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7 组卷56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女儿和他的牛

欧阳山

牛瘟果然传到上卧石村来了。

乡文书没有办法,乡长也没有办法,连区长也没有办法。只得把情形报告到县上。白石锁儿的牛病了几天,最后拉稀死了。

五天后,有人给区长捎信说延安派了人到上卧石村来给牛打针,不管好的病的,打了针就能保险。这一下可把区长喜得多少盛(呆)不定了。

乡长没有区长那样大的兴头:牛病了,没人来,牛死了,倒来打针了!

区长觉得这话不对头,就纠正道:你怎么好这样说呢?牛死了的就算了,活着的还要预防呀!打了针就传染不上,保险不会得病。要下去好好宣传,叫他们要相信科学。

打针的曾同志来了,一个清清瘦瘦的,个子小小的年轻人。区长招待他吃了晚饭,就让他休息。可是他坚持当晚就要开会,明天就要开始工作。区长依照他的意见,当晚就召集了牛主的会议。庄子上一共有二十多户人家,到了十一二个人。有白根泰,白黑女儿,白明亮,白老七……被乡长认为很顽固的白占才也到了。

大家都集中在乡长炕上,有坐着的,有斜靠着的,有圪蹴(蹲)着的,围成一个马掌形。当中放了一支高高的灯柱,上面点着一个小小的青油灯,把人的脸照成古铜色。

正像我们平常所说,这个会开得很好。大家都登记了。

不想,第二天一早,黑女儿把他的四头牛赶出去了。他吩咐大儿子把三头牛赶到马首村他舅舅家里,又吩咐二儿子把一头不大好的牛,拦到三里路以外的一条沟里。

乡文书真感到诧异。论表现,黑女儿一贯很积极。交公粮走在前头,有事动员从来不肯做第二,拥军优抗,样样热心。如今怎么会来这一手?想到后来,就生起气来了。——这简直是证明乡长估计是错误的。

这回给耕牛注射疫苗的结果,从乡政府方面说来,成绩是不大好。全庄二十头牛,只注射了十三四头。从黑女儿这边看来,那又不同了。白根泰说:幸亏我那一头没打针。黑女儿呢,他说:算我倒霉!不过只打了那一头,也还好。

曾同志回延安三天后,没打针的七头牛就病倒了六头。又过十来天,就一头跟一头的死掉。这可把整个村,整个乡,一直到整个区都闹翻了!牛死了的那天早上,黑女儿一家大小只是哭。见这凄惨的模样,他忍不住自己想道:怨不怨我的错呢?

过了一会,他自己又回答:不是的。是运气不好。运气不好,大家哭什么呢?越哭运气就越坏了!

运气是运气,你看……那不是没病么?婆姨说。

那头打过针的牛,好好的站在那边。他气极了,跑过去照牛后腿就是一拳。那牛挨了一拳,心里有点糊涂,于是抱着一种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态度,挤了挤眼睛。不过黑女儿倒从那牛的挤眼睛,看出一种得意的神气来,又一连打了两拳,还骂道:你得意什么!你得意什么!

那牛偏要结结实实的站在他面前,黑女儿又举起拳头狠命捶下去,这回没打着。那牛一闪躲开他,就照出后面的一条牛——这才是一条真真正正的好牛。而且有了这条牛,他的面子才撑得起来。他指着这条牛给他婆姨看:这不是,他打过什么针!

话没过两天,那不争气的东西也病倒了。这一下他着了慌。乡文书特地跑来告诉他,说那回打针的那个姓曾的,如今正在马首村替牲口治病,叫他去打问打问。

黑女儿赶到马首村,正在下大雨,把他一身淋得精湿。兽医也冒着大雨来了。一共是两个人,其中的一个就是上回那位姓曾的。

两个兽医和舅舅拉了几句闲话,就动手给舅舅的病牛打了针。后晌那头牛的病情看来是更加严重了。黑女儿看见这情形,满怀的希望,不觉冷了半截。

下午,兽医又来了。他们拿一根小小的玻璃管扎进病牛的肛门里,看了看,又商量一会。舅舅站在一旁咕噜着。

第二天,医生又来。牛的精神好了一些,还是不肯吃草,老汉还是站在一旁咕噜着。

第三天天才亮,黑女儿悄悄跑进牛圈。开头他还以为自己眼花,仔细一看,那病牛正在吃草,嚼得那么香甜。黑女儿鼻子一酸,眼睛热辣辣的流下两滴眼泪来。

我早知道能治,早两天就该请医生也给咱的牲畜治一治。他想,如今又耽搁了三天,不知道家里面情形怎么样了!

