縻而已。及俭移任,州司谓其将叛,遽以奏闻。朝廷议发兵进讨,仍起俭为使,就观动静。俭单马推诚,入其部落,召诸首领,布以腹心。成匍匐启颡而至,便移就代州。即令检校代州都督。俭遂劝其营田,每年丰熟。虑其私蓄富实,易生骄侈,表请和籴,拟充贮备,蕃人喜悦。边军大收其利。迁营州都督,兼护东夷校尉。太宗将征辽东,遣俭率蕃兵先行抄掠。俭军至辽西,为辽水汛涨,久而未渡,太宗以为畏懦,召还。俭诣洛阳谒见面陈利害因说水草好恶山川险易太宗甚悦仍拜行军总管兼领诸蕃骑卒为六军前锋 时有获高丽候者,称莫离支将至辽东,诏俭率兵自新城路邀击之,莫离支竟不敢出。俭因进兵渡辽,趋建安城,贼徒大溃,斩首数千级。以功累封皖城郡公,赏赐甚厚。其后,改东夷校尉为东夷都护,仍以俭为之。永徽初,加金紫光禄大夫。四年,卒于官,年六十,谥曰密。俭兄大师,累以军功仕至太仆卿、华州刺史。俭弟延师,累授左卫大将军,封范阳郡公。龙朔三年,卒官,赠荆州都督,谥曰敬,陪葬昭陵。唐制三品已上,门列桑戟,俭兄弟三院,门皆立戟,时人荣之,号为“三戟张家”。   
(选自《旧唐书•张俭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俭诣洛阳/谒见面/陈利害/因说水草好恶/山川险易/太宗甚悦/仍拜行军总管/兼领诸蕃骑卒/为六军前锋
B.俭诣洛阳谒见面/陈利害/因说水草好恶/山川险易/太宗甚悦/仍拜行军总管/兼领诸蕃/骑卒为六军前锋
C.俭诣洛阳谒见/面陈利害/因说水草好/恶山川险/易太宗甚悦/仍拜行军总管/兼领诸蕃骑卒/为六军前锋
D.俭诣洛阳谒见/面陈利害/因说水草好恶/山川险易/太宗甚悦/仍拜行军总管/兼领诸蕃骑卒/为六军前锋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是唐朝君王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社会用来纪年的名号,首创于汉武帝,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B.“母忧”,母亲的丧事。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这叫丁忧。
C.“谥”,即谥号,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一个褒义的称号。
D.“陪葬”,古代丧葬习俗,既指人、俑或物品陪同死者一起埋葬,也指臣子或妻妾的灵柩葬在帝王或丈夫的墓旁;这里指张延师死后葬在昭陵旁。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时颉利可汗自恃强大,每每向边境索求物品,边境各州长官全都奉命,张俭到任后却拒不奉命,受到太宗皇帝的嘉奖,从这件事中可看出张俭不畏强横的品质。
B.张俭检校胜州都督期间,鼓励百姓耕作屯田,充实家产,可见张俭是一个爱民的好官。
C.在朔州,李靖平定突厥后,张俭招抚思结的部落,用怀柔政策,不拘押责斥,只要他们心存法律制度,不生异心就不做追究。
D.张俭率军到了辽西,辽河涨水,他的军队久而未渡,太宗认为他懦弱;后来,他又率兵渡辽,斩敌首数千级。由此可以看出张俭还是很英勇果敢。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遭霜旱,劝百姓相赡,遂免饥馁,州境独安。
②俭单马推诚,入其部落,召诸首领,布以腹心。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