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27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麦芽糖

晓苏

腊月二十三这天早晨,我没有像往常那样天一亮就起床。头天晚上,我熬了三锅麦芽糖,一直熬到深夜,上床没睡到三个钟头鸡就叫了。但是,我爹可不管这些,他每天总是天一亮就起床,一起床就要坐到我们家大门的门槛上去,两腿张开,双手按膝,将身体朝前一倾,后面就会露出一块门板似的背来。每当我爹摆出这样一种姿势,我就得赶快去给他老人家抓背了。我爹说我没有出息。他不止一次地对我说,你要是像杨致远,像肖子文,像余乾坤,像他们那样有出息的话,我怎么会每天要你给我抓背呢?

我爹说到的这三个人,是我们油菜坡家喻户晓的三个人物。我和他们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同班同学。杨致远毫无疑问是我们油菜坡最有出息的人。他高中一毕业就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毕业后又去了美国。肖子文的出息也大。高中毕业后,肖子文考上了武汉的一所大学,读完大学就留在了省城,做了省报的大记者。稍微差一点儿的是余乾坤,他虽然只上了一个中专,但毕业后还是想方设法留在了县城,开始上了几年班,后来就自己开了一个公司,当上了财大气粗的老板,也算是出息不小了。

余家原来的房子和我们家的房子差不多,都是用土砖砌的,顶上盖着黑瓦,瓦楞上长着长长的狗尾巴草。余乾坤发财之后,他从县城派人回来把老房子推了,又在原来的屋场上建起了一栋小洋楼。小洋楼白墙红瓦,有点儿像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那种外国别墅。

只有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高考时考砸了锅,连中专都上不了,没办法就只好回油菜坡种田来了。如今在农村,光靠种田是过不好日子的。为了把日子过得稍微好一点儿,我学会了熬麦芽糖。我一边种田一边熬麦芽糖卖给村里的人,挣几个零用钱。在油菜坡,熬麦芽糖说起来也是女人的活儿,只有没有出息的男人才干这种女人们干的事情。我刚开始学熬麦芽糖的时候,我爹就用嘲讽的口气对我说,看来你真是没有出息啊!

过了小年,油菜坡便逐渐有了过年的气氛。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我都要用一只背篓背着我熬的麦芽糖,到村里四处去卖。我要抓紧挣点儿钱去办些年货。其实我要办的年货说起来也简单,除了打几斤酒买几包烟之外,主要就是去镇上给我爹买一身儿新衣裳,好让他老人家过年时穿在身上。作为一个没有出息的人,能在过年的时候看见他老人家高兴一下,我觉得这一年的起早贪黑都值。

这天吃过早饭,我就背着背篓出了门。我从村子的北边转到村子的西边,已经快到中午了,我背篓里的麦芽糖也差不多卖掉了一半。余乾坤家的那栋小洋楼就坐落在村子的西边,余老爹和余老妈虽说住着小洋楼,不缺吃不愁穿,但他们老两口很孤独,总盼望有人去陪他们说说话。余乾坤曾想把他老爹和老妈接到县城里去住,但老两口不习惯城里的生活,在城里最多只能待上半个月就要闹着回油菜坡,好像再待下去就会发疯。

余老爹和余老妈都有糖尿病,沾不得一点甜东西,所以他们不会买我的麦芽糖。我刚要走,余老爹走出了小洋楼,他一眼看见了我的背篓。务农,还有麦芽糖吗?余老爹问。有,我说。给我称五斤吧,余老爹说。你有糖尿病,不能吃麦芽糖,吃了会发病的,我说。我巴不得发病呢,发了病乾坤就会回来看我!余老爹说。我一下子愣住了,没有给他称麦芽糖。这时候,余老妈也从小洋楼里出来了,她也要买麦芽糖。我有点儿为难地说,不是我不卖给你们,是你们不能吃麦芽糖啊!余老妈说,我们不能吃,乾坤能吃呀,我买了等乾坤他们回家过年吃!听她这么说,我才犹犹豫豫地给他们称了麦芽糖。

眨眼间就到了大年三十。我卖完麦芽糖,加快脚步朝家里赶,家里还有好多事等着我回去做呢。当看见我家灶屋顶上的烟囱时,我听见了一串哭声。我扭头一看,原来是余乾坤的老妈。余老妈一看见我就立刻止住了哭声,她三步并作两步走到我跟前说,不好了,我家死老头子吃你的麦芽糖把糖尿病惹发了,这会儿正昏倒在我家沙发上呢!我有点儿颤抖地说,天啦!他难道忘了有糖尿病的人是不能吃麦芽糖的吗?余老妈说,唉,他是故意吃的啊!