他找到那两位活菩萨,把全部情形,一五一十都告诉了他们,然后又请他们再到上卧石村打一个转,他们也答应了。当天下午,天晴定了,三个人一道往回走。一路上,黑女儿话也多了,笑也肯笑了,连灰色的脸,灰色的眼睛,灰色的短须,都明亮亮的有了光彩了。

一到院子外面的围墙门口,他高声叫嚷:你们快出来,快出来,给牛请了先生回来了!

他一直跑到牛圈口,都没有碰见一个人。一看牛圈,只剩那头早就打过针的,另外那一头生了病的,就没看见了。他呢喃的说着:我的牛呢?只觉得浑身一软,就瘫坐在地上。

他是太迟了。

一个月后,区长在延安碰见那位姓曾的年轻人,谈起黑女儿,区长说道:黑女儿彻底转变了!他到处自动给你们宣传。在柳桥镇上,他看见一个人就说:‘农场打的牛瘟针,真正好!真正好!’这刻大家都解开了。……

1944118日在延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延安派人来上卧石村给牛打防疫针,乡长有抵触情绪,因为他也不太相信科学。
B.黑女儿先登记给牛打针,随后又暗中转移耕牛,迷惑乡干部,足见其顽固不化。
C.给上卧石村耕牛注射疫苗的成绩不佳,乡政府很不满意,牛主们也都自认倒霉。
D.小说两次写舅舅“站在一旁咕噜着”,表现他对兽医能治好他的耕牛将信将疑。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借天气来烘托人物心情,黑女儿到马首村求医,“正在下大雨”,强化其内心焦急;医生随他回村,“天晴定了”,烘托其满怀希望。
B.小说善用色彩描写人物,如青油灯“把人的脸照成古铜色”,“灰色的”脸、眼睛和短须,“都明亮亮的有了光彩了”,色彩鲜明,表现力强。
C.小说中对人物的称呼前后不同,如“姓曾的”“活菩萨”“先生”,称呼的变化体现了人物身份与生活状况的变化,也反映人物观念的变化。
D.小说写黑女儿给牛打防疫针的态度“彻底转变了”,还到处积极宣传打牛瘟针“真正好”,这一转折将故事推向高潮,也使形象更为饱满。
【小题3】小说写黑女儿打牛,人与牛有一番特别的“对话”,饶有情趣,请简要分析。
【小题4】1942年5月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的文艺应该为人民大众服务,这篇小说是践行“讲话”精神的新成果。小说在内容与形式方面进行了哪些可贵的艺术探索?请简要分析。
2022·福建·模拟预测
知识点:其他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三味药   徐嘉青

刘家屯有个刘氏祖传喉科,专门看烂嘴、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等病,用祖传配方熬制的药面子,哪儿烂就抹哪儿,药效奇佳,方圆几十里的人都喜欢来这儿看病。

刘氏喉科的祖上立了个规矩,传媳不传儿。这一代刘氏喉科的传人叫崔菊花。她生了三个儿子,等儿子们都娶了媳妇,按照祖训,要把秘方传给儿媳们。

秘方只能传给一人。但三个儿媳都指望着自己能够成为刘氏喉科的传人,那意味着以后的生活要比别人家过得更宽裕。

这天晩上,崔菊花叫来三个儿媳。崔菊花严肃地说:“按照祖宗定下来的规矩,我把咱老刘家祖传治喉病的秘方传给你们妯娌仨。”

三个儿媳相互对视了一下,都愣住了——传人只能有一个,咋会是传给仨呢?崔菊花继续说:“为避免妯娌之间闹矛盾,秘方得有个传法。这秘方一共有三味药,我先传给你们两味,学到手后,你们各自开门营业。你们放心,有了这两味药也能治病,就是疗效差那么一点点。你们仨人中谁做得好,病人夸赞得多,我就把秘方中的第三味药传给她,让她成为刘氏喉科的正式传人,另外两个就要关门歇业,寻找别的门路。”

就这样,三个儿媳跟着崔菊花学秘方,没多久,就把其中两味药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全都学会了,然后各自在村里开了一间喉科诊所。

诊所开起来后,老大媳妇就动起了脑子,怎么才能拉到更多的病号呢?老大媳妇的娘家是大户,七大姑八大姨的一大帮,她回去一打招呼,很快就有了病号。老二媳妇虽说娘家是小门小户,可脑瓜子灵,她让丈夫没事儿就到村口转悠,看到模样像是来看病的,就介绍到自家诊所来。这法子倒也灵便,很快她那里也来了不少病号。老三媳妇则老老实实地待在诊所里,等着病号上门。

刘氏喉科在当地的名声很响亮,老大媳妇和老二媳妇不可能把所有的病号都拉到自个儿的诊所里去,总会有漏网的。还真别说,这天,就有个老太太抱着孩子到了老三媳妇的诊所里,一进门就叫喊道:“人呢?快点来给我孙子看看!”

老三媳妇连忙从里屋走出来,让孩子平躺在自己的腿上。老三媳妇吩咐孩子把嘴巴张开,往里面一看,果然好几处都患上了溃疡。

老三媳妇取来祖传的一红一白两味药,先把红色的药末抹到溃烂处,等了两三分钟,又把白色的药末抹到溃烂处。要说这祖传的药方效果还真不错,起初孩子还挣扎着不愿意抹药,可等药抹上去后,他渐渐地止住了哭声,瞪着圆圆的眼睛看着老三媳妇,脸上也有了笑模样。

看到孩子笑了,老太太放心了,也不再大呼小叫了。结过账,老太太拉着孩子打算离开,谁知孩子竟扭扭捏捏地不走,还回过头眼巴巴地望着老三媳妇。

老三媳妇一看,立刻就明白了,笑着说:“孩子估摸着是饿了,这是闻着吃食的香味儿了。”

原来这会儿正是午饭时间,老太太他们来之前,老三媳妇正在里屋吃烫炒面,一听说有病人,扔下碗就出来了。老太太听老三媳妇这么一说,面子上有点挂不住,刚要数落孩子,老三媳妇一把将孩子拉过来,说:“谁家的小孩儿不馋嘴?这几天孩子嘴疼,肯定没怎么吃东西,饿坏了,我这里有刚烫好的炒面,香着哩!”

说完,老三媳妇从里屋端出烫炒面。孩子吃完烫炒面,露出心满意足的表情。老三媳妇笑着对老太太说:“小家伙挺机灵,刚抹上药,药还起着作用,嘴里不觉得疼,能吃点东西。明后天你们再来两趟,我给抹点药,就能好利索了。”

第二天,祖孙俩如约前来,老三媳妇细心地给孩子抹上药。还真如她所说,也就抹了三回,孩子的溃疡就好了。老三媳妇心疼孩子,每次都给他准备点吃的。

这次以后,来老三媳妇这里看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不管病人是多是少,也不管病人年龄大小,老三媳妇都同样耐心细致。上完药后,只要病人能吃东西,她都会免费提供一些点心。这样一来,老三媳妇的名声就传得更远了。

半年的考察期很快就过去了,崔菊花再一次把三个儿媳叫到了一起说:“愿赌服输,我宣布,从今天起由老三媳妇接管刘氏喉科,第三味药我传给她。老大媳妇和老二媳妇,你俩就把铺子关了,剩余的药全都交给老三媳妇!”

老大媳妇和老二媳妇倒也听话,知道自己没有争过老三媳妇,就照着崔菊花的吩咐,关了铺子,上交了治疗烂嘴的药。

等屋子里只剩下崔菊花和老三媳妇两个人后,崔菊花笑着对老三媳妇说:“老三家里的,我先恭喜你了,顺利成为咱老刘家的喉科传人。这第三味药嘛,真的没啥稀奇的,你先看看这张纸。”说完,崔菊花从旁边的抽屉里拿出一张颜色发黄的纸递了过去。老三媳妇接过来一看,不由得惊讶不已。

只见纸上是这么写的:“把面粉放到锅里翻炒至黄褐色,晾凉后装成小包备用。”

这第三味药哪里是用来治病的,分明是让人吃的嘛!