余老妈告诉我,昨天晚上,余乾坤从县城打电话回来,说公司业务忙,不能回家过年了。余老爹一听就急了,马上说,你不回来,我就吃麦芽糖犯病,看你回不回来过年?当时余老妈还以为余老爹是说气话,没想到他真的吃了麦芽糖,他一个人偷偷地吃了一斤多呢。余老爹就感到不对劲,头昏目眩,浑身出虚汗。家里备有治糖尿病的药,余老妈赶紧给他吃了几片。她想余老爹吃了药就会好的,没想到他的病犯得很厉害,竟昏迷过去了。余老妈说到这里,突然拉住我的双手说,务农,看来不把死老头子背到医务所去打针是不行了,可他那么重,我背不动他呀!

我这个人因为没有出息,所以就有点儿热心快肠,村子里不管哪户人家请我帮忙做事,我都会爽快地答应,从来不说半个不字。于是我往余家小洋楼跑去,很快把余老爹背到了村委会医务所。当医生把吊针给余老爹挂上的时候,油菜坡到处响起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人们这时都开始吃团年饭了。一听到鞭炮响,我的心立刻就飞到了家里。我向余老妈道别时,她用依依不舍的目光看着我,好像不希望我走。但我不能不走,我要回家,我爹在家呢。

回到家里,我老婆早已把蒸肉蒸好,她说贴好对联煨好酒就可以开饭了。贴对联时,我儿子给我打帮手,所以我们一会儿就贴好了。接下来,我就给我爹煨酒,酒香扑鼻的时候,我便对我爹大喊一声,爹,吃团年饭啦!我儿子点响了鞭炮。在热烈的鞭炮声中,我老婆把她做的菜一碗一碗地从灶屋端到了堂屋的四方桌上。然后,我们一家四口人便一人占桌子一角,吃起团年饭来。

吃过团年饭,天色已近黄昏了。我爹稍微喝多了一点儿,他歪歪斜斜地走到大门那里,一屁股坐在了门槛上。我也喝多了一点儿,一见我爹坐到门槛上,我就赶紧跑了上去,然后习惯性地把手伸进了他的背。我大着舌头说,爹,我给你抓背!我爹嘟囔着说,早晨不是抓过吗?我说,今天过年呢,我给你抓两次!我爹说,你呀,真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在种田之余熬麦芽糖补贴家用,既表现出“我”的勤劳,也说明“我”也想跟“我”的朋友一样能发达致富。
B.父亲一直认为“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干着没有出息的事,于是就每天让“我”给他抓背来安慰自己。
C.为了让父亲改变对“我”没出息的看法,办年货时“我”除了买些烟酒外,主要是去给父亲买身儿新衣裳。
D.余老爹明知自己有糖尿病,但他还是故意吃糖使自己犯病,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儿女亲情的渴望。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讲述了“我”高考落榜后在贫困乡村务农的故事,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B.小说通过写“我”三个同学在社会上混得有模有样,成了让人羡慕的有出息的人,与“我”形成鲜明对比,这让“我”自卑不已。
C.小说运用各种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塑造了一个被父亲认为没出息却又随时能尽孝道的儿子形象。
D.小说运用了大量口语和地方特色的语言,如“热心快肠”“团年饭”“煨酒”等,使小说语言风格平实质朴,朴素自然。
【小题3】文中“我”为父亲抓背的原生态描述,是这篇小说中最为动人的场景,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4】小说为我们呈现了儿女出息与父母快乐的“不等式”,这种“不等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在现代社会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2022·山东潍坊·模拟预测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微雨西来