后来,老大媳妇和老二媳妇不知从哪里听说了这第三味药只是炒面粉,大感意外。可事到如今,她们早已忘记前两味药的制作方法,只能望着“祖传喉科”的牌子怅然不已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谁知孩子竟扭扭捏捏地不走,还回过头眼巴巴地望着老三媳妇”通过神态、动作描写等表现了孩子在嘴不觉得疼后想吃东西的心理。
B.老大媳妇和老二媳妇是作为老三媳妇的陪衬出现的,文末点明此二人已经明白为何输给了老三媳妇,“怅然不已”表现了二人对失败的懊恼。
C.小说在情节设置上颇具匠心,作者巧妙设置悬念,小说前面部分一直都不提第三味药究竟是什么,吸引读者继续阅读,以寻找最终的答案。
D.标题“第三味药”既是小说的线索,也包含着丰富含义:从表面来看“第三味药”是指炒面粉;其实,“第三味药”是指医生对病人的仁心。
【小题2】崔菊花并未按照祖训指定秘方传人,而是采用了考核的办法来选出秘方传人,请分析这反映出崔菊花哪些形象特征。
【小题3】老太太拉孙子来找老三媳妇看病的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黄大刚

“到我这来干活,得听我的话,这是规矩。”老熊说这话硬邦邦的,小杜心里很不舒服,老熊只不过是几个装修工拼起来的头,那语气,老熊好像真的把自己当成了老总。

其他的装修工很听老熊的,老熊说什么时候开工,从来没有人敢迟到。已过午了,肚子饿得直吵,只要老熊还在干活,没人敢吱声。大家都这样,小杜有气只得憋在心里。

老熊有规定:“谁揽到活,从利润中扣出2%作为奖励。”

小杜很心动。收工后,小杜没事就到新建的楼房转转,看看能不能揽到活。还真让小杜给碰到着了,有一户,建筑面积120平米,房主跟小杜谈,要以2400块工钱包给小杜。小杜算了算,20块钱一平方,挺划算的,怕人家反悔,就拿了房主的定金。

小杜兴冲冲地告诉老熊,老熊越听脸越黑,还没等小杜说完,就骂开了:“猪都叫你老爹,你到底懂不懂,刮涂料算的是墙壁面积,天花板面积,什么建筑面积,被人卖了还傻呵呵地数钱。”

小杜慌急了起来:“要不,咱们不去做算了,反正房主又不认识我们。”

“定金都领了,还说这种不是人的话。”老熊声音大了起来。

尽管有了心理准备,可干活的师傅一见面积那么大,工钱却那么少,顿时软了手脚,边干活边埋怨小杜,手下的活粗糙了起来。老熊查看一遍,责令返工。涂乳胶漆时,打面漆一遍,小杜就不打了,悄悄把漆拎到卫生间,要倒掉,老熊看出异样,跟过去,喝问:“你这是干吗?”“这点工钱,干这些工已够了,这些漆就不用打了。”“多少钱是你当初跟人家谈的,人家又没逼你,既然答应了,就要干好,不然以后谁还叫你干活。”

在老熊监管下,房子的涂料刮得很精细,房主很满意,提出要加钱,老熊却不肯收,说当初谈好多少钱就多少钱。房主很感动,跟小区的业主赞扬老熊他们的工好,还带到房里参观。

正在挑选装修队的房主争先恐后找老熊干活,老熊忙不过来,他们就排队等待。

小杜干得欢实,不由得暗服老熊目光长远。

有一所学校多媒体教室装修,有个自称是校长的中年男子找到老熊,说装修不及时,将影响到开学孩子上课,学校清水衙门,实在拿不出那么多钱,请老熊干干好事,解燃眉之急。

小杜听了,心里很不痛快,接过话头:“我们又不是慈善机构,要有工钱才有饭吃呀,不但我们吃,还有一家老小,你这样的工钱,叫我们怎么做嘛。”