刘创

前几天,老父亲来电话,告诉我老家所在的胜利村已正式并入西来村。老父亲在胜利村当村长和村支书近三十年,话语里充满了对老村的不舍与留恋,也流露出对撤村的不满。

我当自己是西来人,其实这是一个朦朦胧胧并不清晰的意识,甚至是一个潜在的愿望,它深埋在心底,这些年来我居然一直漠视它的存在。

西来,我们习惯称西来庵。南宋时期,万里长江在湖北藕池决堤,向着洞庭湖方向奋力撒下了一条大网,藕池河在连接长江与洞庭湖的过程中,变成了多条交织相连的小支流,我所居住的西来被藕池河水系环绕着,流经西来的小支流自然叫西来河,古刹西来庵就镇守在西来河的繁华地带。

那时的西来码头因水运而兴,商贾云集,被称为小南京。在我出生前,政府将部分河流改道重绘洞庭湖平原,藕池河流经西来的这一段被堵塞,再也进不了商船,繁荣的码头几乎一夜之间变得萧条。我在西来学校启蒙的时候,还常在码头上遗存的几家老铺子里窜进窜出。店铺冷冷清清,多是一些孤寂的老人守着,只卖一些姜糖瓜子之类的小食品,印象中还有一家老店专卖用古方做的酒粬坨。觉得那时候的阳光异常慵懒,撒在那些老店铺的木门木板上泛着淡淡的黄,让人的骨子里都有点不思进取的温暖。

西来河成了长江支流的故道,渐渐人们不再叫它原来的名字,就简单地称其为沙河。沙河有大片大片的河滩,水清滩平,沙体细软如粉,色泽如银,可与一些大海边的沙滩媲美。十余公里的沙河有几十处银沙滩,这些沙滩是方圆几十里农民的天然浴场。每到夏天,只要逮到机会,我都会偷偷溜到沙河里,躺在软软的沙滩上,在荡漾的清波里或游或浮。现在回想起来,那应该是我在农村长大过程中最惬意最奢侈的享受。

我家离西来村的边界就几百米,上学很少走沙河大堤,多是走西来村湖垸中的小路。走在庄稼人行走的窄窄田埂上,走在四季的画卷里,我总是脚生春风,心生翅膀。极喜欢水稻一生散发的淡淡清香,闻过了稻种香,便是稻秧香、稻花香、稻谷香、稻草香,家乡人的勤劳也就在春夏秋三个季节里绵绵不绝。到了冬季,收割后的田野变得辽阔,土黄色的草垛点缀其间,那些矮矮的草垛会暂时捂住庄稼生长的声音,默默坚守着农人的梦。一些不知名的水鸟悠闲踱步在浅水田里,若惊起,那种优雅的翩跹让人着迷。离开家乡后,我甚至萌生了学画的念头,希望用我偏好的水彩,用淡雅颜色的晕染,用通透明亮的画质,突显水乡之野再难复制的美,用最简约的风格来绘制心中那一幅越来越清晰的图画。

每次穿行在田野里都有不一样的景色,甚至有一些惊喜。每条沟渠都有流水,有鱼儿。如果行走在春雨中,一些地势低洼的水田中会有一群群的鲫鱼窜来窜去,满眼跳跃着银白的光,那种泼喇喇的水声让我充满了欢愉。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还是那些水鸟,它们大多体型巨大,翅膀张开约有一两米,修长的脖子,修长的腿杆。这种大型的水鸟,在我们乡下一律称为青桩。大人们告诫,青桩是某种神的化身,谁要是伤害了青桩,青桩的魂魄就会如一缕青烟跟随你。长发是我的邻居,和我年龄一般大,他从小放荡不羁而又极具读书天赋。我们几乎每天一起上学一起回家。一次,我们在草垛旁遇见一只纯白的青桩,它桩一般地立在冬天的寒意中,长发居然说要去活捉它。他从草垛的一侧蹑手蹑脚地靠近,距青桩约一米开外突然猛扑上去,青桩发出惊恐而哀婉的鸣叫,扑楞楞扇起巨大的翅膀,挣扎中不断有白色的羽毛飘落。我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后来这只青桩被长发捆住双脚和翅膀,塞在稻草堆里,只露出一小截脖子。等我们放学返回,草垛旁一片狼藉,青桩早没了踪影。多年以后,长发已在事业和学术上崭露头角,但思维和行为变得有些怪异,后来因故过早离世。我时常想起长发偷袭青桩的场景,不知这其中是否存在某种神秘的关联。

我常常梦见西来那座老旧的木楼,那是我住过的学生宿舍。老木楼是学校的主体建筑,青砖、灰墙、黑瓦,色调老旧而厚重,平添了几分历史感。无忧无虑的学生们全然不顾老房子的骨架已经老化,一进寝室就上蹦下跳,整座楼到处咯吱咯吱响。楼前有三球柏,荫翳数亩。在两棵中型球柏的护卫下,一棵葱郁滴翠的巨型球柏立于校园中央,塔形树冠构成巨大的心形,让人想到它是这个学校甚至是这个村庄的一颗心脏。如今这棵树依然茂盛,而栽树人段楚南老校长早已故去。我记得段校长说他不是校长,他只是这个学校忠诚的管家和长工。我离开学校的那阵子,他如我们的老父亲一样地在咳嗽,他的咳嗽声在寒风中飘荡,响彻放学之后的宁静校园。这么多年了,他胖胖的身影如西来的另一棵松柏一直在我心头茂盛。

西来是我所在的县、地区和省的边陲,这里处江湖之远,无天时之利亦无地利之优,因而长期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可它依然在悠远而平静的日子里从容繁茂。我十几岁离开西来外出求学工作,每次想起家乡,总是在脑海里默默寻找着西的方位。一个细雨蒙蒙的午后,我站在面西的窗前,久久沉浸在西来生活的一些场景中,清风拂面,微雨湿了衣襟。我突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如果借用,便是微雨从西来,好风与之俱。那一刻,我为自己套用陶渊明的诗句而找到对西来感受的准确表达有些激动。是啊,那个叫西来的地方,每当我想起它,就会有细滑润泽的微雨夹杂着清爽的风从西而来,浇灌我内心的田野,浸湿我的梦乡,一次次伴我度过人生的酷暑和干涸季节。

(作者刘创,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在新建乡西来中学、华容一中工作,现任湖南理工学院党委组织部长。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儿时西来码头“阳光异常慵懒,泛着淡淡的黄,让人骨子里都有点不思进取的温暖”,说明作者小时候非常贪玩,不求上进。
B.作者上学很少走大堤,多是走湖垸中的小路,是因为穿行在田野里可以欣赏田园美景,可以看见鱼儿和水鸟,体现了少年的心性。
C.文章叙述儿时邻居长发捉青桩的故事,增添了乡村生活的趣味性和神秘感,丰富了文章思想内容,也加深了主旨。
D.段楚南老校长“胖胖的身影如西来的另一棵松柏一直在我心头茂盛”,说明了西来学校的教育对作者的深远影响,也体现了作者对老校长的景仰与怀念。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父亲来电话”开头,引起作者对诸多往事的回忆,最后回到现实,全文以作者对西来的深情怀念作为线索,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B.本文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展示了家乡西来的历史变迁和洞庭水乡的田园生活,笔法细腻,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让人回味。
C.文章写景颇具特色,“西来河沙滩图”“收割后的田野图”“春雨鱼儿图”,都运用了白描手法,画面唯美,非常具有生活情趣。
D.文章交待了西来河的来历及西来码头的历史变迁,在平实的记叙中显示了家乡厚重的历史底蕴。
【小题3】文中划线部分说“我嘴里附和并安慰着父亲,内心却被一种莫名的欣慰冲击着”,结合全文来看,怎样理解作者的“欣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春背影里的乡愁

陈智华

中寨的秋天,总有那么一段日子会被浓稠的雾气所笼罩。细雨如丝,密密地在空中交织缠绕,天气像老眼昏花的大娘,理不清手中的麻绳。到了中午,雨稍稍停歇,我打算去老家走走。骑上摩托,路面湿滑,我的脚始终放在刹车上,不敢有半点走神。车行至村口,清寂得很。

老家的名字叫后子丫,是沿河县中寨镇勤俭村辖下的一个村寨。寨子三面环山,山中还没有到秋意高远、层林尽染时节。大雾茫茫,像一块幕布把群山都遮住了。停好车,我就在寨子上转悠。遇到熟识的人,就上前去打招呼,但终究是没有一股亲切劲了。①现在熟识我的老人越来越少,他们像深秋的果实,成熟后落进了大地。故乡慢慢成了我人生路上的一个驿站。