“哎呀,你就理解支持一下嘛。”校长恳求道。

“谁让你说话了。”老熊瞪了小杜一眼。

“我说的是事实呀。”小杜辩道。

“明天开工,想干的就跟我走。”

第二天,老熊拎着工具出发,身后跟了小郑、小江等人,小杜原打算不去,见只剩下自己,犹豫了一下,也跟了去。

在闷热的多媒体教室汗流浃背忙活了一个礼拜,中年男子过来看了,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悄悄把老熊拉到一边,“按市场价开发票,我尽快把工钱给你们,你们辛苦了。”

“当初谈的不是这个价呀。”

“你说的没错,但,你懂的。”校长捅了一下老熊的腰。

“我不懂,你要开市场价的发票,就得按市场价给我们工钱。”

校长把脸一摆,“咱们可得丑话说在前,你不开发票,别怪我不给工钱。”

老熊没办法,人家攥着刀把,他拿着刀刃呢。

没多久,校长让人实名告了,没多久,被免职了。

校长知道是老熊告的状,就找老熊,“我和你无怨无仇,干嘛告我?”

“你说得对,但我不容忍你害了这座学校,还有学校里的孩子。”

老熊在城里干得顺风顺水,他最大的梦想是成立一家装修公司,把业务做大,赚更多的钱。

可老熊宣布要回老家照顾老娘,老娘脑血栓,瘫在了床上。小杜他们出主意让他请人照顾,老熊摇头,“钱什么时候都挣不完,可老娘的日子却不多了,陪伴老娘的日子拿钱也买不回来。”

老熊把装修队交给小杜,小杜对队员说:“装修队的老大还是老熊,我只不过是代管,这是规矩,你们记住了没有?”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05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杜收工后主动去揽活,体现出他头脑灵活的一面;但因为经验不足,导致揽到的活工、酬不相称,引起工友们的不满。
B.老熊明知小杜揽的活不挣钱,仍然高质量地完工,是因为老熊有远见,知道这单生意定会产生广告效应,吸引更多客户。
C.面对校长要求虚开发票这一违法行为,老熊在实名举报前的妥协不但没有损害其自身的形象,反而使小说更加耐人寻味。
D.小杜当了队长后强调“装修队的老大还是老熊”,意味着小杜已经被老熊的人格深深折服,老熊的“规矩”得到了传承。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人物对话颇具特色,大量运用独立成段的短句,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矛盾冲突在对话中展开,叙事节奏紧凑有力。
B.老熊不顾身边人的劝说,毅然放弃挣钱,选择回家照顾因患脑血栓而卧床不起的老娘,并非惊天动地之举,依然令人感动。
C.小说综合运用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和对比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老熊身上的正能量,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校长这一形象的塑造,反衬出老熊人格的高尚,更强化了小说的现实意义,深化了文章揭露、鞭挞弄虚作假行为的主旨。
【小题3】简要分析小说中“小杜”这个人物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将军的部队

李浩

我越来越多地想到他了。想到他,我感觉脚下的土地,悄悄晃动一下,然后空气穿过了我,我不见了,我回到了将军的身边,我重新成为了干休所里那个二十一岁的勤务员。

将军的部队装在两只巨大的木箱里。向昔日进行眺望的时候,我再次看见了那两个木箱上面已经斑驳的绿漆,生锈的锁,生锈的气味和木质的淡淡的霉味。

对住在干休所里,已经离休的将军来说,每日把箱子从房间里搬出来,打开,然后把刻着名字的一块块木牌从箱子里拿出来,.傍晚时再把这些木牌一块块放进去,就是生活的核心,全部的核心。直到他去世,这项工作从未有过间断。

那些原本白色的,现在已成为暗灰色的木牌就是将军的部队。直到现在,我仍然无法说清这些木牌的来历。我跟身边的伴儿说的时候,他只给了我粗重的喘息,并未做任何的回答。我跟他说,我猜测这些木牌上的名字也许是当年跟随将军南征北战的那些阵亡将士们的名字吧,我的猜测是有道理的,可后来,我在整理这些木牌的时候,却发现,上面有的写着“白马”“黑花马”“手枪”,而有一些木牌是无字的,很不规则的画了一些“0”。也许,将军稂本不知道那些阵亡战士的名字?