在一片银杏树林里,我伫立了很久。银杏从树上簌簌地落下,撞向草丛或石板。落在石板上的银杏摔得皮开肉绽。秋天的草丛,幽深神秘,银杏掉进去后就莫名地消失得无影无踪。扒开一丛丛草,反反复复找,才看见零星的几颗银杏,像顽皮的小孩子在和你捉迷藏。银杏树具体有多大的年龄,我不得而知。在我很小的时候,每年银杏黄时,精美的杏叶从枝头飘落,像一群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爷爷会扛一架木梯子,架在笔直的树上,爬上树后用竹竿捅下一颗颗金黄的、圆滚滚的银杏。捡到背篓里,背到小溪边去清洗掉外面的果皮,然后背回家晾晒,等水分晾干之后,再背到集镇上去卖。爷爷去世后,银杏林中长满了杂草,满地的银杏再也没有人去捡了。

经过溪水淘洗的银杏,看上去白涔涔的,放在锅中爆炒或是放在火堆中烧,是我童年常做的事。一颗颗银杏爆裂出来的果肉,吃在嘴里感觉非常鲜嫩。银杏不能多吃,这是爷爷告诉我的。人们说,银杏吃多了会长白头发,不知是不是真的,我也无从考证。②站在银杏树下,看着银杏叶子,一张张往下掉落,爷爷的脸庞慢慢浮现在眼前。

银杏树林的不远处,是一坡稻田,田里的稻禾上一咕嘟一咕嘟地垂挂着谷穗,披挂着许多晶莹剔透的雨珠。脚下的小路,泥泞湿滑,曾经深深的牛蹄窝,已被时光的尘土灌满。站在田埂边,轻轻抚摸着一粒粒饱满的谷粒,谷粒上的露珠涤洗着我的手指。此时,天空开始飘起蒙蒙细雨,漂浮在山间的云雾像一艘挂着巨帆的船,慢慢地向寨子靠拢,仿佛这小山村就是一座码头,是游子心灵的港湾。③放眼望去,寨子被雾吞噬了,只留下眼前一丘丘金黄的稻田。

秋天的雨下得缠缠绵绵,不一会儿,我的发丝被雨水浸湿了。我往寨子上走,看到很多老屋大门紧闭,曾经熙攘的故乡,变得愈发萧条落寞。每家房屋前的菜园,都围上了竹篱笆,菜园中不见鸡啄食在菜叶上的青虫,也不见从瓦片上窜出来的炊烟。满地枯黄的树叶,无人清扫,落叶就在地上虚虚地堆积,脚一踏上去,叶子就粘在了脚底,怎么也甩不掉。

雨斜斜地飘散,空气湿漉漉的,远山空濛,山体的曲线若隐若现。山中很少有人去了,大片大片枯黄的灌木丛,绵延在我遥远的视线里。走到老屋前,老屋只残留一些痕迹,童年的记忆如电影的画面一样,在我的脑海中闪现。院坝里长满了荒草,杜仲树站在土坎边上飘摇着枝头稀疏的叶子。几只麻雀像几张枯黄的树叶,从树上梭到了地上觅食,不一会儿它们扑腾着翅膀上的雨珠,向远处飞走了。

天慢慢暗淡下来,一缕阳光从云层中挤出来,漫撒在田野上。金黄的稻田,像一块块遗落在地上的彩带。一束光的到来,给村庄带来了短暂的温暖和光亮,这短暂是足够美的,以至于我回忆起故乡那个细雨黄昏时,像走进了一段美丽的梦境一般。

我徜徉在故乡的小路上,重温儿时的记忆。记忆像溪水一样,在沟渠里流淌。走到故乡一个叫碾房的地方,看着溪水哗啦啦地流淌,记忆的匣子一下子被打开了。在我很小的时候寨子上缺水,碾房里的水清洌、甘甜,人们都来这里挑水,两只水桶在扁担两端晃悠,两只水桶像两个银铃,荡出一阵清脆的响声,像一曲曼妙的轻音乐。

阳光消失了,山岩上又缭绕着云雾,一棵棵枫树蹭蹭往上长,捅破了薄薄的云层,露出细细的树梢,树梢上几片叶子在风中摇曳。一阵细雨又开始飘洒,雨像一粒粒豆子在地上翻滚。

让农民最发愁的是遇上下雨天,十天半月全被烟雨笼罩,眼看着土地里的庄稼慢慢成熟,一年的辛勤付出终于有收获了,却遇上雨天。庄稼收不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庄稼腐烂,在腐烂之中发出一簇新芽。