他非常缓慢地把其中的一块木牌拿出来,看上一会儿,摸了摸,然后放在自己的脚下。—块块木牌排了出去。它们排出了槐树的树阴,排到了阳光的下面,几乎排满了整个院子。那些木牌大约有上千个吧,很多的,把它们全部摆开可得花些时间。将军把两个木箱的木牌全部摆完之后,就站起身来,晃晃自己的脖子,胳膊,腰和腿,然后走到这支部队的前面。

将军说,我记得你,当然。我记得你的手被冻成了紫色。是左手吧?

将军说,你这小鬼,可得听话呀。

将军说,我不是叫你下来吗。

将军说,马也该喂了。

他用手使劲地按着眼角边的两道皱纹。

有时将军也和我聊一些和他这支部队相关的陈年旧事。譬如一个战士特别能睡,打完一场战斗,将军一发出休息的命令,即使他站着也会马上鼾声如雷。他脚还特别臭。将军说我原本想让他当我的警卫员来着,可我受不了他的臭脚。说到这里时将军的声音很细,并且有种笑意。他笑起来的样子让他年轻了很多。

将军还跟我说过逗蛐蛐、抓毒蛇、吃草根一类的小事,说过某某和某某的一点琐事,他很少跟我谈什么战争。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不谈。要知道将军一生戎马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要知道将军在这无数次的战争中很少失败,要知道他现在指挥的这支木牌上的部队,很可能是在战争中牺牲的将士啊。

我悄悄地留下了两块木牌,那是两块没有写字的木牌,上面画的是“0”。原来我留下的木牌是三块,那一块木牌上写的是“白马”。对我这样一个从农村里出来的孩子来说,白马让我感到亲切。不过后来我把白马给将军送了过去,我看见那匹白.马从浓烟中站起来,回头望了一眼,似乎还有一声嘶鸣,然后甩下一路嗒嗒的马蹄声笼尘而去。白马是属于将军的。

对于将军那些木牌名字的来历,我曾经做过调查,当然这种调查是随意性的,我只是偶然地向有关的人提及,他们对我的问题都只能是摇头。似乎没人曾向将军提供过什么阵亡将士的名单,至少将军离休后没有。

那么木牌上的名字是如何得来的呢?它们是在什么时间成为了木牌,装满了整整的两个木箱?……

倒是干休所的王参谋向我提供了一个细节。他说他见过一次将军发火,那时我还没有来到干休所。他看见将军紧紧抓住一块木牌,对着它大声说,你就是再活一次,我还得毙了你!当时王参谋吓得大气都不敢出。将军把那块木牌扔出了很远,木牌划过地板时发出了一阵很脆的声响。过了很久,将军突然对王参谋说,你把木牌给我捡回来。将军接过了木牌,用手擦了擦上面的尘土,然后小心地把它放回了那些木牌之间。王参谋说他记不太清了,他记得好像他把木牌递到将军手上时,将军的眼红红的。

我的手指,抚摸着我一直收藏的那两块木牌。在我混乱的生活里它的位置却是一直都没变过。而现在,我抚摸着它们,感觉上它们变小了,但比以前更重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中通过“斑驳”“生锈”“霉味”等几个词语,从视觉、嗔觉的角度表现了箱子的陈旧,为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B.将军和我聊部队的事,提到战士睡觉鼾声如雷和臭脚,不仅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感和生动性,也从侧面表现将军的性情。
C.王参谋讲将军扔木牌又让他捡回来的细节,表明将军对士兵严厉,也对自己过往行为的后悔,表现其内心柔软的一面。
D.小说以“我”的回忆来行文,通过写“我”与将军的交谈、“我”对木牌的了解,串联起故事情节,更好地塑造了将军形象。
【小题2】小说中说将军“他用手使劲地按着眼角边的两道皱纹”,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小题3】小说主要写将军的木牌,却以“将军的部队”为题,这样处理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