走到村口,大片荒芜的田野上滋生出杂草。我沿着小路往前走,杂草漫过了我的头顶,脚下的小路上全是石板,长年累月,石板被一双双脚磨砺得无比光滑。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小时候乡里人收庄稼的情景,他们背着满满一背篓金黄的玉米棒子,走在弯弯曲曲的石板路上。

黄昏过后是黑夜。我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看着故乡的黄昏,像烟花一样绚烂,而后慢慢消失。④黑夜漫过来,寨子露出零星的灯火,现在故乡太清寂了,静到只听见细雨在耳畔沙沙地流淌。

(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谨慎行车到了村口,发现故乡已是清寂之地,“清寂”既是环境特点,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B.文章第二段的前半部分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故乡三面环山的地理环境,有助于读者理解寨子雾重的原因。
C.本文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行文,思绪随着“细雨”蔓延,其中不乏对烟雨美景的描绘,如诗如画。
D.文中插叙童年相关的内容,写到爷爷去世后便无人再去拾银杏,符合前文提及熟识自己的老人越来越少的描述。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句将故乡熟识的老人比作深秋的果实坠落入地,暗含人老终将归于大地的意思。
B.第②句由银杏叶子掉落联想到已经去世的爷爷,表达思念之情自然而不做作。
C.第③句照应了首句中寨深秋雾气浓稠,也意味着“港湾”渐被吞噬。
D.第④句以静衬动,突出了只有细雨的沙沙流淌声才能给清寂的故乡带来一些灵动的气息。
【小题3】本文与散文《荷塘月色》在景物描写的手法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4】请探究本文的情感意蕴。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从自卑亭往上走

王跃文

①岳麓山脚有自卑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自卑”二字典出《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意思是说君子修身立德,好比长途跋涉,必须由近及远;又好比登临高山,必须自下而上。自卑亭原处登山要道,欲上岳麓必过此亭。

②世人知有岳麓山的,必知岳麓书院;知有岳麓书院的,必知书院门联。湘人历来也颇好以此联夸耀: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从自卑亭的谦恭笃实,到岳麓书院的踌躇满志,相距不过一箭之遥。湘人的狂傲,似乎不屑掩饰。又因外人对门联中的发语词“惟”字误读,似乎湘人真是自大。

③湘楚自古固多狂士,而真狂士应是狂而不妄。那位“凤歌笑孔丘”的楚狂接舆籍贯本无详考,不妨把他认作湖湘第一位狂士。不管是孔门圣经《论语》,还是颇有些抑孔的《庄子》,里面写到的这位狂人都可敬可爱。他看破世道沦落,方才隐而不仕,佯作狂狷,笑讽夫子。这位狂士孤高超尘,一直被有些史乘奥典尊为神仙。

④楚狂接舆之后,湘楚大地代有狂士。只不过后来的狂士们,多不甘于林泉寂寞,而是抱负鸿鹄青云之志。同为楚地狂士,风骨襟怀颇为异殊,与自卑亭西的岳麓书院大概深有渊源。岳麓书院草创于唐而盛大于宋,为北宋“四大书院”之首,当年与之齐名的白鹿洞书院、嵩山书院、应天书院如今仅存残垣,只有岳麓书院仍薪火相承。一座文脉千年不绝的书院,自会出狷介高古的狂士。遍访岳麓书院旧联古碑,自会知晓历代诸多狂士的掌故。晚清与岳麓书院有关的狂士尤多,从陶澍、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到王先谦、郭嵩焘,他们身上无不带有狂狷之风。孔子有道:“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这些狂狷湘人,虽讲究用行舍藏,可他们最重的心念却是行而不是藏。晚清以来家国天下多危难,容不得湖湘的真学子们扮隐士。近代登高振臂多湘人,应者影从遍天下。

⑤岳麓书院虽地处湖湘一隅,而其学统流布超越三湘四水,气接华夏九州。正如清代山长罗典亲撰长联所言: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王闿运虽无岳麓书院游学经历,而此处与他曾经主持过的衡山书院实为气脉相通。岳麓书院有一名联趣闻,后人多把它附会在王闿运身上。说的是王闿运曾去江浙讲学,颇受当地读书人轻慢。江浙千古繁华,文人骚客向来自负。王闿运恰恰其貌不扬,苏杭士人仙裾飘逸,对他很有些不敬。于是,王闿运撰联高挂堂上: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江浙士子见了,再也不敢孟浪。咸丰年间,王闿运曾为权臣肃顺幕宾。一日咸丰读到肃顺的折子,惊叹其文采,问是何人所草。肃顺奏对:“湖南举人王闿运。”咸丰问:“为何不给他官做?”肃顺说:“此人非衣貂不肯仕。”咸丰说:“可以赏貂!”王闿运因会试不第仍是布衣,而依制只有入了翰林方可衣貂。只因皇上偶然宠幸而赐官,王闿运仍耻于出仕,傲骨可见一斑。袁世凯做了民国大总统,王闿运应邀出任国史馆长兼总统顾问,不久他便看出自己尴尬之境,作联道:顾我则笑,问道于盲。联嵌“顾问”二字,明里自嘲,实则狂傲。他调侃袁世凯的对联更是有趣:民犹此也,国犹此也;总而言之,统而言之。袁世凯为独夫,而将“民国总统”暗嵌于联讥讽之,非王闿运这等狂士不敢为。后人多以王闿运助袁世凯称帝而诟病之,自然无人敢替他辩白。然而狂士谋国心鲁性直,书生用世难免迂阔,终不能笼统以一己之私而论之。

⑥自岳麓书院援木依藤而上,沿路可见许多高冢大墓。从黄兴、蔡锷到陈天华、禹之谟,许多近代仁人志士都长眠于此。累累墓葬装订成册,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湘人之狂,狂在遇事多不惧死。埋葬于此的陈天华愤恨蹈海,只为警醒国人自救自强。陈天华之前欲以身死醒国的湘人,还有葬在浏阳的谭嗣同。谭嗣同、陈天华他们在俗人看来,不但是狂,几近于癫和傻。禹之谟墓不太起眼,位于半山腰之小径旁,几乎快要没于芜草。这位湘人竟敢在清廷眼皮底下聚集长沙民众公祭反清志士陈天华,今人观之简直胆大包天!禹之谟之不畏死亦近于狂,而当时的长沙民众更是义薄云天。蔡锷之墓规模宏大,庄严肃穆,配享墓庐。蔡锷将军为了讨袁拔剑南天,以一隅而抗天下,自言明知无望,亦不为争胜利,只为争四万万同胞之人格。这等义举,非有狂气,断不敢为。

⑦登岳麓山必经自卑亭,而自卑亭的精神实为岳麓山的根柢。岳麓书院固然有许多大气磅礴的联语,也更有诸如“实事求是”等朴真至性的箴言。自古湖湘狂士无不从“自卑”而入门径,又以“敢为人先”、“经世致用”而纵横天地。没有狂气,不成湘人;只知狂傲,亦非真湘人。

(选自王跃文散文集《拍手笑沙鸥》,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踌躇满志:语出《庄子•养生主》,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文中指从岳麓书院学成后胸怀大志的样子。
B.青云之志:语出《滕王阁序》,指远大的志向。文中指狂士们不甘于隐居,以解救国家的危难为远大志向。
C.薪火相承:语出《庄子•养生主》,也作“薪尽火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文中指岳麓书院建筑与格局至今保存完整。
D.用行舍藏:语出《论语•述而》,意思是被任用就出仕,不被任用就退隐。文中指狂狷湘人既有隐居生活的准备,更有为国家赴难的行动。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中岳麓书院的门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一方面彰显了岳麓书院对湘楚的深远影响,另一方面也看出了湘人似乎不加掩饰的狂傲。
B.第⑥段写自岳麓山沿路而上所见的高冢大墓,赞颂蔡锷、陈天华、禹之谟等志士的警醒国人、自救自强、不怕牺牲、敢于担当的精神。
C.本文显示出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厚重的历史感,如“凤歌笑孔丘”“濂溪一脉”和蔡锷拔剑南天讨袁等就具有人文气息或历史的厚重。
D.③到⑥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借助湖南籍历史名人写出了湘楚狂士深厚的学问、孤高超尘和狷介狂妄的气质以及身死醒国的精神。
【小题3】试分析画线句“累累墓葬装订成册,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这句话的含义及作用。
【小题4】本文题目“从自卑亭往上走”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寓意。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